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起始课是综合实践每个主题活动起首的那一堂课,是这门课学习的起点。起始课上得成功与否对学生后面开展的研究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对目前综合实践主题活动起始课的现状作一定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 综合实践主题活动起始课的现状分析
(一) 课型模式单一
作为一个主题活动,一般可分为起始阶段、过程交流阶段、成果总结阶段,而目前起始阶段的课型最常用的就是开题论证课、选题指导课、主题分解课等,课型模式相对比较单一,无法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无法让学生积极开展活动,无法在活动中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封闭单一的课型建设方式有悖于课程的开放性,起始课应该是多样化的,能为老师的自主性教学预留足够的空间。
(二) 起始课课型设计脱离儿童,流于形式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积极开展活动。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的活动设计往往以成人意志为转移,活动的主观性、随意性较强。许多设计往往停留在形式上,或者追求表面形态,缺乏目标,缺少方案和手段。
一教师这样设计《桥》的起始课:(1)播放各种各样的桥导入。(2)交流反馈后总结得出桥的功能、类型。(3)设计未来的桥。(4)拓展活动:①倡导班内学生开展爱桥护桥行动;②调查身边的一组桥。
整个设计环节以老师个人想法为主,学生是否愿意研究,能否研究,都不在老师的考虑范围内。在这堂起始课中,直接呈现“设计未来的桥”这一环节,这与学生现有认知水平明显是不符合的,学生目前对桥的感觉是零乱模糊的,没有经过调查、对比、思考等系统的学习,画出的桥是浅显的、无意义的,明显没有站在儿童的角度进行主题设计。
二、 应对策略
(一) 起始课课型构建多样化,追求常态和有效性
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不同阶段的目标任务各不相同。目前,有人从课程目标、内容、活动过程等方面综合权衡,有所侧重,整理出下列几种基本课型:
①选题指导型 ②方案设计型 ③知识普及型 ④自我发展型 ⑤专题研讨型 ⑥设计制作型 ⑦ 网络探究型 ⑧家庭体验型 ⑨社区实践型 ⑩成果交流型
也有地方根据其特殊性将综合实践活动课分为以下十种课型:
①选题指导型 ②主题分解型 ③活动策划型 ④专题研讨型 ⑤方法指导型 ⑥设计制作型 ⑦ 实践体验型 ⑧中期反馈型 ⑨成果交流型 ⑩ 总结反思型
上述这两组课型中,有几种是相同或相似的,包含了主题活动所有阶段的课型。这些课型,应该有助于我们进行主题起始课的设计。课型的划分没有严格的标准,但是有科学的课型和对课型长久的研究与发展,就像做衣服有样板,也能够为初接触这门学科的老师提供参考,以便有效地组织课堂,也有助于我们形成常态、有效、多样的起始课课型。
1. 探索基本课型,优化课型模式
我们常用的起始课课型为开题论证课、选题指导课、主题分解课,在这些原有课型中细化起始课的类型,也是课型模式多样化的一种途径。我市在2010年进行了主题为《水》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堂设计,除主题外,没有任何框定,很多老师呈现的课型模式是主题分解型。从起始课的角度来看,有以写研究报告展开主题分解;有实践体验后的主题分解;有主题分解后的活动策划……像这样以主题分解课为基本课型的细化课型,能使原有单一固定的模式变得丰富起来。
2. 发展求异思维,创新课型模式
影响起始课课型划分的因素会有很多种,比如年级、主题内容、学生现有水平、学校现有资源、活动目标等等。要使课型模式有所创新,我们应发展求异思维,构建有效、多样的起始课课型。以年级为例,谈谈不同年级不同的起始课课型。
如一教师给三年级的学生安排水果拼盘一课,课上呈现的是四年级那批学生制作的水果拼盘作品以及其他素材,学生们真真切切地看到了自己学校的同学是怎样进行活动的。这本来可以是总结交流阶段的课型,但因为学习对象的改变,变成了一节成果前置的起始课。
再如六年级学生《我们毕业了》一课,因为已经经历了四年的综合实践活动学习,完全有能力自己设计方案,这个主题活动的第一课时就成了方案交流起始课。但无论是哪种课型,重点都应放在教师有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活动上,只要明确了“让每一位教师都拥有开发课程的权利,让每一位学生都拥有选择课程的机会,让每一类课程都适应学生的发展,让每一类课程资源都得到充分的开发”的目标,起始课课型会呈现百花齐放的现象。
(二) 起始课设计彰显引领性,凸现儿童地位
综合实践活动的起始课应彰显引领性,比如对同一个主题学生想研究的问题可能是五花八门,面对这些纷繁复杂的问题,教师要进行适当的归并、整合,删除重复的或暂时不可能开展研究的,合并那些同一指向的问题,还可以就学生没有关注的而又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一些指点,扩大学生的视野,使研究主题得以成功分解,为学生的分组研究奠定基础。
另一位教师这样设计《桥》的起始课:课前布置学生去了解一些自己家附近的桥的知识,教师拍下一张张学生所在地桥梁的图片。课上教师先出示图片,让学生猜是什么桥,在哪里见到过?最后教师将所有桥的图片根据学生所说一一出示,让学生看,对于这些桥,你有什么想了解的?(在这里,学生可能会提出设计者、建造特色等,让学生畅所欲言,说说自己对这些桥的了解,学生汇报时教师可以随机板书他介绍了桥的哪一方面。接着让学生们说说自己在生活中还见到过哪些桥、建造年份等等的系列问题)最后让大家一起合作,制订计划,开展后期活动。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彰显了起始课的引领性,而且始终以儿童为主体。
(三) 起始课设计贴近儿童,关注创意兴趣
当我们的活动设计停留在形式上,追求表面形态或主观性比较强时,学生最明显的反应是不知如何下手,但如果设计本身从学生直接经验出发,关注儿童的兴趣所在,就会收到不同的效果。
比如三年级有堂设计标签的起始课,经过一堂课的学习后,老师让学生们设计自己盆栽植物的标签,由于涉及面小、贴近儿童,学生们七嘴八舌,各自说了自己的创意:有学生设计了个“王”字,用不同的颜色将“王“字区分成“三”“1”,寓意是希望她的盆栽是三(1)班里长的最好的;有学生设计了洒水壶的形状;有学生设计成皇冠……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着眼于学生生活的课程,应该是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的,课堂只是学生活动的一个中转站。在起始课推进中教师的组织指导作用很重要,教师不应过分强调活动的结果,忽视学生活动的过程。同时,教师也要避免这样的误区:因不能应对学生的变化,总是把学生引向自己预设的情景或者人为的虚拟情境,忽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践性,忽视学生自主性的发挥。上好起始课,会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探索中活动得更科学、更有趣。
(浙江省诸暨市滨江小学 311800)
一、 综合实践主题活动起始课的现状分析
(一) 课型模式单一
作为一个主题活动,一般可分为起始阶段、过程交流阶段、成果总结阶段,而目前起始阶段的课型最常用的就是开题论证课、选题指导课、主题分解课等,课型模式相对比较单一,无法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无法让学生积极开展活动,无法在活动中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封闭单一的课型建设方式有悖于课程的开放性,起始课应该是多样化的,能为老师的自主性教学预留足够的空间。
(二) 起始课课型设计脱离儿童,流于形式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积极开展活动。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的活动设计往往以成人意志为转移,活动的主观性、随意性较强。许多设计往往停留在形式上,或者追求表面形态,缺乏目标,缺少方案和手段。
一教师这样设计《桥》的起始课:(1)播放各种各样的桥导入。(2)交流反馈后总结得出桥的功能、类型。(3)设计未来的桥。(4)拓展活动:①倡导班内学生开展爱桥护桥行动;②调查身边的一组桥。
整个设计环节以老师个人想法为主,学生是否愿意研究,能否研究,都不在老师的考虑范围内。在这堂起始课中,直接呈现“设计未来的桥”这一环节,这与学生现有认知水平明显是不符合的,学生目前对桥的感觉是零乱模糊的,没有经过调查、对比、思考等系统的学习,画出的桥是浅显的、无意义的,明显没有站在儿童的角度进行主题设计。
二、 应对策略
(一) 起始课课型构建多样化,追求常态和有效性
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不同阶段的目标任务各不相同。目前,有人从课程目标、内容、活动过程等方面综合权衡,有所侧重,整理出下列几种基本课型:
①选题指导型 ②方案设计型 ③知识普及型 ④自我发展型 ⑤专题研讨型 ⑥设计制作型 ⑦ 网络探究型 ⑧家庭体验型 ⑨社区实践型 ⑩成果交流型
也有地方根据其特殊性将综合实践活动课分为以下十种课型:
①选题指导型 ②主题分解型 ③活动策划型 ④专题研讨型 ⑤方法指导型 ⑥设计制作型 ⑦ 实践体验型 ⑧中期反馈型 ⑨成果交流型 ⑩ 总结反思型
上述这两组课型中,有几种是相同或相似的,包含了主题活动所有阶段的课型。这些课型,应该有助于我们进行主题起始课的设计。课型的划分没有严格的标准,但是有科学的课型和对课型长久的研究与发展,就像做衣服有样板,也能够为初接触这门学科的老师提供参考,以便有效地组织课堂,也有助于我们形成常态、有效、多样的起始课课型。
1. 探索基本课型,优化课型模式
我们常用的起始课课型为开题论证课、选题指导课、主题分解课,在这些原有课型中细化起始课的类型,也是课型模式多样化的一种途径。我市在2010年进行了主题为《水》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堂设计,除主题外,没有任何框定,很多老师呈现的课型模式是主题分解型。从起始课的角度来看,有以写研究报告展开主题分解;有实践体验后的主题分解;有主题分解后的活动策划……像这样以主题分解课为基本课型的细化课型,能使原有单一固定的模式变得丰富起来。
2. 发展求异思维,创新课型模式
影响起始课课型划分的因素会有很多种,比如年级、主题内容、学生现有水平、学校现有资源、活动目标等等。要使课型模式有所创新,我们应发展求异思维,构建有效、多样的起始课课型。以年级为例,谈谈不同年级不同的起始课课型。
如一教师给三年级的学生安排水果拼盘一课,课上呈现的是四年级那批学生制作的水果拼盘作品以及其他素材,学生们真真切切地看到了自己学校的同学是怎样进行活动的。这本来可以是总结交流阶段的课型,但因为学习对象的改变,变成了一节成果前置的起始课。
再如六年级学生《我们毕业了》一课,因为已经经历了四年的综合实践活动学习,完全有能力自己设计方案,这个主题活动的第一课时就成了方案交流起始课。但无论是哪种课型,重点都应放在教师有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活动上,只要明确了“让每一位教师都拥有开发课程的权利,让每一位学生都拥有选择课程的机会,让每一类课程都适应学生的发展,让每一类课程资源都得到充分的开发”的目标,起始课课型会呈现百花齐放的现象。
(二) 起始课设计彰显引领性,凸现儿童地位
综合实践活动的起始课应彰显引领性,比如对同一个主题学生想研究的问题可能是五花八门,面对这些纷繁复杂的问题,教师要进行适当的归并、整合,删除重复的或暂时不可能开展研究的,合并那些同一指向的问题,还可以就学生没有关注的而又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一些指点,扩大学生的视野,使研究主题得以成功分解,为学生的分组研究奠定基础。
另一位教师这样设计《桥》的起始课:课前布置学生去了解一些自己家附近的桥的知识,教师拍下一张张学生所在地桥梁的图片。课上教师先出示图片,让学生猜是什么桥,在哪里见到过?最后教师将所有桥的图片根据学生所说一一出示,让学生看,对于这些桥,你有什么想了解的?(在这里,学生可能会提出设计者、建造特色等,让学生畅所欲言,说说自己对这些桥的了解,学生汇报时教师可以随机板书他介绍了桥的哪一方面。接着让学生们说说自己在生活中还见到过哪些桥、建造年份等等的系列问题)最后让大家一起合作,制订计划,开展后期活动。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彰显了起始课的引领性,而且始终以儿童为主体。
(三) 起始课设计贴近儿童,关注创意兴趣
当我们的活动设计停留在形式上,追求表面形态或主观性比较强时,学生最明显的反应是不知如何下手,但如果设计本身从学生直接经验出发,关注儿童的兴趣所在,就会收到不同的效果。
比如三年级有堂设计标签的起始课,经过一堂课的学习后,老师让学生们设计自己盆栽植物的标签,由于涉及面小、贴近儿童,学生们七嘴八舌,各自说了自己的创意:有学生设计了个“王”字,用不同的颜色将“王“字区分成“三”“1”,寓意是希望她的盆栽是三(1)班里长的最好的;有学生设计了洒水壶的形状;有学生设计成皇冠……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着眼于学生生活的课程,应该是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的,课堂只是学生活动的一个中转站。在起始课推进中教师的组织指导作用很重要,教师不应过分强调活动的结果,忽视学生活动的过程。同时,教师也要避免这样的误区:因不能应对学生的变化,总是把学生引向自己预设的情景或者人为的虚拟情境,忽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践性,忽视学生自主性的发挥。上好起始课,会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探索中活动得更科学、更有趣。
(浙江省诸暨市滨江小学 31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