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7
在当前的初中物理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摆在我们每一位物理教师面前最为重要的课题。如何破解这一难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都在摸索着、努力着。由此,我们会见到面面俱到的物理课有之;只讲考试会考内容的物理课有之;课堂气氛活跃,花样百出的物理课有之;草草讲解,学生大量练习的物理课有之;为求实效,不能完成规定教学任务的物理课有之。总之,现在的物理课上的五花八门,似乎怎么上都有道理。自由、宽松的教学固然可取,但也从中可看出一些问题。冷静的思考一下,究竟有多少种做法是真的有效呢?起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了吗?其实,中考的检验就已经说明了问题,实践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问题究竟在哪里?如何做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做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有效的利用各种教学条件及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师生之间的配合作用,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成为教师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必须要解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从以下方面进行培养:
一、兴趣的培养是提高有效性的前提条件
兴趣是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对感知、注意具有指向性,它可以使人不知不觉地去观察、研究某种事物。有位哲人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某项事物感兴趣,就会主动地接近它、思考它,就会主动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因此,教师必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物理课的兴趣,这是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条件。
1、实验观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前提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兴趣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实践也证明,对学习没有浓厚的兴趣,学生就会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去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强烈的探索欲望,尽可能地增加情景教学,引导学生把“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资源。
2、实验探究,是培养学生的兴趣的过程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为了有效地发展学习,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教学应该让学生“在做中学”,使学生养成创造的习惯,培养创造性的思维能力。科学的核心是探究,也是培养学生兴趣的过程。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中学物理教学应当体现这两者的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科学探究、理解物理知识、学习物理技能、体验物理过程和方法,进而理解物理学的本质,形成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实验设计,是兴趣激发后的结果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发现法教学”,他指出:把一门科学教给一个人,不是要把他的结果记在心头,确切地说,就是要教给他参与知识建立起来的这一过程。
实验设计是一种要求较高的实验能力,初中阶段要求较高。它主要过程为:提出实验课题,设计实验方案,讨论方案的可行性,实验操作,对实验进行分析、比较、评价。在设计实验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创作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建立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思维信息多边交流的新型关系。
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有效性的主要方法
现代教学论认为,我们获取知识是为了运用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掌握和理解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在讲解物理问题时要把分析问题的相关思路揭示出来,并使学生了解,从而使学生在学习同类问题的时候也能用相关的方法去分析,这是提高物理课堂教学实效的主要方法。
1、展示教师的思维过程,做好示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满足于传授基础知识,不能满足于如何去整理、归纳、总结,而是要把教法和学法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更要注意讲“我是怎样想的”、“还想到了什么”、“遇到类似的问题应怎样去想”等等。把教师的思维过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去体会、思考,并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2、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提高思维能力。学生运用方法解决学科问题的本领、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最终是在实践和训练的过程中在学生的头脑内部来完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暴露思维过程,并对学生的思维过程作出评价、剖析。若学生的思维过程无误,其思维与其他学生思维接近,就会给其他学生以启发,若思维有误,可针对其要害予以纠正,同样会给其他学生以影响。
3、让学生参与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要依靠多种教学形式来完成,特别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讨论,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主动参与中实践教学双边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苏联教育心理学家赞可夫说过:“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最有价值的本钱。”
三、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提高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学生思维的起点往往都是从“问题”开始,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巧妙地,有的放矢地设计一些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就能有效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一定的发挥。
如在《惯性定律》的教学中教师可提出问题:“为什么小车在木板表面上运动时通过的距离比在木板表面先后铺上毛巾、棉布表面上通过的距离长?”又问:“小车在玻璃表面上运动时通过的距离又怎样?为什么?”再问:假如小车在很光滑的的物体表面上运动又会怎样?”。这样,运用层层递进的问题意识将学生导入一种置身于充满学习物理科学的探究环境之中,促使他们积极思维从而对惯性定律有了更深、更透的理解。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素材,捕捉学生的心迹,精心设计实验,塑造生动别致的直观形象,增强实验的趣味性,能够点燃学生好奇心的火焰,打开学生求知的心扉,能够激活学生产生思维的动机,
课堂教学中由学生提出的一个良好的问题情景,教师不轻易放过,而是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共同参与结合教学内容投入讨论,既尊重了学生,又保护激励了学生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强化学生对身边的物理现象探究欲望。在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与建议。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只有发现问题,才能推动学生不断地带着疑问去思考、研究,才能解决问题,才能创新。
综上所述,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从兴趣培养入手,使学生“乐学”、“想学”;要以思维能力培养为主要方法,使学生掌握知识,激发学生“乐学”、“想学”的内在动力;要以问题意识的培养为主要途径,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真正学会学习。只要使学生“乐学”、“想学”、“会学”,就能提高物理教学的实效性,完成物理教学的目标。
在当前的初中物理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摆在我们每一位物理教师面前最为重要的课题。如何破解这一难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都在摸索着、努力着。由此,我们会见到面面俱到的物理课有之;只讲考试会考内容的物理课有之;课堂气氛活跃,花样百出的物理课有之;草草讲解,学生大量练习的物理课有之;为求实效,不能完成规定教学任务的物理课有之。总之,现在的物理课上的五花八门,似乎怎么上都有道理。自由、宽松的教学固然可取,但也从中可看出一些问题。冷静的思考一下,究竟有多少种做法是真的有效呢?起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了吗?其实,中考的检验就已经说明了问题,实践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问题究竟在哪里?如何做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做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有效的利用各种教学条件及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师生之间的配合作用,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成为教师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必须要解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从以下方面进行培养:
一、兴趣的培养是提高有效性的前提条件
兴趣是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对感知、注意具有指向性,它可以使人不知不觉地去观察、研究某种事物。有位哲人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某项事物感兴趣,就会主动地接近它、思考它,就会主动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因此,教师必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物理课的兴趣,这是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条件。
1、实验观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前提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兴趣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实践也证明,对学习没有浓厚的兴趣,学生就会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去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强烈的探索欲望,尽可能地增加情景教学,引导学生把“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资源。
2、实验探究,是培养学生的兴趣的过程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为了有效地发展学习,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教学应该让学生“在做中学”,使学生养成创造的习惯,培养创造性的思维能力。科学的核心是探究,也是培养学生兴趣的过程。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中学物理教学应当体现这两者的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科学探究、理解物理知识、学习物理技能、体验物理过程和方法,进而理解物理学的本质,形成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实验设计,是兴趣激发后的结果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发现法教学”,他指出:把一门科学教给一个人,不是要把他的结果记在心头,确切地说,就是要教给他参与知识建立起来的这一过程。
实验设计是一种要求较高的实验能力,初中阶段要求较高。它主要过程为:提出实验课题,设计实验方案,讨论方案的可行性,实验操作,对实验进行分析、比较、评价。在设计实验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创作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建立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思维信息多边交流的新型关系。
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有效性的主要方法
现代教学论认为,我们获取知识是为了运用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掌握和理解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在讲解物理问题时要把分析问题的相关思路揭示出来,并使学生了解,从而使学生在学习同类问题的时候也能用相关的方法去分析,这是提高物理课堂教学实效的主要方法。
1、展示教师的思维过程,做好示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满足于传授基础知识,不能满足于如何去整理、归纳、总结,而是要把教法和学法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更要注意讲“我是怎样想的”、“还想到了什么”、“遇到类似的问题应怎样去想”等等。把教师的思维过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去体会、思考,并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2、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提高思维能力。学生运用方法解决学科问题的本领、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最终是在实践和训练的过程中在学生的头脑内部来完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暴露思维过程,并对学生的思维过程作出评价、剖析。若学生的思维过程无误,其思维与其他学生思维接近,就会给其他学生以启发,若思维有误,可针对其要害予以纠正,同样会给其他学生以影响。
3、让学生参与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要依靠多种教学形式来完成,特别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讨论,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主动参与中实践教学双边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苏联教育心理学家赞可夫说过:“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最有价值的本钱。”
三、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提高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学生思维的起点往往都是从“问题”开始,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巧妙地,有的放矢地设计一些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就能有效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一定的发挥。
如在《惯性定律》的教学中教师可提出问题:“为什么小车在木板表面上运动时通过的距离比在木板表面先后铺上毛巾、棉布表面上通过的距离长?”又问:“小车在玻璃表面上运动时通过的距离又怎样?为什么?”再问:假如小车在很光滑的的物体表面上运动又会怎样?”。这样,运用层层递进的问题意识将学生导入一种置身于充满学习物理科学的探究环境之中,促使他们积极思维从而对惯性定律有了更深、更透的理解。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素材,捕捉学生的心迹,精心设计实验,塑造生动别致的直观形象,增强实验的趣味性,能够点燃学生好奇心的火焰,打开学生求知的心扉,能够激活学生产生思维的动机,
课堂教学中由学生提出的一个良好的问题情景,教师不轻易放过,而是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共同参与结合教学内容投入讨论,既尊重了学生,又保护激励了学生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强化学生对身边的物理现象探究欲望。在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与建议。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只有发现问题,才能推动学生不断地带着疑问去思考、研究,才能解决问题,才能创新。
综上所述,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从兴趣培养入手,使学生“乐学”、“想学”;要以思维能力培养为主要方法,使学生掌握知识,激发学生“乐学”、“想学”的内在动力;要以问题意识的培养为主要途径,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真正学会学习。只要使学生“乐学”、“想学”、“会学”,就能提高物理教学的实效性,完成物理教学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