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出塞(之六)
[唐]杜 甫
挽弓當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诗词故事
大唐天宝十一年,也就是公元752年,杜甫在长安城困窘地生活着。原来,天宝九年冬天,杜甫为唐玄宗献上了祭祀盛典所需的《大礼赋》,得到皇帝赏识。皇帝命令他在集贤院挂个号,等着被授予官职。当时的宰相是大奸臣李林甫,贪污腐败,结党营私。杜甫这样清贫的读书人,只能无望地等待着。
这天,杜甫去拜访一个官员。官员的客人中有一位从战场上回来的将军,席间大谈战事。这些年,皇帝接连对外征战。就说天宝十年到十一年间吧,先有鲜于仲通攻打南诏国,阵亡将士达六万人;接着高仙芝攻打石堡城,将士死亡一半,战场血流成河;又有安禄山攻打契丹,两地百姓深受其苦。而这位将军,仍然夸夸其谈道:“用兵作战都是有门道的,比如拉弓射箭,一定要拉强弓,用长箭,这样才有杀伤力;对方的骑兵上来,要先射马,马倒了,骑兵就被我一举拿下;擒贼要先擒住他们的首领,这样敌方就成了散兵游勇,方便我一次消灭……”
将军说得唾沫横飞,客人们连声叫好,大家都觉得大唐王朝威武强盛、空前绝后,杜甫却陷入了沉思。他仿佛看到了遍地的鲜血,听到了那凄厉的呼喊,感受到了那期盼亲人回归的祈祷。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疆土,杀敌也应该有个限度。只要能制止敌人的侵犯就可以了,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
杜甫很想表达自己的想法,可是,看到众人激越昂扬的样子,他猛喝一杯酒,压下了心里的话。而大唐王朝,正像杜甫所担忧的那样,很快遭受了“安史之乱”,百姓流离失所,王朝由强盛转为衰败。
写作启示
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在前半部分,读着那“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的诗句,你有没有感到气势奔腾、豪情满怀?
再读后半部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有没有让你的热血冷凝下来,生生止住前去冲锋的脚步?有没有让你紧紧勒住前行的战马,思考一下打仗的意义?
古时候的评论家说这首诗“欲抑先扬”,前半部分先飞扬,说如何制敌如何取胜;下半部分直接转折,说反对战争,很明显地把作者的反战思想彰显出来。
这就是杜甫这首诗最为明显的写作方法—— 转折。诗人使用转折手法将想要表达的观点放在后面,起到加强效果的作用,你体会到了吗?
有感而发
同学们,让我们从古代再回到现代,看看这位同学笔下的“转折”,和诗人杜甫在写法上有没有一样的地方,小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有没有引起你的共鸣。
那个村口,那一刻
我读三年级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住校。
那时候,爸爸每星期给我五十元的饭钱,我不到一星期就把它全花完了,甚至有时候两天就花完了,都花在哪里了呢?
买各种小零食,让自己一饱口福;买女孩子喜欢的蝴蝶结、发卡戴在头上;买花样繁多的手镯戴在手腕上臭美。总是把爸爸给我的那些钱一下子都花光了。
花光了怎么办?就打电话让爸爸重新给我送钱来,我觉得想怎么花就怎么花,花钱再多也没人能把我怎么样。
有一天我去买东西,路过一个村子的时候,我看见了爸爸。
当时,他正在那里搬砖头,弯着腰,头上都是汗。那一瞬间,我忽然觉得我错了,原来我花的钱是这样来的。爸爸的身体,爸爸的健康,爸爸的时间,都用在了挣钱上。而我却是这样毫无节制地花钱。
站在那个村口,我再也迈不开去买东西的脚步了。想到平时,我一回家爸爸就给我打扫房间,给我做好吃的,每次都是这样,而我却什么也没有为爸爸做过!
站在那个路口,我泪流满面:爸爸,对不起,以后我再也不会乱花钱了。
佳作点评
这篇文章读来令人动容。李洁同学的意外发现,和诗人一样,也定格在一次外出中。
文章的前半部分,写自己花钱如何随意和自在,将那份恣肆与欢愉表现到了极致。
后半部分呢?恣肆和随意不见了,代之而来的是懊恼,是忏悔,是改过自新的誓言。
从随意花钱到不乱花钱,这中间是一种怎样的转折呢?
诗句锦囊
战争,常常出现于中国古代的诗文作品中,下面几句诗中的“战争”,都有什么意涵呢?请你想一想、查一查、背一背。
1.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王翰《凉州词》
2.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王昌龄《出塞》
3.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王昌龄《从军行》
4.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唐]杨炯《从军行》
5.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6.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宋]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7.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宋]岳飞《满江红·写怀》
[唐]杜 甫
挽弓當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诗词故事
大唐天宝十一年,也就是公元752年,杜甫在长安城困窘地生活着。原来,天宝九年冬天,杜甫为唐玄宗献上了祭祀盛典所需的《大礼赋》,得到皇帝赏识。皇帝命令他在集贤院挂个号,等着被授予官职。当时的宰相是大奸臣李林甫,贪污腐败,结党营私。杜甫这样清贫的读书人,只能无望地等待着。
这天,杜甫去拜访一个官员。官员的客人中有一位从战场上回来的将军,席间大谈战事。这些年,皇帝接连对外征战。就说天宝十年到十一年间吧,先有鲜于仲通攻打南诏国,阵亡将士达六万人;接着高仙芝攻打石堡城,将士死亡一半,战场血流成河;又有安禄山攻打契丹,两地百姓深受其苦。而这位将军,仍然夸夸其谈道:“用兵作战都是有门道的,比如拉弓射箭,一定要拉强弓,用长箭,这样才有杀伤力;对方的骑兵上来,要先射马,马倒了,骑兵就被我一举拿下;擒贼要先擒住他们的首领,这样敌方就成了散兵游勇,方便我一次消灭……”
将军说得唾沫横飞,客人们连声叫好,大家都觉得大唐王朝威武强盛、空前绝后,杜甫却陷入了沉思。他仿佛看到了遍地的鲜血,听到了那凄厉的呼喊,感受到了那期盼亲人回归的祈祷。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疆土,杀敌也应该有个限度。只要能制止敌人的侵犯就可以了,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
杜甫很想表达自己的想法,可是,看到众人激越昂扬的样子,他猛喝一杯酒,压下了心里的话。而大唐王朝,正像杜甫所担忧的那样,很快遭受了“安史之乱”,百姓流离失所,王朝由强盛转为衰败。
写作启示
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在前半部分,读着那“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的诗句,你有没有感到气势奔腾、豪情满怀?
再读后半部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有没有让你的热血冷凝下来,生生止住前去冲锋的脚步?有没有让你紧紧勒住前行的战马,思考一下打仗的意义?
古时候的评论家说这首诗“欲抑先扬”,前半部分先飞扬,说如何制敌如何取胜;下半部分直接转折,说反对战争,很明显地把作者的反战思想彰显出来。
这就是杜甫这首诗最为明显的写作方法—— 转折。诗人使用转折手法将想要表达的观点放在后面,起到加强效果的作用,你体会到了吗?
有感而发
同学们,让我们从古代再回到现代,看看这位同学笔下的“转折”,和诗人杜甫在写法上有没有一样的地方,小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有没有引起你的共鸣。
那个村口,那一刻
我读三年级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住校。
那时候,爸爸每星期给我五十元的饭钱,我不到一星期就把它全花完了,甚至有时候两天就花完了,都花在哪里了呢?
买各种小零食,让自己一饱口福;买女孩子喜欢的蝴蝶结、发卡戴在头上;买花样繁多的手镯戴在手腕上臭美。总是把爸爸给我的那些钱一下子都花光了。
花光了怎么办?就打电话让爸爸重新给我送钱来,我觉得想怎么花就怎么花,花钱再多也没人能把我怎么样。
有一天我去买东西,路过一个村子的时候,我看见了爸爸。
当时,他正在那里搬砖头,弯着腰,头上都是汗。那一瞬间,我忽然觉得我错了,原来我花的钱是这样来的。爸爸的身体,爸爸的健康,爸爸的时间,都用在了挣钱上。而我却是这样毫无节制地花钱。
站在那个村口,我再也迈不开去买东西的脚步了。想到平时,我一回家爸爸就给我打扫房间,给我做好吃的,每次都是这样,而我却什么也没有为爸爸做过!
站在那个路口,我泪流满面:爸爸,对不起,以后我再也不会乱花钱了。
佳作点评
这篇文章读来令人动容。李洁同学的意外发现,和诗人一样,也定格在一次外出中。
文章的前半部分,写自己花钱如何随意和自在,将那份恣肆与欢愉表现到了极致。
后半部分呢?恣肆和随意不见了,代之而来的是懊恼,是忏悔,是改过自新的誓言。
从随意花钱到不乱花钱,这中间是一种怎样的转折呢?
诗句锦囊
战争,常常出现于中国古代的诗文作品中,下面几句诗中的“战争”,都有什么意涵呢?请你想一想、查一查、背一背。
1.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王翰《凉州词》
2.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王昌龄《出塞》
3.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王昌龄《从军行》
4.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唐]杨炯《从军行》
5.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6.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宋]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7.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宋]岳飞《满江红·写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