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甘肃女子杨丽娟的追星,红遍了全中国。美国学校的枪击案,红透了全世界。杨丽娟,今年29岁,14年前,即15岁时就开始了对刘德华的“精神恋爱”。15岁是什么年龄?心智未完全成熟,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需引导,人格正在形成。23岁的韩国学生赵承熙,在上高中时就有明显的人际交往障碍,性格孤僻。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们可以看到青少年时期对一个人的成长发展是多么重要。
青少年问题的表现
临床中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表现有两个方面:
一、容易焦虑。有一项调查显示,高中学生存在焦虑的总体水平较高,主要表现在自责倾向(20.63%)、恐怖倾向(6.40%)、对人焦虑(12.63%)和冲动倾向(10.93%)等方面。小学生、初中生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主要表现为:不想上学、害怕与人交往、上课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感觉学习压力过大自己不能承受、有时控制不住地发脾气、在家里与家长经常发生冲突等。
一次,在北京市某中学一个班的社会课上,一位老师让学生们讨论“什么是幸福”,本想启发学生感受今天生活的幸福,可一个稚气未脱的小男孩“嗖”地站起来大声地说:“如果现在从天上掉下一颗炸弹,把咱学校炸了,那就幸福了。”话音未落,学生们赞同的掌声就响了起来。
从孩子们的答案中,我们看到:焦虑的环境无处不在。家里,可能有两个焦虑的家长,在学校,可能有一群焦虑的老师,这个社会,人们越来越焦虑,越来越多地想寻找一种安静与平和。当孩子们的焦虑没有地方可以接纳的时候,就会通过自己的症状来释放焦虑。
二、容易抑郁。近年来,青少年抑郁患者越来越多,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近10年来,儿童期重型抑郁症的发病率是2%~4%,青春期上升到4%~8%,抑郁症患者的人数逐年上升,且呈低龄化趋势。抑郁的初发期,青少年常感觉自己做什么都提不起兴趣,不想出门,不想上学,感觉周围都是压力。抑郁的孩子,有一种能力严重下降,即制造快乐的能力。来自家长的不理解,使孩子更容易陷入抑郁情绪。
有一位初二女生的家长说:“不是我们不想让孩子快乐,你看看孩子的功课,现在都在喊着减负,老师留作业的招数也变了。有10道必做,30道题自选,可哪道题孩子敢不做?”
周围环境压力加大,而青少年们又找不到一个可以解压的途径,不满的情绪被存留在体内,久之变成抑郁。
出路在哪里
青少年心理障碍问题,究其根源还是素质教育问题。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的专家说,目前中国的教育不是“以学生为主体”,而是以“教学大纲”为主体。中学生普遍感到学习没有愉快感,是被动的、被迫的。同时,学校和家庭较少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不重视生活技能的培养;学生的个体差异没有受到重视,因材施教很难实施。另外,社会转轨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也诱发了他们的心理疾病。
从笔者的经验来看,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出路有三条:
一、家长义不容辞承担责任。孩子的问题,其实都是家庭问题的反映。孩子就像家庭的镜子,通过孩子的感受与行为,可以看到家庭关系的非正常化是如何一步步影响着孩子的。当家长把问题的矛头直指外部的时候,这时最需要反思的就是家长自身。现代家长,需要好好学学如何让自己变成真正让孩子喜欢的父母、真正可以带动孩子的父母、可以承接孩子负性情绪的父母。家长如果转变了,那么,孩子一定会从崎岖的小路回到阳光大道上来。
二、教师尽可能地尊重理解孩子。教师的压力也很大,教师们自我负性情绪的排解如果可以做好的话,对教育学生是非常有益的。在学校这个环境中,学生毕竟是弱者,他们的成长路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学校的功能不仅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学知识的场所,同时,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成长。如果哪个学生让老师头痛,其实,这是一个成长危机的信号,学生通过行为向老师发出了求救信号,希望老师可以换种方式来对待自己。有些老师往往解读不出来这种需要,错用了一些方法,使有些学生的内心受到了伤害。
三、青少年要学会自救。一个生命个体的变化,外因是次要的,内因是主要的。完全依赖外界的帮助,会使个体变得越来越不自信。所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解决,归根结底还是要落实到自己身上。这就好像一个学生一不小心掉进坑里,他大喊大叫,有人听到了,于是给他递了根绳子,告诉他要接住绳子,并往上爬。这个自己爬的动作是最重要的,否则,一百根绳子也救不上来他。所以,当青少年朋友们遇到问题时,要勇于求助,如果父母老师都不能很好地帮助自己的话,要勇于去寻找专业机构的帮助。只有这样,才可以使自己成长的路更为通畅。
(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编辑/于 洪
青少年问题的表现
临床中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表现有两个方面:
一、容易焦虑。有一项调查显示,高中学生存在焦虑的总体水平较高,主要表现在自责倾向(20.63%)、恐怖倾向(6.40%)、对人焦虑(12.63%)和冲动倾向(10.93%)等方面。小学生、初中生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主要表现为:不想上学、害怕与人交往、上课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感觉学习压力过大自己不能承受、有时控制不住地发脾气、在家里与家长经常发生冲突等。
一次,在北京市某中学一个班的社会课上,一位老师让学生们讨论“什么是幸福”,本想启发学生感受今天生活的幸福,可一个稚气未脱的小男孩“嗖”地站起来大声地说:“如果现在从天上掉下一颗炸弹,把咱学校炸了,那就幸福了。”话音未落,学生们赞同的掌声就响了起来。
从孩子们的答案中,我们看到:焦虑的环境无处不在。家里,可能有两个焦虑的家长,在学校,可能有一群焦虑的老师,这个社会,人们越来越焦虑,越来越多地想寻找一种安静与平和。当孩子们的焦虑没有地方可以接纳的时候,就会通过自己的症状来释放焦虑。
二、容易抑郁。近年来,青少年抑郁患者越来越多,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近10年来,儿童期重型抑郁症的发病率是2%~4%,青春期上升到4%~8%,抑郁症患者的人数逐年上升,且呈低龄化趋势。抑郁的初发期,青少年常感觉自己做什么都提不起兴趣,不想出门,不想上学,感觉周围都是压力。抑郁的孩子,有一种能力严重下降,即制造快乐的能力。来自家长的不理解,使孩子更容易陷入抑郁情绪。
有一位初二女生的家长说:“不是我们不想让孩子快乐,你看看孩子的功课,现在都在喊着减负,老师留作业的招数也变了。有10道必做,30道题自选,可哪道题孩子敢不做?”
周围环境压力加大,而青少年们又找不到一个可以解压的途径,不满的情绪被存留在体内,久之变成抑郁。
出路在哪里
青少年心理障碍问题,究其根源还是素质教育问题。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的专家说,目前中国的教育不是“以学生为主体”,而是以“教学大纲”为主体。中学生普遍感到学习没有愉快感,是被动的、被迫的。同时,学校和家庭较少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不重视生活技能的培养;学生的个体差异没有受到重视,因材施教很难实施。另外,社会转轨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也诱发了他们的心理疾病。
从笔者的经验来看,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出路有三条:
一、家长义不容辞承担责任。孩子的问题,其实都是家庭问题的反映。孩子就像家庭的镜子,通过孩子的感受与行为,可以看到家庭关系的非正常化是如何一步步影响着孩子的。当家长把问题的矛头直指外部的时候,这时最需要反思的就是家长自身。现代家长,需要好好学学如何让自己变成真正让孩子喜欢的父母、真正可以带动孩子的父母、可以承接孩子负性情绪的父母。家长如果转变了,那么,孩子一定会从崎岖的小路回到阳光大道上来。
二、教师尽可能地尊重理解孩子。教师的压力也很大,教师们自我负性情绪的排解如果可以做好的话,对教育学生是非常有益的。在学校这个环境中,学生毕竟是弱者,他们的成长路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学校的功能不仅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学知识的场所,同时,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成长。如果哪个学生让老师头痛,其实,这是一个成长危机的信号,学生通过行为向老师发出了求救信号,希望老师可以换种方式来对待自己。有些老师往往解读不出来这种需要,错用了一些方法,使有些学生的内心受到了伤害。
三、青少年要学会自救。一个生命个体的变化,外因是次要的,内因是主要的。完全依赖外界的帮助,会使个体变得越来越不自信。所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解决,归根结底还是要落实到自己身上。这就好像一个学生一不小心掉进坑里,他大喊大叫,有人听到了,于是给他递了根绳子,告诉他要接住绳子,并往上爬。这个自己爬的动作是最重要的,否则,一百根绳子也救不上来他。所以,当青少年朋友们遇到问题时,要勇于求助,如果父母老师都不能很好地帮助自己的话,要勇于去寻找专业机构的帮助。只有这样,才可以使自己成长的路更为通畅。
(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编辑/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