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语言,体会快乐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jinshui66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局限在让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方面,而是要引领学生仔细品味语言,品味文本,感受字里行间文字的独特魅力,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安排学生发挥想象,领悟语言魅力,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根据已有的工作经验,提出几点在教学中引领学生品味语言魅力的综合方法,希望能为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献出绵薄之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品味语言;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积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定远先生也指出:“语文课要上出‘味道’,一种独属于语文的‘味道’,要在品析语言文字方面苦下功夫。”由此看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带领学生充分感悟课文,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抓住语言进行品味和赏析,进而理解文章的主旨与灵魂,以此实现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新思路。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如何引领学生品味语言呢?本文以此为主题展开探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联系全文,品味语言
  毫无疑问,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匠心独运的结晶,作者往往会将全文的主旨沉淀在一个句子、一个词甚至是一个字之中。那么,教师就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用心体会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感受,引导学生把握“文眼”。在很多情况下,看似普通的一个字或者词,都闪烁着文章主题的光辉,凝结了作者的心血和灵魂。
  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荷花》为例,这篇课文运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按照“我”看荷花的顺序,描述了公园中一池美丽的荷花,以及“我”看荷花时所产生的感受。全文内容虽然不多,但是创造出来的意境特别美,赋予了荷花鲜活的生命力,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和向往之情。作者在描述荷花生长之势时,运用了“冒”这个字,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小学生联系上下文,用心感受“冒”这个字的巧妙之处,一个“冒”字,展现了荷花生机勃勃的生命力,呈现出一种喜气洋洋的情景,也充分展现了作者对满池荷花的喜爱之感。
  二、创设情境,品味语言
  作为小学语文课堂导入的常用方法,创设情境能够帮助教师尽快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在最短时间内集中学生注意力,让他们尽快走进课堂、走进文本。事实证明,在品味语言过程中使用创设情境法,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可以帮助教师构建起学生与课文之间的体悟桥梁。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合适的情境可以依托多种方式。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这种技术集文字、声音、视频、音频、图片等于一体,可以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在短时间内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讲授《东方之珠》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在网上下载丰富的图片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播放给小学生观看,并以《东方之珠》这首歌作为背景音乐,让他们在音乐的环绕中体会“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繁华的街市”和“美丽的夜景”是什么样子的,体会浅水湾的“浪平沙细、阳光和煦”,体会海洋公园的热闹纷呈。这种品味语言的方式,可以培养小学生对香港回归祖国的骄傲之情,进而激发他们的爱国精神。
  三、通过诵读,品味语言
  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诵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叶圣陶曾经也指出:“把作者的情感在朗读的时候表达出来……婉转处还它婉转,激荡处还它激荡,可以获得难以置信的效果。”若是过多剖析文章,就会形成一种支离破碎感,不如直接带领学生反复诵读,使其入情入境,领悟语言的奇妙之处。
  以苏教版第六册第六单元的《狼与鹿》一文为例,这篇课文虽然是记叙文,写的是关于“人与动物”的故事,但是文章立意远不止如此,作者希望借助这篇课文让人反思“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的真正内涵。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自然界的生存规律。在朗读时,要着重读出这几句话:“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在诵读中要特别读出“功臣”和“祸首”的意境,让学生通过诵读揣摩语言,认识到世界万物都是平等的,所有的生命都应该和谐共生,和睦相处,这样才能使社会长久发展。只有做到尊重生命、尊重自然,人类才能成为“万物之灵”。可以说,诵读法是品味语言的重要方法之一,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妙趣自在不言中。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是“情感地带”,可以给学生带来心灵启迪和情感滋养。教师要带领学生用心品味语言,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改革,让语文课堂成为激荡学生情感的广阔海洋,为他们的日后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鸿燕.让语文课堂彰显思维魅力[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9(4).
  [2]汪世英.语文课要品味好语言[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9(12).
  [3]陆金元.对热闹的语文课堂的冷思考[J].华章(教学探索),2006(2).
  [4]仲家丽.诗意课堂 精彩绽放[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11).
  (编辑:董 娇)
其他文献
【摘要】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探讨了《山居秋暝》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这两首诗词在取材、表现手法及表达的情感等方面的相同(似)之处,在教育教学方面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比较阅读;取材;表现手法;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华夏文化遗产中唐诗宋词无疑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灿烂群星,它们以其深邃的意境、生动的形象、凝练的语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在中国文
【摘要】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教师要重视教学语言艺术技巧,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教育。成功的语文老师会运用课堂教学语言艺术能力,让学生产生思想共鸣,从而带着感情和老师一起进入语文课堂,遨游知识的海洋,在遨游的过程中自身能够收获知识与感悟。可见,教学的语言艺术就是打开语文知识宝库大门的“金钥匙”。  【关键词】技巧;全面素质;课堂教学;语文语言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教育家苏霍姆
【摘要】在初中阶段,学生们因为生活阅历上的不足等原因,在作文文面中呈现“言而无味”的问题,或是文面浅白,写作兴趣不高。尤其是初一年级的学生,处于作文入门的关键时期,这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是极为重要的。因此,教师在初一年级的作文教学中,要找准重点与方向,努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传授写作的技巧,让学生在文章内容上有所设计,并学会借助修辞手法的运用来丰富文面,扮靓作文,让作文呈现一定的文学色彩,让学生体会写
【摘要】语言赏析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比例,不同文体的课文教学中几乎都有语言赏析的环节。教学是一门艺术。选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教学智慧。在对比中、实践中尝试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会使我们享受不同的教学艺术。  【关键词】语言;赏析;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摘 要】作业对学生来说是必要的。可我发现,传统的作业设计客观性太强,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过多注重知识的掌握,忽视学生能力的发展;过多考虑作业量的大小,忽视作业质量的优劣;过多的单一性、机械化作业内容,忽视学生的接受性。这些作业,不但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大大抑制了学生活动的空间和语文能力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我对语文作业设计进行了一些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就二年级语文综合寒假生活学习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美育渗透,要生动而充分地展现课文的思想意境美、艺术形象美、语言结构美,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美,感悟美,鉴赏美和创造美,从而使学生为之动情、愉快振奋,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不知不觉地获取知识、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升华人格,收到“润物细无声”般的功效。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育;想象;感悟;鉴赏;创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美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
【摘要】文章应是有情物,要有感而发。本文从生活中去找“感”、读书和积累中找“感”、如何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等三方面作了阐述。  【关键词】“感”在何方;何处而发;我手写我心;观察;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现代中学生面对的一大难题,就是写作。不知“写什么”和“怎么写”,我认为这只是表面现象。其实质是因为没有找到正确的思维方法,不知道怎样开拓自己的思路。所以有的同学面对一道道
【摘要】本文以写人的文言文课文为例,主要探寻在文言文人物教学中采用“读”的方式,让课堂灵动起来,以加深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关键词】文言文;人物;朗读;创造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案例背景  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文言文还是一种较新的文体,读起来有些拗口,加上学生没有讲文言文的环境,所以不少学生是不喜学文言文的,笔者想拿初中文言文篇目中写人
【摘要】情感教育是语文教育中不可忽视的方面,本文从新课导入,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生动的语言、创设情境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语文课堂中渗透情感教育。  【关键词】情感教育;语文;表情;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要“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摘要】学生,是生态课堂的主体,同时也是学习的主人。但是仍不可否认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没有这个主导,就像断了琴弦的琵琶,再也弹不起一点音乐。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改变传统切实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本文将元认知的理论应用到生态课堂的教学研究中,提出了类化、转化和内化的教学思路。  【关键词】生态课堂;学生;元认知  【中图分类号】 G6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