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常用意象(二)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三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guo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月
  
  月亮,高挂苍穹,与太阳“轮流上岗”,为人类照明,真是大自然的慷慨恩赐。与日光不同,月光皎洁而柔和,晴朗静谧的夜晚,月亮成为幽美的景观,给人美好的感受。因此,在古代诗歌中,月亮首先是一种“美”的意象:
  “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李白《古朗月行》);“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月色更添春色好”(贾至《别裴九弟》);“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寓意》);“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可怜(爱)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可惜(爱)一溪明月,莫教踏碎琼瑶(水中月影)”(苏轼《西江月》)……历代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又一幅令人陶醉的美月图。
  静夜望月,最容易引起人们的遐想,勾起种种情绪。伴随不同的思想感情,月亮也就成为诗歌中含义不同的意象。
  望着月亮,人们会想到时间,忆起往事,想到岁月的流逝,社会的变革。“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春江花月夜》);“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李白《把酒问天》)。诗人想像月亮是鉴古察今的历史见证者,从而把月亮写进一些怀古咏史的诗歌里。如李白的《苏台览古》:“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当年吴王夫差与西施歌舞行乐的“苏台”,如今已成废墟,草木杂生,只有天上的月亮,曾经照过当年的奢靡王宫。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月亮依旧,但昔日都城的繁华,都化归乌有了。在这些诗里,月亮仿佛是王朝兴亡的冷眼旁观者,虽然不会言语,但也间接流露了作者心底的讥讽和感慨。而做了阶下囚的亡国之君李煜,见到月亮则痛苦万分:“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望着月亮,人们还会想到空间:由月光朗照万里,想到遥远的故乡,异地的亲友;由月的阴晴圆缺,想到人的悲欢离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霜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怀舍弟》);“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卢纶《晚次鄂州》)。这些都是望月思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韦应物《寄李儋元锡》);“不知帘外如珪月,还照边城到晓无”(罗邺《秋怨》)。这些都是望月思人。
  这样一来,月亮与“怀古”、“思乡”、“相思”紧密联在了一起;又因思念而生愁苦,于是月亮又与“愁”结下了不解之缘。“月子(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吴棹歌》);“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这样,月又成了愁的“代号”。“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其中的月(光)都或淡或浓地含有愁苦凄凉之情。
  古代诗歌中经常借月抒情,描写月亮,作为一种意象,渲染气氛,烘托主题。例如杜牧的《泊秦淮》首句写景,用月与寒水、烟(雾)组合成一幅迷茫的画面,渲染凄清的气氛,为抒发伤时忧国的愁思作铺垫。再看王昌龄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这首诗先叙事说情,最后一句写景,用“高高秋月照长城”的景象描写渲染戍边将士说不尽的“边愁”,进一步烘托了主题,余味深长。
  除了把月亮作为自然物象加以描写之外,诗人们还喜欢用月亮打比方,把月亮拟人化,更为坦露、强烈地抒情。有时,把月写得善解人意:“多谢月相怜,今宵不忍圆”(朱淑贞《菩萨蛮》)。因为月亮越圆,越叫主人公感到夫妻不能团圆的痛苦。这里,残月倒是有情的了。有时,月亮还能热情助人:“愿随孤月影(光),流照伏波营(丈夫驻地)”(沈如筠《闺怨》),月亮成了免费的“公交车”;“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月亮成了“邮递员”。有时,诗人又责怪月亮不通人情:“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苏轼《水调歌头》),似乎月亮总是跟人过不去,偏要在人们苦于离别时又圆又亮。
  其实,月亮还是那个月亮——规则运行的地球卫星,没有生命,只不过被诗人们染上了主观的感情色彩,成了思乡、怀人、恨别、伤时、感世等意象。至于在某一首诗里月亮蕴藏着怎样的含义,我们在阅读时要涵泳其中,如鱼潜水,深入体会。
其他文献
升格支点  根据同样的材料,选择不同的角度,写出的文章效果也不盡相同。总的来说,写人的文章一般要选准新颖独特的角度,吃透备选的材料,从中挖掘出体现人物个性特点的文字,从细节(或外貌,或动作,或神态)上展示人物鲜明的个性。记事的文章,在注意讲清事情来龙去脉的同时,最好能把自己的独特感受、生活体验或个性思考,加入叙述的过程中,这能让文章出新不少。写景的文章,一般抓住景物的外在特征和内在神蕴,仔细深挖,
摘 要:传统的语文教学是用教师“讲语文”代替学生“学语文”,用烦冗的讲析去淡化甚至取代学生的阅读自悟,以致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因此,引领学生走向知识,发展素养,这才是课堂上的最大收获,更体现了“领着知识走向学习”为“领着学生走向知识”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引领;知识;语用引导;学用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主要途径是语
錢是什么?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幸福是什么?幸福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今天我们就来正经地谈一个比较俗又比较接地气的话题,钱和幸福。看过那么多心灵鸡汤那么多名人名言都在指向:“钱和幸福没关系。”但是幸福怎么可能和钱无关?借鲁迅先生一句话:“凡承认饭需钱买,而以说钱为卑鄙者,倘能按一按他的胃,那里面怕总还有鱼肉没有消化完,须得饿他一天之后,再来听他发议论。”中国古话有说:“仓
摘 要:体育考核课是很多体育教师容易忽视的体育课。本文以50米X8往返跑考核课教学设计为例,从课的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进行分析阐述,希望体育教师能重视每一堂考核课,提到和其他体育课一样的重视程度。  关键词:考核课;课的结构;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5)04-0041-02  考核课是体育教学单元教学的最后一关,
摘 要:当下高中新课标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完善的阶段,核心素养的发布对接了全新的高考英语革新,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应该围绕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来进行,因此凸显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互动非常关键。   关键词:情趣;管理;新课标高中英语;互动教学   2013年《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正式发布,到了2017年教育部又对其进行了完善和修订,最新修订的“高中英语新课标”明
摘 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最终目的。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摆在重要位置,应该从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指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方法、改变自身教学方式、积极进行教学评价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
新场镇大概是上海最后一个伊甸园了吧。此处所谓的伊甸园,与迪士尼乐园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评判对象,它被抹上了理想主义的色彩,在表述上指向一线柔和的历史投影,或者对应农耕文明悠扬的、缓慢的、略带伤感的尾声。那么表述归表述,进入互联网时代的新场镇,则在众声喧哗中进入“秘境探访者”的视野。  新场在城市大开发的浪潮中一直被挤到边缘地带,倒有幸以安静与寂寞保住了最后的机会。新时期旅游业的勃发兴盛,使它欣然跃出水
(江苏省常州市焦溪小学)  摘 要:阅读理解能力是小学语文学科的关键能力之一。高年级孩子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点在哪里?“第二、第三学段,以中级解释性理解和评价性理解为主,并逐步向高级创造性理解扩展……其中第三学段侧重于方法积累的解释——评价性理解”。尤其是在评价性理解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更应提倡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比较完整地体验阅读思维的过程,提升思维品质,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学科关键能力至关重要。  关
经过七八年级的学习,我们会发现,方程思想实在是中学数学的解题利器,尤其是在有计算需要的时候,如解决实际问题,在图形中求线段长度、求角度等.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借助线段图、关系句等方式寻找等量关系来列方程,在图形中求角度时我们根据多边形内角和及角的和差积商关系来列方程,求长度时用得较多的则是根据勾股定理来列方程.现在我们学了相似,又有了一个新的列方程的好帮手了.  一、 利器初体验  例1 如图1,
摘 要:小学数学要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进行培养,让学生掌握思考和解题的方法,那么有效的课堂提问就是非常必要的。小学数学课程是学生思维的乐园,学生在此可以更好地学习知识,激活思维。在这个情况下要求教师可以进行有效性的提问,小学课堂教学为了迎合课程教学改革就需要凸显师生互动的作用,而同时有效性提问是增强学生思维反应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对让小学数学课堂成为思维的乐园——关于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探讨进行了分析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