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绿色,是全面小康的鲜明底色。“绿色小康”,意味着我们必须走一条既要赢得经济又要不输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如何科学把握“绿色小康”的深刻内涵?如何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全过程?记者就此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潘家华。
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決定性进展,其中“绿色小康”建设成效显著。在推进全面小康建设过程中,为什么要格外强调“绿色小康”的建设?
潘家华:如果说生态的内涵是尊重自然、和谐共生,强调的是天蓝、水清、地净,旨在回归本色、凸显底色,绿色的内涵则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要求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高产出、高效率,重在增绿行动、实绿绩效。如何归本色、显底色,需要手段和工具;距本色有多远、与底色差多少,需要测度和量化。也就是说,生态的中心在于保护自然,而绿色的重点在于高质量发展。小康者,衣食无忧、出行便捷、安居乐业,这不是天上掉下的馅饼,而是要通过发展来实现,且这种发展必须是绿色的。
“绿色小康”,不是也不能通过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来满足和保障小康所要求的收入和消费水平;不可能也不应该通过竭泽而渔、焚薮而田的方式过关达标。人类只是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所承载的生命共同体中的一员,如果其他生命体不能“小康”而衰败、衰亡,人类的“小康”也不可能真正实现和长久。
通过“绿色”发展而走向“生态”文明,我们走得多快、多远、多好,也需要“时间表”和“任务书”。例如《巴黎协定》规定在本世纪末地球表面温度升高的幅度,相较于工业革命前不超过2℃,力争控制在1.5℃。这就要求在本世纪中叶以后,全球实现“净零排放”,即少量的排放也会被绿色植被所吸收,而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净增量为零。中国向国际社会承诺,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水平下降60%至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例达到20%,而且作为碳汇的森林蓄积量也将大幅增加。在小康路上,我们的绿色绩效不断提升,生态水平持续改进。
“绿色小康”的高质量发展内涵是不言而喻的。绿色发展不是不要发展,罗马俱乐部所开具的“零增长”处方,显然有失偏颇。利用自然赋予的无限“风光”来发展零碳风电、光电,从原材料到生产过程再到运输安装维护的产业链中有就业、有收益、有增长,所生产的电力无污染、无生态破坏、无二氧化碳排放;使用纯电动汽车替代高排放的化石能源汽车,就业、收益依然存在,而且随着技术进步,使用成本更为低廉。
只有发展,才能实现小康;只有绿色,才能高质量发展。“绿色小康”,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强国的基础;“十四五”时期步入高收入国家水平,2035年后迈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需要增进绿色,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向世界展现绿色繁荣的中国范式。
记者:近年来,大家对“绿色小康”的认识不断深化,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之一。在推进“绿色小康”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重大成效?
潘家华: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近年来,绿色发展建小康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绿色发展进程加快,绩效突出。我们看到,天越来越蓝了,地越来越绿了,水越来越清了,这正是发展的绿色转型。
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正处于加速阶段,需要大量高能耗、高物耗的原材料生产与消费。2000年我国水泥产量不足6亿吨,2011年以后产量连年超过20亿吨,但2018年每吨水泥综合能耗却比2000年减少了四分之一,同时水泥生产还焚烧处理了城市生活垃圾、消纳了工业废渣,不仅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还消除了固废污染物,减少了填埋占地。2019年,我国电力非化石能源装机和发电量分别占总量的41.9%和32.6%,2.4万亿千瓦时电力是零碳零排放的,超过日本和俄罗斯两国发电量之和。
不仅是生产侧资源节约,消费端也更加环境友好。近年来,LED灯已广泛取代白炽灯使用,前者单位时间耗电量不足后者的十分之一;上海到南京300公里,自驾要3小时以上,而高铁缩短至66分钟,经济便捷的高铁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当然,绿色小康的生产和消费体系,需要绿色投资、技术和政策引导。截至2019年,我国高铁运营里程达3.5万公里,占世界总量的70%;我国投入运行的百万千瓦单机超超临界燃煤机组111台,超过其他国家的总和;我国水电、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合计819吉瓦,超过美国的3.3倍。在城市层面,国家展开低碳城市、无废城市试点;在企业层面,通过可再生能源配额、上网电价形式发展零碳能源;在消费者层面,不仅有全国低碳日、节能周等提升绿色消费意识的活动,也有电动汽车补贴、阶梯水价、阶梯电价等遏制浪费、鼓励节约的激励措施。
“绿色小康”,让全社会形成了一个绿色与发展互为促进的良性循环,提升了绿色的“纯度”,加速了全面小康进程。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全面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论断。如何科学把握绿色发展与全面小康之间的关系?
潘家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绿色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群众的期盼。只有绿色发展才能成就全面小康,而全面小康所要求的发展,也必须是绿色的。
绿色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创新、协调、开放和共享的方式、手段和目标指向,也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测度和外在约束。在经济进入新常态、部分或整体步入后工业化阶段的情况下,重化工产能已经过剩,调整产业结构、改进能源结构、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就成为绿色发展的抓手,推进绿色小康的动力源泉。在传统基建趋于饱和、新基建对原材料需求和拉动较为有限的情况下,扩大产能、提升产量的需求空间进入负增长,而淘汰落后产能、提升能源效率,优化空间格局、改善产品结构等绿色发展的空间却可以不断拓展。 目前,许多国家已明确在2035年前后禁止燃油汽车入市销售,意味着燃油车技术如不是绿色的,是没有未来的。我国每年汽车产销量达3000万辆,但其中纯电动汽车尚不足150万辆,占比还不到5%。
現代社会的正常运行和维系,不可能没有制造业,制造业的绿色转型,横向和纵向产业的多维拉动、产业链的延伸、价值链的增值,带动的是就业增长、收入增加和生活品质的提升,也只有制造业的绿色转型,消费者才能有绿色选项,小康生活才有品质保障。绿色发展不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引领,更是未来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记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我们即将开启“十四五”新征程,如何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有机衔接?
潘家华:在建党100周年之际,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即将开启的“十四五”新征程,迈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到2049年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显然,从小康到宽裕再到富裕,人民的生活福祉水平将不断得到质的跃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目标,为物质生活的宽裕和生活水平的富裕打下了坚实基础。2019年我国经济体量接近100万亿元,稳居全球第二,但人均仍处于中等偏高的水平,与高收入国家的“最低门槛”尚有一定差距。因此,发展仍然是硬道理。实现小康后的收入起点已较高,发展的动力就必须更加强劲、更加持续,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在投资和外需空间双重压缩的情况下,内需空间的释放和水平提升,就成为发展的新动能。缩小进而消除城乡差距,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共同富裕幸福安康,既是发展的动力,也是发展的目标。
迈向第二个百年目标,绿色的定力不是简单的一以贯之,而是由表及里、由标到本的增速提质。小康社会的“绿”,标志是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生态文明;第二个百年目标的“绿”,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标志是质的飞跃,即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第二阶段的表征是和谐美丽。这意味着,实现两个百年目标,从绿色小康走向生态宽裕到实现美丽富裕,是一种递进关系,是发展的绿色升华。
中国的绿色小康,也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部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人民幸福安康,也正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指向。我国向国际社会承诺的2020年减排目标已提前实现,而2030年减排贡献及需要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提交的2050年长远目标,已融入中国两个百年目标的操作实践,是中国绿色发展的抓手和推手。如果说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导向是降耗减排,那么,第二个百年目标则是美丽中国指向的零碳和谐。
(综合8月11—13日《经济日报》。作者均为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向世界展现绿色繁荣的中国范式
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決定性进展,其中“绿色小康”建设成效显著。在推进全面小康建设过程中,为什么要格外强调“绿色小康”的建设?
潘家华:如果说生态的内涵是尊重自然、和谐共生,强调的是天蓝、水清、地净,旨在回归本色、凸显底色,绿色的内涵则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要求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高产出、高效率,重在增绿行动、实绿绩效。如何归本色、显底色,需要手段和工具;距本色有多远、与底色差多少,需要测度和量化。也就是说,生态的中心在于保护自然,而绿色的重点在于高质量发展。小康者,衣食无忧、出行便捷、安居乐业,这不是天上掉下的馅饼,而是要通过发展来实现,且这种发展必须是绿色的。
“绿色小康”,不是也不能通过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来满足和保障小康所要求的收入和消费水平;不可能也不应该通过竭泽而渔、焚薮而田的方式过关达标。人类只是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所承载的生命共同体中的一员,如果其他生命体不能“小康”而衰败、衰亡,人类的“小康”也不可能真正实现和长久。
通过“绿色”发展而走向“生态”文明,我们走得多快、多远、多好,也需要“时间表”和“任务书”。例如《巴黎协定》规定在本世纪末地球表面温度升高的幅度,相较于工业革命前不超过2℃,力争控制在1.5℃。这就要求在本世纪中叶以后,全球实现“净零排放”,即少量的排放也会被绿色植被所吸收,而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净增量为零。中国向国际社会承诺,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水平下降60%至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例达到20%,而且作为碳汇的森林蓄积量也将大幅增加。在小康路上,我们的绿色绩效不断提升,生态水平持续改进。
“绿色小康”的高质量发展内涵是不言而喻的。绿色发展不是不要发展,罗马俱乐部所开具的“零增长”处方,显然有失偏颇。利用自然赋予的无限“风光”来发展零碳风电、光电,从原材料到生产过程再到运输安装维护的产业链中有就业、有收益、有增长,所生产的电力无污染、无生态破坏、无二氧化碳排放;使用纯电动汽车替代高排放的化石能源汽车,就业、收益依然存在,而且随着技术进步,使用成本更为低廉。
只有发展,才能实现小康;只有绿色,才能高质量发展。“绿色小康”,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强国的基础;“十四五”时期步入高收入国家水平,2035年后迈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需要增进绿色,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向世界展现绿色繁荣的中国范式。
让全社会形成绿色与发展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
记者:近年来,大家对“绿色小康”的认识不断深化,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之一。在推进“绿色小康”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重大成效?
潘家华: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近年来,绿色发展建小康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绿色发展进程加快,绩效突出。我们看到,天越来越蓝了,地越来越绿了,水越来越清了,这正是发展的绿色转型。
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正处于加速阶段,需要大量高能耗、高物耗的原材料生产与消费。2000年我国水泥产量不足6亿吨,2011年以后产量连年超过20亿吨,但2018年每吨水泥综合能耗却比2000年减少了四分之一,同时水泥生产还焚烧处理了城市生活垃圾、消纳了工业废渣,不仅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还消除了固废污染物,减少了填埋占地。2019年,我国电力非化石能源装机和发电量分别占总量的41.9%和32.6%,2.4万亿千瓦时电力是零碳零排放的,超过日本和俄罗斯两国发电量之和。
不仅是生产侧资源节约,消费端也更加环境友好。近年来,LED灯已广泛取代白炽灯使用,前者单位时间耗电量不足后者的十分之一;上海到南京300公里,自驾要3小时以上,而高铁缩短至66分钟,经济便捷的高铁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当然,绿色小康的生产和消费体系,需要绿色投资、技术和政策引导。截至2019年,我国高铁运营里程达3.5万公里,占世界总量的70%;我国投入运行的百万千瓦单机超超临界燃煤机组111台,超过其他国家的总和;我国水电、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合计819吉瓦,超过美国的3.3倍。在城市层面,国家展开低碳城市、无废城市试点;在企业层面,通过可再生能源配额、上网电价形式发展零碳能源;在消费者层面,不仅有全国低碳日、节能周等提升绿色消费意识的活动,也有电动汽车补贴、阶梯水价、阶梯电价等遏制浪费、鼓励节约的激励措施。
“绿色小康”,让全社会形成了一个绿色与发展互为促进的良性循环,提升了绿色的“纯度”,加速了全面小康进程。
唯有绿色发展才能成就全面小康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全面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论断。如何科学把握绿色发展与全面小康之间的关系?
潘家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绿色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群众的期盼。只有绿色发展才能成就全面小康,而全面小康所要求的发展,也必须是绿色的。
绿色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创新、协调、开放和共享的方式、手段和目标指向,也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测度和外在约束。在经济进入新常态、部分或整体步入后工业化阶段的情况下,重化工产能已经过剩,调整产业结构、改进能源结构、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就成为绿色发展的抓手,推进绿色小康的动力源泉。在传统基建趋于饱和、新基建对原材料需求和拉动较为有限的情况下,扩大产能、提升产量的需求空间进入负增长,而淘汰落后产能、提升能源效率,优化空间格局、改善产品结构等绿色发展的空间却可以不断拓展。 目前,许多国家已明确在2035年前后禁止燃油汽车入市销售,意味着燃油车技术如不是绿色的,是没有未来的。我国每年汽车产销量达3000万辆,但其中纯电动汽车尚不足150万辆,占比还不到5%。
現代社会的正常运行和维系,不可能没有制造业,制造业的绿色转型,横向和纵向产业的多维拉动、产业链的延伸、价值链的增值,带动的是就业增长、收入增加和生活品质的提升,也只有制造业的绿色转型,消费者才能有绿色选项,小康生活才有品质保障。绿色发展不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引领,更是未来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力促绿色发展增速提质
记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我们即将开启“十四五”新征程,如何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有机衔接?
潘家华:在建党100周年之际,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即将开启的“十四五”新征程,迈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到2049年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显然,从小康到宽裕再到富裕,人民的生活福祉水平将不断得到质的跃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目标,为物质生活的宽裕和生活水平的富裕打下了坚实基础。2019年我国经济体量接近100万亿元,稳居全球第二,但人均仍处于中等偏高的水平,与高收入国家的“最低门槛”尚有一定差距。因此,发展仍然是硬道理。实现小康后的收入起点已较高,发展的动力就必须更加强劲、更加持续,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在投资和外需空间双重压缩的情况下,内需空间的释放和水平提升,就成为发展的新动能。缩小进而消除城乡差距,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共同富裕幸福安康,既是发展的动力,也是发展的目标。
迈向第二个百年目标,绿色的定力不是简单的一以贯之,而是由表及里、由标到本的增速提质。小康社会的“绿”,标志是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生态文明;第二个百年目标的“绿”,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标志是质的飞跃,即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第二阶段的表征是和谐美丽。这意味着,实现两个百年目标,从绿色小康走向生态宽裕到实现美丽富裕,是一种递进关系,是发展的绿色升华。
中国的绿色小康,也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部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人民幸福安康,也正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指向。我国向国际社会承诺的2020年减排目标已提前实现,而2030年减排贡献及需要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提交的2050年长远目标,已融入中国两个百年目标的操作实践,是中国绿色发展的抓手和推手。如果说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导向是降耗减排,那么,第二个百年目标则是美丽中国指向的零碳和谐。
(综合8月11—13日《经济日报》。作者均为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