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了藏品,就要给收藏品命名,这就像人的名字一样,名字好,就好记、好念,不易混淆,不会遗忘。在收藏过程中,许多朋友都有面对一件器物而无法命名的困惑。不是词不达意,就是名字不准确,这在交流研究的过程中引来诸多不便。如何用最精炼的文字,清晰准确地表达一件藏品的主要特征,就是每一位收藏爱好者开始收藏前必修的第一课。因藏品的种类繁多,各不相同,所以就要有一套相对规范的原则,不可随心所欲地去定名。一件器物的定名一般要具备六大要素:一、产生年代或制作、出土地点;二、制作人的名字;三、主体特征(例如品类、釉色);四、风格、纹饰、图案;五、质地;六、具体功用。当然不可能每件藏品都完全包含上述全部要素,可根据不同的情况变通来使用。具体方法,请看下图示例:
学会了给藏品命名,就为编写收藏目录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一般的藏友都没有系统清晰的收藏品目录。所有的藏品都是东一件西一件的,在陈列架或柜子中四散存放。条件好一点的朋友会做锦匣独立存放。但同样有苦恼,有时为找一件东西就得把整个家都翻个底朝天。存放混乱也会导致收藏品不必要的损坏。个人收藏囿于种种原因,不可能有专门的收藏室,但清晰的目录列表,就能实现化整为零,系统妥善的分开存放。
在对藏品做到定名、分类存放后,就需要及时编写目录卡。每件藏品的来源都不同,有家传的、文物商店或古玩市场购买的、参拍所得的,以及收集的、相互交换的、馈赠的,等等各种途径。搜集得来之后,第一要做的就是进行鉴别。判断其年代、作者、产地、真伪、艺术价值等等。这些就需要收藏人自己花费精力学习和朋友探讨,仔细做一番研究,要以严谨的科学态度进行真伪鉴别、年代割分、艺术评价。不能以自己的偏爱喜好而作武断的结论。近日我就看到好几本所谓个人的收藏研究图书,完全从自己的观点出发,为书中以全是自己收藏物品的图片而自豪,且很随便的定名、判断年代,又极力夸大自己收藏的艺术价值。许多判断让行家看了都会忍俊不止 。这些错漏反过来又影响其他的藏友,只有慎重的鉴别以后,才可以登记造册。
每一件经过研究确认的收藏品,都应有它独立的目录登记编号。这对你的收藏是一个积累,也是你收藏的原始档案。你收藏的时间越长,它的价值就越大。具体的编号可以根据购藏时间+特殊字符(区分类别如子、丑、寅、卯、天、地、玄、黄、A、B、C、D)+顺序号码。次序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排列。但要注意在确定一个方式以后,就不可以随便乱改动了,要保持编号的一致性。例如“宋磁州窑白釉黑彩花叶纹钵缸”是2000年8月购藏的第37件藏品,就可以将其目录编为“00C037”。“00”表示2000年,“C”表示“China”陶瓷类,“037”为第37件,一目了然。其他的目录可自定义,以此类推。遇到成组、套的藏品,可以特别区分,如4件一套粉彩果盘,可以编号为“00C038-al(a2、a3、a4)同治粉彩人物纹果盘”。同样很清晰。有了这些登记号之后,查找翻看研究起来十分方便。但要注意所有藏品不能重复登记,登记号只可以有一个。在编登记号时,还要注意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藏品有了登记号以后,还可能会遇到遗失、损毁、交换、出售等情况,这时藏品虽然没有,但是登记号只能空着,绝对不能由其他藏品代替。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知道你在整个收藏生涯中,究竟收藏过多少藏品,有了这些空号,才能在日后翻查它们的去向和原因,这才是忠实的记录,一件流传有序的名品,就可能从这个记录开始。
还要记得在藏品编目过程中,除了定名,编登记号以外,要注意加注规格尺寸,单位为厘米。根据不同的东西有不同的记录测量,如书画、陶瓷、青铜、玉器等等。
另有的藏品由于在长期流传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破损、残缺、虫蛀、霉迹、腐锈等诸多情况,所以在登记时,千万别忘了把这些情况都写上去,并且要标明破损的程度和位置,力求详尽记录。同时可以用照片、拓印、复印稿的方法,作附件图像说明。
藏品的编目资料,最好是一式二份:记录卡内容要写明顺序登记号、物品名称、收藏的日期及地点;同时这是一份全面了解藏品的文字资料,所以内容要详尽。
亦可摘引一些专业文献,记述其在学术上的研究价值,以及自己还有什么疑点需要弄清,这些内容可归于“鉴赏概况”类目。这一记录表上所填写的内容,不允许凭自己的猜想做臆断,或作抽象的、不合实际的叙述。一份同藏品同匣存放,另一份可以按年装订成册。此外还可以将藏品顺序登记号,用自粘纸填写,然后粘于器物上,其他不宜粘贴的物品可直接贴于外封包上,以便于查找。
讲完编目和记录卡的填写要求,下面就来讲如何具体填写藏品登记表。以玉器为例,需要填写器物的登记号码、名称以及时间、质地、破损情况,自己是如何收藏到的,标明重量、尺寸。有可能的话再配上同一类的赝品资料以及如何鉴别的要点。在表中附贴照片,写上有关这件玉器的鉴赏体会、造型纹饰典故,如此一来就很齐全了,每做完一份就无异于一次全面的学习。
这种记录也会为你日后更好的收藏研究奠定坚实基础,经年累月,它们就不亚于一本专业的图录,在你有条件的时候,对它们稍加整理,就可以直接付梓。
学会了给藏品命名,就为编写收藏目录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一般的藏友都没有系统清晰的收藏品目录。所有的藏品都是东一件西一件的,在陈列架或柜子中四散存放。条件好一点的朋友会做锦匣独立存放。但同样有苦恼,有时为找一件东西就得把整个家都翻个底朝天。存放混乱也会导致收藏品不必要的损坏。个人收藏囿于种种原因,不可能有专门的收藏室,但清晰的目录列表,就能实现化整为零,系统妥善的分开存放。
在对藏品做到定名、分类存放后,就需要及时编写目录卡。每件藏品的来源都不同,有家传的、文物商店或古玩市场购买的、参拍所得的,以及收集的、相互交换的、馈赠的,等等各种途径。搜集得来之后,第一要做的就是进行鉴别。判断其年代、作者、产地、真伪、艺术价值等等。这些就需要收藏人自己花费精力学习和朋友探讨,仔细做一番研究,要以严谨的科学态度进行真伪鉴别、年代割分、艺术评价。不能以自己的偏爱喜好而作武断的结论。近日我就看到好几本所谓个人的收藏研究图书,完全从自己的观点出发,为书中以全是自己收藏物品的图片而自豪,且很随便的定名、判断年代,又极力夸大自己收藏的艺术价值。许多判断让行家看了都会忍俊不止 。这些错漏反过来又影响其他的藏友,只有慎重的鉴别以后,才可以登记造册。
每一件经过研究确认的收藏品,都应有它独立的目录登记编号。这对你的收藏是一个积累,也是你收藏的原始档案。你收藏的时间越长,它的价值就越大。具体的编号可以根据购藏时间+特殊字符(区分类别如子、丑、寅、卯、天、地、玄、黄、A、B、C、D)+顺序号码。次序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排列。但要注意在确定一个方式以后,就不可以随便乱改动了,要保持编号的一致性。例如“宋磁州窑白釉黑彩花叶纹钵缸”是2000年8月购藏的第37件藏品,就可以将其目录编为“00C037”。“00”表示2000年,“C”表示“China”陶瓷类,“037”为第37件,一目了然。其他的目录可自定义,以此类推。遇到成组、套的藏品,可以特别区分,如4件一套粉彩果盘,可以编号为“00C038-al(a2、a3、a4)同治粉彩人物纹果盘”。同样很清晰。有了这些登记号之后,查找翻看研究起来十分方便。但要注意所有藏品不能重复登记,登记号只可以有一个。在编登记号时,还要注意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藏品有了登记号以后,还可能会遇到遗失、损毁、交换、出售等情况,这时藏品虽然没有,但是登记号只能空着,绝对不能由其他藏品代替。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知道你在整个收藏生涯中,究竟收藏过多少藏品,有了这些空号,才能在日后翻查它们的去向和原因,这才是忠实的记录,一件流传有序的名品,就可能从这个记录开始。
还要记得在藏品编目过程中,除了定名,编登记号以外,要注意加注规格尺寸,单位为厘米。根据不同的东西有不同的记录测量,如书画、陶瓷、青铜、玉器等等。
另有的藏品由于在长期流传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破损、残缺、虫蛀、霉迹、腐锈等诸多情况,所以在登记时,千万别忘了把这些情况都写上去,并且要标明破损的程度和位置,力求详尽记录。同时可以用照片、拓印、复印稿的方法,作附件图像说明。
藏品的编目资料,最好是一式二份:记录卡内容要写明顺序登记号、物品名称、收藏的日期及地点;同时这是一份全面了解藏品的文字资料,所以内容要详尽。
亦可摘引一些专业文献,记述其在学术上的研究价值,以及自己还有什么疑点需要弄清,这些内容可归于“鉴赏概况”类目。这一记录表上所填写的内容,不允许凭自己的猜想做臆断,或作抽象的、不合实际的叙述。一份同藏品同匣存放,另一份可以按年装订成册。此外还可以将藏品顺序登记号,用自粘纸填写,然后粘于器物上,其他不宜粘贴的物品可直接贴于外封包上,以便于查找。
讲完编目和记录卡的填写要求,下面就来讲如何具体填写藏品登记表。以玉器为例,需要填写器物的登记号码、名称以及时间、质地、破损情况,自己是如何收藏到的,标明重量、尺寸。有可能的话再配上同一类的赝品资料以及如何鉴别的要点。在表中附贴照片,写上有关这件玉器的鉴赏体会、造型纹饰典故,如此一来就很齐全了,每做完一份就无异于一次全面的学习。
这种记录也会为你日后更好的收藏研究奠定坚实基础,经年累月,它们就不亚于一本专业的图录,在你有条件的时候,对它们稍加整理,就可以直接付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