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文明文化碰撞的另一页:1514—1793

来源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jong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欧洲与中华帝国的早期交往中文明与文化的多种碰撞的研究表明,从16世纪初到18世纪末,欧洲国家与非国家行为者广泛频繁地参与了中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秩序,但中华帝国单方面主宰着中西交往的条件及方式方法。尽管中欧两种国际秩序有不同的国家和社会的组织原则,对国际关系中的正义、秩序、合法性有不同的理论与实践,但是欧洲人从未挑战过他们所碰撞的中华世界秩序的基本原则、世界观、合法性以及主导性。中欧两种文明和世界秩序在世界体系从前现代到现代转型的很长时间内基本上保持着和平共处的状态。这与所谓"后马戛尔尼时代"中国与欧洲国际社会之间交往和冲突的模式形成强烈的对比。
其他文献
《妇女离异律例偶笺》最能反映沈家本有关“情法”关系的原理。法律规定(规范)被他区分为“法”与“情”两部分,“情”包含在广义的“法”(法律规范)中。狭义的“法”是原则性,“情”是灵活性;“情”分为主观之“情”与客观之“情”;主观之“情”的表述一般是愿”与“不愿”(离异),客观之“情”为案件外在情节,一般指案内之“情”,有时也指案外之情”;“理”有时被表述出来,有时可由分析而得,大多是妇女“从一而终”之类;沈家本更强调情”的满足,对一味执法而不顾情的做法和倾向是反对的。
《韵诠》作为一部后出韵书,改造了《切韵》系韵书的模式,给学者用图表形式表现韵书语音以启发。《韵诠》编写过程中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这种经验有助于韵图发展模式的研究,如对韵图开合分图的探索、《韵诠》中隐含的"摄"的概念和"阳入相配"的思想等等。依据残存下来的《韵诠》材料,我们推测、构建出了《韵诠》的编排原则和方式,这对探讨早期韵图出现及走向成熟的轨迹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在亚洲的地位,堪比地中海及其后的大西洋在西方的地位。中国是前现代亚洲的"固相中心":一个广袤、富饶、物产丰富的文明,并与四邻保持着非对称关系。相比之下,西方则存在一个"液相中心":竞争性帝国兴衰于地中海沿岸,并使得远程贸易和殖民成为可能。作为现代西方中心的大西洋取代了作为帝国液相中心的地中海。传统中国通过学习处理其与较小邻邦之间的关系而调适其中心地位。这些较小邻邦是难以被消灭的。在西方,大国之间的竞争形成了霸权周期。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的当代,中国处理非对称关系的经验仍具有重要意义。
人类学是研究"人本身及其文化"的学问,但长期以来却出现学科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的"偏移",并产生严重危害。建立"主体人类学"和重构人类学学科体系是今天世界人类学界的历史性课题。它的解决对于人类重新认识和解读自己、为人文社会科学提供正确的"人性前提"、人类掌握自己的命运和实现人类学"由边缘到核心"转变具在极其重要的价值。"主体人类学"概念及其知识体系包括:"主体人类学"概念与研究对象,"主体─人"的生命本质和生命本体,"人格结构与选择"图型理论,"类群结构与选择"图型理论,"重构人类学学科体系"构想,人类学方
贺麟先生《近代唯心论简释》一书的要害在"逻辑之心"。"逻辑"的根在广义的数学,但不限于形式推理,而有自己的直觉"心"的搏动。这直觉心或直觉方法的特点是既能直观到真理,又同时直观和自觉到这真理之真性。所以活的逻辑必与直觉法相互需要。由此才能理解贺先生谈论的"心与理一"的真意,看出其非普遍主义倾向和某种现象学的见地。宋儒的哲理活动得力于其直觉方法,既有陆象山的内向方法,又有朱熹的外向直觉法。黑格尔辩证法也有直觉法或辩证观的引导,不然就会失其灵魂之眼。由此,贺先生打通西方哲学的主流传统与后现代阶段,让中国人能够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时期社会建设的需求,围绕社会建设如何进行等重大问题,提出一系列重要思想并在具体实践中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也因此成为改善民生、调控社会秩序的最重要主体。在此过程中,各种制度的策略性选择,其最基本的特征表现为基于中国国情而进行。从1949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引领社会建设的制度选择与社会成长的相互关系来看,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制度对社会不同阶层利益、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以及对中国社会发展变迁的形塑作用是巨大的,其政策导向也具有前后相承、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特点。
日本是保留有死刑制度的国家,对此日本公共舆论一直保持着支持态度。同时,公共舆论对日本死刑相关制度的改正和具体适用也产生了具体影响,例如因公共舆论的影响在立法上改正了死刑之公诉时效的限制等。但公共舆论对死刑制度的支持并不意味着公共舆论是在对死刑制度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做出的,政府当局情报公开的不充分性,使公共舆论并不十分清楚死刑制度的全貌尤其是死刑执行制度。未来,日本应更加推进关于死刑的情报公开,使公共舆论在充分了解死刑制度的基础上迈向对死刑废除的支持。
依明人撰述可证:1)明词部分词调仍然具有演唱功能,并不像惯常以为的,词到此时完全成为了案头吟诵之作,其旧有的流行歌曲性质的外在形态仍然葆有。2)即便是部分明词可歌,亦因古乐尽失,只能"依时曲入歌",即依曲调来谱词,明人的"词曲同观"意识很显著。由此两点可理解明词曲化现象的形成机理,即词的流行音乐文学之基因令其在古词乐亡逸后尚顽强地寻求现实的养分,向当下流行音乐文学倾斜,不管是以词调入曲还是将词用曲乐曲调歌唱,都是这种顽强精神的体现。词曲不可尽作文字观,皆是乐府。词、曲如从广义概念出发、从其源起与本质上看,
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外武装干涉和国内反动势力严重威胁着新生的布尔什维克政权。1918年起土耳其和英国军队先后占领巴库等石油产区,至1921年初苏俄石油出口量几乎为零。苏维埃政权稳固之后决定以出口石油换取外国设备和其他工业必需品,但收效不大。1923—1925年间西方大石油公司购买苏联石油产品的数量猛增并意欲控制苏联石油产品的出口和销售,苏联政府顺势而为,通过不断努力在世界石油市场上获得了一席之地。1926—1928年间英国等西欧国家在世界市场上排挤苏联石油,苏联遂与美国石油公司建立起伙伴关系,利用美国公司的营
马丁·怀特有一个假设:因超出原有基础向外扩展而导致共享文化缺失的国际社会将是不稳定的。在英国学派对国际社会从欧洲向全球规模扩展的历史所作的描述中,这一非稳定性假设一直很有影响力。就全球国际社会如何从古典时代后期演化而来可以给出两种模型:一是几个扩展中的文明之间发生多元文化碰撞(多中心);二是体系被一个中心接管(单一中心)。以这两种模型作为背景,可以阐释国际社会的两种扩展历史:先锋模式(Vanguardist)强调欧洲文化例外论,断定西方对世界的支配地位存在了五百年,认为多元文化主义和西方权力衰退论值得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