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校遵循“为生命奠基”的办学理念,以智慧校园环境为依托,以生态文明课程为引领,以生态文明专题活动为载体,把生态文明教育常态活动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从生态文明知识、生态文明情感、生态文明意志、生态文明行为四个方面促进小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养成,引导学生树立尊重、顺应、保护自然的发展理念,养成勤俭节约、低碳环保、自觉劳动的生活习惯,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为可持续发展的小公民个体生命成长奠基。
关键词:智慧校园;生态文明;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10A-0018-04
党的十八大进一步确立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017年,教育部颁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中小学校德育,要求加强节约教育和环境保护教育,开展大气、土地、水、粮食等资源的基本国情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地理地貌。开展节粮节水节电教育活动,推动实行垃圾分类,倡导绿色消费,引导学生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发展理念,养成勤俭节约、低碳环保、自觉劳动的生活习惯,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我校践行“为生命奠基”的办学理念,依托生态智慧的校园环境和互动共荣的人文环境,以生态文明课程为载体,引导学生树立尊重、顺应、保护自然的发展理念,养成勤俭节约、低碳环保、自觉劳动的生活习惯,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为可持续发展的小公民个体生命成长奠基。
二、生态文明课程建设的实践创新
(一)建设生态智慧校园
1.营造生态智慧校园文化氛围
生态智慧校园就是运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进行规划布局、管理运行,运用无处不在的物联网,将环境、物质和信息高度融合,集学习、活动、生活于一体,打造绿色节能的校园环境、融合创新的校园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
学校有独特的环境教育课程,在相关课程教学中融入环境教育内容,聘请专家来校与学生互动,全心培养“改善环境、创造环境、保护环境”的小公民。学校先后荣获江苏省绿色学校、江苏省环境教育基地、江苏省节水型学校等称号。
2.建设校园生态智慧教育场馆
学校建设了“生态科普馆”“七彩少年花圃”“太湖文化研究院”“少儿科学研究院”“运河文化研究院”“药草园”“实验田”。校园内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都注入了尊重自然与生命的内涵,校园基础设施全部采用了节水器具、节能日光灯、太阳能热水器等,处处彰显了节能环保的理念。近600平方米的“生态科普馆”,设有开放式的海洋长廊,融森林生态、湿地生态、草原生态为一体的生态标本馆,互动体验的科学馆,浩瀚宇宙星空的天文馆。学校被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环境保护厅、江苏省教育厅共同命名为“江苏省环境教育基地”。“七彩少年花圃”种植着各种鲜花,使用物联网设计,学生可以通过物联网跨越空间观赏智能花圃,感受智慧校园的神奇魅力。
“太湖文化研究院”是一座综合性学习场馆,面积达400平方米,内有太湖流域水土资源、人文历史、风景名胜、风土人情等板块设计,运用声、光、电等科学技术手段,引领学生了解太湖的生态环境、养殖情况和水资源情况研究,引导学生喜爱太湖文化、研究太湖文化,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太湖文化。
“七彩少兒科学研究”共分为七个模块,每个模块都采用亮色调来表现,寓意青少年旺盛的生命力与无限的动力。展馆设计上除了运用鲜明的色调和文字描述外,应用了大量互动型的多媒体技术、互动触摸屏、VR互动体验设备、3D打印设备等,让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到科技的乐趣与魅力,从而迸发出对科技强烈的探索和求知欲望。
“运河文化研究院”建设缘于学校滨河路校区东临大运河。运河是流动的文化,是以物态文化创造出的流动的历史。千年运河文化,是民族融合的产物,跨越不同地域、不同社会制度,互惠共通,让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更趋多元一体化。滨河路校区依托独特的地理优势和文化环境,潜心凝练运河文化,从知、礼、艺三方面全方位培育七彩少年,传承中华经典,唤醒江南记忆,让运河文化在多彩校园中真正“活”起来。
学校天台建了一座“七彩药草园”,开设相关课程,聘请中医专家定期到校,组织同学们在这里开展活动,认识各种药草、感悟中医文化。
学校还开辟了一片土地,作为学生们劳动实践的实验田。学生们在老师、校工的带领下,在不同的季节体验丰收的喜悦,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二)开发生态文明教育课程
1.生态文明课程设计的理论依据
根据哈洛德·阿·亨格福德的环境教育目标,最基础的知识目标层次是生态学基础层次。因此,我校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设计,首先考虑基本生态概念和环境整体意识的形成,不一味追求环境科学知识的系统化。
从儿童成长的不同阶段来看,小学低年级的儿童一般处于皮亚杰所说的“前操作”认知发展阶段,他们对环境的了解仅通过直接的感观而建立起来,因此这个阶段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强调直接经验,如触摸、观察、聆听、嗅觉和品尝等。在这个阶段末期,可加入一些过程技能,如分类、空间关系等。中高年级的儿童处于皮亚杰所指的“具体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多提供多元化的学习经验,以配合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重点培养学生对环境数据的诠释能力,以及对环境因素变化带来的影响的预测能力,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探讨环境问题,从而提升他们的品格。
2.生态文明课程的目标设计
通过生态文明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大气、土地、水、粮食等资源的基本情况,对环境及环境问题有了基本的经验和理解,了解有关生态环境的基本概念,形成对整体环境的综合认识,并能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在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法积极参与研究环境问题、收集资料、设计解决问题方案等各种活动,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利用课程提供的专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学生能够敏感地认知各种生态破坏及环境污染的现象,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的美感层面;学生初步树立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发展理念,逐步养成勤俭节约、低碳环保、自觉劳动的生活习惯,形成了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3.生态文明课程的内容设计
我校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选定了“亲近自然”“关爱生命”“我们的城市”三个维度,形成三个学段的六个独立学习主题(见表1),使学生能够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得到综合的发展。
六 《低碳生活与新技术》
第一学段围绕“亲近自然”设计学习主题。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及认知特点,在校本课程设计的初级阶段积极倡导“在环境中的教育”,将大自然作为课程内容的素材来源,带领学生接触观察不同的生物种类,了解生命的演变过程,体验生命成长的艰辛,从而养成对生命的积极态度。如一年级学习主题“美丽的花圃”,带领学生参观校园,了解学校内都有哪些植物,各种植物的生活环境,植物都有哪些生活习性等。对校园、公园、社区内的植物进行认真比较观察,并作简单的考察、调查,选用各种形式表达自己看到的植物和感受;借助“七彩少年花圃”布置的湿地生态环境了解苏州地域常见的植物,在花圃内尝试种植简单的蔬菜瓜果,同时进行植物发芽的观察、生命周期的观察、四季变化的观察、植物的根茎叶等形态、病虫害及天敌等生态内容的学习;利用直播软件“萤石”App关注植物的生长情况,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软件操作实现浇水、通风和温度调节的远程控制。
第二学段在进行完植物和动物的认识和学习之后,中年级的学生可以从对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种群的关注中来了解人类的生活方式。引导学生对大气、土地、水、粮食等资源的基本国情展开研究,养成勤俭节约、低碳环保、自觉劳动的生活习惯,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如三年级学习“粮食与生命”,参观太湖文化研究院、运河文化研究院,认识太湖流域的地理地貌,了解稻米的生长过程;通过实验尝试为稻米选种和插秧体会农民劳作的辛劳,养成节约粮食、自觉劳动的生活习惯;指导学生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本组研究的问题,并形成研究方案、小组方案汇报交流。
第三学段高年级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引领学生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对身边环境问题的敏锐感觉。通过对日常所面对的交通方面设施、垃圾分类、绿色产品等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帮助学生及其家人对他们所身处其中的环境负起直接或间接的责任。如五年级学习“城市的交通”,学生分别围绕汽车、自行车、船、飞机等不同交通工具分组查资料,汇报交流各种交通工具的起源、发展变化及和人类的关系。开展交通标识认识竞赛,规范的交通参与行为,考察苏州的交通状况,思考如何解决这些交通问题,尝试设计合理便捷的交通网络图。
(三)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主题活动
小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的养成,也是一种习惯的养成。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一段对习惯的经典注释:“种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行为;种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种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种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习惯是一种长期形成的思维方式、处世态度,习惯是由一再重复的思想行为形成的。
学校将生态文明教育作为常态化的活动渗入到孩子们生活的点点滴滴。每年新生入学,就有一堂生态文明教育课——学会垃圾分类。课堂上,苏州科技大学环保系的大学生们“大手牵小手”,带领一年级新生玩起了寓教于乐的垃圾分类游戏。学校定期举行以“与绿色同行”为主题的变废为宝时装秀。在富有节奏的音乐声中,队员们化身成为一位位小模特。这样的活动,让队员们体会到的是废物利用的快乐。“绿色”成为活动的代名词。每年四月,学校“环境小卫士学院”开学,来自苏州高精尖企业的志愿者们带来节能实验,启发和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为地球节能出一份力。
(四)组织生态教育专题活動
2018年11月22日,我校举行了江苏省绿色学校环境教育观摩交流活动。在观摩会上,我校充分展示了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的做法。在苏州高新区实验小学校教育集团的学校教育中,以凸显生态文明教育为底色的“绿色发展”理念已形成共识。
1.在课堂上学习生态文明知识
每年,自来水公司的党员都为孩子们带来一堂别开生面的“水环保”知识科普课。生动的课堂,有趣的实验,生动有趣的体验活动,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田播下了爱惜水、节约水的种子,并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2在表达中涵育生态文明情感
每年“世界水日”到来之际,学校就组织开展“七彩娃画百米长卷”活动。在江苏省太湖水利工程管理处的号召下,孩子们在“幸福生活靠奋斗,美丽河湖靠呵护”的宣传横幅上签上自己的姓名,并纷纷舞动画笔,以“保护水资源”为题,将心中所想在画布上精彩呈现:他们的笔下,一望无际的蓝天、清澈如许的溪水、五彩缤纷的花朵、柔和明媚的春光,是这世界最美、最纯粹的模样。
3.在行走中坚定生态文明意志
在少先队的组织招募下,学生们坚持步行,行走到位于七子山的光大环保固废处置有限公司,了解到生活垃圾可以焚烧发电,烧后的炉渣可以制砖等等。孩子们见证了在科技人员的努力下,垃圾变废为宝成为现实,也坚定了要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的决心。
4.在实践中养成生态文明行为
孩子们组成社团,走向社会的每个角落,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后,向社区递交小提案、小建议。孩子们强烈的“小公民”意识,推动了一个个项目的产生:大路上建起了天桥,区间道上多出了减速带,绿植成了社区公共用房里养眼的风景,河道里安装了曝气设备、建起了生态浮岛……美源于心,境成于行。
三、成果与展望
我校依托生态智慧的校园环境和互动共荣的人文环境,以生态文明课程为载体,引导学生树立尊重、顺应、保护自然的发展理念,养成勤俭节约、低碳环保、自觉劳动的生活习惯,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为小公民个体生命成长奠基,探究了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依托生态智慧校园元素与校本课程的对接,引导学生形成生态文明价值观。学生将环保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生态文明理念辐射到家庭社区,提升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项目的实践催生了我校生态文明课程的建设,也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了课程的内涵。三个学段六个主题,螺旋式上升,立足过程,着眼发展,学生在课程实践中学会承担环境保护责任、主动参与生态文明建设,逐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
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项目的实施,整合各方面育人资源,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进一步实现课程的深度融合,提升家庭的文明素养和教师的专业能力,着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责任编辑:颜莹
关键词:智慧校园;生态文明;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10A-0018-04
党的十八大进一步确立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017年,教育部颁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中小学校德育,要求加强节约教育和环境保护教育,开展大气、土地、水、粮食等资源的基本国情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地理地貌。开展节粮节水节电教育活动,推动实行垃圾分类,倡导绿色消费,引导学生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发展理念,养成勤俭节约、低碳环保、自觉劳动的生活习惯,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我校践行“为生命奠基”的办学理念,依托生态智慧的校园环境和互动共荣的人文环境,以生态文明课程为载体,引导学生树立尊重、顺应、保护自然的发展理念,养成勤俭节约、低碳环保、自觉劳动的生活习惯,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为可持续发展的小公民个体生命成长奠基。
二、生态文明课程建设的实践创新
(一)建设生态智慧校园
1.营造生态智慧校园文化氛围
生态智慧校园就是运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进行规划布局、管理运行,运用无处不在的物联网,将环境、物质和信息高度融合,集学习、活动、生活于一体,打造绿色节能的校园环境、融合创新的校园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
学校有独特的环境教育课程,在相关课程教学中融入环境教育内容,聘请专家来校与学生互动,全心培养“改善环境、创造环境、保护环境”的小公民。学校先后荣获江苏省绿色学校、江苏省环境教育基地、江苏省节水型学校等称号。
2.建设校园生态智慧教育场馆
学校建设了“生态科普馆”“七彩少年花圃”“太湖文化研究院”“少儿科学研究院”“运河文化研究院”“药草园”“实验田”。校园内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都注入了尊重自然与生命的内涵,校园基础设施全部采用了节水器具、节能日光灯、太阳能热水器等,处处彰显了节能环保的理念。近600平方米的“生态科普馆”,设有开放式的海洋长廊,融森林生态、湿地生态、草原生态为一体的生态标本馆,互动体验的科学馆,浩瀚宇宙星空的天文馆。学校被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环境保护厅、江苏省教育厅共同命名为“江苏省环境教育基地”。“七彩少年花圃”种植着各种鲜花,使用物联网设计,学生可以通过物联网跨越空间观赏智能花圃,感受智慧校园的神奇魅力。
“太湖文化研究院”是一座综合性学习场馆,面积达400平方米,内有太湖流域水土资源、人文历史、风景名胜、风土人情等板块设计,运用声、光、电等科学技术手段,引领学生了解太湖的生态环境、养殖情况和水资源情况研究,引导学生喜爱太湖文化、研究太湖文化,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太湖文化。
“七彩少兒科学研究”共分为七个模块,每个模块都采用亮色调来表现,寓意青少年旺盛的生命力与无限的动力。展馆设计上除了运用鲜明的色调和文字描述外,应用了大量互动型的多媒体技术、互动触摸屏、VR互动体验设备、3D打印设备等,让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到科技的乐趣与魅力,从而迸发出对科技强烈的探索和求知欲望。
“运河文化研究院”建设缘于学校滨河路校区东临大运河。运河是流动的文化,是以物态文化创造出的流动的历史。千年运河文化,是民族融合的产物,跨越不同地域、不同社会制度,互惠共通,让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更趋多元一体化。滨河路校区依托独特的地理优势和文化环境,潜心凝练运河文化,从知、礼、艺三方面全方位培育七彩少年,传承中华经典,唤醒江南记忆,让运河文化在多彩校园中真正“活”起来。
学校天台建了一座“七彩药草园”,开设相关课程,聘请中医专家定期到校,组织同学们在这里开展活动,认识各种药草、感悟中医文化。
学校还开辟了一片土地,作为学生们劳动实践的实验田。学生们在老师、校工的带领下,在不同的季节体验丰收的喜悦,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二)开发生态文明教育课程
1.生态文明课程设计的理论依据
根据哈洛德·阿·亨格福德的环境教育目标,最基础的知识目标层次是生态学基础层次。因此,我校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设计,首先考虑基本生态概念和环境整体意识的形成,不一味追求环境科学知识的系统化。
从儿童成长的不同阶段来看,小学低年级的儿童一般处于皮亚杰所说的“前操作”认知发展阶段,他们对环境的了解仅通过直接的感观而建立起来,因此这个阶段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强调直接经验,如触摸、观察、聆听、嗅觉和品尝等。在这个阶段末期,可加入一些过程技能,如分类、空间关系等。中高年级的儿童处于皮亚杰所指的“具体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多提供多元化的学习经验,以配合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重点培养学生对环境数据的诠释能力,以及对环境因素变化带来的影响的预测能力,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探讨环境问题,从而提升他们的品格。
2.生态文明课程的目标设计
通过生态文明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大气、土地、水、粮食等资源的基本情况,对环境及环境问题有了基本的经验和理解,了解有关生态环境的基本概念,形成对整体环境的综合认识,并能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在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法积极参与研究环境问题、收集资料、设计解决问题方案等各种活动,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利用课程提供的专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学生能够敏感地认知各种生态破坏及环境污染的现象,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的美感层面;学生初步树立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发展理念,逐步养成勤俭节约、低碳环保、自觉劳动的生活习惯,形成了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3.生态文明课程的内容设计
我校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选定了“亲近自然”“关爱生命”“我们的城市”三个维度,形成三个学段的六个独立学习主题(见表1),使学生能够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得到综合的发展。
六 《低碳生活与新技术》
第一学段围绕“亲近自然”设计学习主题。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及认知特点,在校本课程设计的初级阶段积极倡导“在环境中的教育”,将大自然作为课程内容的素材来源,带领学生接触观察不同的生物种类,了解生命的演变过程,体验生命成长的艰辛,从而养成对生命的积极态度。如一年级学习主题“美丽的花圃”,带领学生参观校园,了解学校内都有哪些植物,各种植物的生活环境,植物都有哪些生活习性等。对校园、公园、社区内的植物进行认真比较观察,并作简单的考察、调查,选用各种形式表达自己看到的植物和感受;借助“七彩少年花圃”布置的湿地生态环境了解苏州地域常见的植物,在花圃内尝试种植简单的蔬菜瓜果,同时进行植物发芽的观察、生命周期的观察、四季变化的观察、植物的根茎叶等形态、病虫害及天敌等生态内容的学习;利用直播软件“萤石”App关注植物的生长情况,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软件操作实现浇水、通风和温度调节的远程控制。
第二学段在进行完植物和动物的认识和学习之后,中年级的学生可以从对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种群的关注中来了解人类的生活方式。引导学生对大气、土地、水、粮食等资源的基本国情展开研究,养成勤俭节约、低碳环保、自觉劳动的生活习惯,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如三年级学习“粮食与生命”,参观太湖文化研究院、运河文化研究院,认识太湖流域的地理地貌,了解稻米的生长过程;通过实验尝试为稻米选种和插秧体会农民劳作的辛劳,养成节约粮食、自觉劳动的生活习惯;指导学生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本组研究的问题,并形成研究方案、小组方案汇报交流。
第三学段高年级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引领学生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对身边环境问题的敏锐感觉。通过对日常所面对的交通方面设施、垃圾分类、绿色产品等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帮助学生及其家人对他们所身处其中的环境负起直接或间接的责任。如五年级学习“城市的交通”,学生分别围绕汽车、自行车、船、飞机等不同交通工具分组查资料,汇报交流各种交通工具的起源、发展变化及和人类的关系。开展交通标识认识竞赛,规范的交通参与行为,考察苏州的交通状况,思考如何解决这些交通问题,尝试设计合理便捷的交通网络图。
(三)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主题活动
小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的养成,也是一种习惯的养成。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一段对习惯的经典注释:“种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行为;种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种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种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习惯是一种长期形成的思维方式、处世态度,习惯是由一再重复的思想行为形成的。
学校将生态文明教育作为常态化的活动渗入到孩子们生活的点点滴滴。每年新生入学,就有一堂生态文明教育课——学会垃圾分类。课堂上,苏州科技大学环保系的大学生们“大手牵小手”,带领一年级新生玩起了寓教于乐的垃圾分类游戏。学校定期举行以“与绿色同行”为主题的变废为宝时装秀。在富有节奏的音乐声中,队员们化身成为一位位小模特。这样的活动,让队员们体会到的是废物利用的快乐。“绿色”成为活动的代名词。每年四月,学校“环境小卫士学院”开学,来自苏州高精尖企业的志愿者们带来节能实验,启发和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为地球节能出一份力。
(四)组织生态教育专题活動
2018年11月22日,我校举行了江苏省绿色学校环境教育观摩交流活动。在观摩会上,我校充分展示了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的做法。在苏州高新区实验小学校教育集团的学校教育中,以凸显生态文明教育为底色的“绿色发展”理念已形成共识。
1.在课堂上学习生态文明知识
每年,自来水公司的党员都为孩子们带来一堂别开生面的“水环保”知识科普课。生动的课堂,有趣的实验,生动有趣的体验活动,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田播下了爱惜水、节约水的种子,并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2在表达中涵育生态文明情感
每年“世界水日”到来之际,学校就组织开展“七彩娃画百米长卷”活动。在江苏省太湖水利工程管理处的号召下,孩子们在“幸福生活靠奋斗,美丽河湖靠呵护”的宣传横幅上签上自己的姓名,并纷纷舞动画笔,以“保护水资源”为题,将心中所想在画布上精彩呈现:他们的笔下,一望无际的蓝天、清澈如许的溪水、五彩缤纷的花朵、柔和明媚的春光,是这世界最美、最纯粹的模样。
3.在行走中坚定生态文明意志
在少先队的组织招募下,学生们坚持步行,行走到位于七子山的光大环保固废处置有限公司,了解到生活垃圾可以焚烧发电,烧后的炉渣可以制砖等等。孩子们见证了在科技人员的努力下,垃圾变废为宝成为现实,也坚定了要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的决心。
4.在实践中养成生态文明行为
孩子们组成社团,走向社会的每个角落,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后,向社区递交小提案、小建议。孩子们强烈的“小公民”意识,推动了一个个项目的产生:大路上建起了天桥,区间道上多出了减速带,绿植成了社区公共用房里养眼的风景,河道里安装了曝气设备、建起了生态浮岛……美源于心,境成于行。
三、成果与展望
我校依托生态智慧的校园环境和互动共荣的人文环境,以生态文明课程为载体,引导学生树立尊重、顺应、保护自然的发展理念,养成勤俭节约、低碳环保、自觉劳动的生活习惯,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为小公民个体生命成长奠基,探究了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依托生态智慧校园元素与校本课程的对接,引导学生形成生态文明价值观。学生将环保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生态文明理念辐射到家庭社区,提升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项目的实践催生了我校生态文明课程的建设,也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了课程的内涵。三个学段六个主题,螺旋式上升,立足过程,着眼发展,学生在课程实践中学会承担环境保护责任、主动参与生态文明建设,逐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
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项目的实施,整合各方面育人资源,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进一步实现课程的深度融合,提升家庭的文明素养和教师的专业能力,着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责任编辑:颜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