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汉语言文字人类文明的奇迹,民族融合发展的核心力量,中华文明传承的纽带。
[关键词]汉语语言文字;统一多民族国家;构建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6 — 0118 — 02
中华民族是世界大家庭中的伟大一员。约有四分之一的人口为中国人。中华民族是由至少56个民族组成的民族共同体,56个民族都是炎黄子孙,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融合壮大,创造了一体多元,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
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民族不断的融合中,构建了和谐社会,发展了力量强大的中华民族文化,对世界发展对人类文明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文字产生于人类成长的幼年,并步入早期的萌芽文明。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早在史前的岩画和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就出现了有代表语言的“符号”。在世界上的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文字一直传承至今,文化没有间断,贯亘古今,源远流长。
普通话,是世界华人的共同语言,是民族认同的纽带56个民族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
一、语言的传承和文化的积淀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于地域广袤,少数民族语言和各地方言普遍存在是很正常,也很普遍的客观现象。在非信息时代的历史长河中,又是如何交流,如何统一意志,共同缔造一个伟大统一富强的国家呢?是一个不解之谜。秦始皇同六国交往,又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其间也不能一句话也不说,光动干戈。孔子应该是山东人,又周游列国,都能听懂山东话?还听信他的儒家学说,并言之“半部论语治天下”。
屈原是楚国人,还有李白、杜甫都不可能会讲今天的普通话。那二千多年、一千五百多年前的“论语”、“楚辞”、“唐诗”,今天怎么还能朗朗上口,字正腔圆呢。古代也应该有通用汉语,就像今天的普通话一样。然而历史上却没有关于这方面的记载。
我们忽略了一件事,就是秦始皇的功劳。秦始皇统一了车輙、度量衡、货币、文字。就统一文字而言,应当是两个方面;一是统一写法,二是统一念法。同是一个字,念法不一样是不行的。日本人就没有学好;例如“信”字,我们意思是“信件”,日本人却搞成了“手纸”,这是不行的。屈原、李白、杜甫不能用方言,得使用统一了的文字和发音来写诗,所以我们现在读起来,不仅合辙压韵,而且好听,况且诗词格律是很严格的,现代诗人也得亲遵守,按规矩办事。语言文字的统一,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中华民族特别重视对语言文字的发展,所以秦始皇“焚书”也无法阻隔历史,仍然以语言文字的方式,传承下来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化典籍。中国的文化影响了世界,造就了西方的汉学家,还有日本、韩国等外国人,也用汉字、毛笔、宣纸写书法,尊之为“书道”。世界各国的汉语热经久不衰,许多国家还设立了孔子学院,更加深入地学习中国文化。
二、汉字的久远历史和勃勃生机
语言是一种人类的文化现象,并且要用文字的方式来记录它,任何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传承,都要靠文字的记载,来表达文化的传承。
包括文字还没有诞生的时候,人们只能靠结绳来记事。汉字是世界上传承下来的最古老的文字,已有六千年左右的历史。世界上曾有几种表意的文字体系,如古埃及的文字等,都湮没在人类发展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虽刻碑铸石,已失去了表达语言形意的信息,而成为失去生命,并与历史隔断的死亡了的文字,失去了属于文字功能的所有意义。
世界上只有汉字川流不息,永不间断,血脉相连,承载着传承中华文明的使命,是人类一枝独秀唯一传承下来的文字。
关于汉字的起源,通常有两种说法。一是仓颉造字,最早见于战国晚期的文献《韩非子·五蠹》篇“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秦时的李斯所编的字书,首句也是“仓颉作书”。古人曾称文字为“书”,作书即是造字。但到了战国晚期的古籍中,并没有关于仓颉的记载。仓颉造字,只是一个传说,并没有切实的依据和佐证。第二种说法是伏羲作八卦,圣人易之以为书契。后来“书契”,用作“文字”的同义词。文字产生以前,结绳和八卦确实曾经起过类似文字的作用。
考古发现证实,汉字形成完整的体系,应始于夏商之际的铭文和甲骨文。原始文字伴随着阶级社会的出现,统治者为完善社会的统治,促进和加速了文字的发展,开成了完整的文字体系。汉代人认为仓颉,是黄帝的史官。正是为统浩集团或是部落的首领服务的史官、巫师们为后世留下了完整的汉字体系的传承。
汉字在几千年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字音、字意的本质,除个别现象并无很大的变化。但是在形体和字的结构上,古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汉字形体的演变,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种与时俱进的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历史必然结果。
汉字的造字法及其规律,称为“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汉字的形成过程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基本的造字原则。转注、假借,是在文字运用过程中的再创造。汉字之初始,应是从简笔图演变而来,象形文字与图画最为近似,多为名词。象形字,是汉字最为突出的特点,在甲骨文中尤为突出。岩画中的日、月、山、水等,同甲骨文中的字十分相近。汉字的发展,由繁到简,是基本的规则。文字虽然与写实渐行渐远。但字的结构、偏旁部首仍万变不离其宗,保留着象形、会意的内在因素。古代称非农业生产的少数民族为“夷”, 说的是一人一弓。门字是由左右两扇构成,门内的变化又很多,有开、关等指事。“牢”字,是牛关在房子里。“狱”字,左右为犬,中间不敢言语。这样的例子很普遍,所以汉字好认、好记,其中不乏艺术性和故事性、趣味无穷。汉字的结构是形体艺术,会意又包含着人类的智慧。
在汉字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诸如:篆、隶、草、楷书等基本字体的结构变化,在中国文化中书法艺术独树一帜,成为人类文化的宝库。
世界上许多民族的文字,都是从图画开始的,但多数变成了用字母来记音,成为语言符号的符号,失去了形意的功能。惟有汉字以形示意,并且以这种文化形态,发展传承为蕴涵着深厚文化传统的书面语言符号。在新时代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中,汉字也在发展与完善其象形表意的功能。在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中,体现了汉字无限旺盛的生命力。 三、文化构建了统一融合的多民族国家
中国的历史是多民族融合统一的历史。民族文化的融合,不断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一统天下。汉文化在中国民族的历史发展中,起到了不可遏止的核心作用和巨大的推动力量。
语言是在人们交往的需要中产生的。汉族和中国的北方少数民族,相继完成了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在这个过程当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出现,即一个作为征服者的民族共同体,在与中原生产力先进的被征服民族的交往中,他们不仅采纳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同时也必须采用被征服民族的语言。例如历史上曾经入主中原的鲜卑族、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满族等,他们很快就掌握了汉语技能,并接受了包括教育和风俗,学会了汉文化,就连少数民族的皇帝也文采出众。汉族语言文字成为通用的,国家语言文字。中华民族文化具有兼容性,少数民族文化很快融入到中华民族的大文化洪流中来。
在这个融合中,不乏连民族也被融化进来。例如,我国历史上曾经很活跃的匈奴、鲜卑、勃海、契丹等少数民族,在民族大融合的洪炉中,融入了汉族和其他族,而再不见于经史的记载。
汉族文化,也大量吸收了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和习俗,不断的充实和发展。满族人流传下来的“旗袍”,是享誉世界中国人最美的服装经典。几千年来中国人对于“龙”的崇拜,满族建立的清朝,将“龙”的崇拜发挥得更加极至和神圣。
中华民族文化是在民族融合中不断发展,是多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财富。
四、汉语语言的统一和神韵
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除少数民族外,汉语方言的存在,也是很正常的客观现象。中国境内的语言,可分为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岛语系、南亚语系、印欧语系等几大类别。但汉藏语言系统,是汉语中最基本的语言。在汉语语言的发展过程中,秦汉以前,南北差异很大,基本不能相通。我们现在说建立友好关系,常说“永结秦晋之好”,其实秦晋的方言并不相通。汉语语言的发展,经历了历史上,北方人不断南进的过程。汉语语言,是不同历史时期,北方话与南方土著语言的交融产生的结果。汉语语言的发展,到了明清之际,方言分布大体上与现代已无太多的差别。方言的形成取决于历史的因素。方言的状态,主要是语言中声母、韵母、声调等存在的语言差异,这是历史文化在语言文化中的积淀,是文化的表面现象,主体语言是一致的。
汉语还讲究神韵,这是在汉字形意、会形、会神的基础上,造就了神韵。汉语有自己的语言艺术。形是外表的体现,神是汉语语言的精髓。汉语讲究语法和修辞,又形成十分严格的音律。汉语的内涵是“神而明之”,自古以来汉语强调“文化意为主”,书道苛求“意在笔先”。古代汉语在语韵方面,要求十分严格,形成了语言艺术。汉语语言的神韵,音韵是构成神韵的基本要素。语言在意韵中的流动,追求韵律的清亮和意境的清亮、优美、空灵。汉语是一种十分优美和谐的语言。朗诵是汉语的十分完美的语言艺术,如诗、如画、如歌詠。汉语语言文化虽历经千载仍一脉相承,汉语传承下来的诗词歌赋,仍为千古绝唱。世界是一个广阔的空间,有四分之一的人在说汉语,汉语应该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汉语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学问没有止境。现代社会,国学热,方兴未艾。语言的传承永续,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原动力,文化是民族之魂。汉语语言的神韵,是汉语经久不衰的魅力。
普通话构建中国和谐社会
普通话,是中文的标准语言。中国人口众多,语言庞杂,为了加强信息沟通和加快发展速度,语言统一事关民族之大业。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开始在全国广泛推行,汉语拼音和普通话。普通话是以北方话为基础,用北京话来标音。北方话主要指的是东北话,其中的核心是黑龙江和吉林的地方语言。东北话是由历史的熔铸和白山黑水自然的陶冶,而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现象。东北话的形成首先受满族语言文化的影响。满族视黑龙江为“龙兴之地”,在满汉文化的融合中,产生了汉语东北话。
在民族的融合,国家的统一大业中,清代又一次确立了中国地大物博的领土版图。以满族为主体的清朝,用统一的汉族语言经略了,幅员广阔的大中国。东北话成为官方和民间往来通用的标准语言。在这个语言统一的进程中,满语变成了濒临消失的语种,只在普通话中保留了部分满族方言。满族在中国汉语语言文字的发展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现代普通话,经过近六十年的不断推广,已经炉火纯青。在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成为富国强民的纽带。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人,不仅语言相同,而且同宗、同族,同为炎黄子孙。两岸的认同不断加强,除宽松的政策外,“乡音”连结了两岸中国人的心。
联合国大厦响彻着一个共同的中国声音,这就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民族之魂。
两岸人民齐声振臂,共同维护祖国的领土完整,共同捍卫钓鱼岛的领土主权。
汉语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纽岸,共同的文化和历史促进了民族的融合,这就是文化的力量,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的繁荣富强。
〔责任编辑:冯延臣〕
[关键词]汉语语言文字;统一多民族国家;构建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6 — 0118 — 02
中华民族是世界大家庭中的伟大一员。约有四分之一的人口为中国人。中华民族是由至少56个民族组成的民族共同体,56个民族都是炎黄子孙,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融合壮大,创造了一体多元,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
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民族不断的融合中,构建了和谐社会,发展了力量强大的中华民族文化,对世界发展对人类文明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文字产生于人类成长的幼年,并步入早期的萌芽文明。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早在史前的岩画和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就出现了有代表语言的“符号”。在世界上的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文字一直传承至今,文化没有间断,贯亘古今,源远流长。
普通话,是世界华人的共同语言,是民族认同的纽带56个民族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
一、语言的传承和文化的积淀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于地域广袤,少数民族语言和各地方言普遍存在是很正常,也很普遍的客观现象。在非信息时代的历史长河中,又是如何交流,如何统一意志,共同缔造一个伟大统一富强的国家呢?是一个不解之谜。秦始皇同六国交往,又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其间也不能一句话也不说,光动干戈。孔子应该是山东人,又周游列国,都能听懂山东话?还听信他的儒家学说,并言之“半部论语治天下”。
屈原是楚国人,还有李白、杜甫都不可能会讲今天的普通话。那二千多年、一千五百多年前的“论语”、“楚辞”、“唐诗”,今天怎么还能朗朗上口,字正腔圆呢。古代也应该有通用汉语,就像今天的普通话一样。然而历史上却没有关于这方面的记载。
我们忽略了一件事,就是秦始皇的功劳。秦始皇统一了车輙、度量衡、货币、文字。就统一文字而言,应当是两个方面;一是统一写法,二是统一念法。同是一个字,念法不一样是不行的。日本人就没有学好;例如“信”字,我们意思是“信件”,日本人却搞成了“手纸”,这是不行的。屈原、李白、杜甫不能用方言,得使用统一了的文字和发音来写诗,所以我们现在读起来,不仅合辙压韵,而且好听,况且诗词格律是很严格的,现代诗人也得亲遵守,按规矩办事。语言文字的统一,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中华民族特别重视对语言文字的发展,所以秦始皇“焚书”也无法阻隔历史,仍然以语言文字的方式,传承下来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化典籍。中国的文化影响了世界,造就了西方的汉学家,还有日本、韩国等外国人,也用汉字、毛笔、宣纸写书法,尊之为“书道”。世界各国的汉语热经久不衰,许多国家还设立了孔子学院,更加深入地学习中国文化。
二、汉字的久远历史和勃勃生机
语言是一种人类的文化现象,并且要用文字的方式来记录它,任何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传承,都要靠文字的记载,来表达文化的传承。
包括文字还没有诞生的时候,人们只能靠结绳来记事。汉字是世界上传承下来的最古老的文字,已有六千年左右的历史。世界上曾有几种表意的文字体系,如古埃及的文字等,都湮没在人类发展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虽刻碑铸石,已失去了表达语言形意的信息,而成为失去生命,并与历史隔断的死亡了的文字,失去了属于文字功能的所有意义。
世界上只有汉字川流不息,永不间断,血脉相连,承载着传承中华文明的使命,是人类一枝独秀唯一传承下来的文字。
关于汉字的起源,通常有两种说法。一是仓颉造字,最早见于战国晚期的文献《韩非子·五蠹》篇“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秦时的李斯所编的字书,首句也是“仓颉作书”。古人曾称文字为“书”,作书即是造字。但到了战国晚期的古籍中,并没有关于仓颉的记载。仓颉造字,只是一个传说,并没有切实的依据和佐证。第二种说法是伏羲作八卦,圣人易之以为书契。后来“书契”,用作“文字”的同义词。文字产生以前,结绳和八卦确实曾经起过类似文字的作用。
考古发现证实,汉字形成完整的体系,应始于夏商之际的铭文和甲骨文。原始文字伴随着阶级社会的出现,统治者为完善社会的统治,促进和加速了文字的发展,开成了完整的文字体系。汉代人认为仓颉,是黄帝的史官。正是为统浩集团或是部落的首领服务的史官、巫师们为后世留下了完整的汉字体系的传承。
汉字在几千年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字音、字意的本质,除个别现象并无很大的变化。但是在形体和字的结构上,古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汉字形体的演变,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种与时俱进的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历史必然结果。
汉字的造字法及其规律,称为“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汉字的形成过程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基本的造字原则。转注、假借,是在文字运用过程中的再创造。汉字之初始,应是从简笔图演变而来,象形文字与图画最为近似,多为名词。象形字,是汉字最为突出的特点,在甲骨文中尤为突出。岩画中的日、月、山、水等,同甲骨文中的字十分相近。汉字的发展,由繁到简,是基本的规则。文字虽然与写实渐行渐远。但字的结构、偏旁部首仍万变不离其宗,保留着象形、会意的内在因素。古代称非农业生产的少数民族为“夷”, 说的是一人一弓。门字是由左右两扇构成,门内的变化又很多,有开、关等指事。“牢”字,是牛关在房子里。“狱”字,左右为犬,中间不敢言语。这样的例子很普遍,所以汉字好认、好记,其中不乏艺术性和故事性、趣味无穷。汉字的结构是形体艺术,会意又包含着人类的智慧。
在汉字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诸如:篆、隶、草、楷书等基本字体的结构变化,在中国文化中书法艺术独树一帜,成为人类文化的宝库。
世界上许多民族的文字,都是从图画开始的,但多数变成了用字母来记音,成为语言符号的符号,失去了形意的功能。惟有汉字以形示意,并且以这种文化形态,发展传承为蕴涵着深厚文化传统的书面语言符号。在新时代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中,汉字也在发展与完善其象形表意的功能。在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中,体现了汉字无限旺盛的生命力。 三、文化构建了统一融合的多民族国家
中国的历史是多民族融合统一的历史。民族文化的融合,不断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一统天下。汉文化在中国民族的历史发展中,起到了不可遏止的核心作用和巨大的推动力量。
语言是在人们交往的需要中产生的。汉族和中国的北方少数民族,相继完成了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在这个过程当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出现,即一个作为征服者的民族共同体,在与中原生产力先进的被征服民族的交往中,他们不仅采纳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同时也必须采用被征服民族的语言。例如历史上曾经入主中原的鲜卑族、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满族等,他们很快就掌握了汉语技能,并接受了包括教育和风俗,学会了汉文化,就连少数民族的皇帝也文采出众。汉族语言文字成为通用的,国家语言文字。中华民族文化具有兼容性,少数民族文化很快融入到中华民族的大文化洪流中来。
在这个融合中,不乏连民族也被融化进来。例如,我国历史上曾经很活跃的匈奴、鲜卑、勃海、契丹等少数民族,在民族大融合的洪炉中,融入了汉族和其他族,而再不见于经史的记载。
汉族文化,也大量吸收了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和习俗,不断的充实和发展。满族人流传下来的“旗袍”,是享誉世界中国人最美的服装经典。几千年来中国人对于“龙”的崇拜,满族建立的清朝,将“龙”的崇拜发挥得更加极至和神圣。
中华民族文化是在民族融合中不断发展,是多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财富。
四、汉语语言的统一和神韵
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除少数民族外,汉语方言的存在,也是很正常的客观现象。中国境内的语言,可分为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岛语系、南亚语系、印欧语系等几大类别。但汉藏语言系统,是汉语中最基本的语言。在汉语语言的发展过程中,秦汉以前,南北差异很大,基本不能相通。我们现在说建立友好关系,常说“永结秦晋之好”,其实秦晋的方言并不相通。汉语语言的发展,经历了历史上,北方人不断南进的过程。汉语语言,是不同历史时期,北方话与南方土著语言的交融产生的结果。汉语语言的发展,到了明清之际,方言分布大体上与现代已无太多的差别。方言的形成取决于历史的因素。方言的状态,主要是语言中声母、韵母、声调等存在的语言差异,这是历史文化在语言文化中的积淀,是文化的表面现象,主体语言是一致的。
汉语还讲究神韵,这是在汉字形意、会形、会神的基础上,造就了神韵。汉语有自己的语言艺术。形是外表的体现,神是汉语语言的精髓。汉语讲究语法和修辞,又形成十分严格的音律。汉语的内涵是“神而明之”,自古以来汉语强调“文化意为主”,书道苛求“意在笔先”。古代汉语在语韵方面,要求十分严格,形成了语言艺术。汉语语言的神韵,音韵是构成神韵的基本要素。语言在意韵中的流动,追求韵律的清亮和意境的清亮、优美、空灵。汉语是一种十分优美和谐的语言。朗诵是汉语的十分完美的语言艺术,如诗、如画、如歌詠。汉语语言文化虽历经千载仍一脉相承,汉语传承下来的诗词歌赋,仍为千古绝唱。世界是一个广阔的空间,有四分之一的人在说汉语,汉语应该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汉语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学问没有止境。现代社会,国学热,方兴未艾。语言的传承永续,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原动力,文化是民族之魂。汉语语言的神韵,是汉语经久不衰的魅力。
普通话构建中国和谐社会
普通话,是中文的标准语言。中国人口众多,语言庞杂,为了加强信息沟通和加快发展速度,语言统一事关民族之大业。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开始在全国广泛推行,汉语拼音和普通话。普通话是以北方话为基础,用北京话来标音。北方话主要指的是东北话,其中的核心是黑龙江和吉林的地方语言。东北话是由历史的熔铸和白山黑水自然的陶冶,而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现象。东北话的形成首先受满族语言文化的影响。满族视黑龙江为“龙兴之地”,在满汉文化的融合中,产生了汉语东北话。
在民族的融合,国家的统一大业中,清代又一次确立了中国地大物博的领土版图。以满族为主体的清朝,用统一的汉族语言经略了,幅员广阔的大中国。东北话成为官方和民间往来通用的标准语言。在这个语言统一的进程中,满语变成了濒临消失的语种,只在普通话中保留了部分满族方言。满族在中国汉语语言文字的发展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现代普通话,经过近六十年的不断推广,已经炉火纯青。在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成为富国强民的纽带。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人,不仅语言相同,而且同宗、同族,同为炎黄子孙。两岸的认同不断加强,除宽松的政策外,“乡音”连结了两岸中国人的心。
联合国大厦响彻着一个共同的中国声音,这就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民族之魂。
两岸人民齐声振臂,共同维护祖国的领土完整,共同捍卫钓鱼岛的领土主权。
汉语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纽岸,共同的文化和历史促进了民族的融合,这就是文化的力量,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的繁荣富强。
〔责任编辑:冯延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