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语言获得和发展理论对第二语言教学的启示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maa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儿童语言的获得和发展的理论是应用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领域。儿童语言的习得过程并不是无规矩可循的。对于儿童语言习得过程的研究,对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帮助语言学习有困难的儿童习得语言以及对第二语言教学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将梳理儿童语言获得和发展的基本理论,并分析其对第二语言教学的启示。
  一、儿童语言获得和发展的基本理论
  (一)儿童语言学
  儿童语言的获得和发展的基本理论是从属于儿童语言学的研究的。儿童语言学是研究儿童语言发展的过程、规律及其相关问题的科学,是由心理语言学和发展心理学发展而来的。由于儿童语言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儿童语言学又被称之为“发展语言学”(Developmental Linguistics)[1]。
  儿童语言学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广义的儿童语言学,把儿童期的所有语言学习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2]。狭义的儿童语言学,则只把儿童掌握母语口语的过程,特别是儿童早期掌握母语的过程作为研究对象[3]。
  儿童语言学的研究任务有四个:第一,充分描述儿童语言的发展过程;第二,揭示儿童语言的发展规律;第三,解释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及其规律;第四,讨论应用的理论和方法。
  从儿童语言学的产生、定义及其研究任务,不难发现,儿童语言的发展理论是儿童语言学的核心理论,也是贯穿儿童语言学研究始终的核心问题。儿童语言的发展理论研究的深入对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教育学、神经病理学的发展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儿童语言的获得和发展理论
  1.儿童语言发展的定义
  儿童语言发展也称语言获得,指个体对母语的语音、词汇、语义、语法等系统要素以及语言运用技能等的理解和产生的发展过程[4]。
  2.儿童语言发展的研究历史
  儿童语言研究的历史最早可以溯源到公元前7世纪古埃,但对儿童语言的真正研究始于德国学者蒂德曼于1787年撰写的《婴儿行为日记》。1882年,儿童心理学创始人、德国生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心理》一书问世,被誉为儿童心理学的伟大经典著作。1914年德国心理学家斯特恩出版了《六岁以前早期儿童心理学》一书,认为儿童有一种言语需要,语言发展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西方早期的儿童语言研究,主要采用日记研究法,心理学家以一个或几个儿童为对象,每天对儿童所说的话进行系统的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从而发现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规律及其特点。
  20世纪前半叶,儿童语言研究大多是在行为主义的框架中进行的。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就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他创立了行为主义心理学。
  1951年,美国社会科学研究委员会举办了一个语言学和心理学的暑期讨论会,次年成立了“全国语言学和心理学委员会”,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开始共同研究语言问题,心理语言学正式诞生。此后儿童语言研究收到乔姆斯基和皮亚杰的影响,取得了空前的研究成果。
  苏联的儿童语言研究主要是在巴浦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进行的,比较重视作为第二信号的语言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强调语言发展的社会性和语言的心理机能,注意环境和教育在儿童语言发展中的作用。
  3.儿童言语获得和发展基本理论
  儿童言语获得和发展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行为主义框架下的后天环境论。第二,心灵主义背景下的先天决定论。第三,认知主义基础上的先天后天相互作用论。
  所谓后天环境论,认为环境决定一切,遗传不起作用。人类的语言作为一种行为,学习说话是外界环境的作用,没有遗传的因素,通过习惯的养成而学会的。后天环境论又可以分为模仿说、中介说、强化说。模仿说认为儿童是通过对成人语言的模仿而学会语言的。包括前期的机械模仿说和后来的选择性模仿说。中介说又称传递说,认为语言能力的发展是一系列刺激-反映的结合,言语行为中的一个词、一句话都具有刺激的性质,从而诱发出条件反应。强化说则强调“强化”在儿童语言学习中的作用,认为儿童是通过不断的强化学会语言的。
  心灵主义背景下的先天决定论强调人的先天语言能力,以及遗传因素对儿童语言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忽视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是与后天环境论相悖的学说。先天决定论又包括两个重要的学说,即先天语言能力说和自然成熟说。先天能力说,是由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发展出来的一种儿童语言获得说,认为儿童有一种受遗传因素决定的先天的语言获得机制,儿童获得语言就是运用先天的评价语言信息的能力,为普遍语言的范畴和规则赋上各种具体语言的值,将儿童获得语言视为一个积极主动的创造性过程。儿童语言获得的活动有一个临界期,过了临界期语言获得活动就会退化。自然成熟说是由哈佛医学院心理学家伦内伯格提出的,他将儿童语言的发展看作是一个受发音器官和大脑等神经机制制约的自然成熟的过程。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人类具有一种先天的潜在语言结构,适合语言的生物学基础。
  认知主义基础上的先天后天相互作用论认为后天环境论和先天遗传论都在儿童语言发展问题上走了极端。这个学说以皮亚杰的认知说为基础,认为儿童的语言发展是天生的能力和客观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儿童并没有特殊的语言学习能力,语言学习能力只是人的普遍认识能力的一种。这个学说重视语言运用对语言能力的影响,环境因素对儿童语言的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儿童语言获得和发展与第二语言习得
  儿童语言的获得和发展是儿童对母语的习得过程。第二语言的习得是学习者在习得一语的前提上进行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儿童语言的发展理论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在于,第一,语言的习得都要经历一个语音、词汇、语法习得的过程。第二,先天因素和后天的环境都在语言习得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第三,随着语言的发展,思维也会有发展。第四,语言习得必须有输入和输出两个组成部分。第五,语言的习得与年龄有一定的关系。第六,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都会产生一些错误,在不断的模仿、纠正、创造中习得语言。   不同之处在于,第一,语言背景的不同。儿童语言习得是第一语言的习得,而第二语言习得是在已经习得一语的前提下,对另外一种语言进行习得的过程。第二,年龄的不同。儿童语言的获得常常是在儿童出生之后就开始输入,而第二语言的习得通常是从儿童或成人接触到一个新的语言环境开始的。第三,语言学习的动机不同。儿童获得语言是出于生存的需要,而第二语言习得,尤其是成人的第二语言学习的动机多种多样。第三,语言获得的环境不同。儿童获得第一语语言是在沉浸式的环境中获得的。而第二语言的习得可能缺少沉浸式的语言环境。第四,学习方法对语言获得的影响的不同。儿童的语言获得不论采取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模仿、创造等,都不会影响一个正常的儿童最终获得语言,而第二语言学习则不同。由于学习者采用的学习方法的不同,会影响学习者最终能否习得第二语言。第五,学习中情感因素的影响不同。儿童获得语言一般不受情感因素的影响,儿童在语言习得过程中不怕犯错,也没有儿童会在获得语言的时候对语言本身挑三拣四。而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情感因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学习者可能会因为畏难而中止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第六,输出的量的不同。儿童获得语言时,语言输出的机会很多,而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往往会因为缺少语言环境而减少学习者的语言输出机会。第七,文化适应不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儿童获得第一语言时,对文化的适应比较自然,而且是无意识的。而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往往会经历文化的冲突期。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即受其他语言的影响不同。儿童获得第一语言是不受其他语言干扰的,而第二语言的习得往往会受到第一语言的影响,产生正迁移或负迁移的现象。
  从上面的对比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儿童的语言获得和第二语言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儿童的语言获得和发展往往是成功的,这种成功的经验可以给第二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的教学提供非常重要的启示。
  三、儿童语言获得和发展理论对第二语言教学的启示
  首先,儿童语言获得和发展理论中的先天能力对第二语言教学的启示。先天的能力是人类习得语言的一个前提条件,先天能力的缺失或不足都会影响人类语言的获得。有研究者曾经做过研究,由于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那些有英语阅读障碍的儿童能够阅读汉字却不会产生障碍。第二语言教学可以充分利用语言学、心理学、生理学的研究成果,利用各种语言的特点有针对性得进行第二语言教学,帮助那些因先天能力的不足而产生语言学习障碍的人获得一门新的语言。
  第二,第二语言教学需要充分利用后天的环境。第二语言教学的环境不仅包括课堂的教学环境还应该包括社会的环境。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真实的交际环境外,还应该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社会环境进行语言学习。比如,一个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需要学习汉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看中文报纸、电视、听中文的广播,参加各种中华文化活动,交中国朋友,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计划一次中国旅行,参加中国国家汉办以及中国学校针对外国汉语学习者举办的夏令营活动等等。在教学模式上,以明德暑校为代表的沉浸式的教学模式已经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得到普遍的运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第三,学习策略的运用。儿童在获得语言的时候既有机械的模仿记忆训练,也有创造性的话语生成。这个特点也能对第二语言教学产生一点启示,即在第二语言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机械性的模仿操练,同时也不能忽视创造性的话语生成训练。学习者在学习的初级阶段需要在语音、词汇运用、语法结构的使用方面进行模仿,只有在成功模仿之后,才谈得上灵活运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创造性产出。在3P的教学模式下,PRESENT就是给出可模仿的范例,PRACTICE就是根据范例进行模仿训练,PRODUCE才是创造性的产出。因此在第二语言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应该单纯强调模仿或者产出,而应该遵循语言学习和教学的规律,采取多种手段来帮助学生习得二语。
  第四,儿童语言的获得具有一定的顺序性,第二语言教学同样不能忽视学习者在进行二语习得过程中的顺序性。以儿童习得词汇为例,儿童在词汇量大小、词义的概括能力在不同的阶段都是不一样的,需要经历一个发展的过程。第二语言教学同样需要注意学习者语言学习的发展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中介语发展的过程。在这个基础之上,一方面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教学的难度要符合学习者的本身的语言学习情况,另一方面语言教学的研究者也需要根据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同时,教师要尊重学习者中介语发展的规律,不能因为学习者在语言学习方面犯下错误,而认为学习者学习能力有问题。
  第五,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关系。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是一个思维发展的过程。尽管有的学者强调这是儿童学习语言区别于成人学习语言的一个重要特点。但是笔者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学习一门新的语言的同时,人们在认知方式,思维方式上,文化的适应性上都会有一些变化。我们不能否认,在学习一门的语言的同时,拓宽了我们的思维范围,提高了我们的思维能力。因此,在第二语言的教学过程中,同样需要注意语言的教学与思维的发展。教师需要鼓励学生首先通过语言去认识目的语文化下人们的思维方式,同时要求学生运用目的语进行思维,而不是用一语进行思维,再翻译成二语进行表达。这一点在篇章教学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汉语的篇章有“起、承、转、合”的特点,这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者如果从一语的角度进行思维,往往对汉语篇章“起、承、转、合”的特点把握不到位,影响学习者在汉语学习过程中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第六,反馈的重要性。儿童的语言发展离不开周围的语言使用者的不断反馈。因此在第二语言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常常给予学生充分的反馈,尤其是在对成人教学的过程中,学习者只有知道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才能够更有效地进行语言的输出。在第二语言教学过程中,积极的反馈和消极的反馈都是由必要的,这和儿童语言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也是一致的。教师在课堂上尤其需要注意这一点。
  四、结语
  儿童语言的获得理论在我国的发展起步比较晚,将儿童语言的发展理论与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结合在一起也主要是运用在英语教学研究之中。对于对外汉语教学而言,儿童语言的发展理论运用得不是很多,希望今后的研究者能够进一步研究。
  【注释】
  [1][2][3]李宇明.儿童语言的发展[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
  [4]齐沪扬,陈昌来.应用语言学纲要(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226
  【参考文献】
  [1]李宇明.儿童语言的发展[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齐沪扬,陈昌来.应用语言学纲要(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3]陈昌来.应用语言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4]肖德法.二语习得与外语教学研究[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5]王静.从儿童语言习得看成人第二语言口语学习[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3(07)
  作者简介:陶媛(1983.12-)女,汉族,广西桂林人,研究生学历,广西师范学院中级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写作方向)。
其他文献
原发表于本刊2015年02月刊(总第24期)第93页的《社交礼仪》课程教学思考的第二作者高君的单位更正为: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摘要:一词多义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是人类认知范畴化和概念化的结果。本文以英语ear这一多义词,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隐喻和转喻理论来分析一词多义的形成原因构成方式及各义项间的关联性,以期为英语词汇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一词多义;认知语言学;原型范畴理论  一、导语  著名语言学家D.A.Wilkins曾说:“没有语法,表达甚微;没有词汇,表达为零。”可见,词汇在语言学习中占
摘要:在我国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逐渐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点的符号,它集合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把自然形象、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形态中的美,归纳、解构的概括在一起,使之成为一种集装饰性和实用性的符号,寄托人们对幸福、长寿、喜庆等愿望。经历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至今,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文化积淀后,成为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  关键词:吉祥观念;象征寓意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文化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都被政府提上了日程。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民间艺术的普及是文化软实力增强的必然途径。青年是一个国家的希望和未来,对青年的培养是一个国家塑造接班人和建设者最重要的工作。青年群体的集体行为往往能够集中广大成员的能力,在扩大影响、成果产出等方面都具有优势。  从青年团体自身的活动特点和当前时代特征不同等角度,展开对青年团体传承中原历史文化的
摘要:中华民族拥有着5年多年的灿烂历史文化,曾被称为“衣冠王国”也享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先人们善用服饰制度来治理国家,等级森严的国家在服饰规则里秩序井然。然而,时至今日,“衣冠之国”同时也是服装生产和服装消费的大国,却没有设计出一种象征中国特色的“国服”,这也许是中华民族的遗憾。对国服的思考和探究让我们引起了对文化的关注。  关键词:礼仪;国服;遗憾;思考  服装直接表达的个人信息可以包括:民族
摘要:伴随着现代化进程,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中国企业想要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就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将佛教文化应用到现代企业管理中,可以促进企业更好更快发展。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了简要探索。  关键词:佛教文化;企业管理;促进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将佛教文化和企业文化进行分析和比较,我们会发现,如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2014年是全国文化志愿服务推进年,在文化部的正确指导下,河南省文化志愿者进村下乡,走访社区,对全面普及基层公共文化艺术服务起到了推动性作用,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做出了
摘要: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使“创意”的马车套上“管理”的缰绳成为现实可能和实际需要,是“创意管理”让“创意”真正成为“产业”。而文化产业真正让人印象深刻、常常被忽视的真正创意方面,既不是其制造的产品,甚至也不是其创造的收入,而是创意企业管理及架构的方式。本文将通过几个案例,浅谈创意管理的几个方面。  关键词:文化产业;创意;管理;方式;自由;约束;团队  一、水晶石公司对创意及创意人才的管理  作为
摘要:我国的当代的审美文化历经50多年的时间,发生了巨大变化,无论是穿着的绿军装还是后来的喇叭裤,还有文学的意识流派的不断变化。每一个时代都有不同的审美文化,当前我国处在市场经济的发展时期下,消费不再是工具性活动,而是符号性活动消费成为构建社会形态的主要方式。当前的消费用传统美学语言来表述即非功利性使消费本身就呈现出审美化趋向。这时我们的审美文化面临着由媚俗到庸俗的流向。  关键词:符号化;消费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