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课改形式下教学方式的改变

来源 :教育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son319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新课程下的改革,要求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式,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这一新的形势,如何转变教学方式,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结合本人的教学体会,认为要做到以几点。
  一、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起来,关键取决于问题的设计与生成。问题的设计,首先是应当具有阶梯式思维难度的,是足以让学生真正开启思维而进行一番苦苦思索的。其次,它们又应当是使学生可以有一定的思维成果的,即每位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品尝到问题解决的喜悦,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才能促使他们自觉地投入到对有关历史问题的探究中去,这样的问题设计才具有其存在的价值。例如;“我眼中的秦始皇”“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等问题为切入点设疑,启发思考,引发讨论。让学生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学会客观的,辩证的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二、创设情境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动,学生静。是一种传授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学生总是站在历史发展的旁观者的角度看问题,即使再感人的历史事实也无法激起他们的内心波澜。如何改变这一状况,我们可以通过创设历史情境的方式,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历史人物的内心,使其如身临其境,体验人物的心灵, 思考历史的时限性和复杂性。如讲隋炀帝的功过时,我们可以采取模拟当时情景的方式,先让学生阅读相关资料,然后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意见不同的人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双方可以辩论,这样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在开发历史课程资源的过程中,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其“信息量大,简洁灵活,形象直观”等特点被广大教师所采用,其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处理好历史教学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有利于历史教学中的情景再现。
  由于历史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学科,它涵盖了人类生活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等方面的内容,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很轻松地聚集起尽可能多的资料和信息,并能快速,便捷的加以利用。如讲《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课时,我利用《开国大典》的视频来导入。这样马上就把学生带到了那让人热血沸腾的天安门广场,同学们被当时的情景所感染,他们兴高采烈,群情激昂。这样的情景老师如何讲都不能重现当时的恢宏场面,任何语言的描述都显得苍白无力。接着让学生回顾一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怎样建立起来的,这不仅使学生回顾了相关的历史知识,还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了爱国热情。
  四、及时反思总结,师生共同进步
  “反思”是师生对课堂行为进行的总结,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个能动的认知加工过程。教师的反思能够有意识地将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过程做出评判。从而做出更加合理的选择,提高自己的业务素养。学生通过反思比较,优化学习方法,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反思”实质上是将教师的“学会教学”与学生的“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师生达到共同进步,体现教学相长的过程。
  总之,在新的教改形势下,我们面临机遇和挑战,如何克服困难,迎难而上,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因此我们要在改革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在总结中提高。使现代教育更充满活力。
其他文献
【摘 要】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树立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而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则是当代地理教育的基本理念。地理源自生活又实践于生活,正确了解和掌握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对开拓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社会生存能力,成为未来新时代高素质公民、适应时代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关键词】地理教学 学以致用 策略  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都应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善
【摘 要】本文对于在教学科学课程中提高其有效性的策略进行了分析,主要分为教学过程设计以及选择材料和创设情境等几个角度,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小学科学 教学有效性 课堂教学    在小学课程中科学课程是一门具备基础性的课程,其不同于其他的课程的特点就是以实验为基础。小学科学的学习是以探究活动为中心的,所以本文就对于这种独特的特点来分析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有效策略。  一、前提是正确地
因征文而起的华北沦陷区的长篇小说创作,自开始就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殖民主义文化的烙印。从获奖与出版的作品看,日伪统治者借“振兴”之名推行殖民文化的目的昭然若揭,“新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