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以及环境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与批判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老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问题意识、问题能力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有疑问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现代学习理论非常强调学习情境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学习活动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教学应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发现问题的活动。所以,学生能否敏感精确地发现并提出问题,关键在于教师有没有给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情境。
下面本人将以人教版化学新教材为例谈谈化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具体途径。
一、通过演示实验形成问题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的有利因素,利用实验可以设置许多生动、有趣的情境。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和教材内容而创设的能诱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提供学生的学习诱因的教学情境,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获取知识、主动掌握知识的根本保证。例如:在Na2O2性质教学时,可将Na2O2和水反应设计为在石棉网上放两个棉团(其中一个内藏Na2O2粉末,一个没有),实验时先用火柴点燃那团没有Na2O2的棉花,并滴水使其熄灭。这一现象并不出乎学生意料,因水能灭火。接下来把水同样滴到另一团棉花(内藏Na2O2粉末)上时,棉花奇妙地燃烧起来,学生的注意力立即被吸引,思维迅速转动,此时教师抛出问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以生活中的事例和典故作比喻,引出新概念,可以使枯燥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能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加强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不但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开阔学生视野,还能使化学知识更加生动有趣,利于学生掌握。例如,讲解碳酸氢钠性质之前,可先让学生了解它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在食品加工中除酸味和作疏松剂;临床主要用于扩容和纠正酸中毒;在家禽饲料中添加适量碳酸氢钠,‘可使采食量大大增加,对提高饲料利用率、能量转化率、促进家禽生长和增加产蛋量、提高蛋壳的质量等均有显著效果等。再如:碘及其化合物是与生活、生产和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物质,作为一种重要的轻工原料,其产品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工业、农业、国防等诸多行业。在医学中,碘具有消毒、防腐作用;在农业方面,它是制造农药的原料;在工业中,碘是合成有机染料的主要成分;在国防尖端工业中,碘的有机化合物是制造火箭燃料的添加剂等等。从生产生活入手,教师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要使学生思考:为什么它们有这些用途?它们有哪些主要的性质?此时适时给出设计好的问题,就能使学生更加主动地探究。另外,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知识,我们可以运用真实的生活情景创设教学情境,尤其是化学课堂教学,更应联系日常生活,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产生更强的学习动机。
三、结合化学史实巧设问题情境
很多中学生喜欢听故事,而许多化学故事也是妙趣横生、引人入胜。故事容易吸引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从而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因此,用化学故事、化学史实创设问题情境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有这样一个古老的传说:有一群波斯商人贩卖一车一车的纯碱,晚上在大海边上宿营休息。夜间海边刮起了大风。怎么办?商人们就想在海边的沙滩上生火取暖。于是他们就从车上搬下大碱块,用大碱块把火围了起来形成一个一个的大火盆,在篝火边商人们睡着了。等到天亮,商人们又要赶路了。当他们想把大碱块搬上车時,眼前的情形让他们惊呆了:大碱块和沙子熔在了一起,形成了一大块坚硬透明的固体。听到这里,学生纷纷质疑: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学生带着问题讨论分析,在互动中主动愉悦地学习,形成良好的探究氛围。
四、针对学生实验营造问题情境
学生分组实验的课堂是开放性的,无论教师如何充分准备,都有可能出现异常现象,出现不同组别的不同的出乎预期的实验现象。教师此时应尊重事实,因势利导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利用这些不确定的教育资源,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让学生分组利用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来制取氧化铜,而在实际的学生实验中往往出现了几种不同的实验现象:有的得到黑色的氧化铜沉淀,有的得到蓝色沉淀,有的得不到沉淀。以上现象的出现其实跟学生药品的取用量有关,教师切不可采取含糊的态度,生硬地掩饰,而应视其为最好的契机,利用此不同的现象加以引导,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消除学生认识中的盲点,培养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素养。
五、运用多种媒体设置问题情境
苟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形、声、色的感官刺激,不仅能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易激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从信息论角度看,利用直观教具,尤其是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更有利于信息的传播和吸收。现代化教学手段主要包括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电影、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这些手段和传统的教学媒体相比,具有形声性、展现性、先进性、高效性等特点。它能有效地利用图像、声音、色彩等形式来传递教学信息,使教学内容能较好地接近客观实际,使学生不但能置身于课堂教学材料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较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六、鼓励求异思维产生问题情境
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可以为学生的探索活动提供大量可供选择的信息,利用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理解,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爱好选择不同的信息,从而形成个性化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如铁与水蒸气反应,学生已知设计实验装置主要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产物的性质,并要求科学、安全、可行、简单。教师此时可提出问题:如何设计该实验装置?教师可提供制作好的仪器图片(胶片),让学生在实物投影展台上根据自己的理解,拼图展示,鼓励学生设计不同的装置,并给予自主评价。求异设计过程会激发出学生的创造热情,使他们在设计中会发现更多的问题。教师因势利导,组织学生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就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七、把握学生心理妙创问题情境
格式塔心理学理论指出,人们在对待某种不完善,即有缺陷式有空白的格式刺激物时,会在知觉中下意识地产生一种改变现状并使之完善的趋向,从而倾向于知觉到、经验到,完善的格式塔整体,即完型整体。一些教师喜欢将设计的所有的问题都在课堂上解决掉,让学生无惑才放心。其实“无惑”则“无问”,“无问”则“无索”,这样的学生难以形成问题意识,更谈不上去自主探究了。教师设计好探究的问题,学生被动地探究,只是探究的初级阶段,而且课堂上的探究活动时间是有限的,教师要有意识性地设置一些有探索价值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意识到问题仍然存在,并在课后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去解决,把探究活动延伸到时间更为充裕的课堂之外,充分探索。因此,教学中要留给学生“空白地带”,让学生有机会质疑。教师不要把所有的问题都讲得清清楚楚,要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必须懂得什么该讲,什么不该讲,不讲完的東西,就好比是思维的引爆管,马上就在学生的思维中出现了问题。”所以我们要改变过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从头尾,一讲到底,全盘托出,教师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听得满头大汗。如此教学法,教师教得累,学生没有兴趣,当然也没有问题可质疑了。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条件,故意留一些问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引导他们开展调查与研究,通过上网查找,做家庭小实验等,去主动探究,如:在学完碳酸盐与盐酸的反应后,可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家里运用厨房物品去探究鸡蛋壳和水垢的成分,并在课堂中汇报实验中的现象、分析和结论,从而真正实现在“做中学,乐中学”。
八、追踪社会热点,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与社会紧密相连,是一门孕育着巨大创新机会的学科,它和社会生产以及生命,环境等方面有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无论是生活中接触到的新材料和新药物,还是新能源开发,环境保护等社会热门问题都与化学紧密相关。例如“现代化工业生产与技术”、“化学与新材料”、“化学与新能源”、“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生命科学”、“化学与环境”等学科知识都可成为设计教学情境的丰富素材。例如:讲述硅材料时可以介绍,由硅元素生产的多种产品在现代高科技中占有重要位置,对现代物质文明有着重要作用。目前应用最多的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材料是硅,计算机芯片的主要成分是硅,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铝硅酸盐的化合物可用作吸附剂、干燥剂、催化剂或催化剂载体的人造分子筛。教师平时要善于积累相关素材,并与课堂教学联系,适时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文化修养。
创设问题情境的手段和方法其实还有很多,探究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唤起学生探究热情,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和开展行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应是真实的、有意义的、富有针对性和挑战性的,应以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经验为基础,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未来的发展需求相接轨。只有在此情境中生成的问题,学生才有能力在发展区内进行探究,并使学生对问题保持有足够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有疑问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现代学习理论非常强调学习情境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学习活动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教学应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发现问题的活动。所以,学生能否敏感精确地发现并提出问题,关键在于教师有没有给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情境。
下面本人将以人教版化学新教材为例谈谈化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具体途径。
一、通过演示实验形成问题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的有利因素,利用实验可以设置许多生动、有趣的情境。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和教材内容而创设的能诱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提供学生的学习诱因的教学情境,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获取知识、主动掌握知识的根本保证。例如:在Na2O2性质教学时,可将Na2O2和水反应设计为在石棉网上放两个棉团(其中一个内藏Na2O2粉末,一个没有),实验时先用火柴点燃那团没有Na2O2的棉花,并滴水使其熄灭。这一现象并不出乎学生意料,因水能灭火。接下来把水同样滴到另一团棉花(内藏Na2O2粉末)上时,棉花奇妙地燃烧起来,学生的注意力立即被吸引,思维迅速转动,此时教师抛出问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以生活中的事例和典故作比喻,引出新概念,可以使枯燥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能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加强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不但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开阔学生视野,还能使化学知识更加生动有趣,利于学生掌握。例如,讲解碳酸氢钠性质之前,可先让学生了解它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在食品加工中除酸味和作疏松剂;临床主要用于扩容和纠正酸中毒;在家禽饲料中添加适量碳酸氢钠,‘可使采食量大大增加,对提高饲料利用率、能量转化率、促进家禽生长和增加产蛋量、提高蛋壳的质量等均有显著效果等。再如:碘及其化合物是与生活、生产和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物质,作为一种重要的轻工原料,其产品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工业、农业、国防等诸多行业。在医学中,碘具有消毒、防腐作用;在农业方面,它是制造农药的原料;在工业中,碘是合成有机染料的主要成分;在国防尖端工业中,碘的有机化合物是制造火箭燃料的添加剂等等。从生产生活入手,教师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要使学生思考:为什么它们有这些用途?它们有哪些主要的性质?此时适时给出设计好的问题,就能使学生更加主动地探究。另外,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知识,我们可以运用真实的生活情景创设教学情境,尤其是化学课堂教学,更应联系日常生活,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产生更强的学习动机。
三、结合化学史实巧设问题情境
很多中学生喜欢听故事,而许多化学故事也是妙趣横生、引人入胜。故事容易吸引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从而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因此,用化学故事、化学史实创设问题情境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有这样一个古老的传说:有一群波斯商人贩卖一车一车的纯碱,晚上在大海边上宿营休息。夜间海边刮起了大风。怎么办?商人们就想在海边的沙滩上生火取暖。于是他们就从车上搬下大碱块,用大碱块把火围了起来形成一个一个的大火盆,在篝火边商人们睡着了。等到天亮,商人们又要赶路了。当他们想把大碱块搬上车時,眼前的情形让他们惊呆了:大碱块和沙子熔在了一起,形成了一大块坚硬透明的固体。听到这里,学生纷纷质疑: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学生带着问题讨论分析,在互动中主动愉悦地学习,形成良好的探究氛围。
四、针对学生实验营造问题情境
学生分组实验的课堂是开放性的,无论教师如何充分准备,都有可能出现异常现象,出现不同组别的不同的出乎预期的实验现象。教师此时应尊重事实,因势利导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利用这些不确定的教育资源,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让学生分组利用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来制取氧化铜,而在实际的学生实验中往往出现了几种不同的实验现象:有的得到黑色的氧化铜沉淀,有的得到蓝色沉淀,有的得不到沉淀。以上现象的出现其实跟学生药品的取用量有关,教师切不可采取含糊的态度,生硬地掩饰,而应视其为最好的契机,利用此不同的现象加以引导,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消除学生认识中的盲点,培养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素养。
五、运用多种媒体设置问题情境
苟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形、声、色的感官刺激,不仅能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易激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从信息论角度看,利用直观教具,尤其是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更有利于信息的传播和吸收。现代化教学手段主要包括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电影、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这些手段和传统的教学媒体相比,具有形声性、展现性、先进性、高效性等特点。它能有效地利用图像、声音、色彩等形式来传递教学信息,使教学内容能较好地接近客观实际,使学生不但能置身于课堂教学材料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较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六、鼓励求异思维产生问题情境
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可以为学生的探索活动提供大量可供选择的信息,利用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理解,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爱好选择不同的信息,从而形成个性化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如铁与水蒸气反应,学生已知设计实验装置主要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产物的性质,并要求科学、安全、可行、简单。教师此时可提出问题:如何设计该实验装置?教师可提供制作好的仪器图片(胶片),让学生在实物投影展台上根据自己的理解,拼图展示,鼓励学生设计不同的装置,并给予自主评价。求异设计过程会激发出学生的创造热情,使他们在设计中会发现更多的问题。教师因势利导,组织学生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就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七、把握学生心理妙创问题情境
格式塔心理学理论指出,人们在对待某种不完善,即有缺陷式有空白的格式刺激物时,会在知觉中下意识地产生一种改变现状并使之完善的趋向,从而倾向于知觉到、经验到,完善的格式塔整体,即完型整体。一些教师喜欢将设计的所有的问题都在课堂上解决掉,让学生无惑才放心。其实“无惑”则“无问”,“无问”则“无索”,这样的学生难以形成问题意识,更谈不上去自主探究了。教师设计好探究的问题,学生被动地探究,只是探究的初级阶段,而且课堂上的探究活动时间是有限的,教师要有意识性地设置一些有探索价值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意识到问题仍然存在,并在课后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去解决,把探究活动延伸到时间更为充裕的课堂之外,充分探索。因此,教学中要留给学生“空白地带”,让学生有机会质疑。教师不要把所有的问题都讲得清清楚楚,要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必须懂得什么该讲,什么不该讲,不讲完的東西,就好比是思维的引爆管,马上就在学生的思维中出现了问题。”所以我们要改变过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从头尾,一讲到底,全盘托出,教师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听得满头大汗。如此教学法,教师教得累,学生没有兴趣,当然也没有问题可质疑了。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条件,故意留一些问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引导他们开展调查与研究,通过上网查找,做家庭小实验等,去主动探究,如:在学完碳酸盐与盐酸的反应后,可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家里运用厨房物品去探究鸡蛋壳和水垢的成分,并在课堂中汇报实验中的现象、分析和结论,从而真正实现在“做中学,乐中学”。
八、追踪社会热点,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与社会紧密相连,是一门孕育着巨大创新机会的学科,它和社会生产以及生命,环境等方面有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无论是生活中接触到的新材料和新药物,还是新能源开发,环境保护等社会热门问题都与化学紧密相关。例如“现代化工业生产与技术”、“化学与新材料”、“化学与新能源”、“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生命科学”、“化学与环境”等学科知识都可成为设计教学情境的丰富素材。例如:讲述硅材料时可以介绍,由硅元素生产的多种产品在现代高科技中占有重要位置,对现代物质文明有着重要作用。目前应用最多的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材料是硅,计算机芯片的主要成分是硅,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铝硅酸盐的化合物可用作吸附剂、干燥剂、催化剂或催化剂载体的人造分子筛。教师平时要善于积累相关素材,并与课堂教学联系,适时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文化修养。
创设问题情境的手段和方法其实还有很多,探究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唤起学生探究热情,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和开展行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应是真实的、有意义的、富有针对性和挑战性的,应以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经验为基础,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未来的发展需求相接轨。只有在此情境中生成的问题,学生才有能力在发展区内进行探究,并使学生对问题保持有足够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