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1世纪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要将我国建设成为具有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重点是要有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其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在培养学生创造力方面承担着艰巨使命。怎样培养学生在各学科内的创造力,是小学教育当前应重点解决的问题。本论文将讨论此问题并找出其解决方案。
【关键词】:小学生;现代教育;创造力;培养
一、创造力的基本概念
对于创造力的本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第一,创造力的特征是创新,其结晶为各种形态的创新成果。由于各个行业部门的工作、劳动性质不同,在不同实践领域中,创造力的表现方式也不同。
第二,创造力人皆有之,并非为少数天才所独有,它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心理能每一个正常人都有创造的可能性。
第三,创造力是一种心智能力,而非单纯的心理过程。它不仅与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发散性思维能力密切相关,还和其它能力,如观察力、想象力等有密切联系。创造力是在入的心理活动的最高水平上实现的综合能力。
第四,作为一种能力,它不仅受到自身先天固有因素(遗传因素、性别等)的影响,而且还会受到知识、个性特点、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左右。
二、国内外中小学创造力培养的对比
国外的教育特点是学校较注重学生的兴趣,根据学生的兴趣给予指导,而不是给予强行的指派。通过兴趣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是培养个人创造能力的着重点之一。邹斌指出,英国各学校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及个人的独立思维,并对学生个人独立思维表示尊重。英国老师的教学理念是鼓励加表扬,很少因学生回答问题不对或成绩不好而严厉批评学生。英国的老师无论是从小学到大学,从不吝啬表扬,经常使用表扬的词语表扬学生的各类作业及作品,通过表扬培养学生的兴趣达到培养学生个人创能力的目标。
而国内的老师很少顾及学生的兴趣。无论是否感兴趣,只要学生把书背过了就能写出答案,拿高分。另外国内的老师也时常表现得过于严厉,使不少学生没有一定的把握不敢举手回答问题,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即使一些在国内毕业的大学生来到英国也是认真听讲的好学生,在课堂上很少提问,很少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其他国家的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能回答出很多内容,而中国学生大多数是问一句答一句,很少能提出不同的见解。
综上所述,我国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方面实在是落后和欠缺。伴随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以及对人才观念的积极更新,尤其是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师对课程以及教学功能的认识逐步深入化,同时对教学目标的把握也更加全面、系统,一度被忽视甚至忽略的美术教育对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作用逐渐备受重视。当前,各国在积极强调智能教育的同时,开始将工作重心放到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上来。这主要是因为人们逐渐认识到创造力能被利用到怎样的程度以及能否为社会前进作出贡献,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于创新精神。创新精神作为创造力发展的灵魂与动力,对其进行培养便是发展创造力的最有效方式。
三、培养创造力的策略
(一)利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创造欲望
创造欲望是创造力的起点,唯有拥有创造欲望才可能有创造行为。小学生课堂中创造欲望便可以利用教师精心设计的启发引导来充分调动起来,具体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教师示范、作品展示,鼓励超越。
(二)要为学生创立手脚并用的教学模式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同时, 不能忽视对学生基本知识技能的传授。 只有掌握了基本的知识理论和操作技能, 学生才能将自己的想法以物化的形式表现出来, 而这种想法表现的好坏, 也将直接取决于学生对于知识理论和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 将创造力的培养同传统教学内容相结合,才能为学生创立手脑并用的教学新模式。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1、通过形象概括培养发散思维
形象概括是指具体形象高度集中而概括的图像。在教学中展示一定形象,让学生去辨认,引导学生以形象概括为发散点,使之形象概括更加形象化、具体化。例如,教师可在黑板上先画一个圆圈,让学生猜这是什么。学生会给出很多答案,有说像太阳的、有说像面包的,还有的可能会说向皮球等,这时如果教师再在此基础上添加一条直线又变成了新的形象,再由学生进行回答。通过这样反复提问,学生们的思路将被彻底打开,一连串的形象将会展现出来。
2、通过实物组合设计制作活动,进而引导发散思维
使学生自由组合物品,制成新的美术作品,这样能够引导他们进行发散思维。例如,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收集各种废旧物品,将其拿到教室当中,依次放在几个不同的桌子上面。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组,选出组长,利用所找废旧物品制作出雕塑或者建筑模型。最终大家集思广益,通过积极地交流、沟通,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力得到充分锻炼。
目前,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应注重强调素质教育,并主张进行全面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力不容忽视。因为很多地方的小学在课程教育方面,都存在教学环境不理想、教学设施不完善、教学资源不充足等问题。 面对存在的诸多问题, 需要小学教师要发挥自身的创新意识,打破死板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学习内容同现实生活的表现形式相结合, 引领他们走进更为宽广的知识海洋, 用知识感染他们,增强他们的创造能力。
总之,只有学生有产生浓厚的创造兴趣,养成独立自主的创造习惯,才能使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得到发展。这是教师应承担的义务,教师要充分挖掘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发展的载体,营造氛围,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教学新模式、新策略,而其中培养学生创造力至关重要。相信只要始终坚持改革,不断创新,教育中的学生的创造力就一定会得到培养。
参考文献:
[1]张光永, 金英姬. 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力[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0(5).
[2]李秀菊,王丽慧,陈玲.小学生创造性想象力的发展趋势研究[J].2014(12).
[3]燕建欣,邹斌,郑越.中英两国中小学教育对学生个人创造能力培养的探讨[J].2014.
[4]陈丹.探讨如何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J].2014(12).
[5]高展飞.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J].2015.
[6]肖海明,尚俊杰.游戏进课堂:融入学科教学的游戏化创造力培养研究[J]. 2015(3).
【关键词】:小学生;现代教育;创造力;培养
一、创造力的基本概念
对于创造力的本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第一,创造力的特征是创新,其结晶为各种形态的创新成果。由于各个行业部门的工作、劳动性质不同,在不同实践领域中,创造力的表现方式也不同。
第二,创造力人皆有之,并非为少数天才所独有,它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心理能每一个正常人都有创造的可能性。
第三,创造力是一种心智能力,而非单纯的心理过程。它不仅与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发散性思维能力密切相关,还和其它能力,如观察力、想象力等有密切联系。创造力是在入的心理活动的最高水平上实现的综合能力。
第四,作为一种能力,它不仅受到自身先天固有因素(遗传因素、性别等)的影响,而且还会受到知识、个性特点、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左右。
二、国内外中小学创造力培养的对比
国外的教育特点是学校较注重学生的兴趣,根据学生的兴趣给予指导,而不是给予强行的指派。通过兴趣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是培养个人创造能力的着重点之一。邹斌指出,英国各学校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及个人的独立思维,并对学生个人独立思维表示尊重。英国老师的教学理念是鼓励加表扬,很少因学生回答问题不对或成绩不好而严厉批评学生。英国的老师无论是从小学到大学,从不吝啬表扬,经常使用表扬的词语表扬学生的各类作业及作品,通过表扬培养学生的兴趣达到培养学生个人创能力的目标。
而国内的老师很少顾及学生的兴趣。无论是否感兴趣,只要学生把书背过了就能写出答案,拿高分。另外国内的老师也时常表现得过于严厉,使不少学生没有一定的把握不敢举手回答问题,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即使一些在国内毕业的大学生来到英国也是认真听讲的好学生,在课堂上很少提问,很少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其他国家的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能回答出很多内容,而中国学生大多数是问一句答一句,很少能提出不同的见解。
综上所述,我国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方面实在是落后和欠缺。伴随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以及对人才观念的积极更新,尤其是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师对课程以及教学功能的认识逐步深入化,同时对教学目标的把握也更加全面、系统,一度被忽视甚至忽略的美术教育对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作用逐渐备受重视。当前,各国在积极强调智能教育的同时,开始将工作重心放到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上来。这主要是因为人们逐渐认识到创造力能被利用到怎样的程度以及能否为社会前进作出贡献,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于创新精神。创新精神作为创造力发展的灵魂与动力,对其进行培养便是发展创造力的最有效方式。
三、培养创造力的策略
(一)利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创造欲望
创造欲望是创造力的起点,唯有拥有创造欲望才可能有创造行为。小学生课堂中创造欲望便可以利用教师精心设计的启发引导来充分调动起来,具体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教师示范、作品展示,鼓励超越。
(二)要为学生创立手脚并用的教学模式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同时, 不能忽视对学生基本知识技能的传授。 只有掌握了基本的知识理论和操作技能, 学生才能将自己的想法以物化的形式表现出来, 而这种想法表现的好坏, 也将直接取决于学生对于知识理论和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 将创造力的培养同传统教学内容相结合,才能为学生创立手脑并用的教学新模式。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1、通过形象概括培养发散思维
形象概括是指具体形象高度集中而概括的图像。在教学中展示一定形象,让学生去辨认,引导学生以形象概括为发散点,使之形象概括更加形象化、具体化。例如,教师可在黑板上先画一个圆圈,让学生猜这是什么。学生会给出很多答案,有说像太阳的、有说像面包的,还有的可能会说向皮球等,这时如果教师再在此基础上添加一条直线又变成了新的形象,再由学生进行回答。通过这样反复提问,学生们的思路将被彻底打开,一连串的形象将会展现出来。
2、通过实物组合设计制作活动,进而引导发散思维
使学生自由组合物品,制成新的美术作品,这样能够引导他们进行发散思维。例如,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收集各种废旧物品,将其拿到教室当中,依次放在几个不同的桌子上面。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组,选出组长,利用所找废旧物品制作出雕塑或者建筑模型。最终大家集思广益,通过积极地交流、沟通,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力得到充分锻炼。
目前,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应注重强调素质教育,并主张进行全面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力不容忽视。因为很多地方的小学在课程教育方面,都存在教学环境不理想、教学设施不完善、教学资源不充足等问题。 面对存在的诸多问题, 需要小学教师要发挥自身的创新意识,打破死板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学习内容同现实生活的表现形式相结合, 引领他们走进更为宽广的知识海洋, 用知识感染他们,增强他们的创造能力。
总之,只有学生有产生浓厚的创造兴趣,养成独立自主的创造习惯,才能使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得到发展。这是教师应承担的义务,教师要充分挖掘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发展的载体,营造氛围,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教学新模式、新策略,而其中培养学生创造力至关重要。相信只要始终坚持改革,不断创新,教育中的学生的创造力就一定会得到培养。
参考文献:
[1]张光永, 金英姬. 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力[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0(5).
[2]李秀菊,王丽慧,陈玲.小学生创造性想象力的发展趋势研究[J].2014(12).
[3]燕建欣,邹斌,郑越.中英两国中小学教育对学生个人创造能力培养的探讨[J].2014.
[4]陈丹.探讨如何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J].2014(12).
[5]高展飞.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J].2015.
[6]肖海明,尚俊杰.游戏进课堂:融入学科教学的游戏化创造力培养研究[J]. 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