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外语教学的大背景下,学习者不管是作为个体存在还是团体成员,在外语课堂中都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课堂上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开展任务,帮助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群体动力学理论为英语课堂教学实践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关键词】群体;群体动力;课堂教学
一、群体和群体动力学
课堂作为我国外语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学生外语输入与输出的主要场合。学生和教师作为课堂中重要的有机生命体,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都深刻地影响着外语教学。在英语课堂中,群体究竟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对外语教学成败又有着怎样的影响?有关研究表明群体能直接促进二语学习,群体历程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成员间互动的数量和质量,学生间的合作和个人参与的程度,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秩序、规范,学生与同伴和教师间的关系,以及学生和教师的自信和满足感(转引自Dornyei,1997)。
群体动力理论最初由社会心理学家Kurt Lewin提出,他把群体看作一个整体,群体始终处于与各因素相互作用、相互适应的过程之中。群体动力作为群体活动动向和强度的指向,对群体成员的个体行为具有推动力量。Kurt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B=f(P,E),B代表人的行为,P代表个人,E代表环境,f代表人与环境的函数。该公式表明行为随人和环境两大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人的行为是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决定的,即个体的行为是由其个性特征和场(指环境的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陈茜,2013)。群体动力这一概念跨学科覆盖了社会心理学、工业心理学、组织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精神病学、社会学等领域,在愈加受到关注的同时,相关的研究成果也运用在工业、医学、体育方面。本文试图将群体动力原理与二语教学相结合,探讨在课堂环境下,教师如何引导各群体成员间的影响作用。
二、群体动力的构建
群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个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包括了成员间关系的确立,群体目标、群体规范、群体凝聚力的形成,课堂物理环境、教师角色的演变等内容。本文主要探讨了在课堂群体发展过程中,群体规范、群体凝聚力和课堂目标结构对课堂群体构建的影响。
1.群体规范。群体规范是规定群体成员行为的条例和标准,被大多数群体成员接受遵守。群体规范能有效统一成员的情感态度和认知实践,是群体有效运行的根本。在英语课堂中,教师应让学生参与到群体规范制定的过程中来,引导学生明确课堂目的,和学生共同讨论已提出的条例准则,最终对共同建立的课堂规范达成一致。在群体发展的过程中,教师应随时关注群体的变化成长,当群体规范不再适应当前的群体成员时,教师应迅速地作出调整,再次协助学生修订课堂规范。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不仅要重视群体规范的制定,还应关注群体规范的维护。教师作为课堂群体的领导者,应该用其群体意识去影响学生,帮助学生建立并内化群体规范,并对学生的行为保持敏感性。也就是说,当学生触犯规范条例时,教师应作出恰当的反应。教师对学生违反行为的无视和冷漠不仅会纵容学生的行为错误,更会挑战群体规范的严肃性和影响力,最终导致所有群体成员对群体规范无视。
2.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是群体动力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群体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成果。群体凝聚力被定义为联系群体成员之间以及成员与群体之间的力量(转引自Dornyei,1997)。凝聚力是把成员维持在群体中的一种合力,它通常表现为成员对群体的向心力。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包括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以及群体成员愿意留在群体之中,为群体承担义务的愿望的强烈程度(时瑾,2013)。群体凝聚力在增进学生对群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在培养群体凝聚力的过程中,应关注成员间关系对群体凝聚力的作用。
3.课堂目标结构。课堂目标结构在群体形成與发展过程中确立了学生对目标完成过程中的付出方式,定位了与其他成员的关系模式,对群体结构的最终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Dornyei(1997)提出了三种类型的目标结构:竞争性目标结构、个人主义目标结构、合作性目标结构。在竞争性目标结构中,学生要妨碍他人以确保个体自身获得成功。在个人主义目标结构中,学生独立开展学习任务,成员间的成败互不影响。在合作性目标结构中,学生共同努力完成目标,成员间平等共享成果。Johnson and Johnson(1991)提出合作性目标结构更能帮助学生减轻焦虑,更多地参与到任务中,并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因此,教师在安排课堂活动,设置任务奖赏时,应充分考虑任务活动的目标结构导向,选择有益于群体成长的课堂目标结构。
三、结语教师和学生作为教与学的主体对象,在二语习得和二语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两者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是研究者进行理论实践探究的终身课题。在英语课堂这一大环境下,教师作为课堂环境中的领导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应更加注重群体动力在课堂中对学生间产生的积极作用,并将这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参考文献】
[1]Dornyei,Z.and Malderez,A.Group dynamics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J].System.1997(25),No.1:65-81.
[1]陈茜,基于群动力学原理的大学英语听说课堂生态问题探讨[J].教育研究与试验,2013(5).
[1]时瑾,群体动力与英语教学效果的相关性研究[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2013(4).
作者简介:左佳欣(1991—)女,汉,四川南充,研究生在读,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方向。
【关键词】群体;群体动力;课堂教学
一、群体和群体动力学
课堂作为我国外语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学生外语输入与输出的主要场合。学生和教师作为课堂中重要的有机生命体,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都深刻地影响着外语教学。在英语课堂中,群体究竟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对外语教学成败又有着怎样的影响?有关研究表明群体能直接促进二语学习,群体历程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成员间互动的数量和质量,学生间的合作和个人参与的程度,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秩序、规范,学生与同伴和教师间的关系,以及学生和教师的自信和满足感(转引自Dornyei,1997)。
群体动力理论最初由社会心理学家Kurt Lewin提出,他把群体看作一个整体,群体始终处于与各因素相互作用、相互适应的过程之中。群体动力作为群体活动动向和强度的指向,对群体成员的个体行为具有推动力量。Kurt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B=f(P,E),B代表人的行为,P代表个人,E代表环境,f代表人与环境的函数。该公式表明行为随人和环境两大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人的行为是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决定的,即个体的行为是由其个性特征和场(指环境的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陈茜,2013)。群体动力这一概念跨学科覆盖了社会心理学、工业心理学、组织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精神病学、社会学等领域,在愈加受到关注的同时,相关的研究成果也运用在工业、医学、体育方面。本文试图将群体动力原理与二语教学相结合,探讨在课堂环境下,教师如何引导各群体成员间的影响作用。
二、群体动力的构建
群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个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包括了成员间关系的确立,群体目标、群体规范、群体凝聚力的形成,课堂物理环境、教师角色的演变等内容。本文主要探讨了在课堂群体发展过程中,群体规范、群体凝聚力和课堂目标结构对课堂群体构建的影响。
1.群体规范。群体规范是规定群体成员行为的条例和标准,被大多数群体成员接受遵守。群体规范能有效统一成员的情感态度和认知实践,是群体有效运行的根本。在英语课堂中,教师应让学生参与到群体规范制定的过程中来,引导学生明确课堂目的,和学生共同讨论已提出的条例准则,最终对共同建立的课堂规范达成一致。在群体发展的过程中,教师应随时关注群体的变化成长,当群体规范不再适应当前的群体成员时,教师应迅速地作出调整,再次协助学生修订课堂规范。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不仅要重视群体规范的制定,还应关注群体规范的维护。教师作为课堂群体的领导者,应该用其群体意识去影响学生,帮助学生建立并内化群体规范,并对学生的行为保持敏感性。也就是说,当学生触犯规范条例时,教师应作出恰当的反应。教师对学生违反行为的无视和冷漠不仅会纵容学生的行为错误,更会挑战群体规范的严肃性和影响力,最终导致所有群体成员对群体规范无视。
2.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是群体动力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群体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成果。群体凝聚力被定义为联系群体成员之间以及成员与群体之间的力量(转引自Dornyei,1997)。凝聚力是把成员维持在群体中的一种合力,它通常表现为成员对群体的向心力。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包括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以及群体成员愿意留在群体之中,为群体承担义务的愿望的强烈程度(时瑾,2013)。群体凝聚力在增进学生对群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在培养群体凝聚力的过程中,应关注成员间关系对群体凝聚力的作用。
3.课堂目标结构。课堂目标结构在群体形成與发展过程中确立了学生对目标完成过程中的付出方式,定位了与其他成员的关系模式,对群体结构的最终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Dornyei(1997)提出了三种类型的目标结构:竞争性目标结构、个人主义目标结构、合作性目标结构。在竞争性目标结构中,学生要妨碍他人以确保个体自身获得成功。在个人主义目标结构中,学生独立开展学习任务,成员间的成败互不影响。在合作性目标结构中,学生共同努力完成目标,成员间平等共享成果。Johnson and Johnson(1991)提出合作性目标结构更能帮助学生减轻焦虑,更多地参与到任务中,并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因此,教师在安排课堂活动,设置任务奖赏时,应充分考虑任务活动的目标结构导向,选择有益于群体成长的课堂目标结构。
三、结语教师和学生作为教与学的主体对象,在二语习得和二语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两者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是研究者进行理论实践探究的终身课题。在英语课堂这一大环境下,教师作为课堂环境中的领导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应更加注重群体动力在课堂中对学生间产生的积极作用,并将这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参考文献】
[1]Dornyei,Z.and Malderez,A.Group dynamics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J].System.1997(25),No.1:65-81.
[1]陈茜,基于群动力学原理的大学英语听说课堂生态问题探讨[J].教育研究与试验,2013(5).
[1]时瑾,群体动力与英语教学效果的相关性研究[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2013(4).
作者简介:左佳欣(1991—)女,汉,四川南充,研究生在读,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