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不少地方普通高校将面向区域或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性人才作为发展方向,同时,因办学基础和生源特点等原因,多数学校无法沿用重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因此,地方普通高校迫切需要加强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实现与重点高校错位互补、特色发展。
地方普通高校应用性本科教育课程体系设计的原则
1.应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地方普通高校通常系顺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产生,主要接受地方政府办学资源投入和管理,也接受行业企业投入等多元化投入,人才培养和毕业生主要面向所在区域就业,服务于区域经济、产业发展。因此,为区域或地方培养人才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该类高校的典型特点,在探讨地方普通高校课程体系构建问题时,区域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成为地方普通高校必须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2.应尊重学科发展规律
本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遵循学科发展的基本规律。地方普通高校在应用性本科教育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中,同样应重视学科发展规律。通过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学科基础平台课程等的构建,培养学生学科意识,接受基础的学科规范训练。这对学生未来发展十分重要。
3.应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地方普通高校承担的学生扩招任务更多,学生生源主体日益呈现出与精英教育时期不同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适合这些生源特点,帮助他们以多样化的方式成功成才,应成为地方普通高校课程体系设计时考虑的重要因素。
因此,地方普通高校应用性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设计,应突出“以生为本,应用导向,学科支撑”的理念,强调教育标准与行业标准并重融合,尊重学生生源特点和多样化需求,以综合技术实践能力培养和综合职业素质养成为主线,实现学科、技术和职业知识与技能的有机整合。
应用性本科教育课程体系设计的策略
1.关注学生通识教育需求,科学设置公共基础平台课程,实施分级教学
应用性本科教育的基础课程建设应尊重学科规律,适度坚持应用导向,关注素质养成,以课程的逻辑体系为框架,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需求,科学设计核心课程模块和个性化学习课程模块,组织开展分级教学。在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上,重视经典与应用、统一与个性的有效结合。关注不同学习基础和学习需求的学生特点,为学习困难学生提供预备级或衔接式课程,为有更高学习要求的学生提供高级别课程等,从而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
2.搭建大类学科基础课程平台,倡导学科交叉与融通
应用性本科教育的人才大多要有复合性的知识结构,因此,应致力于搭建大类课程平台,强调相关专业大类基础课程共建,鼓励跨学科交叉,以便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面和可迁移能力。在课程具体建设过程中,应倡导问题中心,适度尊重学科规律,反映技术科学领域内容的新进展、新方法、新技术,精简理论推导过程,对学科中其他内容作索引性介绍或扼要概述,为学生根据所在岗位工作实际补充专业知识和进一步学习提供便利,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
3.专业课程设计应突出教育与行业标准调谐
应用性本科教育的专业课程建设应突出应用导向,以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反映学科和行业主流应用技术与前沿研究成果,积极引入行业主流技术标准、行业培训课程内容或行业鲜活案例,使之与学科专业理论知识相互融合、调谐,强调在现实技术情境中运用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和能力,解决“仿真”或真实性问题。强调教育标准与行业标准相融合,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注意学科专业知识的基础性、连贯性和索引性,注重科学思想、方法及其对真实应用情境的“复原”。
4.实践课程设计应强调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关注综合职业素质养成
应用性本科教育的实践教学应突破学科性教育“理论课程为主 适量实验环节”的格局,高度重视实践课程建设。实践课程建设应以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强调“点—线—面—体”整体建设,特别关注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课程、单独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行业技术与职业实践、技术与职业资格培训等实践课程设计。应强调仿真或真实的行业企业实践情境,重视将技术/职业规范与工作过程性知识、经验性知识引入课程。必要时,来自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一手技术资料,也应成为实践课程建设的重要资源。
所在高校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的典型探索实践
1.学科交叉、三三分流,进行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
北京联合大学瞄准北京市乃至全国服务外包产业人才需求,坚持“特区化”管理理念,设立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打破学院和学科界限,依托IT类和管理类专业进行跨学科培养复合应用性人才的综合性改革,分“大类培养、行业认知”“分流培养、职场体验”“实战训练、职业定向”3个阶段,按不同业务需求,分流培养从事信息服务外包(ITO)、业务流程外包(BPO)等服务外包人才。人才培养过程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和综合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实施“学科交叉计划、名师讲学计划、综合实力拓展计划、企业践学计划和跨文化教育计划”5项计划,培养学生开阔的国际化视野、务实的本土化态度、精湛的业务能力、较强的跨文化理解沟通能力和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满足服务外包企业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2009年,该实验区获批为国家级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2.学游一体,进行旅游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学校顺应北京市旅游产业“外延”扩张和“内涵”发展的新特征,依托首旅集团,以旅游学院为主体,北京市旅游产业需求为导向,学科建设为支撑,设立“旅游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从“产业应用和能力培养”角度出发,坚持“产学对接、学游一体、基于问题、模块优化”,探索形成产业导向、综合学科支撑、能力为主的应用性专业教育,以“博识雅行”之教,育“学游天下”之士。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大学精神与职业精神”,形成“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和任务”“基于行业和职业”的旅游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三年级核心专业课程设置,以旅游管理核心能力知识体系为逻辑关系,由原来20个教学周,多课程并列教学的学期制课程设置方式,改革为每月集中完成1门课程,每门课程教学时间实现块状衔接,设计了7门核心专业课程。2009年,该实验区获批为北京市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
3.集成融合、综合实践,推动应用文科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改革
北京联合大学近年来以应用文理学院为核心,整合全校文科教学资源,建设了应用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设计了“三层次、五类型”的综合文科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三层次”的综合实验包括:基础平台系列实验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一定的沟通能力、写作技能、办公技能、心理调适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等;专业应用系列实验课程培养学生专业核心应用能力,深度训练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创新拓展系列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内容以专业实验课程为基础,注重跨学科设计实验项目,通常由一个专业为主,同时吸收其他两到三个专业的学生参与共同完成跨专业的综合集成实验,促进学生知识交叉、能力融合,拓展专业应用范围,扩大学生发展空间,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五类型”的实验根据教学方法划分为:观察体验类演示实验、情景仿真类模拟实验、全真案例类实操实验、专业集成类综合实验和自主研发类创新实验。新的实践教学取得了很好效果,典型实践包括:由历史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广告学、新闻学等专业的学生共同完成的历史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综合实践——霸州胜芳民俗旅游资源开发项目等。2009年,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被批准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
本文系2010年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深化计划“中青年骨干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应用性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研》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
[责任编辑:张 雯]
地方普通高校应用性本科教育课程体系设计的原则
1.应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地方普通高校通常系顺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产生,主要接受地方政府办学资源投入和管理,也接受行业企业投入等多元化投入,人才培养和毕业生主要面向所在区域就业,服务于区域经济、产业发展。因此,为区域或地方培养人才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该类高校的典型特点,在探讨地方普通高校课程体系构建问题时,区域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成为地方普通高校必须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2.应尊重学科发展规律
本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遵循学科发展的基本规律。地方普通高校在应用性本科教育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中,同样应重视学科发展规律。通过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学科基础平台课程等的构建,培养学生学科意识,接受基础的学科规范训练。这对学生未来发展十分重要。
3.应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地方普通高校承担的学生扩招任务更多,学生生源主体日益呈现出与精英教育时期不同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适合这些生源特点,帮助他们以多样化的方式成功成才,应成为地方普通高校课程体系设计时考虑的重要因素。
因此,地方普通高校应用性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设计,应突出“以生为本,应用导向,学科支撑”的理念,强调教育标准与行业标准并重融合,尊重学生生源特点和多样化需求,以综合技术实践能力培养和综合职业素质养成为主线,实现学科、技术和职业知识与技能的有机整合。
应用性本科教育课程体系设计的策略
1.关注学生通识教育需求,科学设置公共基础平台课程,实施分级教学
应用性本科教育的基础课程建设应尊重学科规律,适度坚持应用导向,关注素质养成,以课程的逻辑体系为框架,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需求,科学设计核心课程模块和个性化学习课程模块,组织开展分级教学。在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上,重视经典与应用、统一与个性的有效结合。关注不同学习基础和学习需求的学生特点,为学习困难学生提供预备级或衔接式课程,为有更高学习要求的学生提供高级别课程等,从而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
2.搭建大类学科基础课程平台,倡导学科交叉与融通
应用性本科教育的人才大多要有复合性的知识结构,因此,应致力于搭建大类课程平台,强调相关专业大类基础课程共建,鼓励跨学科交叉,以便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面和可迁移能力。在课程具体建设过程中,应倡导问题中心,适度尊重学科规律,反映技术科学领域内容的新进展、新方法、新技术,精简理论推导过程,对学科中其他内容作索引性介绍或扼要概述,为学生根据所在岗位工作实际补充专业知识和进一步学习提供便利,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
3.专业课程设计应突出教育与行业标准调谐
应用性本科教育的专业课程建设应突出应用导向,以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反映学科和行业主流应用技术与前沿研究成果,积极引入行业主流技术标准、行业培训课程内容或行业鲜活案例,使之与学科专业理论知识相互融合、调谐,强调在现实技术情境中运用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和能力,解决“仿真”或真实性问题。强调教育标准与行业标准相融合,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注意学科专业知识的基础性、连贯性和索引性,注重科学思想、方法及其对真实应用情境的“复原”。
4.实践课程设计应强调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关注综合职业素质养成
应用性本科教育的实践教学应突破学科性教育“理论课程为主 适量实验环节”的格局,高度重视实践课程建设。实践课程建设应以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强调“点—线—面—体”整体建设,特别关注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课程、单独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行业技术与职业实践、技术与职业资格培训等实践课程设计。应强调仿真或真实的行业企业实践情境,重视将技术/职业规范与工作过程性知识、经验性知识引入课程。必要时,来自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一手技术资料,也应成为实践课程建设的重要资源。
所在高校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的典型探索实践
1.学科交叉、三三分流,进行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
北京联合大学瞄准北京市乃至全国服务外包产业人才需求,坚持“特区化”管理理念,设立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打破学院和学科界限,依托IT类和管理类专业进行跨学科培养复合应用性人才的综合性改革,分“大类培养、行业认知”“分流培养、职场体验”“实战训练、职业定向”3个阶段,按不同业务需求,分流培养从事信息服务外包(ITO)、业务流程外包(BPO)等服务外包人才。人才培养过程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和综合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实施“学科交叉计划、名师讲学计划、综合实力拓展计划、企业践学计划和跨文化教育计划”5项计划,培养学生开阔的国际化视野、务实的本土化态度、精湛的业务能力、较强的跨文化理解沟通能力和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满足服务外包企业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2009年,该实验区获批为国家级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2.学游一体,进行旅游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学校顺应北京市旅游产业“外延”扩张和“内涵”发展的新特征,依托首旅集团,以旅游学院为主体,北京市旅游产业需求为导向,学科建设为支撑,设立“旅游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从“产业应用和能力培养”角度出发,坚持“产学对接、学游一体、基于问题、模块优化”,探索形成产业导向、综合学科支撑、能力为主的应用性专业教育,以“博识雅行”之教,育“学游天下”之士。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大学精神与职业精神”,形成“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和任务”“基于行业和职业”的旅游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三年级核心专业课程设置,以旅游管理核心能力知识体系为逻辑关系,由原来20个教学周,多课程并列教学的学期制课程设置方式,改革为每月集中完成1门课程,每门课程教学时间实现块状衔接,设计了7门核心专业课程。2009年,该实验区获批为北京市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
3.集成融合、综合实践,推动应用文科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改革
北京联合大学近年来以应用文理学院为核心,整合全校文科教学资源,建设了应用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设计了“三层次、五类型”的综合文科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三层次”的综合实验包括:基础平台系列实验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一定的沟通能力、写作技能、办公技能、心理调适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等;专业应用系列实验课程培养学生专业核心应用能力,深度训练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创新拓展系列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内容以专业实验课程为基础,注重跨学科设计实验项目,通常由一个专业为主,同时吸收其他两到三个专业的学生参与共同完成跨专业的综合集成实验,促进学生知识交叉、能力融合,拓展专业应用范围,扩大学生发展空间,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五类型”的实验根据教学方法划分为:观察体验类演示实验、情景仿真类模拟实验、全真案例类实操实验、专业集成类综合实验和自主研发类创新实验。新的实践教学取得了很好效果,典型实践包括:由历史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广告学、新闻学等专业的学生共同完成的历史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综合实践——霸州胜芳民俗旅游资源开发项目等。2009年,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被批准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
本文系2010年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深化计划“中青年骨干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应用性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研》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
[责任编辑:张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