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从小技巧到大格局

来源 :星星·诗歌原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anbe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7年重庆成为直辖市之后,成都、重庆的诗人总有一种撕裂之感,过去时常在一起聚会交流的场景突然淡化甚至中断了,让大家觉得有点不是滋味。不过,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提出和实施,使“成渝”成为热词,又将两地诗人聚到了一起,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曾经有过的失落。这或许就是人们常说的一种哲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不过,对于很多分别生活在成都、重庆的年轻诗人来说,他们可能没有这种撕裂之感,因为他们走上社会、开始诗歌创作的时候,成渝其实已经属于两个行政上的地域了。这次通过刊物的聚会是对他们的一种提示:成渝诗歌历来都具有一体性!
  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诗歌是属于青年的。我认同这种观念。年轻人感觉敏锐,思想活跃,往往不被既有的方式所桎梏,敢于探索和接受新事物、新观念、新方法,甚至打破既有传统,试图建立属于自己的新的体系。这其实就是一种创新。创新不是想当然,更不是为所欲为。一方面要研究诗歌历史,看看前人在诗歌艺术的探索中哪些方面做得比较好,哪些方面还不够满意,由此感悟和总结诗歌艺术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把握诗歌文体的基本特征,并找到可以突破和超越的地方。对于诗人来说,这个过程其实就是研读优秀作品的过程,有点类似于科学研究中的“查新”,就是在开展一个课题之前,查阅既有的研究成果,分析自己的课题是不是有人做过,如果没有,当然就可能具有新意;如果有人做了,就得分析别人做得是否有价值,是否存在漏洞。只有在别人没有做过或者做得不够完美的地方用力,才可能取得具有新意和价值的成果。另一方面,诗是需要感觉的,但仅有感觉又是不够的,一定要具备将感觉和历史、现实、生命结合起来的能力,这就需要积累,包括诗歌经验的积累、历史文化的积累、生活阅历的积累,等等。总之,诗歌创作需要的是一种综合性能力,比如感悟世界的能力、发现诗意的能力、表达诗意的能力、超越自己和他人的能力,等等,它们共同作用,才能构成一个诗人的创作能力。我们说某个诗人的实力很强,不只是指他的某个方面具有特色,更多的是指他的综合创新能力。
  年轻诗人是未来诗坛的希望。很多艺术创新都是由年轻人发起的。他们采取的方式往往是先批判甚至否定既有的诗歌方式,包括语言、视角、修辞、体式、格调等等,然后反复试验自己认为具有新意、具有价值的方式。这些方式刚刚出现的时候,有时会遇到一些阻力,甚至遭受一些形成了思维定势的长者的批判,但是,当年轻的诗人们在探索中不断修正、完善,并最终成为主流的时候,诗歌艺术就可能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新诗的出现如此,朦胧诗的出现如此,第三代的出现如此,世纪之交开始的生活化、细节化、及物化诗歌探索也是如此。因此,对于任何创新,我们都不应该随意否定,而是要从艺术发展的角度分析其是否对艺术突破、创新有所助益。一定要以包容之胸怀、容错的心态对待年轻诗人的探索,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诗歌艺术的多元化发展。而对于年轻的写作者来说,在诗歌艺术探索中,一定不要为新而新,不顾诗歌艺术的特征和规律,不认真审视前人已经取得的艺术探索成果,尤其是要杜绝“无知者无畏”式的所谓“创新”,那其实是没有多少诗学意义的。在创新实验受到批评甚至否定的时候,也没有必要针尖对麦芒,只要认为自己的探索有价值,就可以坚持下去,对兴趣和热爱的坚持往往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方式。在诗歌发展中,优秀的文本永远是评价探索成效的根本依据。
  巴蜀大地具有深厚的诗歌土壤,即使不谈悠久的诗歌历史,仅仅是在新时期以来的诗坛上,四川、重庆(也就是1997年之前的四川)毫无疑问可以称为中国诗歌的重镇,很多诗歌探索、创新出自这片土地,甚至成为全国性的艺术潮流。也因为这种积累,这片土地上才不断出现优秀的诗人。对于年轻诗人来说,这种传统既是压力,因为长者之中的优秀诗人实在太多,至今都还光芒四射,如果自己的水准不够高,被遮蔽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但这也可能是一种动力,他们必须努力探索,不断突破,才能够练就超越他人的能力。
  这里所推介的20位诗人都是成渝诗歌界的佼佼者,是众多青年詩人的代表,虽然从这些数量不多的作品中难以看出每个人的实力,但我们确实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了一股新鲜的力量。不过,从这些作品中,我们感受到的主要是年轻诗人在打量和表达世界的方式上的独到之处,有些切入角度、有些表达方式、有些语言智慧是过去很少见到的。我们也可以说,这些青年诗人掌握了良好的表达技巧。这是成为优秀诗人的基本前提。不过,换一个角度看,在诗歌创作中,仅仅展示技巧还不是大诗人的标志,甚至可以称为“小聪明”。优秀的诗人除了独特的表达技巧之外,需要的是大智慧,尤其是要具有大格局。所谓大格局,就是要具有情怀、胸怀和境界,在深入自我、深入历史和现实、深入世界的同时超越自我,超越现实,提升世界。地球已经成了一个村庄,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点之一,如果我们不能以诗的方式处理好这个时代的一些独特关系,比如人与人、人与自然、历史与现实、内在与外在、灵魂与肉体,等等,恐怕就难以超越已经出现的那些优秀诗篇。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诗歌的人,我从来都很看重年轻诗人的成长,他们的不断成熟,才是新诗未来的希望。我期待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同时,两地诗人也能够不断加强交流,甚至要突破这个“圈子”,在更广阔的世界里创作出优秀的诗篇,抒写更加精彩的人生。
其他文献
我不确定千万次凝视真正看到过她  除了那个夏夜  当我还是孩子  独自躺在一块露天洗衣台上玩耍  无意间看见了她  一张皎洁无比的脸  遙远又亲切,熟悉又如初次相见  周围静得没有一丝声响  没有一丝杂念  有种魔力吸引着我看下去  一直看下去——  整个世界只有她!  直到随她飞升起来  事隔多年,我承认只有那一次  完全忘记自己的存在  并不因为当时还是个孩子  也不是因为那晚汩汩流淌的银白色
期刊
我的少年时光有过许许多多的旅行  这一次我在命运的驱使下  飘洋过海来到你的国家,你的城市  只为领略你迷恋一生的布宜诺斯艾利斯  你在这里生活、恋爱、写诗  终生从事图书馆工作  心安理得,陪伴着光阴流逝  只是脑海偶尔浮想中国的长城、兵马俑  以及蒲松龄笔下的书生与狐仙  在你的国家,你的城市  我不会英语,不会西班牙语  我是一位能看见的瞎子,能听见的聋子  也是一位会说话的哑巴  这并不意
期刊
做个俗气的仙女,  一边自白,一边敷面膜。  龟息养生要穿绿裙子。  1993年的缝纫机,花二十年  变成古董。舊玩具变成怨偶。  玻璃宫殿里,木头做的镜子  雕刻着聆听八音的耳朵。  轻声唱,把耳朵揉进红月的豁口  变成我的影子,我就是自己的影子。  今夜,广陵散失去一小部分曲谱。  旧情人更俗气,竟步入婚姻。  捞一把水里的丝线,替小偷觅回渔网。  不可及的年岁不再甜腻,  剩下前世微弱的余香
期刊
对我来说,那是一次难以言传的个人启蒙  ——T·S·Eliot  同是在春天,他收到订购的拉弗格诗集  三卷:用了整整一个夏天阅读  “尽我所能,像解谜一样把它读完了。”  而在重庆呢?学田湾的名称有一点乡野气息呢  黄葛树焕发生机,大田湾的黄叶  把春天渲染成了一系列新诗涌出的秋天  那所隐藏在市井间的小学已经老去了  那条路——所有人每天前行的道路——  已拥挤不堪:时间就是时间,在消逝  夜
期刊
匍匐着叩问土地,匍匐着祈求菩萨  大脚步伐泼辣,小脚步履谦卑  从菜地到灶台,从集市到庙宇,她们想踩实脚下的江山  没有人向我转述,她们最好的时光  哪怕一天  作為花朵过活的样子  她们从不怀疑土地  也不怪罪菩萨  顺应着被称之为命运的寡居,贫穷,操劳,病痛  搀着她们枯瘦的臂膀  走在机耕道上。这是八年前正月初三的上午,油菜花喷薄而出  这是两姐妹:我的外婆和姨婆  这是世上所有的信女—— 
期刊
岁暮,一个异乡人的日落方式  无非是把一种悲伤安插在另一种物体上,在时光的培养皿中  切割生活的纹理  如我审读的书稿,一种未经校对的人性  与一首诗相比,何其相似!  事实上,滚烫的晚霞身体里依旧藏有大海的纵深  但并不妨碍那些落寞,红着脸,像一位老者  剩下的美,裹着小脚  忧伤,绝望……漸行渐缓
期刊
脱敏疗法  很久之后我才知道  心动,也是一种过敏反应  你的一颦一蹙  足以让我在瞬间致病  除面红耳赤以外  还有心跳加速,这种  临床表现。特效药  藏在你丹唇轻启的问候中  尝试用脱敏法治疗  显然行不通。无论递增  或递减想你的次数  都无异于再注射一剂剧毒  在相恋的日子,我违背  了许多生活常识。比如今夜  又把你的名字当成  诱发我失眠的过敏源老年斑  有时候,他会用毛巾  反复擦
期刊
~~
期刊
以前见过的锣,带有丧葬的悲傷  是对亲人离世的哀恸  空河的锣不一样  它像一个放大的词语,挂在长亭下  它用三个声带发出的颤音  浑厚,忠实,沉稳  这让对面的山崖,渐渐收起了峭拔  当我用木锤敲击它黑色的部位时  我站在它稀薄的边缘,竟然听到了  一条河追溯的内心
期刊
1  如果遗失的爱可以用红豆计算  内心的忧伤呢,可以使用星辰吗2  每个瞬间的离合与悲欢  平行的琐屑之物,如此单一  我知道,回到那座古老的城市  依然是最迷狂的蝴蝶  ——梦的幽深和做梦如泅渡3  始终保持着缓慢的速度  它在寻找解脱自己的方法  就像我多年前的诗行  许多往事,如月光走在黑夜里  我惯用形容词来摆脱虚无  ——只是言不及物4  江岸的另一边:夕阳下的花儿  是否充滿谬误,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