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此次公开党中央部门电话并推行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是中共走到前台“发声”的信号
2009年最后一场新闻发布会上,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宣布,推进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将是2010年新闻发布制度建设一项重要任务。“我认为这将是明年新闻发布工作的一个亮点,”他说。
国新办的表态,表明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首次提出的“要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的制度”,将比预料中更快地进入实际操作层面。
王晨讲话之前,多个地方党委的密集试水,已为制度的全面推行铺平了道路。
2009年12月29日,中共南京市委召开首次党委新闻发布会,市委和各区县、部门党委的117名新闻发言人在会上集体亮相。
12月22日,中共贵阳市委借召开全委会的机会推出了自己的新闻发言人。10月26日和11月11日,中共眉山市委、长沙市委也相继召开党委新闻发布会。
地方党委新闻发言人的高调亮相,使中共新闻发布制度逐渐浮出水面。
党委“有话说”
“推行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是中共走到前台‘发声’的信号。”
2009年12月29日上午,42岁的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曹劲松一身西装,出现在众多媒体记者面前,成为年末公众舆论瞩目的一个亮点。
曹劲松被瞩目缘于他的另一个身份 “南京市委新闻发言人”。根据中共南京市委最新出台的《关于建立和规范党委新闻发布会和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意见》,市委及各部门党委将不定期举行新闻发布会,向媒体及公众介绍政策、通报情况、说明立场,实现党内决策与公众意愿之间顺畅高效的沟通。
当天和曹劲松一同亮相的,还有各区县、部门党委的117名新闻发言人。“重大决策,重点工作,重要规定,重要会议,重大事项事实情况和处置措施,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态度及处理意见,对新闻媒体有关报道的回应和澄清等都是党委新闻发布会的内容。”曹劲松说。
同一天,王晨也出现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新闻发布会上,“我们要推动党中央的各个部门和各地省(区、市)的党委加快制度建设,加强信息发布,通过发布会、提供新闻采访服务等多种形式来发布党务信息。”王晨如是说。
会后,参会的中外记者每人都拿到了一个小册子——上面用中英文印着中央有关部门、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等新闻发言人名单和联系电话。
这是十七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以来,首次由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中央部门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的信息。目前,党中央部门已有中央纪委、中央统战部、中央外联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等部门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
与国家部委不同,中共中央的部门在外界看来始终被“神秘感”所笼罩。“此次公开党中央部门电话并推行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是中共走到前台‘发声’的信号。”江苏省委党校党建部教授刘长江说。
刘长江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还说,现实中,一些涉及到权力寻租、滥用等有关干部和其他有关党的政策等问题,是政府无法解释的或者不敢轻易解释的,必须由更核心的部门及时出面解释。
地方试水
先政府后党委,先个别尝试,后全面推开,党委发言人的推出依然保持着 “渐进”的改革路径。
在南京之前,眉山、长沙、贵阳等地党委已先前后试水。
2009年10月26日,中共四川眉山市委推出了新闻发言人。2009年11月11日,中共湖南长沙市委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改革军转干部安置办法的有关情况。2009年12月22日,中共贵阳市委也推出了新闻发言人制度。
在曹劲松看来,地方试水的直接背景是十七届四中全会。2009年9月,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决定》,在谈到积极发展党内民主、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时,首次提出“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
事实上,中共中央对于推进党务公开和民主可以追溯到2004年。当年,中央颁布实施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规定,“中央委员会作出的决议、决定和中央政治局会议的内容,根据需要以适当方式在一定范围通报或向全党通报。地方各级党的委员会全体会议作出的决议、决定,一般应当向下属党组织和党员通报,根据实际情况,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开。”
2006年,国新办首次公布党中央有关部门新闻发言人名单及新闻发布工作机构的电话。截至2009年底,已有中纪委等5个党中央部门建立了新闻发布和新闻发言人制度。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党校校长习近平亦在十七届四中全会后撰文强调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健全党内事务听证咨询、党员定期评议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等制度。“鼓励和保护党员讲真话、讲心里话,营造党内民主讨论、民主监督环境。”
显然,十七届四中全会的决定及中央高层相关言论得到了地方的“响应”。
在政情人士看来,党务公开经过党内尝试以后,用新闻发言人的形式推向社会已是一种必然。
然而,迅速推出的地方党委新闻发布会,带有明显的演习意味。
中共眉山市委新闻发言人宋仕祥在眉山市委新闻发布会上,用30分钟内念完了8000字的稿子,中途没卡一次壳。“他的语速已达到260字/分钟左右——这可是播音员播音的语速。”一位参会的当地媒体记者说。
而南京市江宁区在2009年12月30日举行的首场党委新闻发布会,演练意味也同样明显。不仅市委新闻发言人曹劲松现场指导,来自南京各区县、部门的115位新任党委新闻发言人也被邀请观摩。“首演”的江宁区委新闻发言人张思明会后接受媒体采访时,亦坦言“一切都还在学习中,发言稿练习了多遍,还是很紧张”。
湖南长沙市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也有些像是“我说你听”的宣讲会。
“没有记者提问环节,整个发布会只用了约一刻钟。”参加会议的记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照搬政府发言人制度?
相对于渐成常态的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尚处于“模仿阶段”。
“党委都没搞过发言人制度,没有直接经验可以借鉴。”眉山市宣传部副部长、眉山市委新闻发布制度起草负责人之一的阳运良说,“我们通过各种途径查找,发现国内各级党委至今也都还没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一度无从下手的起草组工作人员灵机一动,以原有的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为蓝本,在两周内就建立起了这一全新的制度。”
“真正讨论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只有不到一周的时间。我还没做好准备就不经意当上了党委发言人。”45岁的四川洪雅人宋仕祥,用他带着浓厚四川方言的普通话说,“以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为参考,是地方党委匆忙的应急之举,但也不失是一种明智选择。”
1983年4月23日,中国记协第一次向中外记者介绍国务院各部委和人民团体的新闻发言人,中国政府宣布正式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20年后,“非典”疫情袭击中国,使政府和公众都充分认识到了信息公开的紧迫性与重要性,一直局限于中央部门的新闻发言人制度,迅速覆盖国务院各部门以及地方政府。
2008年以后,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出现了各类名目的“发言人”、市长热线、官员博客、网络发言人等等。
在地方政府看来,政府在新闻发布制度方面的探索可以给党委新闻发言人提供借鉴,甚至可以直接套用。
不仅制度上模仿,有的地方党委与政府的新闻发言人,干脆交由同一人担任。
南京市委新闻发言人曹劲松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目前他一人身兼党委新闻发言人、政府新闻发言人和网络新闻发言人,同时,他还担任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
在党委发言人的制度探索层面,《中共眉山市委新闻发布制度》较为完备。但对比之下,这份不足千字的文件与此前公布的《眉山市政府新闻发布制度》,除在发布主体和发言人不尽相同外,其余内容几乎完全一致。
“眉山市党委发言人制度走的是一条先推出后修订的道路,没有人指导,就只能自己摸着石头过河。”阳运良说。
相比之下,南京市委的制度亮点在于不仅设立了与媒体的互动环节,还提出了党委新闻发布的“问责制度”。2009年12月29日,南京市委公布了117名党委新闻发言人的办公和移动电话,并且规定,党委新闻发言人拒绝接受公众询问将被“问责”。
但即使是问责机制这样的亮点,政府部门也已尝试在前。早在2009年9月,深圳市人民政府出台《深圳市人民政府新闻发布工作办法》中规定:行政机关新闻发布不积极、造成工作陷于被动,情节轻微的予以通报批评,“不作为”“不及时”“不规范”“不准确”等情形严重的,将启动“问责”调查并依法移交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党委新闻发布会的“边界”
发言人在具体工作中得处理好“虚”和“实”的关系,太“虚”了公众不愿听,太“实”了又容易“过界”。
宋仕祥在当天发布完新闻后,没有回答记者的提问。“因为记者提的10余个问题都是针对各部门的。”
“党委的工作的确不如政府工作那么具体,党委是解决方向、路线问题的。”宋仕祥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党委发言过“虚”,公众不感兴趣,过“实”,又容易造成与政府发言人职能的重叠与冲突,甚至走入党政不分的误区,抢政府的话筒。
如何让公众觉得言之有物,又避免与政府发言人的职能重叠和冲突,这是对制度设计的考验,也是对发言人自身素质的考验。
“对于公众来讲,很多党委工作并不虚,比如干部管理、反腐倡廉等都是公众希望了解的党务工作。”江苏省委党校教授刘长江说,如果有一个比较合理的制度设计,党委发言人可能成为群众了解、监督干部考察任免的一个重要窗口,将有力推动干部管理体制的完善,推动干部考察和任免的透明化、合理化。
名叫“我是眉山人”的网民甚至建议:先发布一下公众关心的信息,比如选人用人的过程,干部考察的过程和结果,常委每年考核得分情况等等,“敢于公布这些才算牛”。
发言人的自身素质也是保证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不流于形式的重要因素。刘长江提醒,党委发言人切忌空话、套话、官话,否则,党委发言人不仅失去对公众的吸引力,也将失去应有的生命力,变成没有实际意义的政治“作秀”。
刘长江还建议,规范要区分党、政两个新闻发言人,应适时出台“推行党务公开的意见”“党务信息公开条例”之类的党内文件、条规,使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与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顺利对接,协调并进。
显然,与日臻完善的政府政务公开相比,党务公开给公众更多的还是一种美好愿景。★
2009年最后一场新闻发布会上,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宣布,推进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将是2010年新闻发布制度建设一项重要任务。“我认为这将是明年新闻发布工作的一个亮点,”他说。
国新办的表态,表明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首次提出的“要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的制度”,将比预料中更快地进入实际操作层面。
王晨讲话之前,多个地方党委的密集试水,已为制度的全面推行铺平了道路。
2009年12月29日,中共南京市委召开首次党委新闻发布会,市委和各区县、部门党委的117名新闻发言人在会上集体亮相。
12月22日,中共贵阳市委借召开全委会的机会推出了自己的新闻发言人。10月26日和11月11日,中共眉山市委、长沙市委也相继召开党委新闻发布会。
地方党委新闻发言人的高调亮相,使中共新闻发布制度逐渐浮出水面。
党委“有话说”
“推行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是中共走到前台‘发声’的信号。”
2009年12月29日上午,42岁的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曹劲松一身西装,出现在众多媒体记者面前,成为年末公众舆论瞩目的一个亮点。
曹劲松被瞩目缘于他的另一个身份 “南京市委新闻发言人”。根据中共南京市委最新出台的《关于建立和规范党委新闻发布会和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意见》,市委及各部门党委将不定期举行新闻发布会,向媒体及公众介绍政策、通报情况、说明立场,实现党内决策与公众意愿之间顺畅高效的沟通。
当天和曹劲松一同亮相的,还有各区县、部门党委的117名新闻发言人。“重大决策,重点工作,重要规定,重要会议,重大事项事实情况和处置措施,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态度及处理意见,对新闻媒体有关报道的回应和澄清等都是党委新闻发布会的内容。”曹劲松说。
同一天,王晨也出现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新闻发布会上,“我们要推动党中央的各个部门和各地省(区、市)的党委加快制度建设,加强信息发布,通过发布会、提供新闻采访服务等多种形式来发布党务信息。”王晨如是说。
会后,参会的中外记者每人都拿到了一个小册子——上面用中英文印着中央有关部门、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等新闻发言人名单和联系电话。
这是十七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以来,首次由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中央部门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的信息。目前,党中央部门已有中央纪委、中央统战部、中央外联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等部门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
与国家部委不同,中共中央的部门在外界看来始终被“神秘感”所笼罩。“此次公开党中央部门电话并推行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是中共走到前台‘发声’的信号。”江苏省委党校党建部教授刘长江说。
刘长江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还说,现实中,一些涉及到权力寻租、滥用等有关干部和其他有关党的政策等问题,是政府无法解释的或者不敢轻易解释的,必须由更核心的部门及时出面解释。
地方试水
先政府后党委,先个别尝试,后全面推开,党委发言人的推出依然保持着 “渐进”的改革路径。
在南京之前,眉山、长沙、贵阳等地党委已先前后试水。
2009年10月26日,中共四川眉山市委推出了新闻发言人。2009年11月11日,中共湖南长沙市委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改革军转干部安置办法的有关情况。2009年12月22日,中共贵阳市委也推出了新闻发言人制度。
在曹劲松看来,地方试水的直接背景是十七届四中全会。2009年9月,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决定》,在谈到积极发展党内民主、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时,首次提出“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
事实上,中共中央对于推进党务公开和民主可以追溯到2004年。当年,中央颁布实施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规定,“中央委员会作出的决议、决定和中央政治局会议的内容,根据需要以适当方式在一定范围通报或向全党通报。地方各级党的委员会全体会议作出的决议、决定,一般应当向下属党组织和党员通报,根据实际情况,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开。”
2006年,国新办首次公布党中央有关部门新闻发言人名单及新闻发布工作机构的电话。截至2009年底,已有中纪委等5个党中央部门建立了新闻发布和新闻发言人制度。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党校校长习近平亦在十七届四中全会后撰文强调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健全党内事务听证咨询、党员定期评议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等制度。“鼓励和保护党员讲真话、讲心里话,营造党内民主讨论、民主监督环境。”
显然,十七届四中全会的决定及中央高层相关言论得到了地方的“响应”。
在政情人士看来,党务公开经过党内尝试以后,用新闻发言人的形式推向社会已是一种必然。
然而,迅速推出的地方党委新闻发布会,带有明显的演习意味。
中共眉山市委新闻发言人宋仕祥在眉山市委新闻发布会上,用30分钟内念完了8000字的稿子,中途没卡一次壳。“他的语速已达到260字/分钟左右——这可是播音员播音的语速。”一位参会的当地媒体记者说。
而南京市江宁区在2009年12月30日举行的首场党委新闻发布会,演练意味也同样明显。不仅市委新闻发言人曹劲松现场指导,来自南京各区县、部门的115位新任党委新闻发言人也被邀请观摩。“首演”的江宁区委新闻发言人张思明会后接受媒体采访时,亦坦言“一切都还在学习中,发言稿练习了多遍,还是很紧张”。
湖南长沙市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也有些像是“我说你听”的宣讲会。
“没有记者提问环节,整个发布会只用了约一刻钟。”参加会议的记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照搬政府发言人制度?
相对于渐成常态的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尚处于“模仿阶段”。
“党委都没搞过发言人制度,没有直接经验可以借鉴。”眉山市宣传部副部长、眉山市委新闻发布制度起草负责人之一的阳运良说,“我们通过各种途径查找,发现国内各级党委至今也都还没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一度无从下手的起草组工作人员灵机一动,以原有的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为蓝本,在两周内就建立起了这一全新的制度。”
“真正讨论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只有不到一周的时间。我还没做好准备就不经意当上了党委发言人。”45岁的四川洪雅人宋仕祥,用他带着浓厚四川方言的普通话说,“以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为参考,是地方党委匆忙的应急之举,但也不失是一种明智选择。”
1983年4月23日,中国记协第一次向中外记者介绍国务院各部委和人民团体的新闻发言人,中国政府宣布正式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20年后,“非典”疫情袭击中国,使政府和公众都充分认识到了信息公开的紧迫性与重要性,一直局限于中央部门的新闻发言人制度,迅速覆盖国务院各部门以及地方政府。
2008年以后,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出现了各类名目的“发言人”、市长热线、官员博客、网络发言人等等。
在地方政府看来,政府在新闻发布制度方面的探索可以给党委新闻发言人提供借鉴,甚至可以直接套用。
不仅制度上模仿,有的地方党委与政府的新闻发言人,干脆交由同一人担任。
南京市委新闻发言人曹劲松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目前他一人身兼党委新闻发言人、政府新闻发言人和网络新闻发言人,同时,他还担任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
在党委发言人的制度探索层面,《中共眉山市委新闻发布制度》较为完备。但对比之下,这份不足千字的文件与此前公布的《眉山市政府新闻发布制度》,除在发布主体和发言人不尽相同外,其余内容几乎完全一致。
“眉山市党委发言人制度走的是一条先推出后修订的道路,没有人指导,就只能自己摸着石头过河。”阳运良说。
相比之下,南京市委的制度亮点在于不仅设立了与媒体的互动环节,还提出了党委新闻发布的“问责制度”。2009年12月29日,南京市委公布了117名党委新闻发言人的办公和移动电话,并且规定,党委新闻发言人拒绝接受公众询问将被“问责”。
但即使是问责机制这样的亮点,政府部门也已尝试在前。早在2009年9月,深圳市人民政府出台《深圳市人民政府新闻发布工作办法》中规定:行政机关新闻发布不积极、造成工作陷于被动,情节轻微的予以通报批评,“不作为”“不及时”“不规范”“不准确”等情形严重的,将启动“问责”调查并依法移交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党委新闻发布会的“边界”
发言人在具体工作中得处理好“虚”和“实”的关系,太“虚”了公众不愿听,太“实”了又容易“过界”。
宋仕祥在当天发布完新闻后,没有回答记者的提问。“因为记者提的10余个问题都是针对各部门的。”
“党委的工作的确不如政府工作那么具体,党委是解决方向、路线问题的。”宋仕祥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党委发言过“虚”,公众不感兴趣,过“实”,又容易造成与政府发言人职能的重叠与冲突,甚至走入党政不分的误区,抢政府的话筒。
如何让公众觉得言之有物,又避免与政府发言人的职能重叠和冲突,这是对制度设计的考验,也是对发言人自身素质的考验。
“对于公众来讲,很多党委工作并不虚,比如干部管理、反腐倡廉等都是公众希望了解的党务工作。”江苏省委党校教授刘长江说,如果有一个比较合理的制度设计,党委发言人可能成为群众了解、监督干部考察任免的一个重要窗口,将有力推动干部管理体制的完善,推动干部考察和任免的透明化、合理化。
名叫“我是眉山人”的网民甚至建议:先发布一下公众关心的信息,比如选人用人的过程,干部考察的过程和结果,常委每年考核得分情况等等,“敢于公布这些才算牛”。
发言人的自身素质也是保证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不流于形式的重要因素。刘长江提醒,党委发言人切忌空话、套话、官话,否则,党委发言人不仅失去对公众的吸引力,也将失去应有的生命力,变成没有实际意义的政治“作秀”。
刘长江还建议,规范要区分党、政两个新闻发言人,应适时出台“推行党务公开的意见”“党务信息公开条例”之类的党内文件、条规,使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与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顺利对接,协调并进。
显然,与日臻完善的政府政务公开相比,党务公开给公众更多的还是一种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