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现在,许多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基本是在“小皇帝小公主”式的环境中生长,家长对孩子只是在学习方面要求比较高,其他方面的能力不会去认真培养。孩子除了学习、玩电脑和玩手机,业余时间搞一些画画、跳舞、练琴之外,其他什么也不会做。有的等到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还不会洗衣服、做饭。不少学校没有开设劳动课程,一些学校虽然开设了劳动课程,但常常纸上谈兵、形同虚设。当前“崇尚分数、崇尚快乐”的青少年不少缺乏劳动概念,不仅不热爱劳动,甚至鄙视劳动,更缺乏自我劳动的习惯和意识。 湖北省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何集中心小学改变重考试轻劳动的教育思维,认真上好劳动教育课程,不仅仅止于打扫教室、擦黑板等,还拓展劳动的范畴,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学校给学生开出了“家务清单”,它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要求不同。而且,还分为“自理岗位”和“服务岗位”,前者主要是让孩子们学会自理、懂得照顾自己,后者则是让他们主动承担家庭责任、懂得养家不易。
关键词:劳动引导,劳动区分,劳动教育反思
学校安排学生“做家务”这一家庭作业,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试想,学生会洗衣、做饭,做其他家务,以后工作了,就有了独立生活的能力。成了家之后,也可以使家庭更加有家的感觉,生活更加美满幸福。另一方面,可以增强与父母的感情。做家务可以与父母多交流,使学生感受到父母养育自己的不易。给父母烧一餐饭,洗一次衣服,为亲情升温的同时,还能逐步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的良好习惯。
在部分学生和家长眼里,劳动无足轻重。家庭是劳动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从孩子的成长过程来讲,如果能够在幼年时期,就培养起孩子的劳动意识和习惯,逐步让孩子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将来可就省心多了。作为小学教师在培养学生劳动习惯的时候,应有开放的眼光对待每一个孩子。天真顽皮的瓦特、有点木讷的牛顿、上課爱鼓捣小物件的爱迪生,在大多数教师的评价标准里,可能都算不上表现正常,更不用说优秀了。但就是这些在童年时代表现出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孩子,后来通过努力,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了与众人真的不一样的了不起的人。所以,广大教师必须深刻认识到,学生今天的不优秀,并不代表着明天不优秀,更不预示着永远不优秀。历史一再证明,获得巨大成就的人,其童年时代的表现往往与常人不一样,正是因为他们小时候的不一样,才成就了他们长大后杰出的大不一样。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目标,迫切需要教师善待“不一样”的孩子,学会用发现的视角审视他们,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们,用挖潜的激情培养他们。当然,教育引导这些“不一样”的孩子,不仅要对他们多关注一些,更要高看一眼、厚爱一层、用心一些。 由于学生发展的个性差异,班级里每个学生就像钢琴键一样,音色可能各不相同,各具特色。这就需要教师以宽广博爱的胸怀,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学生,包括学生身上表现出的不足,让学生有尊严、不自卑、不自弃。对于那些不爱学习、不爱劳动、顽皮、叛逆的学生,教师要善于换位思考,循循善诱加以教导,不能讽刺挖苦他们,更不能对他们进行体罚和变相体罚。这部分不一样的学生更需要教师的接纳、善待和关爱。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一直在赞美和歌颂劳动,倡导树立起热爱劳动的观念,并鼓励实施劳动教育。然而,受到各方面的影响,目前劳动教育却往往最受忽视,很多学生并未真正认同劳动,特别是体力劳动的价值。如今的孩子很多生活在“蜜罐”中。一些看似啼笑皆非的场景,在现实生活中并不罕见。如今我国学生劳动能力差是普遍现象,在很多家庭里,孩子除了学习,什么活都不用干,简直可以用“横草不拿,竖草不拈”来比喻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诸如从小缺乏劳动概念、作业太多、劳动课虚设、歧视劳动等,均对劳动教育不利,影响到学生的劳动价值观。显然,应该给学生补上“劳动教育”这门课,让学生从劳动实践中,真正体会到劳动的价值、意义。
南怀瑾曾说,真正的儿童教育学的是“洒扫应对”,洒扫泛指家务事,应对指听从呼唤和回答问题。古代讲入小学开始学“洒扫应对”,是学做人的基础,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先培养一个人,然后再讲高深的修养,才是大学之道。陶行知也认为生活即教育,脱离生活、脱离劳动的传统教育,会扼杀儿童的身心发展,其结果培养的是一群无用的、没有创新精神和胆略的“书呆子”。让孩子们承担一定的家务,可以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和家庭责任意识,让他们更好地体验家庭的责任。让孩子从小事做起,从小家做起,以后他们才会在社会这个大家庭里承担更多义务,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做学生,成绩很关键,但孩子不只有学生一个身份。要让孩子做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需要让他从做家务开始,可以训练孩子的观察力、理解力、应变能力,随着做家务越来越顺手,孩子的能力和自信心也得到了培育和发展。当家务成为了孩子日常生活的习惯,孩子也会有参与感、成就感和荣誉感。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孩子对家庭的责任心和归属感,协助他们独立自主。
参考文献:
刘建龙.劳动实践在中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中作用的研究[J].学周刊,2018(15):82-83.
李赐平,肖加琳.实践教育哲学视域下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价值探析[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8,32(04):106-111.
关键词:劳动引导,劳动区分,劳动教育反思
学校安排学生“做家务”这一家庭作业,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试想,学生会洗衣、做饭,做其他家务,以后工作了,就有了独立生活的能力。成了家之后,也可以使家庭更加有家的感觉,生活更加美满幸福。另一方面,可以增强与父母的感情。做家务可以与父母多交流,使学生感受到父母养育自己的不易。给父母烧一餐饭,洗一次衣服,为亲情升温的同时,还能逐步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的良好习惯。
在部分学生和家长眼里,劳动无足轻重。家庭是劳动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从孩子的成长过程来讲,如果能够在幼年时期,就培养起孩子的劳动意识和习惯,逐步让孩子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将来可就省心多了。作为小学教师在培养学生劳动习惯的时候,应有开放的眼光对待每一个孩子。天真顽皮的瓦特、有点木讷的牛顿、上課爱鼓捣小物件的爱迪生,在大多数教师的评价标准里,可能都算不上表现正常,更不用说优秀了。但就是这些在童年时代表现出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孩子,后来通过努力,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了与众人真的不一样的了不起的人。所以,广大教师必须深刻认识到,学生今天的不优秀,并不代表着明天不优秀,更不预示着永远不优秀。历史一再证明,获得巨大成就的人,其童年时代的表现往往与常人不一样,正是因为他们小时候的不一样,才成就了他们长大后杰出的大不一样。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目标,迫切需要教师善待“不一样”的孩子,学会用发现的视角审视他们,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们,用挖潜的激情培养他们。当然,教育引导这些“不一样”的孩子,不仅要对他们多关注一些,更要高看一眼、厚爱一层、用心一些。 由于学生发展的个性差异,班级里每个学生就像钢琴键一样,音色可能各不相同,各具特色。这就需要教师以宽广博爱的胸怀,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学生,包括学生身上表现出的不足,让学生有尊严、不自卑、不自弃。对于那些不爱学习、不爱劳动、顽皮、叛逆的学生,教师要善于换位思考,循循善诱加以教导,不能讽刺挖苦他们,更不能对他们进行体罚和变相体罚。这部分不一样的学生更需要教师的接纳、善待和关爱。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一直在赞美和歌颂劳动,倡导树立起热爱劳动的观念,并鼓励实施劳动教育。然而,受到各方面的影响,目前劳动教育却往往最受忽视,很多学生并未真正认同劳动,特别是体力劳动的价值。如今的孩子很多生活在“蜜罐”中。一些看似啼笑皆非的场景,在现实生活中并不罕见。如今我国学生劳动能力差是普遍现象,在很多家庭里,孩子除了学习,什么活都不用干,简直可以用“横草不拿,竖草不拈”来比喻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诸如从小缺乏劳动概念、作业太多、劳动课虚设、歧视劳动等,均对劳动教育不利,影响到学生的劳动价值观。显然,应该给学生补上“劳动教育”这门课,让学生从劳动实践中,真正体会到劳动的价值、意义。
南怀瑾曾说,真正的儿童教育学的是“洒扫应对”,洒扫泛指家务事,应对指听从呼唤和回答问题。古代讲入小学开始学“洒扫应对”,是学做人的基础,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先培养一个人,然后再讲高深的修养,才是大学之道。陶行知也认为生活即教育,脱离生活、脱离劳动的传统教育,会扼杀儿童的身心发展,其结果培养的是一群无用的、没有创新精神和胆略的“书呆子”。让孩子们承担一定的家务,可以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和家庭责任意识,让他们更好地体验家庭的责任。让孩子从小事做起,从小家做起,以后他们才会在社会这个大家庭里承担更多义务,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做学生,成绩很关键,但孩子不只有学生一个身份。要让孩子做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需要让他从做家务开始,可以训练孩子的观察力、理解力、应变能力,随着做家务越来越顺手,孩子的能力和自信心也得到了培育和发展。当家务成为了孩子日常生活的习惯,孩子也会有参与感、成就感和荣誉感。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孩子对家庭的责任心和归属感,协助他们独立自主。
参考文献:
刘建龙.劳动实践在中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中作用的研究[J].学周刊,2018(15):82-83.
李赐平,肖加琳.实践教育哲学视域下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价值探析[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8,32(04):106-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