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文教师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方法引导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语文课堂的艺术除了体现在教师对教材的分析处理和课堂实施之外,还有一个很容易被我们忽略的环节——激励性语言的运用。发挥得好,它能成为激励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助推器。本文主要结合实例,围绕语文课堂中激励性语言运用时需要注意几个事项展开浅述。
关键词: 激励性语言;课堂主体;评价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课堂重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培养学习思维需要设定行之有效的教学措施,其实还需要使用的激励性语言,但这一点往往会被忽视。恰到好处的激励性语言在语文课中像是一根无形的指挥棒,在牵引着学生往更高更广的空间探寻思索。
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叶圣陶先生在解释“什么是语文”时也说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优质的激励性语言,是语文教师执教基本功的体现,也是直观生动的口语交际的范本,是对学生潜移默化的训练。
激励性的语言是不是越多越好呢?当然不是,乱用和滥用只会适得其反。下面分三点阐述在语文课堂中使用激励性语言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和方法:
一、激励性语言要能唤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致
学生回答问题不管对错,老师首先要肯定学生回答问题的勇气,肯定他勇于向大家展示看法的胆量。正确时肯定他的成果;当回答不大贴切,或与正确答案风马牛不相及时,不能草草叫他坐下,而要在他的回答中找亮点。如我在讲《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让学生赏析句子:罗布泊使我惊讶,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有位学生在赏析时就答道:“说明罗布泊当时的天气阳光明媚,作者游玩其中心情愉快。”瞬间教室里出现不大不小的笑声。我继续发问:“你从哪里看出天气好,作者心情愉快了?”学生立即找到句子相关的词语,我肯定了他的表现:“能在这些词语中发现并形成自己的看法,确实按照我说的解读句子要紧扣文本的原则,做得好!”学生在我的激励下会心一笑,在我的引导和发问中别的同学又继续完善了这个句子的分析。这样既不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又能带着大家一起把问题分析透彻。
我常常跟学生讲:“语文课堂中的探讨和交流没有固定、准确的答案,只有合不合适的解析,我想听到更多不一样的声音。”这就打消了学生害怕回答错误会遭到老师批评和同学嘲笑的顾虑。遇到实在困难的题目无人主动回答,还可以指定你认为可以回答该题的学生,这时仍然不能缺少语言的鼓舞:“某某同学的观察力是很细致的,这次我想听听你的看法,看看能不能给我们带来一点思考?”
“你回答错了”这句话是无论如何都不能轻易说的,它会瞬间把学生学习语文的火焰扑灭。只有学生觉得这个教师并不会只关注那些思维敏捷口齿伶俐的同学,他才有踊跃投入到课堂中的兴趣和勇气。
二、激励性语言要能树立学生做语文课堂主人的意识
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激励性语言同样可以为这一原则服务。只单纯地对学生说“很好!回答得很棒”,这种表扬的荣耀感可能只是一节课、一周的时间,如果后续鼓励不足,刚建立的自信心也难以为继。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了两个比较实用的方法。
指导学生赏析句子时,我规定句子赏析一题满分是4分,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练笔。我现场随机批改。把学生作品中好的与不好的投影出来共同分析。写的不好的同学起初不愿意,认为是“献丑”。但我一直向学生灌输一种意识:“要珍惜每次动笔习作被批改和当例作的机会,即使写得不够好,但你的问题可能是大家共同出现的错误,得到批改点拨,不仅自己收获新知,还帮着大家一起收获,真是荣幸的事!”于是渐渐地同学们爱上了这种“献丑”的方法,渐渐地学会了在“献丑”中积累经验,改正不足。每一次在投影上分析了学生的习作过程中,我都不忘点评里面做的好的地方。下次遇到同样的题目,学生很容易想起当初是谁用“献丑”或者“共赏”的方式为大家一起进步做贡献。课堂习作中用这样的方法激励,学生的参与度很高,主人翁意识也很强。
偶尔遇到一些学生的见解非常独到或出现精妙的语言时,我会大赞:“瞧,这位同学眼光独到!我看到了最有光芒的答案!”然后我会激励同学在课文相应位置把这精彩的回答做简单的批注记录,并记上这位同学的名字。学生再回读课文,再看到记录的文字,自然会想起当天同学那闪亮的一刻。而回答问题的人,心里更是自豪不已。长久坚持这种做法,学生就不会觉得这只是老师的课堂、学霸的课堂了。
三、激励性语言要成为语文学习的持续助力之一
大部分老师课堂上的激励性话语相对单一,缺乏特色,多如:回答得真好,你真棒,你太了不起了。听多了,在学生心中也激不起半点涟漪。激励性语言要注意对学生今后回答同类问题时的指导性,不能只评价好与不好,而要对他的回答巧妙地做出中肯的评价和指导。如讲朱自清的《春》时,班上一名男生选择了第二自然段进行朗读: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他读得响亮,但是音调平平。听完后,我做了一个思索的表情,让大家尤其是他再听我读一遍,比比有何不同之处。我读了两遍,他听出了不同的地方:三个“了”字音调不同。在我的引导下,他发现这三个“了”不能同一个调子朗读的原因:作者表达的情绪是越来越高兴的,因为前文提到他非常期待春天到来。能在对比中体会出这样的区别,我立刻赞许到:“太好了,你很用心对比很用心体会,如果能加上你刚才那响亮的声音和这刚发现的技巧,说不定会有很不一样的效果!”于是这位男生又带着新的感悟再读了一遍,获得了全班同学的掌声!在激励中提出要求和指引,学生往往更深入文本,会在一字一标点中找思维线索。激励与指引相结合,才能推动学生更长远的形成语文素养。
课堂中的激励语言丰富多彩,运用的方法也是变化万千的,但不管是哪一种,都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而服务的,在实际课堂的實践中还是要多思索多研究,探索出更多的方法激励学生爱上语文学习。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年2月出版
关键词: 激励性语言;课堂主体;评价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课堂重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培养学习思维需要设定行之有效的教学措施,其实还需要使用的激励性语言,但这一点往往会被忽视。恰到好处的激励性语言在语文课中像是一根无形的指挥棒,在牵引着学生往更高更广的空间探寻思索。
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叶圣陶先生在解释“什么是语文”时也说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优质的激励性语言,是语文教师执教基本功的体现,也是直观生动的口语交际的范本,是对学生潜移默化的训练。
激励性的语言是不是越多越好呢?当然不是,乱用和滥用只会适得其反。下面分三点阐述在语文课堂中使用激励性语言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和方法:
一、激励性语言要能唤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致
学生回答问题不管对错,老师首先要肯定学生回答问题的勇气,肯定他勇于向大家展示看法的胆量。正确时肯定他的成果;当回答不大贴切,或与正确答案风马牛不相及时,不能草草叫他坐下,而要在他的回答中找亮点。如我在讲《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让学生赏析句子:罗布泊使我惊讶,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有位学生在赏析时就答道:“说明罗布泊当时的天气阳光明媚,作者游玩其中心情愉快。”瞬间教室里出现不大不小的笑声。我继续发问:“你从哪里看出天气好,作者心情愉快了?”学生立即找到句子相关的词语,我肯定了他的表现:“能在这些词语中发现并形成自己的看法,确实按照我说的解读句子要紧扣文本的原则,做得好!”学生在我的激励下会心一笑,在我的引导和发问中别的同学又继续完善了这个句子的分析。这样既不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又能带着大家一起把问题分析透彻。
我常常跟学生讲:“语文课堂中的探讨和交流没有固定、准确的答案,只有合不合适的解析,我想听到更多不一样的声音。”这就打消了学生害怕回答错误会遭到老师批评和同学嘲笑的顾虑。遇到实在困难的题目无人主动回答,还可以指定你认为可以回答该题的学生,这时仍然不能缺少语言的鼓舞:“某某同学的观察力是很细致的,这次我想听听你的看法,看看能不能给我们带来一点思考?”
“你回答错了”这句话是无论如何都不能轻易说的,它会瞬间把学生学习语文的火焰扑灭。只有学生觉得这个教师并不会只关注那些思维敏捷口齿伶俐的同学,他才有踊跃投入到课堂中的兴趣和勇气。
二、激励性语言要能树立学生做语文课堂主人的意识
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激励性语言同样可以为这一原则服务。只单纯地对学生说“很好!回答得很棒”,这种表扬的荣耀感可能只是一节课、一周的时间,如果后续鼓励不足,刚建立的自信心也难以为继。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了两个比较实用的方法。
指导学生赏析句子时,我规定句子赏析一题满分是4分,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练笔。我现场随机批改。把学生作品中好的与不好的投影出来共同分析。写的不好的同学起初不愿意,认为是“献丑”。但我一直向学生灌输一种意识:“要珍惜每次动笔习作被批改和当例作的机会,即使写得不够好,但你的问题可能是大家共同出现的错误,得到批改点拨,不仅自己收获新知,还帮着大家一起收获,真是荣幸的事!”于是渐渐地同学们爱上了这种“献丑”的方法,渐渐地学会了在“献丑”中积累经验,改正不足。每一次在投影上分析了学生的习作过程中,我都不忘点评里面做的好的地方。下次遇到同样的题目,学生很容易想起当初是谁用“献丑”或者“共赏”的方式为大家一起进步做贡献。课堂习作中用这样的方法激励,学生的参与度很高,主人翁意识也很强。
偶尔遇到一些学生的见解非常独到或出现精妙的语言时,我会大赞:“瞧,这位同学眼光独到!我看到了最有光芒的答案!”然后我会激励同学在课文相应位置把这精彩的回答做简单的批注记录,并记上这位同学的名字。学生再回读课文,再看到记录的文字,自然会想起当天同学那闪亮的一刻。而回答问题的人,心里更是自豪不已。长久坚持这种做法,学生就不会觉得这只是老师的课堂、学霸的课堂了。
三、激励性语言要成为语文学习的持续助力之一
大部分老师课堂上的激励性话语相对单一,缺乏特色,多如:回答得真好,你真棒,你太了不起了。听多了,在学生心中也激不起半点涟漪。激励性语言要注意对学生今后回答同类问题时的指导性,不能只评价好与不好,而要对他的回答巧妙地做出中肯的评价和指导。如讲朱自清的《春》时,班上一名男生选择了第二自然段进行朗读: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他读得响亮,但是音调平平。听完后,我做了一个思索的表情,让大家尤其是他再听我读一遍,比比有何不同之处。我读了两遍,他听出了不同的地方:三个“了”字音调不同。在我的引导下,他发现这三个“了”不能同一个调子朗读的原因:作者表达的情绪是越来越高兴的,因为前文提到他非常期待春天到来。能在对比中体会出这样的区别,我立刻赞许到:“太好了,你很用心对比很用心体会,如果能加上你刚才那响亮的声音和这刚发现的技巧,说不定会有很不一样的效果!”于是这位男生又带着新的感悟再读了一遍,获得了全班同学的掌声!在激励中提出要求和指引,学生往往更深入文本,会在一字一标点中找思维线索。激励与指引相结合,才能推动学生更长远的形成语文素养。
课堂中的激励语言丰富多彩,运用的方法也是变化万千的,但不管是哪一种,都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而服务的,在实际课堂的實践中还是要多思索多研究,探索出更多的方法激励学生爱上语文学习。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年2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