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教育的现状和启示

来源 :民俗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qh20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领域设置非遗学科问题日渐引起关注,韩国的案例或许可供借鉴.韩国的非遗保护起步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2000年后经历转型,非遗教育从单纯的指定传承人传授教育,发展为包括技艺传承人教育、专门人才培养和社会普及教育在内的“非遗教育铁三角”,形成了传授教育和学科教育并进的双轨制模式.其中,高校学科教育不仅承担了提升传统传授教育的职能,而且致力于培养符合新时代文化传承需要的非遗专门人才.目前的学科设置上表现出跨学科融合和突出优势学科的特点,人才培养上重视实践能力和专门能力的培训,还存在学科独立性模糊和理论建设不足等问题.
其他文献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国际国内安全大局,创新国家安全理念,创造性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国家安全战略思想的传承和超越,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国家安全理论体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仔细梳理我们党国家安全战略思想的历史演进及其内在逻辑,全面把握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丰富内涵与辨证方法论,深刻认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论飞跃和独创性贡献,牢固树立和坚定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对我们继续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
殷夫短暂的一生和他的诗作等文学创作,以赤子之心向时代、历史和读者宣示自己不断超越生命伦理和社会属性,甚至超越死亡.他以牺牲自己的肉身为代价,实践了他苦苦追寻的人的自由,他以一个殉道者的姿态,践行了革命战士和追求自由的诗人的初心.他短暂而辉煌的一生,永远在读者心目中留存下一个青春、忧郁、倔强、热情、果决的战士形象.
党的群团工作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人民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法宝.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群团工作始终秉持围绕中心谋大局的优良传统,经历了艰辛探索、曲折前行、稳步推进、全面加强的演进阶段.回望总结建党百年来群团工作的历史经验,对于加强新时代党的群团工作,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效能具有重要意义.知史鉴今,新时代推进党的群团工作高质量发展,坚持党对群团工作的全面领导,完整准确地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融入群团工作的始终,牢牢把握群团工作的实践定位、本质属性和原则遵循.
在晚清汉学式微、宋学复兴、心学抬头之际,理学名儒罗泽南以卫道程朱、恪守正统为己任,倾力著述《姚江学辨》,以朱子学为准则,对阳明心学展开剖析毫厘、决其疑似的批判.他首先力证阳明之学为禅学,割断心学与孟子学的渊源,将其打入异端,从儒学行列中清扫除去,消解其合法性;继而操戈入室,从阳明心学的三大要旨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入手,详辨其非,否定其合理性.罗泽南这种不遗余力的批判,呈现出鲜明的学术特质,在学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典范意义:一是标揭程朱、重振宋学,使程朱理学得以在乾嘉汉学没落之后再度崛起;二是显豁程朱、陆王
(1)早期《老子》文本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老子》文本的变化会引起其文义和思想的变化,而分章不同,又导致人们对《老子》章段的理解不同.(2)阅读和利用《老子》文本,最好以汉简本为基础,并结合郭店本、帛书甲乙本和通行本来作出判断.通行本的讹误过多,难以再单独作为理解老子思想的文本依据.(3)引用《老子》文句或分析其章义,应当建立在“原子分章”的基础上,应当充分注意《老子》的分章和章界;是否同章,这在很大程度上预先决定了人们对于《老子》的理解.(4)以河上公本和王弼本为代表的通行本应当得到
工人形象与工人运动题材一直是左翼文学的一个叙事焦点,但作为替大众代言的新文学作家,也存在某种疏离真正的工人现实经验、无法让沉默者发声的言说困境.《中国的一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这种代言者的犹疑,又在实践意义上完成了一种新的书写,以往沉默的大多数终于发出自己的声音,这不能不说是一次富有意义的"解放叙事".《中国的一日》在作家虚构与想象之外,呈现另一种工人的自我形象建构,二者既有重合也有差异,从而丰富或矫正习见的工人叙事的内涵;工人的自我言说也正是获得自我意识的开始,从"解放"意图上来说,从被代言到主动发声,
从国际方面和中国的四个保护层级来看,近20年的非遗保护实践在政策导向与具体操作上都有了很大的调整和修正,也更有助于对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与此同时,在非遗教育推广、非遗学术研究以及非遗学科建设等方面,还需澄清基本概念及其关系,以为未来的发展做准备.为此,从宏观的视角看,可以进行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文化遗产”的概念和观念的导向转换,并从中国文化大传统出发,以整体保护和传承的观点来认识每项文化遗产,最终从观念、产业、消费、伦理以及日常生活等多方面来看待传统对个人认同、地方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影响,以便构建起实
本文采用2007—2018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测算我国各省份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并从影响机制和空间溢出特性视角探讨普惠金融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效应.实证分析表明:普惠金融发展能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且能够通过中介变量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检验后结果仍然成立.进一步分析发现,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四个子维度均能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且金融渗透度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最大.空间计量模型显示,普惠金融发展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存在显著空间溢出效应,且本地普惠金融发展对于缩小邻近地区
1919年8月1日创刊的《建设》杂志是一份以"鼓吹建设之思潮,展明建设之原理"为宗旨的理论月刊,曾被时人誉为同《新青年》和《星期评论》比肩而立的三大"有力量"定期刊物之一,在五四时期有着较强的社会影响力.在《建设》杂志从动议、筹备到创办、运营的整个过程中,孙中山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他不仅是创办《建设》杂志的发起者,而且是该刊的命名者;不仅是《建设》杂志工作团队——建设社的领导者,而且是该刊办刊宗旨的阐明者.除此而外,孙中山还为《建设》杂志想方设法筹措办刊经费、源源不断提供稿件支持、不失
孔子家族志的社会功能在明代开始出现明显的转化,一是由"敬宗收族"向"垂教于世"的转化,二是由"奠世系,辨昭穆"向氏族管理的过渡.这种转化既有内在因素,又有外部条件的催化,一是孔子家族志与孔氏族谱的互动、互补,再是孔子家族志与地方志的互动、互鉴.这种社会功能的转化,反映的是孔子家族志编写的本质由维护宗族血缘关系向扩大社会教化功能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