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学生都是成年人,但是由于个体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难免有些困难,学生很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感。其实,根本原因不是自己身体素质上的限制,并非是自己心理的障碍。这个障碍使得学生在教育教学中,变得畏畏缩缩,甚至厌恶体育这门学科。习得性无助感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为了更好地教学和学生们的身体素质,要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来教导有习得性无助感的同学。
关键词:习得性无助感; 体育教育; 危害; 预防
中图分类号:G7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1-140-001
一、習得性无助感的主要心理表现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感?它是指个体经历失败与挫折之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当学生个体形成了习得性无助感时,会导致学习与生活中积极主动的丧失。这将给学生一生的发展带来相当不利的影响。
习得性无助个体的主要心理特征表现在很多方面。
首先学生们自我效能感低,习得性无助的学生对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持怀疑态度,倾向于制定水平较低的学习目标,以避免获得失败的体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他们往往会想象失败的场景,并将潜在的困难看得比实际更严重,力不从心之感使得他们对学习望而却步。在体育教学实践的课程中,练习跳高的学生们就非常的抵触这项运动,最大的心理障碍就是怕自己摔着,即使有防护措施,他们也很难真正做到突破自己的极限。教师在一旁鼓励学生不要畏惧,但是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非常低。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这种意识会伴随着他们很久很久。
其次是消极思想和情绪失控。当学生们产生习得性无助感的时候,学生就会产生一种焦虑情绪,自信心就会受到伤害,形成“我不行我很笨”等消极的自我暗示。在这种情况下,更多地表现为烦躁、冷淡、绝望、害怕、退缩、被动、心灰意冷、自暴自弃等,使得他们的身心健康受到损害。在体育教学当中,这种学生不在少数,轮到自己实际训练的时候,总是你谦我让,老是想着自己能排到最后就排到最后。等到真正自己的时候,又是胆怯放不开,心理紧张就容易造成身体僵硬,从而更容易使身体受到伤害,也使得心理产生了一种“我很没用”的消极心理。
最后人际关系不良也是造成习得性无助感的心理表现特征,有习得性无助感的同学大多性格比较多疑,缺乏对其他同学的信任感,同时也认为自己在团体中不受欢迎,这使得他们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日渐疏远,容易引起人际关系的紧张。在一些团体体育教学当中,例如跳绳运动,需要三个人来协同完成,此时同学们就比较不愿服从教师随机安排,自己挑选同自己关系较好的同学组成一队。人际关系不佳的同学受到孤独感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排斥的心理,在跳绳运动当中,也不会积极配合,从而产生习得性无助感,时间长久之后,性格会越来越孤僻。
二、习得性无助感的预防措施
有习得性无助感的学生,如果长期不能克服它,他们将会丧失一切斗志和力量,放弃一切追求,进而陷入绝望的心理困境,也会成为自我实现努力不佳的牺牲品。习得性无助感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因素造成,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和学生心理心情的自我调节,以及教师和家长对待学生的教学态度和家庭教育都有很大的关系。习得性无助感的预防需要学生、教师、家长多方面的配合和引导,才能使得学生的心理更加健康。
习得性无助感的预防措施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
教师、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当。有一些学生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期望过高,常常提出一些超出他们力所能及的要求,使得他们无论怎样努力都达不到要求。这些学生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样做唯一带给孩子的不是动力,而是莫大的压力。而教师更高的期盼学生可以完成更加完美的体育成绩,是无可厚非的,使得学生的体育能力更上一层楼,这样做的结果很可能使得学生没有突破自己极限的能力,而是更多了点畏惧最高目标的胆怯心理。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这样的教育方式都存在很大的问题。作为家长和教师,这样做促使学生进步,但是学生在没有完成预定的目标的过程中,早早产生了习得性无助感,这无疑是最大的退步。学生无法跟家长和教师进行平心静气的交流,无法向家长和教师反映在具体体育活动中自己存在的真实问题。
习得性无助感的学生在归因模式上存在障碍,他们习惯将学习上的失败归因为个人的能力低下、智力水平低下等这种不可控的内在稳定因素,而把成功仅仅归功到偶然的运气、任务难度低等不稳定的因素,从而形成一种消极的解释风格和对失败的消极期待。这是习得性无助感学生的心理障碍,需要自我肯定和鼓励。
2.对习得性无助感学生的教育方式
2.1对习得性无助感的学生要以鼓励为主的方式,帮助他们更加自信地肯定自己的实际能力。教师和家长正确引导学生面对失败和困难,更加注重自己本身的能力和自信心,不要过多拿习得性无助感的同学与相对比较优秀的学生进行比较,对待习得性无助感的学生要多多鼓励,引导他们对自己的自我正确评价,积极面对失败和困难。
2.2引导习得性无助感的学生树立正确的目标。家长和教师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目标的同时,侧面教导学生如何树立一个自己的人生目标,并教导为之去努力。在他们生活和体育教学中,锻炼他们面对挫折和困难的接受能力,面对失败和困难,如何建立一个目标,逐步完成。培养习得性无助感的学生把努力的结果和失败的结果更加客观、正确的认识。
2.3习得性无助感的学生应该学会自己正确归因训练和创建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正确的归因训练,要求习得性无助感的学生将失败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相结合起来,自我评价更加客观、公正,面对一些失败的因素能够正确接受。良好的人际关系朋友圈能够帮助习得性无助感的同学远离孤独,与此同时,老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提倡积极向上、平等互助的良好人际关系,使得他们在运动训练中相互帮助和鼓励。
参考文献:
[1]李林.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2]蔡艺.体育对推动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3]孙嘉卿,李卓.习得性无助:理论与应用,昌吉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关键词:习得性无助感; 体育教育; 危害; 预防
中图分类号:G7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1-140-001
一、習得性无助感的主要心理表现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感?它是指个体经历失败与挫折之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当学生个体形成了习得性无助感时,会导致学习与生活中积极主动的丧失。这将给学生一生的发展带来相当不利的影响。
习得性无助个体的主要心理特征表现在很多方面。
首先学生们自我效能感低,习得性无助的学生对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持怀疑态度,倾向于制定水平较低的学习目标,以避免获得失败的体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他们往往会想象失败的场景,并将潜在的困难看得比实际更严重,力不从心之感使得他们对学习望而却步。在体育教学实践的课程中,练习跳高的学生们就非常的抵触这项运动,最大的心理障碍就是怕自己摔着,即使有防护措施,他们也很难真正做到突破自己的极限。教师在一旁鼓励学生不要畏惧,但是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非常低。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这种意识会伴随着他们很久很久。
其次是消极思想和情绪失控。当学生们产生习得性无助感的时候,学生就会产生一种焦虑情绪,自信心就会受到伤害,形成“我不行我很笨”等消极的自我暗示。在这种情况下,更多地表现为烦躁、冷淡、绝望、害怕、退缩、被动、心灰意冷、自暴自弃等,使得他们的身心健康受到损害。在体育教学当中,这种学生不在少数,轮到自己实际训练的时候,总是你谦我让,老是想着自己能排到最后就排到最后。等到真正自己的时候,又是胆怯放不开,心理紧张就容易造成身体僵硬,从而更容易使身体受到伤害,也使得心理产生了一种“我很没用”的消极心理。
最后人际关系不良也是造成习得性无助感的心理表现特征,有习得性无助感的同学大多性格比较多疑,缺乏对其他同学的信任感,同时也认为自己在团体中不受欢迎,这使得他们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日渐疏远,容易引起人际关系的紧张。在一些团体体育教学当中,例如跳绳运动,需要三个人来协同完成,此时同学们就比较不愿服从教师随机安排,自己挑选同自己关系较好的同学组成一队。人际关系不佳的同学受到孤独感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排斥的心理,在跳绳运动当中,也不会积极配合,从而产生习得性无助感,时间长久之后,性格会越来越孤僻。
二、习得性无助感的预防措施
有习得性无助感的学生,如果长期不能克服它,他们将会丧失一切斗志和力量,放弃一切追求,进而陷入绝望的心理困境,也会成为自我实现努力不佳的牺牲品。习得性无助感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因素造成,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和学生心理心情的自我调节,以及教师和家长对待学生的教学态度和家庭教育都有很大的关系。习得性无助感的预防需要学生、教师、家长多方面的配合和引导,才能使得学生的心理更加健康。
习得性无助感的预防措施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
教师、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当。有一些学生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期望过高,常常提出一些超出他们力所能及的要求,使得他们无论怎样努力都达不到要求。这些学生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样做唯一带给孩子的不是动力,而是莫大的压力。而教师更高的期盼学生可以完成更加完美的体育成绩,是无可厚非的,使得学生的体育能力更上一层楼,这样做的结果很可能使得学生没有突破自己极限的能力,而是更多了点畏惧最高目标的胆怯心理。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这样的教育方式都存在很大的问题。作为家长和教师,这样做促使学生进步,但是学生在没有完成预定的目标的过程中,早早产生了习得性无助感,这无疑是最大的退步。学生无法跟家长和教师进行平心静气的交流,无法向家长和教师反映在具体体育活动中自己存在的真实问题。
习得性无助感的学生在归因模式上存在障碍,他们习惯将学习上的失败归因为个人的能力低下、智力水平低下等这种不可控的内在稳定因素,而把成功仅仅归功到偶然的运气、任务难度低等不稳定的因素,从而形成一种消极的解释风格和对失败的消极期待。这是习得性无助感学生的心理障碍,需要自我肯定和鼓励。
2.对习得性无助感学生的教育方式
2.1对习得性无助感的学生要以鼓励为主的方式,帮助他们更加自信地肯定自己的实际能力。教师和家长正确引导学生面对失败和困难,更加注重自己本身的能力和自信心,不要过多拿习得性无助感的同学与相对比较优秀的学生进行比较,对待习得性无助感的学生要多多鼓励,引导他们对自己的自我正确评价,积极面对失败和困难。
2.2引导习得性无助感的学生树立正确的目标。家长和教师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目标的同时,侧面教导学生如何树立一个自己的人生目标,并教导为之去努力。在他们生活和体育教学中,锻炼他们面对挫折和困难的接受能力,面对失败和困难,如何建立一个目标,逐步完成。培养习得性无助感的学生把努力的结果和失败的结果更加客观、正确的认识。
2.3习得性无助感的学生应该学会自己正确归因训练和创建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正确的归因训练,要求习得性无助感的学生将失败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相结合起来,自我评价更加客观、公正,面对一些失败的因素能够正确接受。良好的人际关系朋友圈能够帮助习得性无助感的同学远离孤独,与此同时,老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提倡积极向上、平等互助的良好人际关系,使得他们在运动训练中相互帮助和鼓励。
参考文献:
[1]李林.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2]蔡艺.体育对推动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3]孙嘉卿,李卓.习得性无助:理论与应用,昌吉学院学报,2006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