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创新能力的培养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junc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是21世纪人才的核心品质。写作作为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应该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这种创新性在作文教学中就是“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意思来。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呢,我觉得作文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丰富的知识积累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富的知识积累,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来的。一般说来,一个人的知识面越广。知识越多,其创造性思维就越活跃,创造能力就越强。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巧意,博物使人深沉。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学好课本的同时,要多读课外书籍,特别是那些名著。自然科学知识,也要了解一些,尽可能地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这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有计划的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如:
  
  (一)开设阅览信息课:每周一次让学生进阅览室进行自由阅读,要求做好读书卡片,写好读书笔记,并利用课前五分钟进行信息交流;
  
  (二)开辟班级剪报栏:重点剪帖报纸的社论、短评,各方面的重大成就,先进人物的重大事迹,优秀时文,热点话题等。
  
  (三)开展社会调查:接合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向工厂、农村、商店等进行社会调查。如有条件,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计算机上网阅读。
  
  第二、发展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它的灵活性,而思维的灵活主要是通过想象、联想来实现的。想象和联想都是智力的重要内容。也是写作的基础之一。没有想象和联想,也就没有作文,两者是写作的翅膀。
  我们的语交课本为我们提供了极大的想象空间。教师要善于利用课文中的想象因素,尤其是文学作品提供的材料,抓住文中的想象点,设计训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再造想象。如教学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让学生在头脑中绘制文中描写的图画,并根据文中清新淡雅的色调。去描绘当时朱自清的心情;教学《项链》可让学生根据情节续写路瓦栽夫人后来的发展命运。
  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联想力是十分重要的。
  
  (一)相似联想。指两种不同的事物,因在某一点上有所相似而展开的联想。
  相似而不同质是其特点。《庖丁解牛》中梁惠王听了庖丁一席谈,悟出了养生之道。这“养生”与“解牛”本是风马牛不根及的,但梁惠王却明白了,这就是相似联想。高考作文考题,不少都用得上这种联想去构思文章。如2003年高考作文“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有很多学生利用联想,把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和李清照的词《如梦令》写进作文,邹忌的妻子与邹忌的关系近而认为他漂亮,李清照更关心海棠花而知道“应是绿肥红瘦”。这就是对课文的再创造。
  
  (二)对比联想。见到一种事物,头脑中自然地浮现出与之相对立的另一种事物;见到事物的一个方面,头脑中浮现出与之相反的另一方面;见到事物的此时,头脑中浮现出该事物的彼时。这种心理现象为对比联想,也叫反向联想。这种相关的两性事之间的逆向联想。可以是一正一反,鲜明对比,也可以此一彼一。方向相反,是非清楚。
  
  第三,打破思维定式
  
  在日常生活的大部分场合,并不需要创新,只要用思维的惯常定势来处理问题就可以了。 但是当需要创新的时候,惯常定势就成了“思维枷锁”,阻碍创新思维的产生。因此,必须打破思维定式。
  
  (一)敢于怀疑是创新思维的第一要素。只有那些对未知世界有浓厚探知兴趣的人,敢于大胆提出疑问的人,才能出现独立思考的过程,得到新的发现。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摆脱传统观念的桎梏,敢于对素有定评的东西问个“为什么”和“对不对”。面对作家及现成观点不要迷信不要盲从,不要满足已有的答案,而要引导学生善于在有疑或无疑处质疑,大胆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见解。敢于否定现成的看法,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或与名家探讨。班门弄斧何尝不是一种创新。
  
  (二)要具有抗压能力。独立思考,难免超出众人,而众人以其“众”,权威以其“威”给人产生一种无形而强大的压力。独立思维必须抗制这股压力,即使权威都这么说,大家都这么说,该修正的就修正,该否定的就否定。在作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善于感应时代的脉搏,善于接受新事物,站在新的高度去审视、评定一些旧的观念,或向旧的观念注入新的内容,从而使自己的思想积极活跃,不断更新。
  总之,在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丰富知识积累,发展想象力和联想能力,打破思维定势,从而消除他们在写作时无话可写而感到的恐惧心理,促使他们打开思维这个“黑箱”,进而放射出耀眼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其他文献
龚华明,男,中学高级教师。1992年起任省级重点中学副校长、校长,现任四川师范大学实验外国语学校中学部执行校长。曾获成都市首批模范校长、省优秀校长、省先进德育工作者、全国煤炭基础教育百名优秀校长等称号。为中陶会中学教育专委会理事。有四项教学科研成果分获省市级一、二、三等奖。在国家、省、市级报刊发表论文10余篇。    四川师范大学实验外国语学校,地属成都,襟连金沙,是由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市青羊区教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的情况很不理想,总是高耗低效。最近在报上见到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例子:在某所高校,一屋子大学生居然不会写“钥匙”二字。要改变上述状况,提高效率,我认为其源动力是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其核心应是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消极学习转变为积极学习。    一.平时关爱学生是学生学语文的情感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如果老师能在学生的学
晓苏的《陪读》(发表于《花城》2010年第3期)是一篇颇具解构意味的小说。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富有节奏感地讲述了一个“行动与目的悖反”的故事:在县城读书的女儿弯弯恋爱了,丈夫李怀坤担心影响到她的学习,因此要“我”去县城陪读。一般的作者若处理“陪读”这个题材,往往会较多关注陪读过程的辛苦,进而表达父母对子女的关爱这个主题。然而,作家晓苏解构了这种常规的叙述模式,他将故事时间控制在“我”去县城的
如今,江苏省教育厅正在全省范围内推行教育新政——素质教育!实实在在的素质教育!可以这样说江苏教育新政吹响了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号角,表达了江苏教育行政部门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心。  一线教师的我们欣喜,一线教师的我们也深感担忧,因为——江苏实行教育新政这就是挑战!一线的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用按部就班的模式上课了,我们必须要上高效高质的课。  我们或许都有过这样的教学体验:教案初成,
人们在日常写作过程中,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各种修辞方法来提高文章的表达效果。比喻是其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历来被喻为“修辞之母”“语言艺术中的艺术”,正如作家秦牧所说:“美妙的比喻简直像一朵朵色彩瑰丽的花,照耀着文学。”那么,如何巧妙地运用比喻,才能使我们的文章出神入化,熠熠生辉,激荡起人们情感的波澜呢?  这首先就要考虑到喻体的选择。有人说:第一个用花比喻女人的是天才,第二个用花比喻女人的是庸才
如何看待命运,恐怕是人生面对的最基本问题。《一坛猪油》从标题上看很物质很具体很实在,其实写的却是这么个又玄又虚的问题。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曾提出所谓“蝴蝶效应”——“一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小说中的一坛猪油与那只蝴蝶相比,并不逊色,它最终改变了两个家庭的生活、牵涉了6个人的命运,其所带来的一系列后果或许也可以称为“猪油效应”。先看标题,自然会知道猪油
我们已逐渐步入“‘后图视文化阅读的时代’——从时间转向空间,从深度转向平面,从整体转向碎片”。多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它所带来的方便与快捷已被人们认同,在实际操作和使用中体现出传统媒体无法可比的优势,简单而直观,让人一目了然,而不少人也越来越偏爱这种图视的快餐阅读。近年来我们教育界也把多媒体请进来作为座上客,广泛地应用到门常的课堂教学中去,与此同时,制作、研发、使用多媒体
语文本身是欣赏性很强的学科,加之古诗中的“一山一石,一花一鸟”都人性化了,蕴含诗人深厚的内心情感,所以,发拙古诗文质兼美的特色,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欣赏领会诗人的内心世界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引导学生欣赏呢?我认为要抓住以下几点:    一、把握重点词语,感受语言艺术美,找到学习古诗的钥匙。    诗人严谨而准确地运用精辟的语言,反映出各自不同的气质,或是豪迈的情感,或是爽朗的气概,或是表现孤寂的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必须植根于学生的生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从而使语文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动力,成为学生的一种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这样的语文学习才有活力,才有生命。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特别重视学生的个性感悟与体验,使学生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重视、珍视阅读主体(学生)对客体(文本)的不同的认识和感受,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并营造与之相适应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历史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熠熠生辉千古不朽的美丽诗篇。这些诗篇,无论是内容思想还是形式,都充满着无尽神奇的美的力量。就其内容思想来说: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陆游僵卧病床,却“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马致远之“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则道出天下游子无边的悲苦惆怅;龚自珍以落花春泥自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