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邻居”奉养孤独老太20载

来源 :情感读本·道德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wen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等建好了房子
  就接你到我家住
   2019年10月25日中午,在浙江省丽水市庆元县城的一间民房里,一位年过半百的女子正在用勺子小心翼翼地喂一位瘫痪在床的老人吃馄饨:“小心烫,吴阿姨,这馄饨皮薄、新鲜,您慢慢吃。”女子叫蒋增美,老人叫吴珠鹤。
   33年前,21岁的蒋增美结婚没几天,便和丈夫一起,背着分家时得到的十几斤大米,来到丽水市庆元县城租了间房子,开始打拼。房子隔壁,租住着年近六旬的丽水市龙泉人吴珠鹤。作为邻居,性格开朗的蒋增美很快和吴珠鹤认识了。闲聊中,蒋增美得知吴珠鹤婚姻不幸,离异后独生女儿远嫁他乡,她从庆元县贤良镇供销社退休后独自居住。蒋增美对吴阿姨的遭遇深表同情,此后家里有好吃的就往她那里送。
   一年后,蒋增美的第一个女儿出生,吴珠鹤如奶奶一般,在蒋增美坐月子期间帮这帮那。孩子断奶后,蒋增美想出去打工挣钱,无奈孩子无人照管。这时吴珠鹤主动提出:“增美,如果你信得过我,就把孩子交给我看管吧。”蒋增美自然信得过吴阿姨,不过有些不好意思白让人帮忙,就说:“吴阿姨,要不我雇您当保姆,每月给您点儿钱。”吴珠鹤坚决拒绝收钱,说:“我们能做邻居是缘分,你这么说就见外了。你尽管干活去吧,我反正在家闲着也没事。”就这样,蒋增美把孩子交给吴阿姨照顾,自己跟着丈夫一起早出晚归。她把吴阿姨的好记在心上,在生活方面尽可能多地帮她,晚饭也经常喊她过来一起吃。
   一天,蒋增美看到吴珠鹤情绪低落,脸上还有泪痕,连忙问:“吴阿姨,您怎么了?”原来,房东说吴阿姨租住的房子有人出高价来租,要她搬走。其实就是房东见吴珠鹤年龄大了,不愿意再继续租给她。蒋增美听了也很难过,她当即放下手中的活儿,帮吴珠鹤一同寻找新的房子。她们接连找了四五处地方,要么价格谈不拢,要么房东直言不租给老人。两个多月后,蒋增美终于在城郊为吴珠鹤找到了房子。临分别时,吴珠鹤恋恋不舍,眼里有了泪光。蒋增美也鼻子发酸,安慰老人说会经常来看望她,并让吴珠鹤有事一定找她。
   一年半后的一天,吴珠鹤给蒋增美打电话,说房东提出涨价,还无端挑她的毛病,她忍不住与房东争吵了几句,又被赶了出来。蒋增美再次陪着她到处找房子。很多人怕担风险,都不愿意把房子租给孤身老人,她们找了不少地方才找到一处出租房。多年相处,蒋增美在心里已经把吴珠鹤当成自己的亲人,看着她一次次搬家折腾,很是心疼,便对吴珠鹤许下承诺:“租房子住不安定,您找房又困难,我和老公打算建一栋房子。等我建好了房子,就接您到我家住。”听到这句话,吴珠鹤说了声“谢谢”,却没敢往心里去。
  
  新房腾出一间给老人
   要建一幢新房子,谈何容易!蒋增美夫妻俩拼命打工挣钱。2000年6月,他们终于攒了10万块钱,又向亲戚朋友借了一些,在县城蒙洲西路买了块地皮,打算建房子。为了少雇两个工人,省些工钱,夫妻俩亲自上阵,和工人一起挑水泥、搬砖头。一天,蒋增美累倒在工地,丈夫连忙把她背进屋里,使劲掐她的人中,才把她掐醒。丈夫要送她去医院,蒋增美却说:“不用去,我没那么娇气,歇一会儿就好了。”
   盖房子的时候,泥水师傅按照施工图,建议蒋增美把楼梯往后面挪一点,这样临街的房间面积更大,可以出租给商家。可面对这个利己的方案,夫妻俩直摇头。因为他们早打算好要在一楼的后半部腾出一间房子给吴阿姨住,面积不少于20平方米,旁边还要配个卫生间和淋浴房,给老人提供方便。如果把楼梯往后挪,吴阿姨住的房间就太小了。
   到了年底,一幢四层楼房终于竣工并装修完毕,蒋增美疲惫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春节前夕,她雇了辆车,和丈夫一起前往吴珠鹤的租房处接她。听闻夫妻俩说明来意,吴珠鹤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瞪大双眼问:“增美,你……这是真的吗?”蒋增美笑嘻嘻地说:“吴阿姨,这个年我们一起过,以后每个年我们都一起过!”吴珠鹤听了特别激动,嘴里不停说着“好”,眼里不由自主流出了泪水。
   “我和增美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就是以前租房住在隔壁的时候,帮她带过孩子。”老人感慨地说,“想不到增美夫妇有心了,这么多年过去,还记得我这个老太婆,记着当年说过的话。我以为她当时只是随口说說,没想到是一诺千金!”
   吴珠鹤说,自己长年在外租房,随着年龄增大,心里越来越恐慌,怕房租涨价,怕房东赶人,怕搬家折腾,更怕租不到房子。她说,她虽有退休金,但除去房租、水电,所剩无几,只能维持基本的生活;况且她年纪越来越大,身体状况也越来越差,一旦生病,身边连个能帮忙的人都没有。一次,她患重感冒半夜发高烧,好不容易挨到天亮,可浑身乏力,根本起不了床。无奈之下,她只得打电话给蒋增美。蒋增美闻讯后很快赶到,把她送进了医院。“我住院6天,增美在病床边陪了我6天。洗脸、梳头、打饭、陪夜……一步不离照顾我,还垫付医药费,帮我清洗家里的床单和衣服,真是跟亲闺女没啥区别。”提起往事,吴珠鹤满怀感激。
  
  把老人当母亲一样敬奉
   来到蒋增美家的新房,吴珠鹤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房间。看着崭新的床和被褥,刚刚安装的空调、液晶电视等新家具电器,想着自己今后再也不用担心被人驱赶了,她老泪纵横,对前来看热闹的邻居说,这辈子遇到蒋增美夫妻是她最大的幸运!从此,吴老太成了蒋增美家的一员。“增美一家人都对我很好,增美经常帮我洗衣服、打扫房间、带我看病:她两个女儿一口一个‘奶奶’叫得很甜,有好吃的都先送给我吃。”说起在蒋增美家的生活,吴老太笑逐颜开。
   入住三个月后的一天晚上,吴珠鹤突然叫过蒋增美,从衣袋里掏出1000元钱交给她,说是三个月的房租,无论如何要她收下。蒋增美先是一愣,接着嗔怪道:“吴阿姨,你这是干啥呢?你把我当外人了。要说钱,我还欠着你给我带孩子的钱呢!”蒋增美假装生气,让她把钱收回去。这虽在吴珠鹤的意料之中,可老人有点倔,坚持要给。她想蒋增美夫妇为建新房肯定欠有外债,自己交点房租,也算是为他们尽点力。然而,蒋增美哪里肯收,她说:“吴阿姨,这钱我是肯定不会要的,你都存起来,留着养老。”看蒋增美是真的不肯收,吴珠鹤只得含泪妥协。
   这么多年,蒋增美早就把吴珠鹤当成了母亲。自己母亲有的,吴阿姨也不会少。逢年过节,她给自己母亲买新衣服和营养品,也会给吴阿姨买同样的衣服和营养品。2008年,他们拍全家福,蒋增美安排吴阿姨和自己母亲一起坐在第一排的正中间。在吴珠鹤的房间里,西洋参口服液、牛奶、小面包和她爱吃的水果等从来没有断过,她床上的床单也干净整洁。“房间里的好多东西,都是增美给我安排的。”吴珠鹤笑吟吟地说。
   2018年底,蒋增美听说自己被评为浙江“十大孝贤”,荣登“中国好人榜”,很有些难为情:“这算啥呢,我也没做多少事,只想着把婆婆照顾好。”
   如今,吴珠鹤已91岁,身体大不如前,一生病就得去住院。蒋增美两年来先后4次带老人去医院,两次住院达一个多月。眼下老人以卧床为主,生活难以自理。每天早晨7点,蒋增美上街为老人买回她最爱吃的小笼包子,然后替她洗脸,再撕开小笼包一口口地喂给老人吃。她说:“我现在哪儿也不去,一心一意照看老人。我们会一直照顾吴阿姨,给她养老送终!”
   余沈阳摘自《妇女》
其他文献
女工是煤企重要的工作力量,在推动煤矿可持续发展方面有着关键作用.随着煤矿企业发展形势和任务相对于先前出现了较大的变化的情况,很多女工在思想方面出现了一定的波动,全面
“合作学习”这是一种重要的、高效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是被《语文课程标准》所肯定及提倡的,随着教学改革的进步深入,“儿童立场”也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而在合作学习过
部队悄悄达到河边,约翰让士兵们隐蔽在岸边的树林里。枪上了膛,士兵们屏住呼吸,只待一声令下,就要向对岸发起攻击。   此刻,河对岸静悄悄的。   约翰是一名中尉,奉命率兵追击敌人。几天来,敌人被他们追得疲于奔命,仓惶逃窜。   但追到河边,约翰犹豫了,敌人说不定已经做好了准备,仓促作战只会让士兵流血牺牲。   他举起望远镜,仔细观察对岸。   村庄的房屋零零星星散布着,一座白色的木房子显得
期刊
“学习强国”平台以其资源丰富鲜活、富有正能量、体系化的优势,为高中生提供了解社会、提升思想、积累素材、借鉴方法、发表作品的有力支撑.为高中生的语文写作开掘源头活水
近年来,幼儿教育事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很多创新的教育理念不断融入到幼儿园的教育中.而STEM教育则是其中的一种,其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融合在一起,以幼儿的一日活动
我的家在唐山大地震中化为一片瓦砾,墙角的一堆砖石差点埋葬了我和儿子。  在我私人的藏品中,有一个发黄而旧黯的信封,里面装着十几张大地震后废墟的照片,那曾是我在天津的“家”;还有一页大地震当天的日历,薄薄的白纸上印着漆黑的字:1976年7月28日。每次打开这信封,我的心都会变得异样。  当时由于天气闷热,我睡在阁楼的地板上。在被突如其来的狂跳的地面猛烈弹起的一瞬间,我本能地扑向睡在小铁床上的儿子。我
期刊
感恩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的教学内容.感恩思想能够积极地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把温情融入社会,在小
期刊
我十六岁那年,考入了县中学高中部,是乡里唯一考上县中学的学生.我父亲因在建筑工地打工摔断了腿,再也不能出去打工了,就靠母亲种地的微薄收入和农闲时到县城打零工来维持全
期刊
让病痛折磨得一夜没睡的父亲  一大早  便借来罗盘给自己看地  父亲看中三块地  一塊在田间,但底下都是石头  父亲说石头太硬  会苦了来帮忙挖墓坑的乡亲  一块在地头,地是块熟地  父亲说熟地越来越少  能种好多好多的东西  一块在山间,但有点远  父亲说我太懒  怕几年也不上去看一回  父亲坐在屋后奶奶的坟头  父亲终还是想把自己安葬在  奶奶的身边  父亲说别靠太近也别太远  父亲就这样为了
期刊
1  我曾在相册里翻到一张母亲年轻时的照片,是花褪残红青杏小的好年纪,母亲坐在树下,膝盖上摆着一本合上的《红岩》,朝着镜头不露齿地笑着,像《边城》里的翠翠,浑身散发着白姜花一样纯粹、明丽的气息。  发表文章是母亲一直以来的心愿,她年轻时是一个文艺青年,爱读顾城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校刊上刊登过不少古体诗。可惜,早年的困苦生活让她毕业后不得不从甜蜜的文学梦中醒来,一头钻进金融行业。在时间的淬炼下,她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