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区房为什么在国外不流行

来源 :幸福家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kenhv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场被称为没有硝烟的战争——为了能让孩子上重点小学,家长们使出浑身解数,所谓学区房也因就近入学的规定而贵得惊人。
  在很多国家,“学区房”往往是孩子可以享受到更优质教育的通行证。临近重点学校的房产,不仅具有较高的升值潜力,其抗风险能力也较强。但是,德国的父母却不大会为“学区房”买单,这是为什么?
  不存在“重点小学”的概念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多国家的家长形成了“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的择校线路图,从小学开始“千军万马”就在挤重点学校的“独木桥”上。而在德国,学制4年的小学是不存在“重点”这一概念的。德国人在为孩子选择小学时,多数按就近入学的原则,很少出现跨区择校现象,主要原因是各小学教育水平比较均衡。
  在德国,教育事业属各联邦州的管辖范围,因此各州的学校体制和规定都有所不同。但在大部分联邦州,公立小学都实行分片区就近招生的原则。这样的规定可以避免出现某些学校人满为患、另一些学校招生不足的问题,合理利用资源,同时方便家长接送。大一点的孩子自己上学放学也不用跑远路。即便是在可以自由择校的北威州、汉堡等地,家长们也不一定能把孩子送到自己眼中“理想”的小学。如果某个学校报名的人太多,校方仍然可以按照就近原则招生并佐以择优录取或抽签等办法。
  如果家长对指定学校不满意怎么办?首先,家长可以向政府提出异议,陈述理由,力求达成妥协。如果不行,还可以到行政法院打官司。再有一种选择就是把孩子送到私立学校。但私立学校数量很少,家长还得掏腰包交学费。而德国的公立学校不收学费,政府还替学生缴纳部分书本费。
  学区房并未被哄抢抬价
  据明斯特大学对大约1000个柏林家庭的调查,大多数家长们都很重视为孩子选择小学。班级有多大、师资状况如何、业余活动组织得怎么样都是家长们考虑的因素,当然还有自己的“感觉”,比如有的家长就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去移民背景学生比例高的小学。
  家长有这样的想法也有着社会背景:为了应对劳动力的缺口,德国不得不放宽移民政策。大批土耳其、东欧国家的劳动力蜂拥而入;加之德国一直以宽容、和谐、注重人权的形象示人,因此收留了大量移民。这些移民大都留在工作机会相对较多的柏林、汉堡、法兰克福等大城市,并在这些大城市中形成移民集中的区域。移民的孩子德语水平普遍偏低,家长受教育水平也不高,又忙于挣钱,无暇管理孩子的学业,孩子学习能力相对差。而在课堂上,老师为了保证学习能力差的孩子也能跟上,放慢了教学进度,使很多有能力的德国孩子受到了影响。因此,很多原本住在这个区的重视教育的家长纷纷搬家。
  因为这样,很多德国人,在换房子的时候,也把房子所处的区有“好小学”放在找房参考标准内。
  但所谓“好小学”周边的房价并没因此被哄抬高。原因有二:
  首先,为孩子入学搬家的家长相对还是少数。德国教育比较多元化,除了上大学外,还有很多不错的选择。德国大多数家长信奉因材施教,如果孩子不喜欢外语或哲学,那去做一个高级技工也不错。无论从社会地位还是收入,在德国,蓝领和白领差别并不大,技术工人甚至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第二,德国的“报户口”制度并不是必须以本人拥有产权的房子为参考。在德国,如果搬家换房,无论买的房还是租的房都要去市政厅“汇报”。从此你的税费、罚款和各种各样的通知单就会邮寄到这个地址,而孩子入学的学区也是以此为依据。简言之,租来的房子也能报户口作为上学凭证。因此,即便真的因为想让孩子上个所谓的“好学校”而搬家,只需在此区域租个房即可。
  总的来说,德国家长教育理念比较成熟,不会“一窝蜂”做同一件事,他们大多会根据自家的实际情况做选择。

这些国家为何不追捧学区房


  美国:租房寄宿也管用
  美国的中小学校分为两种,即公立和私立,而“学区房”的概念只是针对公立学校而言。美国公立学校采取学区管理方式,学生入学基本情况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一是在该学区范围内居住并且拥有房产的所有权者。家长前往学区办公室帮助小孩办理入学登记时,提供水、电、瓦斯证明即可。
  二是如果没有在学区内置业,也可以通过租房的办法来实现“就近入学”,只要注册时携带租房合约及证明在该处居住的各种账单即可。
  三是如果安排小孩在该学区内寄宿于他人家中,也可邀请该房屋拥有者作为小孩监护人,经过一定申请程序后办理入学手续。
  由于美国对“就近入学”的政策十分宽松,所以转学手续也较为简单,居民们只要得到两个学区的准许,一般就可以实现跨学区就读。如果转学是因为孩子成绩或学习上的问题,原校辅导老师需提供相应证明。如果是出自家长意愿,则需家长陈述转学理由。
  英国:好区域未必是学区房
  在英国,一些所谓的好区域的房产未必是重点“学区房”。英国政府要求每一个开发商的楼盘必须有一部分是廉租房,在很多好的街区也都有英国特色的经济适用房。这样一来,大部分学校都拥有不同背景的学生,也不会受到过度追捧。
  值得一提的是,英国的大部分公立中学是综合性学校,就是说录取是按“就近原则”;一小部分好的公立中学是按照入学考试成绩录取的。这就是所谓的文法学校或者精英学校,一流的文法学校比很多私校还要好。如此一来,以考试录取而非以学区录取的话,英国“学区房”就失去了其原有的含义。
  日本:教师两年一轮换
  日本的小学分为公立和私立两种。私立小学很少,学费不菲;日本绝大多数孩子都上公立小学,全日本公立小学的硬件设备基本相同,教师实行每两年轮换流动制,这两条保证了全民义务教育的公平性。
  据一位日本教师说:“东京最中心区的学校和北海道最边远的小学硬件设备基本没有差别,任何老师都有轮换到农村教学的机会,越是偏远的地方晋升越快,所以大家都会更加努力。”
  在日本,小学的入学选择不是难题。日本的就近入学是以居住地政府登记的居住地址为依据来决定学区和学校的,即家搬到哪里,就可在哪里就近入学。因此,日本家长无须为高价的“学区房”而担忧。
  (摘自《解放日报》2016年3月21日)
其他文献
我的朋友大多都挺逗。比如某闺密都33岁高龄了,理想是嫁给我6岁的儿子。只有一个朋友,叫温暖,名如其人,真善美风雅颂温良恭俭让,简直像是我买来充门面的。  温暖从小就是三好学生,乖宝宝,名牌大学金融专业硕士毕业后,当上了财经记者,业余时间还在攻读社会学硕士。朋友圈聚会,她是最好的倾听者,任由我天马行空胡说八道,她时不时来点贴心的肯定。  低调、内敛,是一种美好的品质。在婚姻中却未必。  温暖的老公是
一个人站在草中央,草如浪涌,袅袅的气,从那人的脚掌倒灌上来,这个人便有了羽化如仙的飘渺。  一个人站在草中央,我说的不是草这种植物,说的是一个象形字,对了,就是茶。  人到中年,早年和你喝酒的人,多得要一卡车一卡车地装来,而今与你喝茶的人,是骑毛驴而来,在山道上慢慢悠悠地走。山道上,有密密匝匝的茶树,清风过处,茶树漫出来的香气,会把一个人的许多欲望清洗出去。  一个人在年少时喝茶,就好比在生命的早
倾诉人:露露(化名)  性别:女  年龄:25岁  心灵相通的朋友   我曾在西北一所学校读大学。四年的时光里,我目睹了周围的很多同学从牵手到分手的过程。而我,始终单身,并且自得其乐,从没感觉到无聊与寂寞。   我喜欢看电影,喜欢混迹于一些影评圈子,浏览那些跟我爱好相似的人,留下的观影感受。   也就是在那个圈子里,我认识了阿易(化名),准确地说,我们只是志趣相投的网友,从来没有见过面。  
早在10年前,我曾在哥本哈根大学修习过近一年艺术史课程,后来又多次借开会和旅行的机会,“流窜”于欧洲多国。但这次在日内瓦长居,还是对欧洲人的性格有了新的感触和认识。确切地说,是受到了新的震撼。  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我工作的大学要求我到某银行开设账户,一个星期五的下午想当然地来到了该银行总部。结果被对方礼貌地以法语和英语告知,我需要提前打电话预约办理。我说:“明天上午吧。”对方再一次礼貌地告知:“星
窗外倾盘大雨,透过车窗向外看,窗外景象只有模糊的轮廓。风雨抓住能抓住的一切,肆虐摔打。我知道我的担心是多余的,但还是忍不住问儿子,前面的路会不会被大水浸漫而中断?他思忖了一下,说不可能,并很快又百度了一下,找到了令我信服的理由,高铁在设计时,就考虑了包括防范洪灾在内的诸多因素,因而通过低洼地都能架起高架桥。  车内舒适,安逸,可以悠闲地看车窗外的大雨,看相向而来的列车,呼啸着穿过暴雨,在大地的晃动
自古以来,美一直是人们所追求的不变初衷。古有“四大美女”的传说,至今仍被传为佳话。文人墨客亦即挥笔,“闭月羞花,沉鱼落燕”诸如此类的美丽诗句也尽传于世,于是凡人都渴望拥有一张美丽的面庞,于是绞尽脑汁,百般设计,等待奇迹的出现。  随着科技的发展,美已经不再是难事。人造美女、人造美男频频可见,人们已分不出真伪。当追求美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时尚,各种美容护肤品也随之诞生并缔造了美容业争奇斗艳、群雄争霸的
80岁的阿婆与老伴恩爱了一辈子,可阿婆一直叫老伴“糟老头”,动不动还说这辈子怎么这么倒霉嫁给你?82岁的阿公听了也不生气,反而笑出一脸花。相濡以沫了60年,阿公听懂了阿婆情意绵长的反话。  阿婆识文断字,喜欢看小说和言情戏,《红楼梦》的所有章节都熟记在心。慢慢地,她心里好像长出一串能摇响奇思妙语的风铃,只要情和爱的风儿吹来,女人那种欲说还休、欲露还藏、迂回曲折的表达,就像风铃般摇响,听得后辈人自愧
“生男孩是得个好名声,生女孩则是你命好”,这话,时下在街市颇为流行。 男女结合,生儿育女,最诗意的说法是爱情的结晶。但在我国,诗意敌不过传统观念。几千年来养儿防老、传宗接代的观念根深蒂固,它關系的不仅是小夫妻两人的结晶,更寄托着长辈及亲属的期望,所以,重男轻女思想一直有其市场。  然而,现实的力量太强大了,生活的严酷一直在考验着各种观念。计生政策的实行,独生子女的普遍,使得生男或生女成了一件很大的
嗜酒者多是性情中人,做事为人大刀阔斧。爱喝酒的人大都有朋友缘,餐桌上相识的不相识的,熟悉的不熟悉的,三杯五杯下肚,往往称兄道弟,往往热情迸发,往往豪兴猛增,霎时四海之内皆朋友。一个身上充满酒精气息的人,你会感到他的活力,这活力必须与事业理想紧密相关,否则与暴力和虚无分不开。酒精是人类奇怪的伙伴,人们欢庆时喝酒,痛苦时也爱喝酒。很多国家都有戒酒令,但从来没有哪个国家真正能戒过。  爱喝咖啡的人,往往
行云本是仲坚的秘书,两人刚开始并不来电,却因为近水楼台结为夫妻。  当中故事有些曲折:仲坚本来有女朋友,行云只是很单纯的女秘书,在创业初期就跟着仲坚。不料,仲坚一投入创业,就没日没夜地工作,忽略了女朋友。女朋友是千金娇娇女,常因此对仲坚发脾气,行云还负责提醒仲坚,女朋友生日到了、情人节到了,帮他代订礼物。  然而,仲坚最后还是因为女友劈腿,结束了这段感情。仲坚失恋后更加投入工作,衣食住行行云都要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