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巴黎圣母院》中的甘果瓦是一个贫困铸就的犬儒主义者,他的身上影射出了巴黎底层民众的生存困境,不幸流浪谋生的生活经历,粉碎了他的诗化理想,导致了极端的现实主义,集中表现为实用至上的价值观,同时怀疑一切的虚无理念,消解了价值与崇高,使甘果瓦成为不折不扣的利己主义者。
关键词:巴黎圣母院 甘果瓦 犬儒主义 实用主义 利己主义
犬儒主义最初缘起于古希腊时期,早期的基本思想是坚持内在的德性与价值,鄙视外在的世俗与功利。后期,其思想内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犬儒一词成了它的反面。《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的一部著名长篇小说,其中的比埃尔·甘果瓦是一个典型的联结人物,与莎士比亚《亨利四世》中的福斯塔夫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通过他的活动,雨果展现了上至皇室、教会,下至酒馆、圣迹区等广阔的社会场景。而甘果瓦的犬儒哲学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一种世界观,他看似理想主义者,实则没有恒定的追求与信仰,看似爱好幻想,实则极端现实,虚无主义的理念,更是颠覆了道德与义理,但是历来对《巴黎圣母院》的研究高度集中于男女主人公,对甘果瓦的分析常常一笔带过,很不深入,故此,本文拟对甘果瓦的形象做一个初步的分析。
一、 穷酸卑微的流浪文人
甘果瓦是《巴黎圣母院》主要人物中出场最早的,“这家伙长得高大,瘦削,面色苍白”,“身穿破旧的黑哔叽衣服”,一副穷酸瘦弱的形象。他是一个孤儿,居无定所,“二十年前,在巴黎围城期间,我父亲被勃艮第人绞死,我母亲被庇卡底人剖腹杀死了。因此我六岁就成了孤儿……” a幼小的甘果瓦成了亲情隔绝的孤立体,也丧失了寄身圈和物质来源,只能靠着接济强以度日。后来因缘际会,得到副主教克洛德·弗罗洛的指点,学了点拉丁文,在小说开篇,他正打算用一个圣迹剧贺婚,以求得到一点赏赐。圣迹剧演出失败后,他已经穷得一文不名,不敢回到租住的寓所,只能流浪街头:“哲学正是他独一无二的藏身之处,反正他不知道往哪儿投宿……他不敢回到他在干草港对面水上楼街所住的那个客栈里去了。”(巴 ,50)
甘果瓦身上有着流浪者的精神共相,他们都被剥夺、被遗弃以及被蔑视。以圣迹剧场景为例,当时的甘果瓦身份卑微,几乎不被人认可与赏识,当吉斯盖特问甘果瓦圣迹剧是否好看时,他毫不犹豫地肯定了它的价值与魅力,自豪地表明了自己剧作者的身份,但这个作者身份并没有赢得看热闹的姑娘吉斯盖特的尊重,她对同伴说“他并不是什么学者,他是个普通人,不用称大师,就称先生得了”(巴,19)。在看热闹的群众等得不耐烦哄闹的时候,甘果瓦以他一贯的审时度势的机敏,自作主张提前开演圣迹剧,暂时平息了风暴,但不幸的是,群众的注意力很快就被陆续到场的红衣主教等达官贵人吸引过去了,他的努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期待中的效果。圣迹剧失败后,甘果瓦流浪街头,连露宿街头的心愿也无法实现,后又因被爱斯梅拉尔达吸引而误入黑话王国,差点被乞丐国王克洛潘绞死;在倍尔那丹街上,他又差点沦为替罪羊,几近于死;乞丐王国为救爱斯梅拉尔达发动暴动之际,甘果瓦被错逮,又差点被法国国王路易十一绞死。流浪途中,危机迭起,他吃尽了苦头。所有这一切,他都以一种近乎麻木的卑微与顺应姿态,让自己一次次化险为夷。
在故事结束后仍然活着的甘果瓦,又尝试过多种职业,他当过兵,做过修士,也曾在失望之下,跟随过木匠当学徒。孤儿、职业的不稳定性、瘦弱的体貌特征,以及穷酸拮据的经济状况,为读者勾画出了甘果瓦的大致形象。他的求职欲与职业观,彰显了他对流浪身份的认同与适应,频繁的变更与求索则影射着他独有的流浪气质。
甘果瓦因贫困而四处流浪,既沒有生活上的安定,精神家园也无从寻觅。在求生欲的驱动下,流浪成了他的基本生存模式。甘果瓦的地理流浪是他精神流亡的载体,漫长的流浪生涯,使甘果瓦缺少了坚定的信念和目标,他变得实用化和世俗化,失去了神圣与崇高,只剩下了动物性的生存本能。甘果瓦这个不乏美好幻想却以实用指导人生实践的人物,是让人同情的,在15世纪路易十一统治下的巴黎,社会生产力极端落后,资本主义尚在萌芽状态,宗教势力虽趋于式微却仍暴露出邪恶与黑暗的面目,封建制度的残酷性也相当程度上扼杀了人的天性。在这种压抑扭曲的社会空间中,甘果瓦般的生存哲学,对于底层人民而言,恐怕是无奈而唯一的生存选择,他也因此成为中世纪流浪文人的代表。
二、 不折不扣的实用主义者
作为一个现代犬儒主义者,甘果瓦忙于生存,外在的世俗的利益,吞噬了内在的美德与良善,这种犬儒主义带有实用至上的“工具性”。关于实用主义,美国哲学家威廉·詹姆斯认为“有用即是真理”。同时,实用主义把理论行动主义化和功利主义化:强调生活、行动和效果,经验和实在归结为行动的效果,知识归结为行动的工具。在这方面,甘果瓦也是实用主义者的典型,在《巴黎圣母院》中,他的价值判断与选择均以实用主义价值论为根本依据。
从甘果瓦的职业选择与艺术态度看,他说:“十六岁上我想找个职业,我不断尝试去做各种事情……我发现自己缺少干任何事情的才干,看到自己做什么都不行,我就决定去当一个诗人,一个韵文作者……”(巴,95)可见对于甘果瓦来说,诗人和韵文作者作为职业是用来获取生活来源的。这是一种对自我的理性认知与实用性的价值判断,而非源于精神需要的满足或是艺术审美性的追求。小说中还有不少细节也可以佐证他功利化的人生态度,如他为总督大人写贺婚诗是为了换取六个月的房租,圣迹剧的演出也是趋利的,他甚至认为最好的亚历山大体诗歌,对于嘴巴还不如一片布西奶酪值钱等。
在圣迹区中,爱斯梅拉尔达出于善心救下了甘果瓦,这使他误以为自己是一个胜利的爱神。而对爱情的希望首次受挫时,他并没有陷入绝望的境地,反而将失意的情感变成了食欲的满足。在坦露和彰显了自己的身世经历和才华学识后,再次遭拒,他也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悲伤,反因能有一张床铺得以栖身而感到欣慰。名义夫妻所带来的生存利益足以弥补他爱情上的创伤。这种典型的实用观,是甘果瓦一贯遵循的人生哲学。
关键词:巴黎圣母院 甘果瓦 犬儒主义 实用主义 利己主义
犬儒主义最初缘起于古希腊时期,早期的基本思想是坚持内在的德性与价值,鄙视外在的世俗与功利。后期,其思想内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犬儒一词成了它的反面。《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的一部著名长篇小说,其中的比埃尔·甘果瓦是一个典型的联结人物,与莎士比亚《亨利四世》中的福斯塔夫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通过他的活动,雨果展现了上至皇室、教会,下至酒馆、圣迹区等广阔的社会场景。而甘果瓦的犬儒哲学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一种世界观,他看似理想主义者,实则没有恒定的追求与信仰,看似爱好幻想,实则极端现实,虚无主义的理念,更是颠覆了道德与义理,但是历来对《巴黎圣母院》的研究高度集中于男女主人公,对甘果瓦的分析常常一笔带过,很不深入,故此,本文拟对甘果瓦的形象做一个初步的分析。
一、 穷酸卑微的流浪文人
甘果瓦是《巴黎圣母院》主要人物中出场最早的,“这家伙长得高大,瘦削,面色苍白”,“身穿破旧的黑哔叽衣服”,一副穷酸瘦弱的形象。他是一个孤儿,居无定所,“二十年前,在巴黎围城期间,我父亲被勃艮第人绞死,我母亲被庇卡底人剖腹杀死了。因此我六岁就成了孤儿……” a幼小的甘果瓦成了亲情隔绝的孤立体,也丧失了寄身圈和物质来源,只能靠着接济强以度日。后来因缘际会,得到副主教克洛德·弗罗洛的指点,学了点拉丁文,在小说开篇,他正打算用一个圣迹剧贺婚,以求得到一点赏赐。圣迹剧演出失败后,他已经穷得一文不名,不敢回到租住的寓所,只能流浪街头:“哲学正是他独一无二的藏身之处,反正他不知道往哪儿投宿……他不敢回到他在干草港对面水上楼街所住的那个客栈里去了。”(巴 ,50)
甘果瓦身上有着流浪者的精神共相,他们都被剥夺、被遗弃以及被蔑视。以圣迹剧场景为例,当时的甘果瓦身份卑微,几乎不被人认可与赏识,当吉斯盖特问甘果瓦圣迹剧是否好看时,他毫不犹豫地肯定了它的价值与魅力,自豪地表明了自己剧作者的身份,但这个作者身份并没有赢得看热闹的姑娘吉斯盖特的尊重,她对同伴说“他并不是什么学者,他是个普通人,不用称大师,就称先生得了”(巴,19)。在看热闹的群众等得不耐烦哄闹的时候,甘果瓦以他一贯的审时度势的机敏,自作主张提前开演圣迹剧,暂时平息了风暴,但不幸的是,群众的注意力很快就被陆续到场的红衣主教等达官贵人吸引过去了,他的努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期待中的效果。圣迹剧失败后,甘果瓦流浪街头,连露宿街头的心愿也无法实现,后又因被爱斯梅拉尔达吸引而误入黑话王国,差点被乞丐国王克洛潘绞死;在倍尔那丹街上,他又差点沦为替罪羊,几近于死;乞丐王国为救爱斯梅拉尔达发动暴动之际,甘果瓦被错逮,又差点被法国国王路易十一绞死。流浪途中,危机迭起,他吃尽了苦头。所有这一切,他都以一种近乎麻木的卑微与顺应姿态,让自己一次次化险为夷。
在故事结束后仍然活着的甘果瓦,又尝试过多种职业,他当过兵,做过修士,也曾在失望之下,跟随过木匠当学徒。孤儿、职业的不稳定性、瘦弱的体貌特征,以及穷酸拮据的经济状况,为读者勾画出了甘果瓦的大致形象。他的求职欲与职业观,彰显了他对流浪身份的认同与适应,频繁的变更与求索则影射着他独有的流浪气质。
甘果瓦因贫困而四处流浪,既沒有生活上的安定,精神家园也无从寻觅。在求生欲的驱动下,流浪成了他的基本生存模式。甘果瓦的地理流浪是他精神流亡的载体,漫长的流浪生涯,使甘果瓦缺少了坚定的信念和目标,他变得实用化和世俗化,失去了神圣与崇高,只剩下了动物性的生存本能。甘果瓦这个不乏美好幻想却以实用指导人生实践的人物,是让人同情的,在15世纪路易十一统治下的巴黎,社会生产力极端落后,资本主义尚在萌芽状态,宗教势力虽趋于式微却仍暴露出邪恶与黑暗的面目,封建制度的残酷性也相当程度上扼杀了人的天性。在这种压抑扭曲的社会空间中,甘果瓦般的生存哲学,对于底层人民而言,恐怕是无奈而唯一的生存选择,他也因此成为中世纪流浪文人的代表。
二、 不折不扣的实用主义者
作为一个现代犬儒主义者,甘果瓦忙于生存,外在的世俗的利益,吞噬了内在的美德与良善,这种犬儒主义带有实用至上的“工具性”。关于实用主义,美国哲学家威廉·詹姆斯认为“有用即是真理”。同时,实用主义把理论行动主义化和功利主义化:强调生活、行动和效果,经验和实在归结为行动的效果,知识归结为行动的工具。在这方面,甘果瓦也是实用主义者的典型,在《巴黎圣母院》中,他的价值判断与选择均以实用主义价值论为根本依据。
从甘果瓦的职业选择与艺术态度看,他说:“十六岁上我想找个职业,我不断尝试去做各种事情……我发现自己缺少干任何事情的才干,看到自己做什么都不行,我就决定去当一个诗人,一个韵文作者……”(巴,95)可见对于甘果瓦来说,诗人和韵文作者作为职业是用来获取生活来源的。这是一种对自我的理性认知与实用性的价值判断,而非源于精神需要的满足或是艺术审美性的追求。小说中还有不少细节也可以佐证他功利化的人生态度,如他为总督大人写贺婚诗是为了换取六个月的房租,圣迹剧的演出也是趋利的,他甚至认为最好的亚历山大体诗歌,对于嘴巴还不如一片布西奶酪值钱等。
在圣迹区中,爱斯梅拉尔达出于善心救下了甘果瓦,这使他误以为自己是一个胜利的爱神。而对爱情的希望首次受挫时,他并没有陷入绝望的境地,反而将失意的情感变成了食欲的满足。在坦露和彰显了自己的身世经历和才华学识后,再次遭拒,他也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悲伤,反因能有一张床铺得以栖身而感到欣慰。名义夫妻所带来的生存利益足以弥补他爱情上的创伤。这种典型的实用观,是甘果瓦一贯遵循的人生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