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先生曾新奇地说,最早的纤夫在江边拉纤时喊出的号子是中国最早的诗歌起源;接着便有了《诗经》;随着时代的变迁,唐代的经济繁荣将诗歌推向了一个高潮,我们在那个繁盛的时代,熟悉了李白的浪漫主义,杜甫的现实主义,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还有大量的边塞诗……在眼前历数着这一切时,我们不得不感叹中国确实是一个诗歌的国度。
1.结合背景,理解诗歌。
我国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作”,其实每一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特定背景,详细了解这些背景,就可以了解作者的特点及创作风格,这样就有助于把握诗歌的主题,从而为理解整首诗歌做好铺垫。
如教学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如果不了解这是在陶渊明弃官归隐后创作的诗歌,就无法理解诗歌的核心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与违”中“愿”的含义。
又如教学杜甫的《春望》,先有感情地介绍时代背景: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时刻,目睹了国家的动荡,人民的民不聊生,官吏的蛮横粗暴,所有的这些都深深地激发了杜甫内心的忧国忧民之情,于是有了如此的情感抒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深情诵读,理解全诗。
我们知道古代的诗歌是可以和乐而唱的,所以我们也完全可以通过诵读来达到理解全诗的目的,这样也更可以引起我们与诗人的共鸣,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要想让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就得讲究节奏,古诗的节奏一般根据音节节奏来划分或者意义节奏来划分。当然古诗的朗读还得注意诗歌本身的感情,有慷慨悲壮的,如曹操的诗;有积极向上的,如杜甫的《望岳》;有清新自然的,如陶渊明的《饮酒》等等。
在掌握了基本的诵读要领之后,带领学生不断地反复朗读,学生便会有一个自己理解诗歌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会是潜移默化的,但一定有助于学生把握整首诗歌。我想这就印证了古人所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3.散文化的学习方法。
好的古诗总会给我们创设完美的意境,所谓的意境就是“作者的主观生命情调和客观的自然景色互相渗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它或者移情于物,或者景中含情等。所以学习时得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才能将自己放入诗中完美的境界中。
在运用了联想和想象后,就得学会运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诗中的美好境界。如果身临其境,那么整首古诗的理解就一定会是水到渠成的。
比如柳宗元的《江雪》,可以有以下精彩的描写:
雪落的声音,如花,开放在万壑千山。鸟们收起薄薄的羽翅,赶回了温暖的巢,它们将在爱情中,幸福地度过一个漫长的雪季。
冷峻的天空,雪花划破凝重:一片、二片、三片……一群芳香的语言,撒遍大地。所有的道路,在载走最后一个回家的孩子后,不肯再走出来。它们躲在一片纯洁的思想下,做着春天的美丽的梦。
稳坐船头的渔者,他是在钓一段失去的岁月,还是明年的希望呢?
江无声,雪不语。
人也无言。
如此的境界,怎么会领会不到作者这种怀才不遇的孤独寂寞呢?
带着饱满的热情,散文式的语言,沉浸的诗歌美好的意境中,共鸣的产生是不言而喻的。
4.与流行元素结合的方法。
虽然现今的快餐文化发展迅速,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这些流行文化之中也不乏有古诗的影子。比如学生们喜欢的周杰伦,他的很多歌曲作品中就借鉴了一些古诗的内容,如《东风破》,《青花瓷》;还有王菲的《水调歌头》,邓丽君的《在水一方》等,在这些流行歌曲中随处可见古诗的影子。那么学生们在吟唱歌曲的过程中就可以真实地感受到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
于是古诗的教学也可以借助这些学生们喜欢的方式(唱歌,背歌词等)来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
5.品读语言。
古人作诗非常在意用字,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炼”字,所以古诗教学中语言的品读是必不可少的。
品读是可以借助一些修辞或者写作手法,来达到理解整句诗的目的。比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用到了移情于物的方法,或者说是拟人化的手法,深刻地表现了作者看到国都沦陷后内心极度痛苦的心情。又比如“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句运用移动的视角化静为动,赋予山活力,表现出作者内心轻松愉悦的心情。
这样整首诗的把握也在一点点地进行着。但切忌把品读变成了一字一句的解释,这样自然破坏了古诗的美感。
以上便是我对初中古诗教学的一点点简单见解,在我看来古诗教学是一个很大的平台,可以让我们语文教师尽情发挥自己的智慧,但教学过程中始终不变的便是朗读,理解,感悟,背诵,扣住这些,才有望逐步提高学生阅读学习古诗的能力,并且才有可能让新世纪的中国孩子爱上中国的古典文化。
1.结合背景,理解诗歌。
我国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作”,其实每一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特定背景,详细了解这些背景,就可以了解作者的特点及创作风格,这样就有助于把握诗歌的主题,从而为理解整首诗歌做好铺垫。
如教学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如果不了解这是在陶渊明弃官归隐后创作的诗歌,就无法理解诗歌的核心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与违”中“愿”的含义。
又如教学杜甫的《春望》,先有感情地介绍时代背景: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时刻,目睹了国家的动荡,人民的民不聊生,官吏的蛮横粗暴,所有的这些都深深地激发了杜甫内心的忧国忧民之情,于是有了如此的情感抒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深情诵读,理解全诗。
我们知道古代的诗歌是可以和乐而唱的,所以我们也完全可以通过诵读来达到理解全诗的目的,这样也更可以引起我们与诗人的共鸣,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要想让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就得讲究节奏,古诗的节奏一般根据音节节奏来划分或者意义节奏来划分。当然古诗的朗读还得注意诗歌本身的感情,有慷慨悲壮的,如曹操的诗;有积极向上的,如杜甫的《望岳》;有清新自然的,如陶渊明的《饮酒》等等。
在掌握了基本的诵读要领之后,带领学生不断地反复朗读,学生便会有一个自己理解诗歌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会是潜移默化的,但一定有助于学生把握整首诗歌。我想这就印证了古人所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3.散文化的学习方法。
好的古诗总会给我们创设完美的意境,所谓的意境就是“作者的主观生命情调和客观的自然景色互相渗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它或者移情于物,或者景中含情等。所以学习时得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才能将自己放入诗中完美的境界中。
在运用了联想和想象后,就得学会运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诗中的美好境界。如果身临其境,那么整首古诗的理解就一定会是水到渠成的。
比如柳宗元的《江雪》,可以有以下精彩的描写:
雪落的声音,如花,开放在万壑千山。鸟们收起薄薄的羽翅,赶回了温暖的巢,它们将在爱情中,幸福地度过一个漫长的雪季。
冷峻的天空,雪花划破凝重:一片、二片、三片……一群芳香的语言,撒遍大地。所有的道路,在载走最后一个回家的孩子后,不肯再走出来。它们躲在一片纯洁的思想下,做着春天的美丽的梦。
稳坐船头的渔者,他是在钓一段失去的岁月,还是明年的希望呢?
江无声,雪不语。
人也无言。
如此的境界,怎么会领会不到作者这种怀才不遇的孤独寂寞呢?
带着饱满的热情,散文式的语言,沉浸的诗歌美好的意境中,共鸣的产生是不言而喻的。
4.与流行元素结合的方法。
虽然现今的快餐文化发展迅速,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这些流行文化之中也不乏有古诗的影子。比如学生们喜欢的周杰伦,他的很多歌曲作品中就借鉴了一些古诗的内容,如《东风破》,《青花瓷》;还有王菲的《水调歌头》,邓丽君的《在水一方》等,在这些流行歌曲中随处可见古诗的影子。那么学生们在吟唱歌曲的过程中就可以真实地感受到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
于是古诗的教学也可以借助这些学生们喜欢的方式(唱歌,背歌词等)来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
5.品读语言。
古人作诗非常在意用字,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炼”字,所以古诗教学中语言的品读是必不可少的。
品读是可以借助一些修辞或者写作手法,来达到理解整句诗的目的。比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用到了移情于物的方法,或者说是拟人化的手法,深刻地表现了作者看到国都沦陷后内心极度痛苦的心情。又比如“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句运用移动的视角化静为动,赋予山活力,表现出作者内心轻松愉悦的心情。
这样整首诗的把握也在一点点地进行着。但切忌把品读变成了一字一句的解释,这样自然破坏了古诗的美感。
以上便是我对初中古诗教学的一点点简单见解,在我看来古诗教学是一个很大的平台,可以让我们语文教师尽情发挥自己的智慧,但教学过程中始终不变的便是朗读,理解,感悟,背诵,扣住这些,才有望逐步提高学生阅读学习古诗的能力,并且才有可能让新世纪的中国孩子爱上中国的古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