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对中学思想品德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人为本的教育作为教育领域的一个新课题早也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这就要求采用新的教育方式,来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实效。运用“赏识教育”,能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实效。所谓“赏识教育”,就是通过了解、理解、体验和思考,充分肯定学生,欣赏学生,发现并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尊心,造就教师自身的赏识心态的一种教育。近几年来,我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实施赏识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主要做法是:
一、营造赏识氛围。及时赏识。激发学生自信
赏识教育操作的第一要诀是:造环境,找感觉。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的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利用一切时机及时恰当地肯定、赞扬学生。在上课之初,用亲切的语言调动学生的情绪,用小品表演、故事、歌曲、时政新闻、网络资源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导入新课,创设愉快的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愿学乐学。在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对了、回答问题有创意、回答问题较以前积极、纪律比以前进步等等,都是教师赞美的契机。在课后。当学生主动向教师请教、帮助教师做事等等,教师也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表扬。此外,学生考试成绩进步了,要及时给予肯定;更重要的是,在批阅学生作业时,对一些较以前整洁规范、正确率提高的学生,也要及时表扬。教师要善于用欣赏的眼光去欣赏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哪怕是一个小小的优点,也要给予真诚的赏识。在教师赏识的眼光中,学生会获得极大的自信和无穷的动力。
二、优化教学结构。引导学生自悟
赏识教育的教育态度是信任、尊重、理解孩子,相信每个孩子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因此,上课时要改变以往“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的局面,实施自主教学,优化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自悟。
思想品德课堂结构的重要环节是“明理”、“导行”。在“学文明理”这一阶段,尽量将更多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主选择和独立加工来自课文内部以及外部的信息。学生能自己弄懂的东西就不讲。在“辨析导行”时,给学生留出自主学习和活动的时间,让他们充分讨论,自主选择满意的答案,并联系实际,进行道德判断,评价他人或自己的行为。在老师不断地赏识下,同学们学习热情十分高涨。讨论时,有的同学同桌互议,有的四人小组交流,还有的找好朋友商量——整个课堂成了学生们主动学习的乐园。这样不仅人人动脑、动口表现了自己,还相互启发、互相帮助,从而加深了对道德观点的理解,让每一个学生都尝到了成功的甜头。
三、尊重个性差异。培养创新意识
在教学时,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既考虑到学生先天禀赋的差异,又考虑到大环境的影响;既考虑到学生兴趣爱好的不同,也考虑到年龄特征、知识水平、性格差异等。运用赏识教育的六字教育行为原则“激励、宽容、提醒”指导学生提高道德认识。
如学习“正确看待自己”一课后,设计一道题。在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古希腊阿伽农神庙里矗立着一座石碑,碑上刻着这样一行字:认识你自己。请问:这简单的几个字蕴含着什么道理?你是如何认识自己的?请大家展开讨论。经过讨论交流,大家的认识得到了提高,并为正确认识自己提出了许多合理的建议。这样一来,不仅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而且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四、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发展
思想品德课教学应从学生学习生活、社会活动的实际出发,然后通过事理的提示,让学生自我感悟、自我激发,最终导之以行,回到生活中去。
因此教师要经常布置课外实践活动。如学了“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一课后,要学生与司法部门联系或请专业人员作报告,了解国家制定法律的现状以及国家是怎样用强制力保证法律实施的,并以组为单位谈个人的体会和认识;学习了“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后,要学生到周围的企业或单位调查环境问题,并了解依法治理环境的情况……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环境意识,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责编 袁 妮)
一、营造赏识氛围。及时赏识。激发学生自信
赏识教育操作的第一要诀是:造环境,找感觉。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的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利用一切时机及时恰当地肯定、赞扬学生。在上课之初,用亲切的语言调动学生的情绪,用小品表演、故事、歌曲、时政新闻、网络资源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导入新课,创设愉快的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愿学乐学。在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对了、回答问题有创意、回答问题较以前积极、纪律比以前进步等等,都是教师赞美的契机。在课后。当学生主动向教师请教、帮助教师做事等等,教师也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表扬。此外,学生考试成绩进步了,要及时给予肯定;更重要的是,在批阅学生作业时,对一些较以前整洁规范、正确率提高的学生,也要及时表扬。教师要善于用欣赏的眼光去欣赏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哪怕是一个小小的优点,也要给予真诚的赏识。在教师赏识的眼光中,学生会获得极大的自信和无穷的动力。
二、优化教学结构。引导学生自悟
赏识教育的教育态度是信任、尊重、理解孩子,相信每个孩子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因此,上课时要改变以往“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的局面,实施自主教学,优化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自悟。
思想品德课堂结构的重要环节是“明理”、“导行”。在“学文明理”这一阶段,尽量将更多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主选择和独立加工来自课文内部以及外部的信息。学生能自己弄懂的东西就不讲。在“辨析导行”时,给学生留出自主学习和活动的时间,让他们充分讨论,自主选择满意的答案,并联系实际,进行道德判断,评价他人或自己的行为。在老师不断地赏识下,同学们学习热情十分高涨。讨论时,有的同学同桌互议,有的四人小组交流,还有的找好朋友商量——整个课堂成了学生们主动学习的乐园。这样不仅人人动脑、动口表现了自己,还相互启发、互相帮助,从而加深了对道德观点的理解,让每一个学生都尝到了成功的甜头。
三、尊重个性差异。培养创新意识
在教学时,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既考虑到学生先天禀赋的差异,又考虑到大环境的影响;既考虑到学生兴趣爱好的不同,也考虑到年龄特征、知识水平、性格差异等。运用赏识教育的六字教育行为原则“激励、宽容、提醒”指导学生提高道德认识。
如学习“正确看待自己”一课后,设计一道题。在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古希腊阿伽农神庙里矗立着一座石碑,碑上刻着这样一行字:认识你自己。请问:这简单的几个字蕴含着什么道理?你是如何认识自己的?请大家展开讨论。经过讨论交流,大家的认识得到了提高,并为正确认识自己提出了许多合理的建议。这样一来,不仅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而且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四、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发展
思想品德课教学应从学生学习生活、社会活动的实际出发,然后通过事理的提示,让学生自我感悟、自我激发,最终导之以行,回到生活中去。
因此教师要经常布置课外实践活动。如学了“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一课后,要学生与司法部门联系或请专业人员作报告,了解国家制定法律的现状以及国家是怎样用强制力保证法律实施的,并以组为单位谈个人的体会和认识;学习了“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后,要学生到周围的企业或单位调查环境问题,并了解依法治理环境的情况……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环境意识,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责编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