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社会多元化大背景下,由“应试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所谓人才,明显存在创新能力差、心理素质差、人文精神缺乏等方面的缺馅。因此,必须通过变革教学行为,从而唤醒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实践的意识,以实现对未来公民科学素养的培养。
实施“探究学习”正是这一教育思想的综合体现,这种学习方式,重视对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养成科学态度和良好意志品质。
一、挖掘生活中的化学素材进行探究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的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动机是促使人们采取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心理倾向。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强化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方法。
例如,在学习“氮氧化物的产生及转化”时,教师首先提出一个生活中的常识性问题:在我们熟悉的农作物中,哪种植物不需要施氮肥?氮肥对植物生长有哪些重要作用?学生通过对生活中经验的总结,提出豆类植物具有根瘤菌,能够起到固氮作用。然后教师提出一个生活中的探究性问题:你听说过“雷雨发庄稼”这句谚语吗?你能解释“雷雨发庄稼”的化学反应原理吗?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自主思考得出以下结论:在放电或高温的条件下,N2 O22NO2NO O2=2NO23NO2 H2O=2HNO3 NO,从而总结出“雷雨发庄稼”的内涵。最后教师提出一个发散性问题:氮氧化合物对环境有哪些影响?学生在合作讨论氛围中,总结大气中氮氧化物的来源、危害和防治方法:①来源:氮肥的生产,汽车等交通工具的使用;②危害:形成硝酸型酸雨,造成光化学烟雾,破坏臭氧层;③防治:使用清洁能源,生产化肥、硝酸进行尾气处理。
学生通过第一个问题的生活经验回顾,第二个问题的生活谚语探究,第三个问题的环境污染讨论,启动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欲望。课堂教学参与度明显提高,学习气氛热烈,学习效果良好。
二、设置活动情景进行探究
学习的目的不仅是结果的获取,更重要的是学生对在“探究”的过程中开阔眼界、拓展思路、发展个性、提升能力。重视“过程”的经历和体会,让学生在探索研究的过程中体验创造的艰苦和成功的快乐。“只有当学生对它产生兴趣,感到是一种不可缺少的需要时,才会心甘情愿、不知疲倦地主动学习”。
三、在实验设计的思路上进行探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适时地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在“做科学”中提高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
例如,在探究矿石中是否含碳酸钙的实验中,我首先让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收集各种各样的石块,然后在课堂中展示这些石块,进而提出问题:大家用哪些方法能够证明诸多石块中,哪些含碳酸钙,哪些不含碳酸钙?因为这些石块是学生自己采集的,所以学生探究的热情非常高涨,此时,学生以各种各样的依据加以猜想,有的学生从颜色的角度去分析,有的学生从硬度的角度去分析,有的学生从碳酸钙与酸反应性质去分析,气氛很热烈。在猜想中学生产生一种悬念,产生了求知欲,在这样的情景下,设计实验,通过这些石块与稀盐酸的反应,并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产生的气体,验证学生的各种猜想,使学生知识得到了巩固,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强化了学生参与实验探究的兴趣,在实验中提高了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此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类似于科学家的探索活动,亲身经历了提出猜想、设计方案、收集资料、实验验证的探究过程。“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去独立思考,进而学会获得知识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甚至对某一问题能够朝不同方向思考,得出新颖独特的答案”。提升了自身的信息收集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四、从化学理论的完善过程进行探究
新教材中配有许多阅读材料,它既反映了化学理论的发展历程,又体现了化学实验的完善过程。教师要利用这些素材,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他们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态度,敢于猜想、勇于实践的科学方法,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探究精神。
我在指导学生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发现历程时,组织学生讨论:由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你有哪些感受?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小组讨论总结出以下三点:
(1)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反映了科学理论的产生来自于长期的客观实践,同时科学理论对实践又有指导作用。
(2)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体现了科学家在从事研究工作时要树立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不放过一丝一毫的误差,同时实践手段和实验条件改善对真理的发现产生促进作用。
(3)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承载了几代科学家的努力。说明真理的发现,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探索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实践的过程,需要有不言败、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
学生讨论总结的过程,就是学习方法优化的过程,也是确立追求真理的信念,养成不畏艰难、顽强探索,勇于进取的学习精神的过程。
总之,探究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参与过程,强调平等与合作,体现了教师的“导”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思想理念,让课堂充满生机,为创新提供了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在化学天地中自由翱翔,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邳州市明德实验学校)
实施“探究学习”正是这一教育思想的综合体现,这种学习方式,重视对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养成科学态度和良好意志品质。
一、挖掘生活中的化学素材进行探究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的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动机是促使人们采取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心理倾向。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强化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方法。
例如,在学习“氮氧化物的产生及转化”时,教师首先提出一个生活中的常识性问题:在我们熟悉的农作物中,哪种植物不需要施氮肥?氮肥对植物生长有哪些重要作用?学生通过对生活中经验的总结,提出豆类植物具有根瘤菌,能够起到固氮作用。然后教师提出一个生活中的探究性问题:你听说过“雷雨发庄稼”这句谚语吗?你能解释“雷雨发庄稼”的化学反应原理吗?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自主思考得出以下结论:在放电或高温的条件下,N2 O22NO2NO O2=2NO23NO2 H2O=2HNO3 NO,从而总结出“雷雨发庄稼”的内涵。最后教师提出一个发散性问题:氮氧化合物对环境有哪些影响?学生在合作讨论氛围中,总结大气中氮氧化物的来源、危害和防治方法:①来源:氮肥的生产,汽车等交通工具的使用;②危害:形成硝酸型酸雨,造成光化学烟雾,破坏臭氧层;③防治:使用清洁能源,生产化肥、硝酸进行尾气处理。
学生通过第一个问题的生活经验回顾,第二个问题的生活谚语探究,第三个问题的环境污染讨论,启动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欲望。课堂教学参与度明显提高,学习气氛热烈,学习效果良好。
二、设置活动情景进行探究
学习的目的不仅是结果的获取,更重要的是学生对在“探究”的过程中开阔眼界、拓展思路、发展个性、提升能力。重视“过程”的经历和体会,让学生在探索研究的过程中体验创造的艰苦和成功的快乐。“只有当学生对它产生兴趣,感到是一种不可缺少的需要时,才会心甘情愿、不知疲倦地主动学习”。
三、在实验设计的思路上进行探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适时地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在“做科学”中提高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
例如,在探究矿石中是否含碳酸钙的实验中,我首先让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收集各种各样的石块,然后在课堂中展示这些石块,进而提出问题:大家用哪些方法能够证明诸多石块中,哪些含碳酸钙,哪些不含碳酸钙?因为这些石块是学生自己采集的,所以学生探究的热情非常高涨,此时,学生以各种各样的依据加以猜想,有的学生从颜色的角度去分析,有的学生从硬度的角度去分析,有的学生从碳酸钙与酸反应性质去分析,气氛很热烈。在猜想中学生产生一种悬念,产生了求知欲,在这样的情景下,设计实验,通过这些石块与稀盐酸的反应,并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产生的气体,验证学生的各种猜想,使学生知识得到了巩固,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强化了学生参与实验探究的兴趣,在实验中提高了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此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类似于科学家的探索活动,亲身经历了提出猜想、设计方案、收集资料、实验验证的探究过程。“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去独立思考,进而学会获得知识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甚至对某一问题能够朝不同方向思考,得出新颖独特的答案”。提升了自身的信息收集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四、从化学理论的完善过程进行探究
新教材中配有许多阅读材料,它既反映了化学理论的发展历程,又体现了化学实验的完善过程。教师要利用这些素材,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他们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态度,敢于猜想、勇于实践的科学方法,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探究精神。
我在指导学生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发现历程时,组织学生讨论:由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你有哪些感受?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小组讨论总结出以下三点:
(1)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反映了科学理论的产生来自于长期的客观实践,同时科学理论对实践又有指导作用。
(2)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体现了科学家在从事研究工作时要树立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不放过一丝一毫的误差,同时实践手段和实验条件改善对真理的发现产生促进作用。
(3)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承载了几代科学家的努力。说明真理的发现,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探索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实践的过程,需要有不言败、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
学生讨论总结的过程,就是学习方法优化的过程,也是确立追求真理的信念,养成不畏艰难、顽强探索,勇于进取的学习精神的过程。
总之,探究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参与过程,强调平等与合作,体现了教师的“导”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思想理念,让课堂充满生机,为创新提供了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在化学天地中自由翱翔,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邳州市明德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