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沁壶韵,皆然在壶心

来源 :江苏陶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198812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说:“没有生命。便没有艺术。艺术,就是所谓静观、默察;是深入自然,渗透自然,与之同化的心灵的愉快。”几百年来的紫砂艺术,无论是优雅的线条、端庄的造型还是精巧的技艺,勾勒的回转间无处不将自然气息凝聚于紫砂艺术里。紫砂艺人是发现自然、取材于自然的一把好手,即使是光影下的紫砂泥,在他指尖的旋转下依旧能嗅到自然的芬芳。艺术源于自然,生机勃勃的自然界对紫砂壶的历史发展、轨迹演变、造型变化和形式语言的创新是功不可没的。纵观历史上著名的紫砂艺人,对于紫砂壶艺的创作都是来源于自然生活,虽各家紫砂艺人创作的作品形式不一、各具风格。但创作的灵感皆不乏对于自然生活的向往与对纯净心灵的寄托。源于自然的艺术并不是刻意地复制自然,而是以自然为灵感。融入自我审美、添加意趣内涵。根据其潜在的艺术形态。达到意在言外的艺术效果。回顾紫砂壶艺的历史,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和鸟兽虫鱼在民间历史的传承下逐渐掺加入人的思想感情,正如顾景舟创作的“瓜梨壶”亦或是时大彬所制的“山水诗文紫砂壶”其中所蕴含的自然韵味与人文情怀。来源于自然界的抽象或具体的紫砂壶造型,吸收自然天地之气的紫砂壶神韵,外在形式与内在气韵的和谐统一无不是深刻领悟自然之道后,创造出的高于生活的艺术精品。
  紫砂泰斗顾景舟,在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酷爱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寻找艺术,并在艺术的眼光下找寻生活中的自然美。当然。这也是随着时代潮流不断创新的紫砂艺人们共同的追求。“咏友壶”便是源于自然的创作之作。
  “咏友壶”(见图1)以梅花为创作主旨,整体造型古朴秀雅、端庄大气。壶身似梅花木桩,饱满敦实,壶腹微鼓却不张扬,给人以踏实稳健之感:壶把犹如梅枝自然伸展、刚柔并济、自然精巧,充满古典美学的气息:壶嘴饰以梅枝与壶把相呼应,彼此成趣;壶盖与壶口完美吻合,并点缀有梅桩壶钮,于抽象之中烘托出梅之主旨,不禁然显示出紫砂“咏友壶”的精妙布局。
  所谓“神者,精气生动;韵者,风姿仪致。”梅花作为孤傲、高洁的象征,在百花中独树一帜,而赢得美名,引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争相称颂。郭沫若曾写道:“晨见梅花愁,今见梅花笑。本有东风孕满怀,春伴梅花到。风雨任疯狂。冰雪随骄傲。万紫千红结队来,遍地吹军号。”字里行间的气节、风姿跃然于眼前。置身于经济高速发展的大时代背景下,紫砂产业达到空前的繁荣。制壶艺人在艺术的决断力下,要心系梅花魂,保持着制壶艺人应有的风格气节。以高洁品格滋养紫砂壶。从而达到人壶合一、壶韵神然的境界。梅花不似牡丹的雍容华贵。也不如玫瑰华美张扬,它的美在于其凌寒独放,“只留清气满乾坤”的芳香。镌刻的美在骨子里,香在灵魂中的浩然之气,正是制壶艺人所需的品格。壶如其人。一把壶内在所蕴藏的是制壶艺人心灵的诉说。紫砂壶艺是无声言语,在创作间融入的情感与倾诉润养着紫砂。一个行业的繁荣总是伴随着浮躁的气息,兢兢业业的制壶艺人最需沉心静气,用最淳朴的紫砂语言雕琢着朴实无华的紫砂壶艺。并在繁华喧闹之间。保持质朴创新、返璞归真。“晓觉霜添白。寒迷月借开。脱尽尘寰气,一若高珍雪,清澈重霄宇。历经春华秋梦,其心冰洁可掬,其魂空灵可幽也。”袅袅文字道出了梅花不受尘埃的羁绊、甘心独步白雪间的高洁品性。以梅花之魂蕴紫砂人生,绝对是堪当其名的。梅具四德,初生蕊为元,开花为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此壶以“咏友”为名,便是称颂梅花之意。梅花文化以其坚贞不屈的精神与正气无畏的“东风第一枝”的形象组成中华民族灿烂的梅文化,其朴素无争的风姿潜移默化间影响着制壶艺人的创新思想,让当代的紫砂艺人以曼妙的紫砂语言铺陈着梅花的铮铮傲骨。
  艺术成就生活,生活创新艺术。翻开紫砂不断传承与创新的历史,不难发现紫砂壶艺源于自然生活。而又高于自然生活。对于孜孜不倦的制壶艺人,发掘自然之灵、感悟生活的本质尤为重要。“咏友壶”取材于梅花,在紫砂壶艺的感染下表现出梅花精神的精髓。以梅为知友。以壶酿梅心。
其他文献
宜兴紫砂历史悠久,宋朝已出现紫砂壶,并有诗为证:“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大文豪苏东坡在宜兴居住期间,因其嗜茶,故对紫砂壶情有独钟,曾写下 “青烟白菜炒米饭,氐壶天水菊花茶。”的著名诗句,这里的“氐壶”说的就是他亲自设计并制作的提梁紫砂壶。可以说苏东坡是动手设计并制作紫砂壶的文人雅士中的第一人,从此紫砂壶便进入了世人视野。但真正工艺成熟并天下知名,还是明代正德年以后的事。众多文人雅士参与
期刊
梅迄今已有逾三千年的栽培史,从古至今始终是文人吟咏不绝的主题。古有位列唐宋八大家的北宋王安石《梅花》五绝:“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今有当代著名词作家阎肃《红梅赞》:“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它冰肌玉骨,凌寒留香为世人所敬重,也由衷地引发了笔者创作梅题材的“咏梅壶”(见图1)的热情。现以“咏梅壶”为例,细述其
期刊
紫砂壶艺得到了众多人的喜爱,除了紫砂壶造型的原因外,还跟其绝佳的宜茶特性有关,更重要的是其与多种元素相融合的文化内涵密不可分。当中华大地上的人们开始喝茶以后,茶文化就免不了开始融合其它文化,而在古代人匮乏的精神生活中,宗教文化无疑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禅宗是佛教流入我国后本土化的一支。其教义较为温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对中华文明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而紫砂壶恰恰因为茶禅一味而融入了禅文化。古
期刊
摘 要 壶艺设计犹如排兵布阵,需通过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出奇招、运奇谋,方能出奇制胜。道以器生,器以载道,“孙子兵法系列茶具”以兵之道寓于壶之道,将外观设计为竹简造型,结合文房四宝、戈戟虎符诸多元素,以壶艺的形式对《孙子兵法》的用兵之道和唯物辩证的哲理思想进行了新的诠释,又运用“形神兼备”的美学理念进行了艺术处理,使作品在形态上不失新颖的同时,又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及神韵。  关键词 孙子兵法系
期刊
摘要 紫砂壶的制作就工艺而言,“思于实、作于细”是制作过程的显著特征。本文抛开技术必要性的前提,以“民间话语”系列作品为例,阐述了紫砂壶文化内涵表达方式,同时从探究文化内涵的角度为紫砂壶的创作开辟了新的道路。  关键词 生活;文化;特性;体验;价值  紫砂壶是一种无形情绪的产物,一种文化默契的定型。“民间话语”系列作品外形朴素,但内涵饱满。作为一种表达形式,这些作品在最初强调的是生活,一个明显的特
期刊
编者按:2014年4月26~27日,全国古陶瓷研讨会在宜兴召开。与会期间,代表们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宜兴市均陶研究所,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均陶研究所所长方卫明盛情地接待了他们。热情洋溢地向古陶专家们介绍了古、今宜兴均陶的历史和历代的“宜均”陈列品,引起了100多位专家极大的赞赏。事后。中国古陶瓷协会会长王莉英研究员十分谦逊地向方大
期刊
正值紫砂壶艺泰斗顾景舟先生诞辰100周年,政府及相关部门、紫砂界、文艺界等社会各界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社会化自媒体等方式缅怀顾老遗风,追慕大师风范。无论是影视作品电影《顾景舟》,还是文学著作《布衣壶宗·顾景舟传》;无论是“顾景舟艺术馆”开馆。还是各地举办紫砂展览活动;无论是“景舟传人”通过壶艺传承,还是紫砂界艺术家们锐意创作。都是在围绕手工技艺传承、文化艺术传播、人文精神传递主题思路,将属于
期刊
紫砂陶刻装饰,俗称“刻字”。是紫砂作品装饰手法之一。最早的紫砂陶刻装饰是以竹片为刀进行题款,作为一种记号存在;后来通过特制的陶刻刻刀在紫砂生坯上进行书法、绘画、印章等方式的创作,逐渐形成了具有文人气息的创作手法,并成为紫砂文化艺术中一朵璀璨的奇葩。  紫砂陶刻的题材与内容异彩纷呈。图腾符号、山水云天、菜蔬瓜果、花鸟鱼虫、诗词名句等以紫砂为载体,既要切壶、切题、切意,又要遵循传统书法、绘画技法并结合
期刊
摘要 紫砂壶艺术作品占据着中华艺术的重要地位,也成为了中华陶瓷艺术的瑰宝。紫砂壶独有的自然美感、精湛的工艺以及浓厚的文化底蕴。愈来愈为大众所接受。  关键词 紫砂高山流水壶;艺术文化;自然美  纵观宜兴紫砂壶艺术文化数百年的发展史,历代壶艺前辈们潜心艺术追求、耕耘积累,加之文人墨客参与其中,摸索出了一整套的手工制作技艺,利用独一无二的紫砂泥料,以自然界为客观对象,巧妙构思,进而制作成紫砂壶艺作品。
期刊
宜兴紫砂壶集实用性、艺术性、收藏性等于一身,凭借其独特的质地、别致的造型、素雅的装饰、丰富的内涵、高雅的意境享誉海内外。它巧妙地将绘画、书法、金石等多种艺术方式通过紫砂壶这个载体来得以呈现。更将玉文化、茶文化和禅文化等不同传统文化与紫砂文化更好地融合到一起,使其更绽异彩。  紫砂壶虽造型各类,但万变不离其宗,可分为三大经典器型:光器、花器与筋纹器。方器是光器中独特的造型结构之一。古拙稳重、棱角藏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