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 四川省成都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跨部门信息资 源交换平台和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构成统一的电子政务技术支撑体系。依托这一技术体系,成都市逐步形成“门户网站采集信息、后台分发调度、部门业务系统办理、门户网站结果发布+行政效能电子监察”的电子政务“U”字形网上服务模型架构,并围绕公众需求,推进系统互联、网络互通和服务功能扩展,以政府门户网站为主,多种方式开展服务,方便了城乡居民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获取信息服务,初步构建起城乡统筹、共享利用和普遍服务的电子政务建设与发展机制。
公共服务基层下沉促城乡一体化建设
城乡一体化建设,是成都市委、市政府结合实际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在推进工作中,成都市着力于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着力于城市优质资源向农村延伸,把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作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进信息网络、信息系统和信息服务由城市中心区向农村基层的延伸,面向农村开展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最终推进城乡同发展共繁荣。
从2006年开始,市委、市政府连续三年将推进宽带进村和村(社区)信息服务中心(站)建设列为民生工程目标。同时,全市开展了共享网络、终端和后台的服务体系集约建设,推动社保、就业、农技、卫生、文化和政务等内容服务,通过广播、电视、电话、网络等渠道,向乡村延伸,增强电子政务服务能力。
如:成都市新津县全面推行为民办事代理制,大到农房建筑、劳动就业、民政、计生、残疾人服务等6大类28项行政审批事项,小到计生药具发放等10项服务事项,村民都可以在106个村级便民服务室或通过互联网在网上免费办理,“信息跑、人不跑”,实现了村民办事不出村,方便了基层群众办事和获取信息。仅2008年通过村级便民服务点共为群众办理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4万余件,有效提高了行政效能,推动了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
此外,成都市积极探索利用电子政务手段构建完善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体系,实现社会救助信息化管理,保障社会救助体系有效运行,建立高效运行管理机制。
2005年,成都市启动了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网络系统建设工作,至2007年1月,按照“信息化、标准化、规范化”要求,探索并建立了全市统一的社会救助体系信息平台,构建了覆盖市级救助职能部门、区(市)县救助职能部门、乡镇/街道、社区四级的城乡一体化网络体系,将涉及政府11个职能部门的43项救助全部纳入,联网运行,实现了城乡社会救助网上申请、审批、公示、查询和相关部门间救助信息的及时共享。
通过城乡社会救助信息平台的建设和应用,成都市实现城乡救助管理工作从传统方式到信息化方式的转变,提高了救助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基本实现对困难群众救助的“全覆盖”。同时,信息平台还具有备录入、查验、统计、咨询等功能,操作简便,实用性强,为领导和部门提供了社会救助决策依据,如民政和财政部门在研究安排城乡低保和医疗救助金时,都以信息平台数据为依据。2008年全年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信息平台共办理各类救助152万件。
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成都市劳动社保部门利用已建成的统一数据平台,实现了劳动力市场信息全市联网,全市城乡劳动者或用人单位只需要在20个区(市)县任一网点轻轻点击触摸屏,全市所有的招工信息、求职信息和其他服务信息就清清楚楚地出现在眼前。同时,开通“就业援助962110”,建立了联网受理、分区处置、限时服务的工作机制,方便群众通过电话、网络等多种方式接受援助。
深化电子政务应用增强公共服务能力
成都市利用现有的信息网络、应用系统和数据资源,推进系统互联、网络互通和服务功能扩展,深化电子政务在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搭建便民利民的公共服务平台,方便了城乡居民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获取服务。
一是以政府门户网站为载体开展公共服务。政府门户网站作为面向社会开展政务公开、在线办事和网上互动,提供“一站式”的政务服务的重要平台和窗口。门户网站突出完善了信息公开、在线办事、公众参与三大服务功能。在政务公开方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依托政府门户网站,开发了全市统一的政府信息公开管理系统,规范全市政务公开信息的报送和发布,充分发挥了政府信息公开主渠道作用,方便公众查询使用;在办事服务方面,围绕政府履行职能的需要,从满足企业和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出发,积极整合和拓展网上办事服务内容,按照门户网站前台受理,部门业务系统后台办理,门户网站办结反馈的模式,积极推进在线咨询、在线申报和在线办理服务,增强了门户网站的服务功能;在互动服务方面,通过市长信箱、民意征集、网上对话、同心讲坛、建议提案、建言献策、网上投票、政策解读等公众参与互动,加强了政府与公众的沟通交流。此外,成都市还在门户网站上开办了与成都电台联动的“成都面对面·政风行风热线”在线访谈节目,市级各部门领导定期上线,听取群众反映和诉求,并及时办理落实,受到了市民的欢迎。
二是推进行政许可并联审批服务。按照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工作先行先试的要求,成都市以审批流程再造为重点,以信息网络系统平台为保障,积极推进了行政许可并联审批。按照并联审批“许可预告、服务前移、一窗受理、内部运转、并行审批、限时办结、监控测评”工作思路,建成的并联审批信息网络系统对外实现与政府门户网站的对接和双向互动,为当事人提供了许可预告、网上咨询、项目网上申报、审批状态查询等服务;对内实现综合窗口与各审批部门审批信息的网络化传递,以及各审批部门之间审批信息的网络化传递;同时,系统提供对各部门办理状况跟踪和监督管理,通过实施网上监督,督促办理和进行考核,实现了项目审批的“简化、规范、高效、透明”,深化了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在并联审批信息系统支撑下,成都市“一窗式”并联审批工作分别获得了第四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和中国城市进步管理奖。
三是积极推进部门服务网上办理。各部门利用政府网站开辟网上办事窗口,推进服务事项网上办理。如工商、外经等部门推进企业网上年检;税务部门推进网上办税服务, 2008年全市累计7万余户纳税人成为网上申报户,占全市纳税户50.87%,入库税金49.45亿元,方便了企业。
统一电子监察提升政府服务水平
成都市电子监察系统建设得到市领导的高度关注,春城书记、红林市长指示要求要“高起点、重特色、求实效,加快推进我市电子监察系统建设”。随后,市监察局、法制办、规服办、信息办等单位协同配合,制定了《成都市电子监察系统总体规划方案》和《成都市电子监察系统一期工程建设工作方案》,并开展实施。
成都市电子监察系统一期工程对44个部门的467项事项流程、约3000个办理环节进行了清理规范,完成了全市统一的行政审批服务平台建设,逐步在区(市)县部署应用,实现市、区(市)县、乡镇、社区四级政务服务的整体联动和全市政务审批服务的数据资源集中、应用统一、业务分级管理等功能,健全和完善了覆盖全市的统一应用体系,通过公共交换平台,各级各部门开展审批信息交换共享,实现了全市行政审批电子监察工作,并通过对行政审批行为进行实时监控、预警纠错和绩效评估,提高了行政审批部门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政务公开服务助力应对突发事件
2008年“5.12”地震灾害发生后,为保障全市救灾工作开展,成都市第一时间在政府门户网站开辟了“抗震救灾”专栏,及时公布政府的公告、通知、重要信息等,确保抗震救灾信息公开和正确引导舆情。网站同时发布捐献救助、受灾情况、余震情况、卫生防疫、食品日用品供应、水电气供应、交通状况、房屋安全以及公共机构应急电话等动态信息,指导公众有序参与献血、捐赠、志愿者服务,编发自救手册和心理辅导资料,对稳定民心,化解公共危机起到了积极作用,有效增强了全社会战胜灾难的信心。同时,网站设立公众建议留言渠道,并及时整理报送网上信息,为救灾指挥正确决策提供了参考。
地震发生后的一段时间内,寻亲及救灾资金和物资的使用、过渡安置房的建设等问题成为公众关注的重点。为此,成都市紧急组织开发了成都市抗震救灾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在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市民政、审计、统计、商务等12个部门、20多个物资接收点(仓库)及都江堰、彭州、崇州、大邑4个市投入使用,实现了抗震救灾物资有序收发、高效调配、及时统计和公开透明;组织开发了成都市灾民救助信息管理系统,并录入全市灾民个人信息、受灾户家庭灾情信息和相关灾情统计信息,及时掌握了5.12大地震成都市灾民安置情况,摸清各灾民安置点安置灾民的实时动态数据和分布;组织开发了“5.12寻亲”系统,并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将政府掌握的灾民信息及时上网,为公众提供寻亲服务,有力支持了抗震救灾工作的开展。
随着工作重点从救灾转移到灾后重建,网站也及时将专题主题调整为重建内容,及时、全面、深入地报道灾后重建各方面工作进展。设立了“关注过渡安置房”、“全市农村灾后重建规划设计方案”、“成都市震后城乡住房重建工作”等系列专题,围绕经济生产、住房安置、基础设施、培训就业四类重建信息进行公开和宣传;针对都江堰、彭州、崇州、大邑等重灾区重建情况进行跟踪报道;对市政府灾后重建专题新闻发布会进行图文直播;对住房重建、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各类重大项目基本信息、招投标、施工进度、项目竣工验收等信息进行公开。截至2009年5月12日,共直播灾后重建专题新闻发布会73期,上网公布各类灾后重建项目600个。
公共服务基层下沉促城乡一体化建设
城乡一体化建设,是成都市委、市政府结合实际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在推进工作中,成都市着力于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着力于城市优质资源向农村延伸,把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作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进信息网络、信息系统和信息服务由城市中心区向农村基层的延伸,面向农村开展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最终推进城乡同发展共繁荣。
从2006年开始,市委、市政府连续三年将推进宽带进村和村(社区)信息服务中心(站)建设列为民生工程目标。同时,全市开展了共享网络、终端和后台的服务体系集约建设,推动社保、就业、农技、卫生、文化和政务等内容服务,通过广播、电视、电话、网络等渠道,向乡村延伸,增强电子政务服务能力。
如:成都市新津县全面推行为民办事代理制,大到农房建筑、劳动就业、民政、计生、残疾人服务等6大类28项行政审批事项,小到计生药具发放等10项服务事项,村民都可以在106个村级便民服务室或通过互联网在网上免费办理,“信息跑、人不跑”,实现了村民办事不出村,方便了基层群众办事和获取信息。仅2008年通过村级便民服务点共为群众办理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4万余件,有效提高了行政效能,推动了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
此外,成都市积极探索利用电子政务手段构建完善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体系,实现社会救助信息化管理,保障社会救助体系有效运行,建立高效运行管理机制。
2005年,成都市启动了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网络系统建设工作,至2007年1月,按照“信息化、标准化、规范化”要求,探索并建立了全市统一的社会救助体系信息平台,构建了覆盖市级救助职能部门、区(市)县救助职能部门、乡镇/街道、社区四级的城乡一体化网络体系,将涉及政府11个职能部门的43项救助全部纳入,联网运行,实现了城乡社会救助网上申请、审批、公示、查询和相关部门间救助信息的及时共享。
通过城乡社会救助信息平台的建设和应用,成都市实现城乡救助管理工作从传统方式到信息化方式的转变,提高了救助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基本实现对困难群众救助的“全覆盖”。同时,信息平台还具有备录入、查验、统计、咨询等功能,操作简便,实用性强,为领导和部门提供了社会救助决策依据,如民政和财政部门在研究安排城乡低保和医疗救助金时,都以信息平台数据为依据。2008年全年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信息平台共办理各类救助152万件。
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成都市劳动社保部门利用已建成的统一数据平台,实现了劳动力市场信息全市联网,全市城乡劳动者或用人单位只需要在20个区(市)县任一网点轻轻点击触摸屏,全市所有的招工信息、求职信息和其他服务信息就清清楚楚地出现在眼前。同时,开通“就业援助962110”,建立了联网受理、分区处置、限时服务的工作机制,方便群众通过电话、网络等多种方式接受援助。
深化电子政务应用增强公共服务能力
成都市利用现有的信息网络、应用系统和数据资源,推进系统互联、网络互通和服务功能扩展,深化电子政务在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搭建便民利民的公共服务平台,方便了城乡居民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获取服务。
一是以政府门户网站为载体开展公共服务。政府门户网站作为面向社会开展政务公开、在线办事和网上互动,提供“一站式”的政务服务的重要平台和窗口。门户网站突出完善了信息公开、在线办事、公众参与三大服务功能。在政务公开方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依托政府门户网站,开发了全市统一的政府信息公开管理系统,规范全市政务公开信息的报送和发布,充分发挥了政府信息公开主渠道作用,方便公众查询使用;在办事服务方面,围绕政府履行职能的需要,从满足企业和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出发,积极整合和拓展网上办事服务内容,按照门户网站前台受理,部门业务系统后台办理,门户网站办结反馈的模式,积极推进在线咨询、在线申报和在线办理服务,增强了门户网站的服务功能;在互动服务方面,通过市长信箱、民意征集、网上对话、同心讲坛、建议提案、建言献策、网上投票、政策解读等公众参与互动,加强了政府与公众的沟通交流。此外,成都市还在门户网站上开办了与成都电台联动的“成都面对面·政风行风热线”在线访谈节目,市级各部门领导定期上线,听取群众反映和诉求,并及时办理落实,受到了市民的欢迎。
二是推进行政许可并联审批服务。按照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工作先行先试的要求,成都市以审批流程再造为重点,以信息网络系统平台为保障,积极推进了行政许可并联审批。按照并联审批“许可预告、服务前移、一窗受理、内部运转、并行审批、限时办结、监控测评”工作思路,建成的并联审批信息网络系统对外实现与政府门户网站的对接和双向互动,为当事人提供了许可预告、网上咨询、项目网上申报、审批状态查询等服务;对内实现综合窗口与各审批部门审批信息的网络化传递,以及各审批部门之间审批信息的网络化传递;同时,系统提供对各部门办理状况跟踪和监督管理,通过实施网上监督,督促办理和进行考核,实现了项目审批的“简化、规范、高效、透明”,深化了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在并联审批信息系统支撑下,成都市“一窗式”并联审批工作分别获得了第四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和中国城市进步管理奖。
三是积极推进部门服务网上办理。各部门利用政府网站开辟网上办事窗口,推进服务事项网上办理。如工商、外经等部门推进企业网上年检;税务部门推进网上办税服务, 2008年全市累计7万余户纳税人成为网上申报户,占全市纳税户50.87%,入库税金49.45亿元,方便了企业。
统一电子监察提升政府服务水平
成都市电子监察系统建设得到市领导的高度关注,春城书记、红林市长指示要求要“高起点、重特色、求实效,加快推进我市电子监察系统建设”。随后,市监察局、法制办、规服办、信息办等单位协同配合,制定了《成都市电子监察系统总体规划方案》和《成都市电子监察系统一期工程建设工作方案》,并开展实施。
成都市电子监察系统一期工程对44个部门的467项事项流程、约3000个办理环节进行了清理规范,完成了全市统一的行政审批服务平台建设,逐步在区(市)县部署应用,实现市、区(市)县、乡镇、社区四级政务服务的整体联动和全市政务审批服务的数据资源集中、应用统一、业务分级管理等功能,健全和完善了覆盖全市的统一应用体系,通过公共交换平台,各级各部门开展审批信息交换共享,实现了全市行政审批电子监察工作,并通过对行政审批行为进行实时监控、预警纠错和绩效评估,提高了行政审批部门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政务公开服务助力应对突发事件
2008年“5.12”地震灾害发生后,为保障全市救灾工作开展,成都市第一时间在政府门户网站开辟了“抗震救灾”专栏,及时公布政府的公告、通知、重要信息等,确保抗震救灾信息公开和正确引导舆情。网站同时发布捐献救助、受灾情况、余震情况、卫生防疫、食品日用品供应、水电气供应、交通状况、房屋安全以及公共机构应急电话等动态信息,指导公众有序参与献血、捐赠、志愿者服务,编发自救手册和心理辅导资料,对稳定民心,化解公共危机起到了积极作用,有效增强了全社会战胜灾难的信心。同时,网站设立公众建议留言渠道,并及时整理报送网上信息,为救灾指挥正确决策提供了参考。
地震发生后的一段时间内,寻亲及救灾资金和物资的使用、过渡安置房的建设等问题成为公众关注的重点。为此,成都市紧急组织开发了成都市抗震救灾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在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市民政、审计、统计、商务等12个部门、20多个物资接收点(仓库)及都江堰、彭州、崇州、大邑4个市投入使用,实现了抗震救灾物资有序收发、高效调配、及时统计和公开透明;组织开发了成都市灾民救助信息管理系统,并录入全市灾民个人信息、受灾户家庭灾情信息和相关灾情统计信息,及时掌握了5.12大地震成都市灾民安置情况,摸清各灾民安置点安置灾民的实时动态数据和分布;组织开发了“5.12寻亲”系统,并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将政府掌握的灾民信息及时上网,为公众提供寻亲服务,有力支持了抗震救灾工作的开展。
随着工作重点从救灾转移到灾后重建,网站也及时将专题主题调整为重建内容,及时、全面、深入地报道灾后重建各方面工作进展。设立了“关注过渡安置房”、“全市农村灾后重建规划设计方案”、“成都市震后城乡住房重建工作”等系列专题,围绕经济生产、住房安置、基础设施、培训就业四类重建信息进行公开和宣传;针对都江堰、彭州、崇州、大邑等重灾区重建情况进行跟踪报道;对市政府灾后重建专题新闻发布会进行图文直播;对住房重建、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各类重大项目基本信息、招投标、施工进度、项目竣工验收等信息进行公开。截至2009年5月12日,共直播灾后重建专题新闻发布会73期,上网公布各类灾后重建项目60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