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些年,由于行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美术的运用范围也愈来愈广泛,而其中素描课堂的教学也一直是各大院校专业探讨的课题,可是,在美术教育铺天盖地的社会环境下,对如何提高素描课堂上有关创新思考能力的意见却很少,本文就是总结以往的弊病,力圖在传统框架下,为教育工作者,寻找到一条符合时代发展的创新之路。
【关键词】:素描课堂;创造力;有效性
素描起源至西方,是法语dessin和dessein的译语,这个概念本身所要表达的就是一种画作特殊的表现力、吸引力和创作力。可以这样说,素描本身不单单是美术上的问题,它也是艺术创新上的问题。素描虽然缺少色彩方面的表现力,可它对培养学生的审美,造型与表现能力,皆有着重要作用,所以,只有正视素描在绘画艺术中的地位,才能完善素描课堂的创新,才能有效的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目标、方法,更新教师教学过程中死板的教学观念,已成素描课堂上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明确概念与目标
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课,素描教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当时在美术学院中,素描教学有着超然的地位,后期发展中,素描逐渐演变成了维护技巧的现实主义,这一变革,规范了素描训练的程式方法。之所以讲解这方面的知识,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心目中,对素描有一个直观的判断,这一点,也是许多学生在学习素描的课堂上存在的问题,对素描概念的模糊,以及似是而非的认知,一方面,让学生不能更好的掌握素描学习的方法,另一方面,极容易让一些素描基础差、功底薄弱的学生对素描产生厌烦,甚至是恐惧的心理。
创新教学,顾名思义,教师在教授学生的时候,不能再死板的运用以往的教学经验。传统的素描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素描的写生和基本功技法的训练,造成学生被动的描绘现实存在的对象,反复推敲,把注意力集中在真实再现对象本身上,使得传统课堂呆板无趣。传统教学有个固定的训练模式:几何形体——静物——石膏像——人物头像——半身像——全身像——人体。这种模式固然有好处,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绘画水平,以梯段式进行,方便老师的教学方式,但是长此以往,学生缺少了个人的内心体验,使自身的创造力、个体思维力、精神意识处在停滞不前的状态下,严重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导致其对素描概念的误解,不利于以后的艺术发展。所以,作为执教者,应该把培养学生创造力放在首位,改变他们的思维模式。例如,教师在讲授新的知识时,可以利用现代化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组织学生观看名家的作品,分享这些名家的创作过程,一是从中学习他人的长处,二是透过作品,发现创作美的历程,从点点滴滴做起,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可采用分组的教学方式,每个小组由好、中、弱三部分学生组成,实行帮扶提升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这样也在侧面对学生的美学交流水平有所提高。
二、理论实践相结合
每一门学问,无论是创新,还是守旧,都有着本位的思想,那就是在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一味的抱住理论不放,永远也画不出好的作品;而一味的只以实践为主,置理论于不顾,绘画水平则难有长足的进步。素描学习,既要掌握基础,培养造型能力,还要学会运用多项角度思维、加强审美与表现。
例如,在构图起稿阶段,要结合素描造型写生训练的课题要求,从主体出发,首先确定主体物的形体比例、整体静物在空间的前后层次与渗透关系,让学生理解各种不同的形体造型,以及如何将它们表现出来的手法,其次要遵循有关造型艺术的法则和规律,给予借鉴和运用,按照近大远小、近实远虚、近宽远窄、先主后次的原则找准规律,使构图赋予美感。而在形体表现阶段,则需要学生将平素积累的实践经验摆出来,老师也要多方面的给予支持。这里以立方体的绘画为例,由于创作对象独特的造型特征,因此,在该阶段的教学中,老师就应该侧重于引导学生研究物体,准确把握想要表达的内容,既要讲解理论知识,像立方体的比例、明暗、空间、透视等,还要带领学生在细部的绘画上,包括质感的表现,以及整体黑白灰的调整,让学生在理论的基础上,加深自己在感官上的认识,不断增进学生对素描这项艺术形式的兴趣。
三、相互评测出效果
真正优秀的创作,要经得起推敲与锤炼,当学生完成画作后,首先,老师要主动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画作进行细致的评价,包括构图是否完整、透视线是否准确、物体的前后位置是否合适、比例的运用是否恰当、主体是否突出、黑白灰表现是否到位、画面的整体表现水平等以上几个方面。其次,要采用组与组之间的互相评价,让其他小组的成员,对每副作品都要有个简明扼要的评价,这样,即发现对方的长处进行运用,还能认识到自身绘画的缺点加以改正。最后再从各小组中选择出的优秀作品,请创作者讲述作品创作的灵感,绘画过程中运用的技法,以及自己对作品本身的评价,这样才能达到让学生们相辅相成,共同进步的目的。
在每堂课的最后,老师要以优秀的作品为例,对其起稿、构图、透视、空间几个方面着手进行点评总结,让学生们意识到,好的作品,需要具备哪几点要素。在针对其中一些较为典型的问题时,老师要及时同学生们讲解清楚,避免下次仍旧出现类似的错误。当然,老师还要从每个小组的团队协作、互相学习、课堂纪律、组织能力等方面进行归纳,评选出优秀的团队,进行必要的表彰,这样不仅能达到学习任务的最终目的,还可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间的协作能力。要想收获好的成绩,仅靠课堂上的求知,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课下勤奋的练习。这方面,教师要在课下针对不同成绩、不同特点的学生,系统的分派学习任务,既保证有练习的效果,还不至于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懈怠心理。课下练习过程中,学生要和老师主动交流,实时反馈自己遇到的问题,实现课内课外的有效互补,提高教学的延续性、有效性。
结语
总之,教师要根据实际的课堂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模式,既要重视创新课堂,也要从传统和自然中借鉴、归纳和吸收,用心使课堂的内容丰富起来,充分激发学生对素描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孙坚.素描课堂创新教学的理解与感悟[J].职业,2015,33:38.
[2]李静.美术教师专业化发展图景:知识与行动的质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3]杜尚荣.感悟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3.
【关键词】:素描课堂;创造力;有效性
素描起源至西方,是法语dessin和dessein的译语,这个概念本身所要表达的就是一种画作特殊的表现力、吸引力和创作力。可以这样说,素描本身不单单是美术上的问题,它也是艺术创新上的问题。素描虽然缺少色彩方面的表现力,可它对培养学生的审美,造型与表现能力,皆有着重要作用,所以,只有正视素描在绘画艺术中的地位,才能完善素描课堂的创新,才能有效的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目标、方法,更新教师教学过程中死板的教学观念,已成素描课堂上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明确概念与目标
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课,素描教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当时在美术学院中,素描教学有着超然的地位,后期发展中,素描逐渐演变成了维护技巧的现实主义,这一变革,规范了素描训练的程式方法。之所以讲解这方面的知识,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心目中,对素描有一个直观的判断,这一点,也是许多学生在学习素描的课堂上存在的问题,对素描概念的模糊,以及似是而非的认知,一方面,让学生不能更好的掌握素描学习的方法,另一方面,极容易让一些素描基础差、功底薄弱的学生对素描产生厌烦,甚至是恐惧的心理。
创新教学,顾名思义,教师在教授学生的时候,不能再死板的运用以往的教学经验。传统的素描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素描的写生和基本功技法的训练,造成学生被动的描绘现实存在的对象,反复推敲,把注意力集中在真实再现对象本身上,使得传统课堂呆板无趣。传统教学有个固定的训练模式:几何形体——静物——石膏像——人物头像——半身像——全身像——人体。这种模式固然有好处,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绘画水平,以梯段式进行,方便老师的教学方式,但是长此以往,学生缺少了个人的内心体验,使自身的创造力、个体思维力、精神意识处在停滞不前的状态下,严重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导致其对素描概念的误解,不利于以后的艺术发展。所以,作为执教者,应该把培养学生创造力放在首位,改变他们的思维模式。例如,教师在讲授新的知识时,可以利用现代化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组织学生观看名家的作品,分享这些名家的创作过程,一是从中学习他人的长处,二是透过作品,发现创作美的历程,从点点滴滴做起,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可采用分组的教学方式,每个小组由好、中、弱三部分学生组成,实行帮扶提升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这样也在侧面对学生的美学交流水平有所提高。
二、理论实践相结合
每一门学问,无论是创新,还是守旧,都有着本位的思想,那就是在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一味的抱住理论不放,永远也画不出好的作品;而一味的只以实践为主,置理论于不顾,绘画水平则难有长足的进步。素描学习,既要掌握基础,培养造型能力,还要学会运用多项角度思维、加强审美与表现。
例如,在构图起稿阶段,要结合素描造型写生训练的课题要求,从主体出发,首先确定主体物的形体比例、整体静物在空间的前后层次与渗透关系,让学生理解各种不同的形体造型,以及如何将它们表现出来的手法,其次要遵循有关造型艺术的法则和规律,给予借鉴和运用,按照近大远小、近实远虚、近宽远窄、先主后次的原则找准规律,使构图赋予美感。而在形体表现阶段,则需要学生将平素积累的实践经验摆出来,老师也要多方面的给予支持。这里以立方体的绘画为例,由于创作对象独特的造型特征,因此,在该阶段的教学中,老师就应该侧重于引导学生研究物体,准确把握想要表达的内容,既要讲解理论知识,像立方体的比例、明暗、空间、透视等,还要带领学生在细部的绘画上,包括质感的表现,以及整体黑白灰的调整,让学生在理论的基础上,加深自己在感官上的认识,不断增进学生对素描这项艺术形式的兴趣。
三、相互评测出效果
真正优秀的创作,要经得起推敲与锤炼,当学生完成画作后,首先,老师要主动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画作进行细致的评价,包括构图是否完整、透视线是否准确、物体的前后位置是否合适、比例的运用是否恰当、主体是否突出、黑白灰表现是否到位、画面的整体表现水平等以上几个方面。其次,要采用组与组之间的互相评价,让其他小组的成员,对每副作品都要有个简明扼要的评价,这样,即发现对方的长处进行运用,还能认识到自身绘画的缺点加以改正。最后再从各小组中选择出的优秀作品,请创作者讲述作品创作的灵感,绘画过程中运用的技法,以及自己对作品本身的评价,这样才能达到让学生们相辅相成,共同进步的目的。
在每堂课的最后,老师要以优秀的作品为例,对其起稿、构图、透视、空间几个方面着手进行点评总结,让学生们意识到,好的作品,需要具备哪几点要素。在针对其中一些较为典型的问题时,老师要及时同学生们讲解清楚,避免下次仍旧出现类似的错误。当然,老师还要从每个小组的团队协作、互相学习、课堂纪律、组织能力等方面进行归纳,评选出优秀的团队,进行必要的表彰,这样不仅能达到学习任务的最终目的,还可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间的协作能力。要想收获好的成绩,仅靠课堂上的求知,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课下勤奋的练习。这方面,教师要在课下针对不同成绩、不同特点的学生,系统的分派学习任务,既保证有练习的效果,还不至于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懈怠心理。课下练习过程中,学生要和老师主动交流,实时反馈自己遇到的问题,实现课内课外的有效互补,提高教学的延续性、有效性。
结语
总之,教师要根据实际的课堂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模式,既要重视创新课堂,也要从传统和自然中借鉴、归纳和吸收,用心使课堂的内容丰富起来,充分激发学生对素描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孙坚.素描课堂创新教学的理解与感悟[J].职业,2015,33:38.
[2]李静.美术教师专业化发展图景:知识与行动的质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3]杜尚荣.感悟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