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雕塑如何对世界“构形”

来源 :艺术当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emc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影响我们这个时代的诸多艺术家中,展望的艺术有着以简单材料形态营造复杂问题的特质,他的艺术实验像是一场在趣味、心性和感官世界中不断寻找平衡的智力游戏,它不断带来惊喜和高潮,但却从来不提供清晰的答案,他是少数几位在自己设置的艺术问题中进行独立工作的艺术家之一。
  展望艺术的真正起点来源于对“太湖石”的思考,但二十年来这个象征母题本身却像一个无法确定终点的智力迷宫,理解这个迷宫需要阿里阿德涅的线团。《假山石》是工业复制时代对古典时代的致敬和戏仿,但使用拓制太湖石这种工艺手法本身就不仅仅是一个趣味和形体转换的问题,“拓形”也蕴含了一个关于雕塑艺术的更为根本性问题的思考,即雕塑如何对世界“构形”?而正是这个有点形而上学的问题构成了展望艺术的坚实内核,引导他不断剥离出与他个人经验相关的那个逻辑假设:雕塑在当代艺术的形式和本质问题上到底能走多远?他以他的实践发掘着这些问题的各种可能性,但同时又谨慎地使它保持在雕塑这个媒介所能触及的边界之内。
  “暂时什么都不是”呈现了一种非确定性的思维态度,正是这种思维使作品与“应物象形”的图像观念产生了一种历时性对话,并再次凸显了展望艺术中明确的视觉实验的特征。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展望使自己的思考陷入到一种拓扑学意义上的循环关系之中,它再次改变了艺术家关于构形问题的思维走向。此次展出的两组作品从两个方向上再次挑战了艺术家为自己设置的问题边界。《拓地》使用了与《假山石》同样的工业材料,但却抽离了“太湖石”这个趣味主体,直接以土地作为拓印对象,这就使不锈钢这种工业材料脱离了与当下文化的问题关联,而具有了与大地艺术和新几何形式相关的抽象性,但这种抽象性不是纯形式主义的,由于镜面材料与天空与周边环境反射而成的光影效果,这种抽象性也于无形之处融入了东方自然主义的趣味和诗性色彩。《幻形》是《应形》问题的延伸,这组作品是对那个蜷伏于石头幽微处的灵魂的再次捕捉,它以软质材料对《应形》中艺术家自己的形象进行了造型学意义上的再发现,各种被分解的身体和器官构造出一个新的形体世界,这种形体世界的构形原理既不是自然主义式的客观模仿,也不是表现主义式的主观重构,更不是波普主义式的拟像复制,它的构形过程是某种关系性的视觉投射,即对镜像母体造型的再造型,展望称之为对《应形》所塑之形的“再拆解”,它的结果是使他所创造出的世界处于某种抽象和具象间的混沌状态,一种“幻形”。
  从《拓形》、《应形》到《幻形》,展望的创造更像是对艺术如何“模仿”世界这一古老命题的一手中拓扑学意义上的当代演绎,这种以雕塑为媒体的拓扑研究,探讨有形物体在连续变换的条件下,如何保持它不变的“构形”性质,他始终在他自己预置的这种构型逻辑中工作,这使他的作品有着一种不确定的自足性。他的艺术回避了当代艺术中常见的政治批判和社会批判维度,也力图与过度景观化和反历史化的各类后现代艺术拉开距离,当然,他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形式主义艺术家,他将艺术牢牢地嵌入视觉和心理实验的边界之内,这使他对雕塑“构形”问题的研究始终与材料、形态、身体、心性、观念之间的有机关系联系在一起,而从视觉意象上看,他的工作又很容易让我们联想起老子对“道”的“形状”的有趣描述: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本文为黄专文章《展望:雕塑如何对世界“构形”》节选)
其他文献
在当代艺术家们执着追随着上世纪“艺术英雄”们诸如杜尚、博伊斯和沃霍尔的脚步而不断试图闯入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和视野中时,是自发地还是迎合地“做艺术”,类似的质疑声音不绝于耳。对于这个不论是“信息独享”还是“情感阻断”都无比艰难的时代而言,但凡抱存着些许旧式理想主义的文艺青年们,都还在坚持着所谓艺术本体当于这个世界上“独立存在”的理念。自主创造艺术,通过作品去触摸内心肌理,铸就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类”,
期刊
周娟禾(以下简称“周”):你展览的标题是“隐力”。“隐力”是什么?  倪有鱼(以下简称“倪”):题目“隐力”来源于展览中体量最大的一件作品的名字。所谓“隐力”,即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力量,但它又客观存在,并且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对你造成干涉。这个作品是三年前的想法,随着近两年我在创作中越来越喜欢“虚空”的东西,我就很想在这个展览上把它实现出来,用一种非常沉重的东西来表达虚空。  周:是否能详细谈谈《隐
期刊
艺术当代(以下简称“艺”):明当代美术馆作为一个新的民营美术馆,迄今为止它已经举办了几次大规模的展览,请问美术馆的定位是?  邱志杰(以下简称“邱”):其实我们这个美术馆还没有真正开馆。三月份我们会做真正的开馆展。我们第一个展览是“中国实验剧场三十年”,而后做了“欧洲舞台设计”,中间又有现代舞、大学生戏剧节等各种小项目。明年一月份我们将会请“明和电机”,日本的一个团体,又是乐队,他们把工业的东西改
期刊
当我们在说“聆听”时,我们在谈论什么?既然耳朵没有如眼皮那样的遮蔽物,我们的身体就多少有一点强迫我们去“听”的意思。不仅如此,耳朵天然地限定了我们的“感知区间”,在不借助工具的情况下,这一听觉的天然区间被物理局限包裹着,是构成我们存在的感知家园的重要组成。这种人与自然之物的内在关系决定了我们能够在何时、在何种情况下以何种方式感知这个世界。可以说,听觉叩开了人类熟知的存在家园。  严格地讲,听觉和触
期刊
伴随着当代水墨艺术的发展进程,第九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将于2016年3月举行,届时一百余位海内外著名艺术家的三百余件水墨作品参展交流。同期将举办“第八届深圳水墨论坛”邀请十六位著名美术理论家批评家进行学术研讨。  “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是经文化部批准,由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以水墨艺术为专题的常设性国际艺术展事。本届双年展,由董小明担任总策划,包含主题展、特别展和专题展三个板块,由深圳画院联合关
期刊
兰迪(以下简称“兰”):叶永青老师作为川美“学生自选作品展”的亲历者,您现在对当年的事情保留怎样的记忆呢?  叶永胄(以下简称“叶”):纠正一下:“自选作品展”涉及两方面,包括教师和学生两种。学生和教师自选作品展是80年代中期在川美出现的新事物,我当时是分别在绘画系和师范系担任教职,同时协助魏传义先生组织所有的川美油画对外交流展览。我当年执教的班是从81、82级油画系到81级、83级师范系,当时我
期刊
对苏畅来说,作品是源自内心的一种印记,而非外在景观的再造。其中所含的历史和时间的痕迹不过是他作品无意的反射。苏畅的创作一直围绕着城市进行,与其说他的作品与城市相关,不如说他其实描述的是和自己息息相关的生活环境。苏畅一直工作生活在上海,生于斯,长于斯,期间的一草、一木、一建筑……那些印在心中的痘,那种对“物”的感触,都被他反映在作品中。这种对城市肌理的探索,带有明显的地域和时代的烙印,这其实也是他对
期刊
上星期接到贾方舟老师打来的电话,得知他将要策划一个名叫“激活传统”的学术展览,共邀请了六位十分重要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其中就有著名艺术家尚扬先生。他还对我说,由于先生与我都从湖北走出来,所以特别希望我能撰写一篇文章,以用于展览的画册中。我很快就同意了,因为在我看来,先生的创作之路无论是对于一味追求“西方化”的创作思路,还是对于一味追求所谓“传统化”的创作思路都有很大的启示意义。我甚至觉得,在极端化民
期刊
事实上,早在19世纪库尔贝、马奈那里,艺术就已经被裹挟在资本系统和阶级意识形态的结构中。纽约画派的艺术家们尽管针对的是占据社会主导地位的理性的、僵化的,同时又疯狂的、失控的中产阶级意识形态,但以白人、异性恋者、男性为基本条件的中产阶级却又构成了他们的主体。在社会学家米尔斯(C.Wright Mills)看来,美国的民主实际是一个会让多数人丧失权力的政治体系,权力集中在财阀和统治精英手中。而无力感与
期刊
我写了二十多年小说,出版了四部长篇。我估计,我的小说读者不超过几百人,或许,两百人都不到。在很少的读者中,许多还是我的亲朋好友。他们读我的小说——或者仅仅随手翻翻,可能只是出于对我的支持和同情。今天,小说的命运够悲催,我听到许多唱衰小说的论调,理由各异,根源却相同:小说读者越来越少了。这是不对的。小说读者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多——我指的是各种畅销小说和网络小说的读者。我不关心小说读者的多寡。我只考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