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职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源支撑。广东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实现协调联动;但在服务“双区”的新形势下,仍存在高职教育不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区域一体化发展亟须优化高职教育资源配置,专业结构与转型升级中的产业结构互动互链仍不够紧密,内涵建设与专业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仍未完全畅通等问题和挑战。应以高标准建设广东职教城为“扩容提质”重要抓手,打造全国职业教育的创新示范区和“双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地;以“双高计划”为契机,提升高职院校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加大投入,盘活资源,推动高职教育扩容和区域协调发展;加快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构建贯通衔接的人才培养“立交桥”;构建区域高职教育共同体,进一步拓展职业教育发展空间;构建开放共享的高职发展数据库和粤港澳区域高职人才信息应用基础平台。
关键词 高职教育;“双高计划”;扩容提质;服务“双区”;广东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0)27-0067-08
一、研究背景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互动最直接、最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从“示范校建设计划”到“双高计划”,高等职业教育已逐步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类型,同时也给当前高职教育发展赋予了全新的时代内涵。“示范校”建设明晰了高职教育改革创新的发展方向并有效推动了高职院校办学基础能力的提升,而“双高计划”的实施则是为了进一步推动高职教育的转型和升级发展,提升高职院校服务产业、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作为国家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作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中国高职教育迎来了新一轮政策供给。以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双高计划”)为抓手和平台,到2022年,中国将“建设50所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150个骨干专业(群)”[1]。“双高计划”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等政策的目标相衔接,并提出要提升办学水平、服务能力、国际影响力,到2035年争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从引领全国职业教育发展,为支撑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到引领职业教育实现现代化,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从形成一批有效支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制度、标准,到形成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模式[2][3],高职院校需要把握好标准、制度、队伍和平台4方面的内涵和要求,更好地推动高职教育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达到各阶段的总体目标和总体要求。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粤港澳从区域经济合作上升到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国家战略。2019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与“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形成区域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双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急需人才和科学技术的支撑,归根结底是创新型人才的支撑。学术型、應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共同构成创新人才体系,其培养是整个创新体系不可或缺的人才供给。“双高计划”是高职院校内涵提升和办学水平提升的又一个契机。广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此轮“双高计划”建设大潮中理应重视其对区域乃至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作用。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进一步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对新形势下推动广东高职教育扩容提质、提升服务“双区”驱动格局构建和发展的能力,推进区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广东高职教育发展的形势分析
(一)高职教育仍不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近年来,广东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截至2019年,广东省共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87所,其中,公办高职院校60所,民办高职院校27所。广东高职院校在校生人数为759085人,为社会输送了252026名毕业生,就业人数为238198人。广东高职教育在资源配置、空间布局、师资水平、办学条件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步。然而,与10.8万亿元的年GDP总量(2019年)相比,广东省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仍不匹配。广东省是职业教育大省,高职教育规模连续6年全国第一,2012-2017年全日制在校生总数在全国规模的占比均超过8%,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是,高职教育办学规模仍未能满足广东经济发展规模和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巨大需求。面对扩招和办学规模的扩大,高职院校的办学空间越来越紧张,投入不足仍是广东高职教育未来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困难。从表1和图1可以看出,尽管财政投入大幅增加,但广东省高职学校生均财政拨款水平明显低于其他发达省份,到2017年也仅比全国平均水平22235.73元略高。
从1989年开始,广东省经济总量连续31年位居全国第一位。然而,当前创新科技人才短缺,区域和行业发展不平衡,缺少技术应用型人才等问题仍制约着广东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就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来说,其一方面是测量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另一方面也是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广东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大幅提升,从2014年的31.9%提高到2018年的42.43%,见图2。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广东省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依然有较大差距,并明显低于国内其他高等教育发展较快的地区,如江苏、浙江等。同时,在各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未来5~10年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也远高于广东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目标值50%。从表2可以看出,广东省2017年每10万人口高等学校在校生数为2309人,低于全国均值,也明显低于北京、上海、江苏等地区。 (二)区域一体化发展亟需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
区域一体化发展已经是区域分工的基本发展趋势和国际性现象。高等院校是地方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支撑,能有效解决人才短缺问题。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和协调发展亟需区域内高等教育资源实现合理布局,以推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当前,广东省内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布局不够合理。粤东西北地区在承接中心区域的产业转移和大力发展制造业的过程中,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愈现短缺。从图3来看,截至2019年6月,广东省共有高等院校(含本科和专科)154所,其中,珠三角城市共有127所,占高校总数的82.5%;粤东西北城市共有27所,占高校总数的17.5%。从本科层次来看,截至2019年6月,广东省共有本科院校67所,占全省高等学校数(含独立学院)的43.5%。其中,珠三角地区共有57所、粤东地区有3所、粤西地区有5所、粤北地区有2所,分别占本科学校数的85.1%、4.5%、7.4%和3%。从专科层次来看,截至2019年6月,广东省共有高职高专院校87所,占全省高等学校(含独立学院)的56.5%。其中,珠三角地區共有70所、粤东地区有4所、粤西地区有7所、粤北地区有6所,分别占总数的80.5%、4.6%、8%和6.9%。
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对比分析,珠三角城市每110.53万常住人口拥有一所本科院校,而粤东西北城市每504.5万常住人口才拥有一所本科院校。再从本科院校数量和GDP比值来看,珠三角地区1421.9亿元GDP有一所本科院校,而粤东西北地区1997.75亿元GDP才拥有一所本科院校。由此可见,珠三角城市群外围区域的本科教育存在较大缺口,广东省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难以匹配其经济发展水平。珠三角城市每90.01万常住人口拥有一所专科院校,而粤东西北城市每296.76万常住人口才拥有一所专科院校。再从专科院校数量和GDP比值来看,珠三角地区634.31亿元GDP有一所专科院校,而粤东西北地区1175.14亿元GDP才拥有一所专科院校。
(三)专业结构与转型升级中的产业结构互动仍不够紧密
高职教育的生命力主要在于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服务性与动态适应性。高职教育重点围绕产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人才培养结构更应与产业结构正向相关。当前,广东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程度不够,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结构和创新协同发展需要仍不匹配。以农林牧渔大类专业为例,广东省2019年高职培养的生源总数仅占0.67%,与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有较大差距。从广东省2018年高职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结构与三次产业结构对比来看,广东省高职专业布点情况、毕业生流向产业结构与三次产业的产值和从业人员比例都有较大偏离,见图4。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偏离最大,难以满足当前产业转型升级新形势下现代农业和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大量需求。
(四)内涵建设与专业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相比,广东省高职教育在数量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办学质量仍有较大提升的空间。以入选“双高计划”建设单位为例,2019年全国“双高计划”建设单位197个,其中56所高职学校入选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141所高职学校入选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江苏省共有20所高职院校入选,总数位居全国第一位;浙江省、山东省各有15所高职院校入选,入选总数并列第二位;广东省共有14所高职院校入选,入选总数位居第四位。在教学成果奖获奖数量上,与先进省份江苏等相比仍有差距。2018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共评出638项,江苏省的获奖数达112项,远远超出其他省份;广东省共获53项,排在第三位。从平均每所学校获奖情况来看,江苏省为0.35,浙江省为0.16,山东省为0.12,广东省为0.10,见表3。2018年全国高职类教学成果奖共有294项,江苏省居第一位,获奖总数40项,山东省高职获奖总数38项,广东省高职获奖总数34项,浙江省高职获奖总数21项,陕西省高职获奖总数14项,前五名获奖数量之和占获奖成果总数的比重达到50%,见表4。
(五)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仍未完全畅通
近年来,广东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衔接模式包括贯通培养模式、一体化培养模式和专业群衔接模式等。尽管衔接模式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但招生规模仍有待进一步扩大。截至2019年,全省共有10所本科院校的25个专业点与11所高职院校开展四年制本科协同育人试点,招生数为1340人。同时,共有40所高职院校的94个专业点与24所本科院校开展三二分段专升本协同育人试点,招生数为5726人。开展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协同育人试点工作的高职院校占广东省高职院校的45.9%,开展试点工作的本科院校数量仅占广东省本科院校的14.9%,本科院校的参与度不高。此外,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协同育人试点专业的计划招生人数占比仍较低。开展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协同育人试点项目(四年制本科、三二分段专升本)的计划招生总人数仅占当年全省高考录取人数的1.5%。在不同层次和类别院校沟通和衔接过程中,专业对接、入学和毕业标准、课程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对接等系列问题亟待解决。
三、“双区”发展对高职教育的需求分析
(一)“双区”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2019年5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动融入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4]。当前,广东省正加快推进制造强省建设,建设全国智能制造发展示范引领区,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需要高职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能支撑先进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的技术技能人才。为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职业教育融合发展,职业教育专业开设必须以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为依据,使职业教育内容形式与区域产业结构相适应。大数据、跨境电商作为战略新兴产业及现代服务业的新业态模式,对人力资源供给产生了新的需求。 2019年6月发布的《广东地区大数据产业发展分析与人才培养需求报告(职教桥)》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将会出现约100万的大数据专业人才缺口,其中广东省大数据人才缺口约40多万,未来5到10年,我国大数据市场规模年均增速将超过 30%[5]。截至2018 年,广东共有3所高等学校和26所职业院校开设了“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每年培养大数据专业人才约 5000人。根据《2018年中国电子商务报告》统计显示,中国跨境电商人才缺口已接近450万,并以每年30%的增速扩大,广东作为跨境电商进出口贸易额占比超全国一半的外贸大省,其人才需求也占50%以上[6]。然而,根据《2019年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统计显示,仅有4.8万毕业生流向商务服务业[7]。可见高水平高职院校专业群的设置、布点与产业发展应紧密契合,面向“双区”产业布局调整专业结构。同时,重点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打造高水平专业群,重点培养“智能制造”“新工科”“新商科”、大健康、大数据等专业人才。
(二)“双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对应用型研究的需求
回归實体经济是当前布局全球城市产业体系的重要方向。目前“双区”正建设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着力构建世界级创新资源集聚区、科技创新策源地、创新驱动和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区。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聚集度和竞争力离不开技术研发和创新要素的聚集和支撑。专利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创新能力的重要要素。PCT专利数量是反映一个区域的创新实力及区域内企业或机构参与国际化竞争程度的重要指标。根据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GDI智库)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19)》,从2014-2018年的数据显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明专利总量逐年上升,从103610件增加至330832件,增长219.31%,并呈稳定上升趋势。其中,2018年的PCT专利总量仅次于东京湾区,在世界主要湾区中排第二,见图5。可见,“双区”正逐步走上以创新引领发展的路子。然而,从人均PCT专利拥有量来看,粤港澳大湾区人均仅为3.92个,远低于东京湾区的人均6.77个和旧金山湾区的人均10个,见图6。当前“双区”产业布局逐步呈现高端化发展,动能转换加快,产业集聚提高,跨界融合发展,发展后劲不断增强的新局面。产业高端化的过程是先进生产要素和优秀人才向城市聚集的过程,产业一旦形成规模,将产生集聚效应,吸引更多外部资源要素加快集聚,促进内部新生主体快速衍生和成长。“双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建设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发展区域,区域内仍需深化科技创新合作,提升整体创新能力,因此对研发、技术服务的需求愈发显现。
国内多数专家学者都一致认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的三大基本职能。与基础研究及工程研究具有不同内涵,高职应用型研究属于技术应用性研究范畴,主要是指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活动,包括批量生产的效率提升活动,同时还应包括针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的调查研究、决策咨询、社会培训和社区服务等。近年来,国际社会逐步意识到职业教育对区域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作用。英国、加拿大、荷兰、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家分别采取了不同模式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开展应用型研究。在中国,实施“双高计划”过程中,推动高职院校开展应用型研究,对现阶段高职专业高水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既能提升高职专业建设的内涵,有效突破高职专业建设的瓶颈,也能提升高职院校服务产业变革与经济发展的能力。
(三)“双区”一体化发展对打造“双创”平台的需求
2018年1月发布的全球创业观察(GEM)2016/2017中国报告数据[8]显示,中国教育培训的创业环境条件得分从2010年的2.38分上升到2016年的2.61分。中国商务环境的创业环境条件得分从2010年的2.54分上升到2016年的2.58分。研发转移方面,2010年创业环境条件得分为2.65,而2016年降至2.49。教育培训、商务环境和研发转移等方面的创业环境条件改善较为缓慢。北京大学企业大数据研究中心发布的“创新创业指数2018”[9]显示,在2017年中国创新创业总量指数省级层面,广东位居榜首;在市级排名中,深圳创新创业密度独占鳌头。在总量指数排名城市50强中,浙江、江苏两省各有8个,广东7个。在具有创新创业活力的城市(县)数量上,长三角占25(县92)席,珠三角占14(县41)席,京津冀占12(县65)席。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各类创新资源集聚不断加强,人才、设备、资金、信息、政策和成果等的高度聚集和共享交流日趋频繁,对区域内协同育人、协同创新提出巨大需求。推动大湾区一体化发展进程,急需打造一体化的技术人才交流和“双创”平台。产业发展和职业教育之间是一个互动调整、新旧更替、动态提升的耦合过程。广东省内的高职院校应与科研院所、园区和企业构建区域高职教育共同体,打造面向未来产业重点发展领域的大学生和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建立创新创业信息系统,为高职学生提供信息咨询、项目推介、供需对接和项目孵化等服务,创建一批涵盖创业服务、融资服务、政策宣讲、专家指导、沙龙交流、培训实训、创业孵化等帮扶服务的众创空间。
四、改革创新,扩容提质,提升广东高职教育服务“双区”发展能力
2018年5月,广东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并公布《广东省职业教育条例》[10]。2019年2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广东省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强服务”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11]。这些文件的出台,强化了顶层设计和制度引领,广东职业教育以“扩容、提质、强服务”为主线,理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整合和新增职业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增加优质职业教育学位,扩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供给,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完善职教城建设管理体制,加强资源共享,将广东职教城建成集约发展职业教育的示范、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示范、产教融合的示范、中高本硕衔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示范。培养大批适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推动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是粤、港、澳三地的“最大公约数”。在“双区”格局构建的新形势下,广东高职教育应把握“双高计划”建设机遇,实现扩容提质有“新突破”,服务湾区经济有“新亮点”。 (一)以高标准建设广东职教城为“扩容提质”重要抓手,打造全国职业教育的创新示范区和“双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地
我国即将迈进“十四五”发展时期,广东产业处于转型升级的爬坡越坎阶段、创新驱动的破题阶段、振兴发展的冲刺阶段。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地处粤北清远的广东职教城将发挥广东职教龙头和引领作用。截至2019年9月,广东职教城已经入驻10所高等院校。在此基础上,将规划新增三期高教用地近450公顷,再引进4所高职院校、2所本科院校和数个研究院。广东职教城将囊括中职、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高校,涉及金融、交通、农业、建筑、工程、财贸等行业,职业院校聚集度全省首屈一指。在校大学生将超过20万人,每年可输送技术技能人才约7万人,为粤港澳大湾区、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广东职教城所在的清远市要充分利用作为全国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地区的优势,积极创建国家产教融合型城市试验区。依托职教城高校层次丰富和类别多样的优势,积极探索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衔接培养,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2]。实施职业教育综合改革,争创国家级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
(二)以实施“双高计划”为契机,提升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服务能力
教育部实施高职院校“双高计划”的目的是在示范校建设成效与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服务能力的提升。通过优秀范例的示范效应,在学校办学标准、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教学标准、政策制度、治理体系、管理队伍、教师队伍和产教融合平台等多方面,努力对全国职业院校起示范和带动作用。
截至2020年1月,广东共有4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7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和15所省级示范院校,见表5,这些院校主要聚集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珠三角地区。统计表明,4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在教学改革及专业建设的过程中总结出24种人才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上,共重点建设专业(群)28个;7所骨干高职建设院校在其建设方案中都从学校層面形成了符合高职教育工学结合要求的31种人才培养模式,规划重点建设专业(群)31个。同时在内涵建设中,建成了一批国家级精品课程、精品在线课程、教学名师、教学团队和实训基地。
下一阶段广东高职院校要在专业水平提升方面下功夫,紧抓“双高计划”机遇,推动高职院校围绕广东重点发展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绿色石化、超高清视频、汽车制造、智能家电、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及精密制造、人工智能及机器人、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海洋工业装备和船舶、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筑材料、家具制造、金属制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及优势传统产业的发展趋势与人才需求,同时结合粤港澳大湾区中“9 2”城市的不同定位进行教学资源的重新整合、专业设置动态对接。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应与企业展开深度合作,探索职教集团、产业联盟、产业学院等协同创新、校地合作、资本混合等不同形态、不同合作方式的校企利益共同体建设,共同研判产业发展趋势,共享实训基地,共建核心课程,共同培养复合型适用人才,共同开展科技攻关。在研究水平和服务能力提升方面,应制定服务于高职类型的产学研制度,提高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协同育人、协同创新的积极性。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必须加强以技术和产品研发为主的技术应用性研究,积极参与地方经济社会领域难点热点问题调研,为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教学改革、教师发展等注入新活力。高职院校要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实际生产、经营和研发活动,提升高职院校服务行业企业的技术附加值,助力广东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壮大。
(三)加大投入,盘活资源,推动高职教育扩容与区域协调发展
加大省级统筹和扶持力度,支持粤东西北高职院校发展,解决广东高职教育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财政投入比例,合理增加财政转移支付,更多支持欠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目前,粤东西北高职教育资源缺乏,为了进一步促进协调发展,从而解决粤港澳大湾区虹吸效应导致粤东西北人才流失的被动局面,应在招生方面对粤东西北高职教育给予支持,扩大招收本地生源的比例,扶持粤东西北建设一批高水平的高职院校。粤东西北特色产业,如生态农业、特色工业、海洋产业的发展及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都急需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支持。可根据粤东西北地区特色产业及发展战略,增加地方高职院校的数量,整合地方高职院校资源及社会资源,以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需要。
(四)加快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构建“中职—高职—应用本科—专业研究生教育”贯通衔接的人才培养“立交桥”
构建“中—高—本”“高—本—硕”和“中—高—本—硕”贯通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满足职教学生成才需求和增加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存量的有效途径[13]。扩大高职院校专本对接的专业数量和招生规模,在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间架设起多座畅通的桥梁,将为各级各类职教学生的个人成长与终身学习提供路径和平台。在“双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生产要素不断向高端聚集的形势下,应大力推动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并加大投入新建一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同时,为确保“立交桥”的运行通畅与有效,保证贯通培养体系中学生的入学质量和毕业质量,可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组成由各层级教育机构、第三方评价机构以及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中职—高职—应用本科—专业研究生教育”贯通培养的专家委员会,制定评价制度及实施办法,构建科学合理的贯通培养评价机制。各阶段学校共同制订“中高本硕”衔接的专业目录,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开发“中高本硕”贯通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解决当前存在的各级教育间专业设置不对称、课程体系不衔接、人才培养界限模糊等问题。加快推进高职教育学分银行建设,实现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和转换,为职教学生持续成长拓宽通道。
(五)秉持“全球治理观”推动构建区域高职教育共同体,借鉴先进职业教育经验,进一步拓展职业教育发展空间 国际化是高职学校办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双高计划”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应秉持“全球治理观”,推动跨境职教合作平台、国际化产教融合平台、国际化科研合作平台的搭建,加强与区域职教组织的合作,多渠道参与全球职业教育治理。构建粤港澳高职教育共同体,对接国外职业院校,形成双边或多边人文交流机制框架。应建设一支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国际化管理队伍,打造一批懂外语、懂专业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专任教师。积极与欧美发达国家职业院校结对,引入优质职教资源;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职业院校结对,推动职业教育实现技术、服务、标准的梯度输出。
在粤港澳大湾区内,不同制度、法律体系、多元文化与历史积淀构筑了区内职业教育发展开放互融的特殊背景。国际经验借鉴是广东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有效路径。省内高职院校与港澳地区职业院校可探索合作构建区域现代职教共同体,并以此为载体,通过创新共建共享理念、完善共建共享体制机制、开发共建共享平台、建设优质教学资源、完善过程监控机制和综合评价体系等举措,打破内地与港澳地区院校、政策、制度等壁垒,实现优势互补。争取国家支持,对人才职业资格互认工作进行自上而下的系统设计,加快探索推进粤港澳及国际职业资格互认。引进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积极探索粤港澳从业人员的资格互认,推进粤港澳人才自由流动。
(六)构建开放共享的高职发展数据库和粤港澳区域高职人才信息应用基础平台
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设广东高职发展数据库。除动态反映广东地区高职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的发展趋势外,还应将省内或国内建设的较好的课程、专业资源库等优质资源进行跨院校的共建共享[14]。省一级要统筹完善统一的政务云服务平台,建设集人才需求发布与调研、人才培养变化智能提醒、科技攻关合作交流、校企师资团队建设、专业技术服务、智库咨询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产教融合平台。鼓励人才信息、行业信息系统向云平台迁移,形成面向“双区”的职业教育云等系列专业云体系。加快制定区域信息资源目录,建立产业紧缺人才清单,编制发布紧缺人才专业和职业(工种)目录,推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数据与教育数据共享,为学生提供优质高效创新创业服务。
参 考 文 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9-01-24)[2019-10-24].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2019-02-23)[2019-10-24].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902/t20190223_370857.html.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EB/OL].(2019-02-23)[2019-10-24].http://www.gov.cn/zhengce/2019-02/23/content_5367988.htm.
[4]新华社.习近平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EB/OL].(2019-05-22)[2019-10-24].http://www.gov.cn/xinwen/2019-05/22/content_5393619.htm.
[5]职教桥.2018-2025年广东地区大数据产业发展分析与人才培养需求报告[R/OL].(2019-06-05)[2020-07-20].https://www.sohu.com/a/318756955_99976729.
[6]商务部电子商务和信息化司.中国电子商务报告(2018)[R/OL].(2019-05-30)[2020-07-10].http://dzsws.mofcom.gov.cn/article/ztxx/ndbg/201905/20190502868244.shtml.
[7]孙唯.广东省教育厅发布201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N].羊城晚报,2020-02-20.
[8]中国日报网.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中国创业水平整体提高[EB/OL].(2018-01-29)[2020-09-24].http://ln.chinadaily.com.cn/2018-01/29/content_35605053.htm.
[9]董瑞强.北大企业大数据研究中心:广东位居创新创业指数2018榜首[EB/OL].(2018-07-21)[2020-09-24].http://finance.eastmoney.com/news/1350,20180721910818098.html.
[10]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广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7号)[EB/OL].(2018-05-31)[2020-10-24].https://www.sohu.com/a/234939749_229991.
[11]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广东省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强服务”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EB/OL].(2019-02-03)[2020-09-24].https://zhuanlan.zhihu.com/p/77035631.
[12]代春花.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外企业家,2019(34):149.
[13]张洁萍.粤港澳大湾区整合背景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选择[J].经济研究导刊,2019(35):79-80.
[14]曹美苑,兰青.粤港澳大湾区高职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适配性[J].职业技術教育,2019(24):49-55.
关键词 高职教育;“双高计划”;扩容提质;服务“双区”;广东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0)27-0067-08
一、研究背景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互动最直接、最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从“示范校建设计划”到“双高计划”,高等职业教育已逐步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类型,同时也给当前高职教育发展赋予了全新的时代内涵。“示范校”建设明晰了高职教育改革创新的发展方向并有效推动了高职院校办学基础能力的提升,而“双高计划”的实施则是为了进一步推动高职教育的转型和升级发展,提升高职院校服务产业、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作为国家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作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中国高职教育迎来了新一轮政策供给。以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双高计划”)为抓手和平台,到2022年,中国将“建设50所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150个骨干专业(群)”[1]。“双高计划”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等政策的目标相衔接,并提出要提升办学水平、服务能力、国际影响力,到2035年争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从引领全国职业教育发展,为支撑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到引领职业教育实现现代化,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从形成一批有效支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制度、标准,到形成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模式[2][3],高职院校需要把握好标准、制度、队伍和平台4方面的内涵和要求,更好地推动高职教育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达到各阶段的总体目标和总体要求。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粤港澳从区域经济合作上升到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国家战略。2019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与“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形成区域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双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急需人才和科学技术的支撑,归根结底是创新型人才的支撑。学术型、應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共同构成创新人才体系,其培养是整个创新体系不可或缺的人才供给。“双高计划”是高职院校内涵提升和办学水平提升的又一个契机。广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此轮“双高计划”建设大潮中理应重视其对区域乃至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作用。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进一步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对新形势下推动广东高职教育扩容提质、提升服务“双区”驱动格局构建和发展的能力,推进区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广东高职教育发展的形势分析
(一)高职教育仍不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近年来,广东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截至2019年,广东省共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87所,其中,公办高职院校60所,民办高职院校27所。广东高职院校在校生人数为759085人,为社会输送了252026名毕业生,就业人数为238198人。广东高职教育在资源配置、空间布局、师资水平、办学条件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步。然而,与10.8万亿元的年GDP总量(2019年)相比,广东省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仍不匹配。广东省是职业教育大省,高职教育规模连续6年全国第一,2012-2017年全日制在校生总数在全国规模的占比均超过8%,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是,高职教育办学规模仍未能满足广东经济发展规模和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巨大需求。面对扩招和办学规模的扩大,高职院校的办学空间越来越紧张,投入不足仍是广东高职教育未来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困难。从表1和图1可以看出,尽管财政投入大幅增加,但广东省高职学校生均财政拨款水平明显低于其他发达省份,到2017年也仅比全国平均水平22235.73元略高。
从1989年开始,广东省经济总量连续31年位居全国第一位。然而,当前创新科技人才短缺,区域和行业发展不平衡,缺少技术应用型人才等问题仍制约着广东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就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来说,其一方面是测量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另一方面也是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广东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大幅提升,从2014年的31.9%提高到2018年的42.43%,见图2。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广东省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依然有较大差距,并明显低于国内其他高等教育发展较快的地区,如江苏、浙江等。同时,在各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未来5~10年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也远高于广东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目标值50%。从表2可以看出,广东省2017年每10万人口高等学校在校生数为2309人,低于全国均值,也明显低于北京、上海、江苏等地区。 (二)区域一体化发展亟需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
区域一体化发展已经是区域分工的基本发展趋势和国际性现象。高等院校是地方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支撑,能有效解决人才短缺问题。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和协调发展亟需区域内高等教育资源实现合理布局,以推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当前,广东省内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布局不够合理。粤东西北地区在承接中心区域的产业转移和大力发展制造业的过程中,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愈现短缺。从图3来看,截至2019年6月,广东省共有高等院校(含本科和专科)154所,其中,珠三角城市共有127所,占高校总数的82.5%;粤东西北城市共有27所,占高校总数的17.5%。从本科层次来看,截至2019年6月,广东省共有本科院校67所,占全省高等学校数(含独立学院)的43.5%。其中,珠三角地区共有57所、粤东地区有3所、粤西地区有5所、粤北地区有2所,分别占本科学校数的85.1%、4.5%、7.4%和3%。从专科层次来看,截至2019年6月,广东省共有高职高专院校87所,占全省高等学校(含独立学院)的56.5%。其中,珠三角地區共有70所、粤东地区有4所、粤西地区有7所、粤北地区有6所,分别占总数的80.5%、4.6%、8%和6.9%。
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对比分析,珠三角城市每110.53万常住人口拥有一所本科院校,而粤东西北城市每504.5万常住人口才拥有一所本科院校。再从本科院校数量和GDP比值来看,珠三角地区1421.9亿元GDP有一所本科院校,而粤东西北地区1997.75亿元GDP才拥有一所本科院校。由此可见,珠三角城市群外围区域的本科教育存在较大缺口,广东省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难以匹配其经济发展水平。珠三角城市每90.01万常住人口拥有一所专科院校,而粤东西北城市每296.76万常住人口才拥有一所专科院校。再从专科院校数量和GDP比值来看,珠三角地区634.31亿元GDP有一所专科院校,而粤东西北地区1175.14亿元GDP才拥有一所专科院校。
(三)专业结构与转型升级中的产业结构互动仍不够紧密
高职教育的生命力主要在于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服务性与动态适应性。高职教育重点围绕产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人才培养结构更应与产业结构正向相关。当前,广东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程度不够,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结构和创新协同发展需要仍不匹配。以农林牧渔大类专业为例,广东省2019年高职培养的生源总数仅占0.67%,与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有较大差距。从广东省2018年高职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结构与三次产业结构对比来看,广东省高职专业布点情况、毕业生流向产业结构与三次产业的产值和从业人员比例都有较大偏离,见图4。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偏离最大,难以满足当前产业转型升级新形势下现代农业和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大量需求。
(四)内涵建设与专业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相比,广东省高职教育在数量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办学质量仍有较大提升的空间。以入选“双高计划”建设单位为例,2019年全国“双高计划”建设单位197个,其中56所高职学校入选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141所高职学校入选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江苏省共有20所高职院校入选,总数位居全国第一位;浙江省、山东省各有15所高职院校入选,入选总数并列第二位;广东省共有14所高职院校入选,入选总数位居第四位。在教学成果奖获奖数量上,与先进省份江苏等相比仍有差距。2018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共评出638项,江苏省的获奖数达112项,远远超出其他省份;广东省共获53项,排在第三位。从平均每所学校获奖情况来看,江苏省为0.35,浙江省为0.16,山东省为0.12,广东省为0.10,见表3。2018年全国高职类教学成果奖共有294项,江苏省居第一位,获奖总数40项,山东省高职获奖总数38项,广东省高职获奖总数34项,浙江省高职获奖总数21项,陕西省高职获奖总数14项,前五名获奖数量之和占获奖成果总数的比重达到50%,见表4。
(五)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仍未完全畅通
近年来,广东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衔接模式包括贯通培养模式、一体化培养模式和专业群衔接模式等。尽管衔接模式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但招生规模仍有待进一步扩大。截至2019年,全省共有10所本科院校的25个专业点与11所高职院校开展四年制本科协同育人试点,招生数为1340人。同时,共有40所高职院校的94个专业点与24所本科院校开展三二分段专升本协同育人试点,招生数为5726人。开展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协同育人试点工作的高职院校占广东省高职院校的45.9%,开展试点工作的本科院校数量仅占广东省本科院校的14.9%,本科院校的参与度不高。此外,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协同育人试点专业的计划招生人数占比仍较低。开展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协同育人试点项目(四年制本科、三二分段专升本)的计划招生总人数仅占当年全省高考录取人数的1.5%。在不同层次和类别院校沟通和衔接过程中,专业对接、入学和毕业标准、课程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对接等系列问题亟待解决。
三、“双区”发展对高职教育的需求分析
(一)“双区”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2019年5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动融入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4]。当前,广东省正加快推进制造强省建设,建设全国智能制造发展示范引领区,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需要高职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能支撑先进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的技术技能人才。为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职业教育融合发展,职业教育专业开设必须以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为依据,使职业教育内容形式与区域产业结构相适应。大数据、跨境电商作为战略新兴产业及现代服务业的新业态模式,对人力资源供给产生了新的需求。 2019年6月发布的《广东地区大数据产业发展分析与人才培养需求报告(职教桥)》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将会出现约100万的大数据专业人才缺口,其中广东省大数据人才缺口约40多万,未来5到10年,我国大数据市场规模年均增速将超过 30%[5]。截至2018 年,广东共有3所高等学校和26所职业院校开设了“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每年培养大数据专业人才约 5000人。根据《2018年中国电子商务报告》统计显示,中国跨境电商人才缺口已接近450万,并以每年30%的增速扩大,广东作为跨境电商进出口贸易额占比超全国一半的外贸大省,其人才需求也占50%以上[6]。然而,根据《2019年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统计显示,仅有4.8万毕业生流向商务服务业[7]。可见高水平高职院校专业群的设置、布点与产业发展应紧密契合,面向“双区”产业布局调整专业结构。同时,重点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打造高水平专业群,重点培养“智能制造”“新工科”“新商科”、大健康、大数据等专业人才。
(二)“双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对应用型研究的需求
回归實体经济是当前布局全球城市产业体系的重要方向。目前“双区”正建设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着力构建世界级创新资源集聚区、科技创新策源地、创新驱动和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区。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聚集度和竞争力离不开技术研发和创新要素的聚集和支撑。专利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创新能力的重要要素。PCT专利数量是反映一个区域的创新实力及区域内企业或机构参与国际化竞争程度的重要指标。根据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GDI智库)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19)》,从2014-2018年的数据显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明专利总量逐年上升,从103610件增加至330832件,增长219.31%,并呈稳定上升趋势。其中,2018年的PCT专利总量仅次于东京湾区,在世界主要湾区中排第二,见图5。可见,“双区”正逐步走上以创新引领发展的路子。然而,从人均PCT专利拥有量来看,粤港澳大湾区人均仅为3.92个,远低于东京湾区的人均6.77个和旧金山湾区的人均10个,见图6。当前“双区”产业布局逐步呈现高端化发展,动能转换加快,产业集聚提高,跨界融合发展,发展后劲不断增强的新局面。产业高端化的过程是先进生产要素和优秀人才向城市聚集的过程,产业一旦形成规模,将产生集聚效应,吸引更多外部资源要素加快集聚,促进内部新生主体快速衍生和成长。“双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建设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发展区域,区域内仍需深化科技创新合作,提升整体创新能力,因此对研发、技术服务的需求愈发显现。
国内多数专家学者都一致认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的三大基本职能。与基础研究及工程研究具有不同内涵,高职应用型研究属于技术应用性研究范畴,主要是指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活动,包括批量生产的效率提升活动,同时还应包括针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的调查研究、决策咨询、社会培训和社区服务等。近年来,国际社会逐步意识到职业教育对区域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作用。英国、加拿大、荷兰、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家分别采取了不同模式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开展应用型研究。在中国,实施“双高计划”过程中,推动高职院校开展应用型研究,对现阶段高职专业高水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既能提升高职专业建设的内涵,有效突破高职专业建设的瓶颈,也能提升高职院校服务产业变革与经济发展的能力。
(三)“双区”一体化发展对打造“双创”平台的需求
2018年1月发布的全球创业观察(GEM)2016/2017中国报告数据[8]显示,中国教育培训的创业环境条件得分从2010年的2.38分上升到2016年的2.61分。中国商务环境的创业环境条件得分从2010年的2.54分上升到2016年的2.58分。研发转移方面,2010年创业环境条件得分为2.65,而2016年降至2.49。教育培训、商务环境和研发转移等方面的创业环境条件改善较为缓慢。北京大学企业大数据研究中心发布的“创新创业指数2018”[9]显示,在2017年中国创新创业总量指数省级层面,广东位居榜首;在市级排名中,深圳创新创业密度独占鳌头。在总量指数排名城市50强中,浙江、江苏两省各有8个,广东7个。在具有创新创业活力的城市(县)数量上,长三角占25(县92)席,珠三角占14(县41)席,京津冀占12(县65)席。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各类创新资源集聚不断加强,人才、设备、资金、信息、政策和成果等的高度聚集和共享交流日趋频繁,对区域内协同育人、协同创新提出巨大需求。推动大湾区一体化发展进程,急需打造一体化的技术人才交流和“双创”平台。产业发展和职业教育之间是一个互动调整、新旧更替、动态提升的耦合过程。广东省内的高职院校应与科研院所、园区和企业构建区域高职教育共同体,打造面向未来产业重点发展领域的大学生和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建立创新创业信息系统,为高职学生提供信息咨询、项目推介、供需对接和项目孵化等服务,创建一批涵盖创业服务、融资服务、政策宣讲、专家指导、沙龙交流、培训实训、创业孵化等帮扶服务的众创空间。
四、改革创新,扩容提质,提升广东高职教育服务“双区”发展能力
2018年5月,广东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并公布《广东省职业教育条例》[10]。2019年2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广东省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强服务”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11]。这些文件的出台,强化了顶层设计和制度引领,广东职业教育以“扩容、提质、强服务”为主线,理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整合和新增职业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增加优质职业教育学位,扩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供给,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完善职教城建设管理体制,加强资源共享,将广东职教城建成集约发展职业教育的示范、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示范、产教融合的示范、中高本硕衔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示范。培养大批适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推动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是粤、港、澳三地的“最大公约数”。在“双区”格局构建的新形势下,广东高职教育应把握“双高计划”建设机遇,实现扩容提质有“新突破”,服务湾区经济有“新亮点”。 (一)以高标准建设广东职教城为“扩容提质”重要抓手,打造全国职业教育的创新示范区和“双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地
我国即将迈进“十四五”发展时期,广东产业处于转型升级的爬坡越坎阶段、创新驱动的破题阶段、振兴发展的冲刺阶段。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地处粤北清远的广东职教城将发挥广东职教龙头和引领作用。截至2019年9月,广东职教城已经入驻10所高等院校。在此基础上,将规划新增三期高教用地近450公顷,再引进4所高职院校、2所本科院校和数个研究院。广东职教城将囊括中职、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高校,涉及金融、交通、农业、建筑、工程、财贸等行业,职业院校聚集度全省首屈一指。在校大学生将超过20万人,每年可输送技术技能人才约7万人,为粤港澳大湾区、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广东职教城所在的清远市要充分利用作为全国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地区的优势,积极创建国家产教融合型城市试验区。依托职教城高校层次丰富和类别多样的优势,积极探索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衔接培养,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2]。实施职业教育综合改革,争创国家级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
(二)以实施“双高计划”为契机,提升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服务能力
教育部实施高职院校“双高计划”的目的是在示范校建设成效与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服务能力的提升。通过优秀范例的示范效应,在学校办学标准、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教学标准、政策制度、治理体系、管理队伍、教师队伍和产教融合平台等多方面,努力对全国职业院校起示范和带动作用。
截至2020年1月,广东共有4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7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和15所省级示范院校,见表5,这些院校主要聚集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珠三角地区。统计表明,4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在教学改革及专业建设的过程中总结出24种人才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上,共重点建设专业(群)28个;7所骨干高职建设院校在其建设方案中都从学校層面形成了符合高职教育工学结合要求的31种人才培养模式,规划重点建设专业(群)31个。同时在内涵建设中,建成了一批国家级精品课程、精品在线课程、教学名师、教学团队和实训基地。
下一阶段广东高职院校要在专业水平提升方面下功夫,紧抓“双高计划”机遇,推动高职院校围绕广东重点发展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绿色石化、超高清视频、汽车制造、智能家电、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及精密制造、人工智能及机器人、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海洋工业装备和船舶、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筑材料、家具制造、金属制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及优势传统产业的发展趋势与人才需求,同时结合粤港澳大湾区中“9 2”城市的不同定位进行教学资源的重新整合、专业设置动态对接。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应与企业展开深度合作,探索职教集团、产业联盟、产业学院等协同创新、校地合作、资本混合等不同形态、不同合作方式的校企利益共同体建设,共同研判产业发展趋势,共享实训基地,共建核心课程,共同培养复合型适用人才,共同开展科技攻关。在研究水平和服务能力提升方面,应制定服务于高职类型的产学研制度,提高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协同育人、协同创新的积极性。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必须加强以技术和产品研发为主的技术应用性研究,积极参与地方经济社会领域难点热点问题调研,为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教学改革、教师发展等注入新活力。高职院校要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实际生产、经营和研发活动,提升高职院校服务行业企业的技术附加值,助力广东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壮大。
(三)加大投入,盘活资源,推动高职教育扩容与区域协调发展
加大省级统筹和扶持力度,支持粤东西北高职院校发展,解决广东高职教育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财政投入比例,合理增加财政转移支付,更多支持欠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目前,粤东西北高职教育资源缺乏,为了进一步促进协调发展,从而解决粤港澳大湾区虹吸效应导致粤东西北人才流失的被动局面,应在招生方面对粤东西北高职教育给予支持,扩大招收本地生源的比例,扶持粤东西北建设一批高水平的高职院校。粤东西北特色产业,如生态农业、特色工业、海洋产业的发展及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都急需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支持。可根据粤东西北地区特色产业及发展战略,增加地方高职院校的数量,整合地方高职院校资源及社会资源,以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需要。
(四)加快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构建“中职—高职—应用本科—专业研究生教育”贯通衔接的人才培养“立交桥”
构建“中—高—本”“高—本—硕”和“中—高—本—硕”贯通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满足职教学生成才需求和增加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存量的有效途径[13]。扩大高职院校专本对接的专业数量和招生规模,在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间架设起多座畅通的桥梁,将为各级各类职教学生的个人成长与终身学习提供路径和平台。在“双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生产要素不断向高端聚集的形势下,应大力推动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并加大投入新建一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同时,为确保“立交桥”的运行通畅与有效,保证贯通培养体系中学生的入学质量和毕业质量,可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组成由各层级教育机构、第三方评价机构以及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中职—高职—应用本科—专业研究生教育”贯通培养的专家委员会,制定评价制度及实施办法,构建科学合理的贯通培养评价机制。各阶段学校共同制订“中高本硕”衔接的专业目录,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开发“中高本硕”贯通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解决当前存在的各级教育间专业设置不对称、课程体系不衔接、人才培养界限模糊等问题。加快推进高职教育学分银行建设,实现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和转换,为职教学生持续成长拓宽通道。
(五)秉持“全球治理观”推动构建区域高职教育共同体,借鉴先进职业教育经验,进一步拓展职业教育发展空间 国际化是高职学校办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双高计划”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应秉持“全球治理观”,推动跨境职教合作平台、国际化产教融合平台、国际化科研合作平台的搭建,加强与区域职教组织的合作,多渠道参与全球职业教育治理。构建粤港澳高职教育共同体,对接国外职业院校,形成双边或多边人文交流机制框架。应建设一支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国际化管理队伍,打造一批懂外语、懂专业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专任教师。积极与欧美发达国家职业院校结对,引入优质职教资源;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职业院校结对,推动职业教育实现技术、服务、标准的梯度输出。
在粤港澳大湾区内,不同制度、法律体系、多元文化与历史积淀构筑了区内职业教育发展开放互融的特殊背景。国际经验借鉴是广东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有效路径。省内高职院校与港澳地区职业院校可探索合作构建区域现代职教共同体,并以此为载体,通过创新共建共享理念、完善共建共享体制机制、开发共建共享平台、建设优质教学资源、完善过程监控机制和综合评价体系等举措,打破内地与港澳地区院校、政策、制度等壁垒,实现优势互补。争取国家支持,对人才职业资格互认工作进行自上而下的系统设计,加快探索推进粤港澳及国际职业资格互认。引进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积极探索粤港澳从业人员的资格互认,推进粤港澳人才自由流动。
(六)构建开放共享的高职发展数据库和粤港澳区域高职人才信息应用基础平台
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设广东高职发展数据库。除动态反映广东地区高职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的发展趋势外,还应将省内或国内建设的较好的课程、专业资源库等优质资源进行跨院校的共建共享[14]。省一级要统筹完善统一的政务云服务平台,建设集人才需求发布与调研、人才培养变化智能提醒、科技攻关合作交流、校企师资团队建设、专业技术服务、智库咨询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产教融合平台。鼓励人才信息、行业信息系统向云平台迁移,形成面向“双区”的职业教育云等系列专业云体系。加快制定区域信息资源目录,建立产业紧缺人才清单,编制发布紧缺人才专业和职业(工种)目录,推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数据与教育数据共享,为学生提供优质高效创新创业服务。
参 考 文 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9-01-24)[2019-10-24].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2019-02-23)[2019-10-24].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902/t20190223_370857.html.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EB/OL].(2019-02-23)[2019-10-24].http://www.gov.cn/zhengce/2019-02/23/content_5367988.htm.
[4]新华社.习近平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EB/OL].(2019-05-22)[2019-10-24].http://www.gov.cn/xinwen/2019-05/22/content_5393619.htm.
[5]职教桥.2018-2025年广东地区大数据产业发展分析与人才培养需求报告[R/OL].(2019-06-05)[2020-07-20].https://www.sohu.com/a/318756955_99976729.
[6]商务部电子商务和信息化司.中国电子商务报告(2018)[R/OL].(2019-05-30)[2020-07-10].http://dzsws.mofcom.gov.cn/article/ztxx/ndbg/201905/20190502868244.shtml.
[7]孙唯.广东省教育厅发布201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N].羊城晚报,2020-02-20.
[8]中国日报网.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中国创业水平整体提高[EB/OL].(2018-01-29)[2020-09-24].http://ln.chinadaily.com.cn/2018-01/29/content_35605053.htm.
[9]董瑞强.北大企业大数据研究中心:广东位居创新创业指数2018榜首[EB/OL].(2018-07-21)[2020-09-24].http://finance.eastmoney.com/news/1350,20180721910818098.html.
[10]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广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7号)[EB/OL].(2018-05-31)[2020-10-24].https://www.sohu.com/a/234939749_229991.
[11]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广东省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强服务”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EB/OL].(2019-02-03)[2020-09-24].https://zhuanlan.zhihu.com/p/77035631.
[12]代春花.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外企业家,2019(34):149.
[13]张洁萍.粤港澳大湾区整合背景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选择[J].经济研究导刊,2019(35):79-80.
[14]曹美苑,兰青.粤港澳大湾区高职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适配性[J].职业技術教育,2019(24):4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