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我感到写作教学是最棘手的问题,作文使许多学生感到头痛,有些学生就因惧怕作文而厌恶学习语文。初写课堂作文时,教室里常是唉声一片,迫于老师的压力,学生一个个皱着眉头,苦思冥想,拼凑完了赶紧上交老师,连再读一遍、修改修改的勇气都没有,整个作文过程完完全全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而写出的文章内容空洞,真情匮乏,语言干瘪,千篇一律。
可以说,作文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如何让学生有话写,且写出文质兼美,富有个性,具有创意表达的文章,确实是我们语文教师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针对作文教学中存在的现状,结合课改精神及课标对写作教学的要求,我在作文教学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一、体验是思如泉涌、下笔有神的源泉
我曾做过一次课堂作文,对于我和学生启发很大。那天上课后,我二话不说,让班上学生李欣到办公室去一下,说是数学老师找她,而数学老师不在办公室,于是李欣怀着疑惑的心情跑回教室。而我在教室里早就交代了如果李欣同学一回来大家都热烈地笑她,让她发窘,然后仔细观察她的外貌、神态、动作,揣摩她的心理。结果是李欣同学被大家笑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下面观察她的同学是指指点点,兴趣盎然,在这时,我告诉李欣,老师骗了她,结果她是满脑惶惑,怅然、失望、害羞、愤怒等各种感情齐涌上心头。此时,李欣同学的表情、动作、神态、语言尽显于外,成了全班同学极好观摩的“模特儿”,抓住这个时机,我让学生进行片段练习《李欣的窘态》,并让李欣同学写《我被骗了……》,着重从被骗后的心理入手。
结果学生作文比平时课堂作文都迅速,很多同学对李欣的表情、动作、神态、语言以及心理刻画得十分入微,而李欣同学在作文里写道:“与其说老师骗了我,还不如说老师启发了我,告诉了我被骗的滋味,我以后不会再是一个撒谎的孩子了。”这样就达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为什么学生这么容易进入情境呢?原因是他们投入了全部的热情,同学们都置身于事中,亲身体验了一回。因为是亲历的事,同学们才有话可说,有情可感。片段作文后,我又出了一个大作文题——《一堂……的写作课》。结果大家很快入题,真情习作比比皆是,而且学生写得很轻松。这次作文让我和学生都认识到了体验是思如泉涌、下笔有神的源泉。
写作之所以打动人,是因为文章负载着作者思想的泪和笑,衬托着作者的内心世界与情感。情感永远伴随着生命,伴随着体验。愈是体验的,就愈是真实的;愈是真实的,就愈是动人的;愈是浸染了真实感情的思想,就愈是鲜活的。写作有了真实的情感,便获取了鲜活的生命。现实中许多学生写文章多是编造的,就因为他们缺乏生活的体验,缺乏生活的感悟。所以,学生要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首先必须要有自己的体验和感悟。
二、生活是体验之源、创造之源,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块沃土
那么,如何丰富学生的体验呢?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走进生活,积累素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积累,就谈不上体验,就“无米下锅”。所以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然后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描写生活、欣赏生活。只有走进生活,学生才会有真心体验。初一课本的第一单元写的都是作者对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我就引导学生:其实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许多事情往往是颇富哲理的,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用心体悟,反复琢磨,便会慧眼独具,从中悟出值得阐述并给人以启迪的哲理。例如,面对中秋明月,苏轼书写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感慨;看到生活中飞蛾扑火,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这些寻常的小事,杏林子却感悟出深刻的道理;看到盛开的紫萝花,宗璞动情地说道:“花和人一样,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作者的这些感悟都是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观察,而且是用心的观察。所以,平时就要求学生有一双观察生活的眼睛,社会的发展、家庭的变化、同学苦读、集体劳动、名胜古迹、虫鱼鸟兽、花草树木、春雨秋风,这些都是我们观察的范围。同时还要注意在观察时,不仅要“身入”事物,而且要“心入”事物。也就是不能只是纯客观地搜集材料,而應该亲身加以体验,即陶冶、净化,融进自己的深切感受。有了真实的情感体验,就能使我们从微小平凡的事物中感受伟大与不平凡的东西,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我们的感悟能力就会大大提高,甚至也能像名家那样写出不仅感动自己还能感动别人的文章。
在此基础上,我认为随笔是一种很好的训练方式。要学会抓住“随”的特征,把脑中闪现的思想火花“随时”形成文字,真正做到“随”字,学生就会写出为数不少的佳作。久而久之,学生们意识到,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好而有价值的人、事、物、景,关键是缺少一颗善于发现和感动的心灵。对于初一新生,我让他们专门准备一个自由写作本,每周写一篇不加任何限制的作文,每隔一个月,让他们选一篇自己认为最好的文章,在班级展读。—篇篇或情真意切,或慷慨陈词,或传达亲情、友情,或关注时事,或音乐,或足球等等的文章勇敢地展示给同学们。当然还称不上完美,甚至有些问题还较多,但我都给予他们的充分的肯定,不做否定评价。渐渐地他们对写作有了信心,慢慢地便养成了写作的习惯,在不经意间他们就学会抒写自己。现在课堂作文不用愁眉苦脸了。对于初三的学生,在写随笔时要求集中一个阶段写同一个主题(或话题),形成一个系列。如“亲情系列”、“秋天的故事”、“往事如烟”……这样可以在同一主题下积累不同的素材,如果在考试中碰到某一类主题的文章就可以从自己的素材库中,提取认为最新鲜、体验最深刻的、最能表达该主题的材料来,加以构思写成文章。这样在考试中就不会面对作文题目觉得惘然,陷入无从下笔的窘境。
三、鼓励学生创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有了积累和体验后,重要的就是如何具有创意地把自己的体验表达出来,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作文能力,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创新作文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尝试,着重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和多向思维能力,旨在创新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写出立意“深、新、活”的好作文。
1、反弹琵琶,引发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指采用通常情况下与普通习惯的单向思维完全相反的思路,从对立的,完全相反的角度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方法,看似荒唐,实际上是一种打破常规的,非常奇特而又绝妙的创新思维方法,如果我们创新作文教学能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方法,写出来的文章就有独创性,以达到立意深刻的目的。
我们的学生长期以来形成了思维定势,作文常依赖《作文宝典》等拐杖,根据范文割割补补,吃别人咀嚼过的东西,毫无新意。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打破传统的、常规的思维的束缚,大胆地反弹琵琶,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地进行探索和挖掘,写出人人心中皆有而个个笔下全无的文章。
如指导学生写《爱》一文,我就启发学生: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爱,有爱才有温暖,才有幸福的生活,才有美好的未来……有的学生说,我多么希望得到爱,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缺少爱——无论是父母的,还是教师的,或者是人与人的;也有学生说,我得到了爱,因为生活中已经有人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它带来了信心、力量和勇气。而最令人赞美的是,一位学生用了逆向思维:我不需要父母或教师过分的爱,因为过分的爱限制了我的发展,过分的爱使我与同学、朋友之间产生隔阂,希望父母不溺爱,教师能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这样的立意避免了单一与狭窄,显得新颖、独特、高人一等。
2、纵横驰骋,引发多向思维
当前,高考、中考都趋向话题作文,话题作文有它的优势,给了学生自由的空间,如果长期地进行话题作文写作和考试,学生也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于是平时写文章或应试文章,只要能写三五篇较好的记叙文、散文或小小说,什么考试都不怕,以不变应万变,写出的文章势必局限于旧路老套,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使学生思维僵化。因此,非常有必要培养学生纵横驰骋、多思遐想的习惯,让其思绪在广阔的天地里遨游,写出奇、新、美的境界,不吊死在一棵树上,发展多向思维,让他们“横看成岭侧成峰”。
如《由牛想到的……》一文训练,我就引发学生通过多向思维,引发若干观点:(l)从鲁迅先生的“俯首甘为孺子牛”到郭诛若自比为“牛尾巴”到茅盾自比为牛尾巴上的“一根毛”,想到为人处事的谦虚;(2)从牛作业时昂首向前的形象,想到人们生活中应象牛一样充满活力,负重不辞;(3)从牛的“韧”劲、“强”劲,想到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应有一股牛劲,知难而进;(4)从牛的各种作用和牛的各方面本领想到不管在什么岗位上,都要像牛那样耕田、运输、提供牛奶……全心全意为人民贡献;(5)从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想到“我为人人”的高尚品格;(6)像牛一样吃苦耐劳、不计报酬……有了这么多观点,学生就能快速作出选择,就容易达到“奇、新、美”的境界。
实践证明,通过以上的做法,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而且能让学生做到有话写,且写出文质兼美,富有个性,具有创意表达的文章。倘若学生把作文作为自己的乐事,成为自己需要的时候,我们所看到的将是无比灿烂的景象。
可以说,作文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如何让学生有话写,且写出文质兼美,富有个性,具有创意表达的文章,确实是我们语文教师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针对作文教学中存在的现状,结合课改精神及课标对写作教学的要求,我在作文教学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一、体验是思如泉涌、下笔有神的源泉
我曾做过一次课堂作文,对于我和学生启发很大。那天上课后,我二话不说,让班上学生李欣到办公室去一下,说是数学老师找她,而数学老师不在办公室,于是李欣怀着疑惑的心情跑回教室。而我在教室里早就交代了如果李欣同学一回来大家都热烈地笑她,让她发窘,然后仔细观察她的外貌、神态、动作,揣摩她的心理。结果是李欣同学被大家笑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下面观察她的同学是指指点点,兴趣盎然,在这时,我告诉李欣,老师骗了她,结果她是满脑惶惑,怅然、失望、害羞、愤怒等各种感情齐涌上心头。此时,李欣同学的表情、动作、神态、语言尽显于外,成了全班同学极好观摩的“模特儿”,抓住这个时机,我让学生进行片段练习《李欣的窘态》,并让李欣同学写《我被骗了……》,着重从被骗后的心理入手。
结果学生作文比平时课堂作文都迅速,很多同学对李欣的表情、动作、神态、语言以及心理刻画得十分入微,而李欣同学在作文里写道:“与其说老师骗了我,还不如说老师启发了我,告诉了我被骗的滋味,我以后不会再是一个撒谎的孩子了。”这样就达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为什么学生这么容易进入情境呢?原因是他们投入了全部的热情,同学们都置身于事中,亲身体验了一回。因为是亲历的事,同学们才有话可说,有情可感。片段作文后,我又出了一个大作文题——《一堂……的写作课》。结果大家很快入题,真情习作比比皆是,而且学生写得很轻松。这次作文让我和学生都认识到了体验是思如泉涌、下笔有神的源泉。
写作之所以打动人,是因为文章负载着作者思想的泪和笑,衬托着作者的内心世界与情感。情感永远伴随着生命,伴随着体验。愈是体验的,就愈是真实的;愈是真实的,就愈是动人的;愈是浸染了真实感情的思想,就愈是鲜活的。写作有了真实的情感,便获取了鲜活的生命。现实中许多学生写文章多是编造的,就因为他们缺乏生活的体验,缺乏生活的感悟。所以,学生要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首先必须要有自己的体验和感悟。
二、生活是体验之源、创造之源,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块沃土
那么,如何丰富学生的体验呢?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走进生活,积累素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积累,就谈不上体验,就“无米下锅”。所以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然后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描写生活、欣赏生活。只有走进生活,学生才会有真心体验。初一课本的第一单元写的都是作者对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我就引导学生:其实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许多事情往往是颇富哲理的,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用心体悟,反复琢磨,便会慧眼独具,从中悟出值得阐述并给人以启迪的哲理。例如,面对中秋明月,苏轼书写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感慨;看到生活中飞蛾扑火,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这些寻常的小事,杏林子却感悟出深刻的道理;看到盛开的紫萝花,宗璞动情地说道:“花和人一样,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作者的这些感悟都是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观察,而且是用心的观察。所以,平时就要求学生有一双观察生活的眼睛,社会的发展、家庭的变化、同学苦读、集体劳动、名胜古迹、虫鱼鸟兽、花草树木、春雨秋风,这些都是我们观察的范围。同时还要注意在观察时,不仅要“身入”事物,而且要“心入”事物。也就是不能只是纯客观地搜集材料,而應该亲身加以体验,即陶冶、净化,融进自己的深切感受。有了真实的情感体验,就能使我们从微小平凡的事物中感受伟大与不平凡的东西,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我们的感悟能力就会大大提高,甚至也能像名家那样写出不仅感动自己还能感动别人的文章。
在此基础上,我认为随笔是一种很好的训练方式。要学会抓住“随”的特征,把脑中闪现的思想火花“随时”形成文字,真正做到“随”字,学生就会写出为数不少的佳作。久而久之,学生们意识到,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好而有价值的人、事、物、景,关键是缺少一颗善于发现和感动的心灵。对于初一新生,我让他们专门准备一个自由写作本,每周写一篇不加任何限制的作文,每隔一个月,让他们选一篇自己认为最好的文章,在班级展读。—篇篇或情真意切,或慷慨陈词,或传达亲情、友情,或关注时事,或音乐,或足球等等的文章勇敢地展示给同学们。当然还称不上完美,甚至有些问题还较多,但我都给予他们的充分的肯定,不做否定评价。渐渐地他们对写作有了信心,慢慢地便养成了写作的习惯,在不经意间他们就学会抒写自己。现在课堂作文不用愁眉苦脸了。对于初三的学生,在写随笔时要求集中一个阶段写同一个主题(或话题),形成一个系列。如“亲情系列”、“秋天的故事”、“往事如烟”……这样可以在同一主题下积累不同的素材,如果在考试中碰到某一类主题的文章就可以从自己的素材库中,提取认为最新鲜、体验最深刻的、最能表达该主题的材料来,加以构思写成文章。这样在考试中就不会面对作文题目觉得惘然,陷入无从下笔的窘境。
三、鼓励学生创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有了积累和体验后,重要的就是如何具有创意地把自己的体验表达出来,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作文能力,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创新作文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尝试,着重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和多向思维能力,旨在创新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写出立意“深、新、活”的好作文。
1、反弹琵琶,引发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指采用通常情况下与普通习惯的单向思维完全相反的思路,从对立的,完全相反的角度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方法,看似荒唐,实际上是一种打破常规的,非常奇特而又绝妙的创新思维方法,如果我们创新作文教学能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方法,写出来的文章就有独创性,以达到立意深刻的目的。
我们的学生长期以来形成了思维定势,作文常依赖《作文宝典》等拐杖,根据范文割割补补,吃别人咀嚼过的东西,毫无新意。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打破传统的、常规的思维的束缚,大胆地反弹琵琶,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地进行探索和挖掘,写出人人心中皆有而个个笔下全无的文章。
如指导学生写《爱》一文,我就启发学生: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爱,有爱才有温暖,才有幸福的生活,才有美好的未来……有的学生说,我多么希望得到爱,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缺少爱——无论是父母的,还是教师的,或者是人与人的;也有学生说,我得到了爱,因为生活中已经有人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它带来了信心、力量和勇气。而最令人赞美的是,一位学生用了逆向思维:我不需要父母或教师过分的爱,因为过分的爱限制了我的发展,过分的爱使我与同学、朋友之间产生隔阂,希望父母不溺爱,教师能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这样的立意避免了单一与狭窄,显得新颖、独特、高人一等。
2、纵横驰骋,引发多向思维
当前,高考、中考都趋向话题作文,话题作文有它的优势,给了学生自由的空间,如果长期地进行话题作文写作和考试,学生也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于是平时写文章或应试文章,只要能写三五篇较好的记叙文、散文或小小说,什么考试都不怕,以不变应万变,写出的文章势必局限于旧路老套,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使学生思维僵化。因此,非常有必要培养学生纵横驰骋、多思遐想的习惯,让其思绪在广阔的天地里遨游,写出奇、新、美的境界,不吊死在一棵树上,发展多向思维,让他们“横看成岭侧成峰”。
如《由牛想到的……》一文训练,我就引发学生通过多向思维,引发若干观点:(l)从鲁迅先生的“俯首甘为孺子牛”到郭诛若自比为“牛尾巴”到茅盾自比为牛尾巴上的“一根毛”,想到为人处事的谦虚;(2)从牛作业时昂首向前的形象,想到人们生活中应象牛一样充满活力,负重不辞;(3)从牛的“韧”劲、“强”劲,想到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应有一股牛劲,知难而进;(4)从牛的各种作用和牛的各方面本领想到不管在什么岗位上,都要像牛那样耕田、运输、提供牛奶……全心全意为人民贡献;(5)从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想到“我为人人”的高尚品格;(6)像牛一样吃苦耐劳、不计报酬……有了这么多观点,学生就能快速作出选择,就容易达到“奇、新、美”的境界。
实践证明,通过以上的做法,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而且能让学生做到有话写,且写出文质兼美,富有个性,具有创意表达的文章。倘若学生把作文作为自己的乐事,成为自己需要的时候,我们所看到的将是无比灿烂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