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教育家叶圣陶有言:“教育之目的是为了达到不教育!”叶老所言之“不教育”并非放弃教育,而是通过唤起受教育者之教育主动性,使其在头脑中形成自我教育之思维理念,进而在教育形式上从被动教育转变为主动教育。而大学教育是要有一种浓郁的学术氛围来显现,氛围的形成则是由一个个具体的教师和他的学生们为学术共同努力造就的。本文通过对本校研究生院创立的“研究生伯仲学术沙龙”进行概述与研究,并阐述学术沙龙对于提升研究生综合学术素养、营造良好学风等教育功用。
关键词:研究生;伯仲学术沙龙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017-02
研究生的逐年扩招,不仅加大了教育管理的难度,同时对研究生的教育质量提出严峻挑战,而这种“以灵活多样的主题、开放的组织形式和自由交流的精神氛围”[1]为主要特点的学术沙龙将成为辅助研究生课程的重要组成形式,对于研究生学术要求的强化,理解能力及创新探索能力的培养有着深远的影响,最终成为自由独立的大学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学术沙龙的起源及演变
沙龙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概念,原意是指客厅,是法语Salon的音译,是欧洲文艺复兴的产物。在“沙龙”中,自制、自爱、理性讨论等特点表现的最为明显。它的创设给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最有效、理想的场所。17世纪中叶,英国某些科学家经常聚集在一起对研究中碰到的难题进行切磋,这就形成学术沙龙的雏形。[2]1931年,美国科学家戈登发起召开一个学术交流会议,在安排学术报告之外,大部分时间留给科学家们自由交流,与会人员均受益颇多,这一交流方式被后人称作戈登会议,也是现代学术沙龙的典型。[3]
现如今,学术沙龙已经演变作为一种学术研讨平台,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它的特点主要是:1.参与人员举办活动不受时间地点限制,且组织活动简单易行。活动时间可根据参与者实际情况共同商讨安排,活动场地要求不高,普通教室、室外广场、会议室、公园都可以,由此可以看出学术沙龙现可成为研究生培养的一种参考形式。2.适用于小群体交流,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组织有相关知识背景的教师、同学,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讨论,交流,这样不仅能增进彼此的感情,还能创生新想法,增进学术能力。3.学术沙龙形式丰富多彩,可为学术论坛、学术读书会、圆桌讨论、素质拓展、学术茶话会等多种形式。
从古至今,学术沙龙造就了众多伟人及拔尖学者,他们从沙龙中成长并发展壮大,在沙龙中汲取营养,在思想和思想的交锋中得到智慧的升华,比如,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奠基人马克思,经常参加柏林青年黑格尔派的博士俱乐部;年轻也同样受益于学术沙龙“奥林匹亚学院”上的爱因斯坦。国内研究生教学实践中,学术沙龙的优秀典范当属教育家潘懋元先生的周六家庭学术沙龙,[4]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拔尖学者,让同学们受益终身;黑龙江大学黄忠廉教授创办的翻译沙龙也是学术沙龙的成功典范,培养的8名博士研究生和30多名硕士研究生,其中多名学生申请了国家级、省级及其他课题,每名学生都有论文发表,多为核心、重要期刊。
二、办好学术沙龙,培训伯仲良才
(一)伯仲学术沙龙的简概。
“伯仲”二字由博士研究生导师李冀教授提出,他指出:论现代教育之人才观,言中医教育之理念,可概括为“伯仲”二字。“伯仲”,一者为“伯仲叔季”与“伯仲难分”,以强调有层次而不为层次论之现代教育人才观;二者取中医药理论渊薮之经典《黄帝内经》岐伯之“伯”和《伤寒杂病论》作者汉代医圣张仲景之“仲”,以体现“厚基础,重临床”之中医教育理念。
“研究生伯仲学术沙龙”的创立者为本校研究生院王烨燃老师,本着为提高研究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创办了研究生伯仲学术沙龙。他提出研究生伯仲学术沙龙的宗旨:营造浓厚学术氛围,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激发学术热情,拓宽视野,增长知识,提高研究能力和科研水平。以学术自由和学术平等为理念,为师生之间的学术沟通和感情交流搭建良好的学术平台。以及伯仲学术沙龙会训:博学慎思,明辨笃行,立足传承,发展创新。
“研究生伯仲学术沙龙”是在研究生院指导下,以研究生同学为主体组成的学术社团。“研究生伯仲学术沙龙”的全部学术活动包括活动策划、活动组织、通讯报道、信息反馈等均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自己完成,学术活动的资金和场地均由研究生院提供。作为研究生院的特色主题活动,“研究生伯仲学术沙龙”围绕研究生们所关心并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共性话题展开探讨,在共同研讨中互相促进,使广大同学能更好地开展学术研究,获得更大收获。“研究生伯仲学术沙龙”由多名学校知名专家组成的学术顾问团、一名日常工作指导教师和以研究生为主体的秘书处三部分组成。沙龙的核心机构是秘书处,下设素质拓展部、网络文学部、辩论演讲部三个职能部门和临床、基础、药学、综合四个学术研究方向,每个研究方向之下又根据研究生的兴趣和专业设立多个学术组,各研究方向和学术组均有专门的负责人。此外,沙龙还建立了自己的网络博客,在学校网站开辟了自己的网络专栏,并即将出版自己的期刊。为加强学术活动的针对性,沙龙以各学术组为单位实行会员制。成为沙龙的会员无须缴纳一分会费,但每位会员必须如期参加所在学术组的学术活动,积极参加互动探讨,并在活动之后撰写学术心得发表在沙龙博客上,以供主讲人及时获取反馈信息。
(二)伯仲学术沙龙的特色及优势。
自我教育乃培养人才之有效手段,亦是提高创新能力之重要途径。如何将自我教育理念与当前中医药研究生教育方式相融合,是每位中医药研究生教育工作者所需思考之重要课题。与传统的学术讲座不同,学术沙龙的活动以各学术组为单位进行。各学术组每期活动的主题都在会员之中经过详细的调研和探讨,因而对同学们的学术研究更具有针对性。每期学术活动的主讲人均由各学术组会员开会集体推荐产生,既可以是研究生、青年教师,也可以是该领域的博导和专家。先后邀请李连达、张伯礼、吴以岭、刘昌孝院士;张琪、段富津、孙申田、王玉玺等国家级名老中医和曹洪欣、匡海学、王喜军、李冀、王庆国、段金廒、王琦等知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开展大型学术讲座。伯仲学术沙龙的活动以主题讲座、圆桌探讨、演讲辩论、嘉宾访谈、读书心得交流、模拟演练等多种形式开展。此外,为便于同学们交流,沙龙还通过网络空间、博客、微博、QQ群、飞信群等在网络上随时开展学术研讨,使学术交流的空间进一步扩展。 从2011年6月成立至今,研究生学术活动蓬勃发展,学术氛围空前浓厚,每周均有2—3场沙龙学术活动,累计举行各类学术活动90余场。受益者除了研究生之外还有大量的留学生、本科生、外地进修生,累计受益15000余人次,对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此外,学校规定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参加一定次数以上的学术活动,并在公开发行的期刊杂志上发表文章,以提高研究科研能力。在评选各类奖学金时,发表的论文数量和档次水平也作为一项重要指标。
(三)伯仲学术沙龙对研究生的学习和成长的重要性。
伯仲学术沙龙答疑解惑、因材施教,在和谐放松温暖的氛围中,研究生们积极思考、畅所欲言,伴有导师的指导和关注,攻克难关、拓宽思路,在学科及学术这条道路上越走越顺利。研究生自身特点、培养模式均有别于本科生,相互交流沟通时间相对较短,因此,伯仲学术沙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连接友谊 的纽带,素质拓展部组织大家每月进行一次户外素质拓展活动,如:徒步、爬山等;各个小组定期进行圆桌讨论,还有辩论演讲部每年一次的“播种杯”研究生辩论赛,展开话题,进行充分讨论,独自与群言,微笑或争辩,唇枪舌剑,各抒己见,好不热闹。学习并非是一种孤立的个人行为,因为思想从来不是一种自言自语,智慧的火花只有在碰撞中才会绽放的更加灿烂,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提炼合适自己的信息,运用得当为己所用。
梅贻琦先生在《大学一解》中言:“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如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然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5]伯仲学术沙龙正是这种“教师引导、学术从游”的良好学术氛围,导师、专家或是博士生对于硕士生的教授或是指点不但可以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还便于研究生们尽快了了解最新的学术信息与动态,使研究生们真正懂得学问的真谛、学术的魅力,有利于研究生的成长与发展。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唤起人实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一种真正的教育。”实践证明,“研究生伯仲学术沙龙”确实是开展研究生自我教育之有效载体。对提高我校研究生培养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古人云:“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作为一名从事多年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导师,我衷心希望有更多的研究生通过“研究生伯仲学术沙龙”这一平台践行“读中医书,说中医话,想中医事,做中医人”之理念,提高自我教育之能力,把自己培育成伯仲良才,为中医药事业之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殷小平.看似平常最奇崛 成如容易却艰辛——纪念潘懋元教授创办周末学术沙龙20周年[J].国际高等教育研究,2005,(4)
[2]余英时.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M].背景:三联书店,2004:56
[3]罗尧成,朱永东.学术沙龙:一种研究生教育课程实施形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4)
[4]肖海涛.试论师生学术共同体的构建——以潘懋元先生的家庭学术沙龙为例[J].江苏高教,2007,(5)
[5]涂又光.中国高等教育史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34
作者简介:曹明明(1985-),女,汉,硕士。
通讯作者:李冀(1960-),男,汉,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方剂学理论及配伍规律研究。
注:1.“十二五”中医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GJYJZ12008);2.黑龙江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JGXM_HLJ_20111110);3.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中医药研究生自我教育模式在专业教育领域的探索与实践》(JG2012010599)。
关键词:研究生;伯仲学术沙龙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017-02
研究生的逐年扩招,不仅加大了教育管理的难度,同时对研究生的教育质量提出严峻挑战,而这种“以灵活多样的主题、开放的组织形式和自由交流的精神氛围”[1]为主要特点的学术沙龙将成为辅助研究生课程的重要组成形式,对于研究生学术要求的强化,理解能力及创新探索能力的培养有着深远的影响,最终成为自由独立的大学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学术沙龙的起源及演变
沙龙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概念,原意是指客厅,是法语Salon的音译,是欧洲文艺复兴的产物。在“沙龙”中,自制、自爱、理性讨论等特点表现的最为明显。它的创设给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最有效、理想的场所。17世纪中叶,英国某些科学家经常聚集在一起对研究中碰到的难题进行切磋,这就形成学术沙龙的雏形。[2]1931年,美国科学家戈登发起召开一个学术交流会议,在安排学术报告之外,大部分时间留给科学家们自由交流,与会人员均受益颇多,这一交流方式被后人称作戈登会议,也是现代学术沙龙的典型。[3]
现如今,学术沙龙已经演变作为一种学术研讨平台,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它的特点主要是:1.参与人员举办活动不受时间地点限制,且组织活动简单易行。活动时间可根据参与者实际情况共同商讨安排,活动场地要求不高,普通教室、室外广场、会议室、公园都可以,由此可以看出学术沙龙现可成为研究生培养的一种参考形式。2.适用于小群体交流,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组织有相关知识背景的教师、同学,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讨论,交流,这样不仅能增进彼此的感情,还能创生新想法,增进学术能力。3.学术沙龙形式丰富多彩,可为学术论坛、学术读书会、圆桌讨论、素质拓展、学术茶话会等多种形式。
从古至今,学术沙龙造就了众多伟人及拔尖学者,他们从沙龙中成长并发展壮大,在沙龙中汲取营养,在思想和思想的交锋中得到智慧的升华,比如,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奠基人马克思,经常参加柏林青年黑格尔派的博士俱乐部;年轻也同样受益于学术沙龙“奥林匹亚学院”上的爱因斯坦。国内研究生教学实践中,学术沙龙的优秀典范当属教育家潘懋元先生的周六家庭学术沙龙,[4]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拔尖学者,让同学们受益终身;黑龙江大学黄忠廉教授创办的翻译沙龙也是学术沙龙的成功典范,培养的8名博士研究生和30多名硕士研究生,其中多名学生申请了国家级、省级及其他课题,每名学生都有论文发表,多为核心、重要期刊。
二、办好学术沙龙,培训伯仲良才
(一)伯仲学术沙龙的简概。
“伯仲”二字由博士研究生导师李冀教授提出,他指出:论现代教育之人才观,言中医教育之理念,可概括为“伯仲”二字。“伯仲”,一者为“伯仲叔季”与“伯仲难分”,以强调有层次而不为层次论之现代教育人才观;二者取中医药理论渊薮之经典《黄帝内经》岐伯之“伯”和《伤寒杂病论》作者汉代医圣张仲景之“仲”,以体现“厚基础,重临床”之中医教育理念。
“研究生伯仲学术沙龙”的创立者为本校研究生院王烨燃老师,本着为提高研究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创办了研究生伯仲学术沙龙。他提出研究生伯仲学术沙龙的宗旨:营造浓厚学术氛围,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激发学术热情,拓宽视野,增长知识,提高研究能力和科研水平。以学术自由和学术平等为理念,为师生之间的学术沟通和感情交流搭建良好的学术平台。以及伯仲学术沙龙会训:博学慎思,明辨笃行,立足传承,发展创新。
“研究生伯仲学术沙龙”是在研究生院指导下,以研究生同学为主体组成的学术社团。“研究生伯仲学术沙龙”的全部学术活动包括活动策划、活动组织、通讯报道、信息反馈等均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自己完成,学术活动的资金和场地均由研究生院提供。作为研究生院的特色主题活动,“研究生伯仲学术沙龙”围绕研究生们所关心并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共性话题展开探讨,在共同研讨中互相促进,使广大同学能更好地开展学术研究,获得更大收获。“研究生伯仲学术沙龙”由多名学校知名专家组成的学术顾问团、一名日常工作指导教师和以研究生为主体的秘书处三部分组成。沙龙的核心机构是秘书处,下设素质拓展部、网络文学部、辩论演讲部三个职能部门和临床、基础、药学、综合四个学术研究方向,每个研究方向之下又根据研究生的兴趣和专业设立多个学术组,各研究方向和学术组均有专门的负责人。此外,沙龙还建立了自己的网络博客,在学校网站开辟了自己的网络专栏,并即将出版自己的期刊。为加强学术活动的针对性,沙龙以各学术组为单位实行会员制。成为沙龙的会员无须缴纳一分会费,但每位会员必须如期参加所在学术组的学术活动,积极参加互动探讨,并在活动之后撰写学术心得发表在沙龙博客上,以供主讲人及时获取反馈信息。
(二)伯仲学术沙龙的特色及优势。
自我教育乃培养人才之有效手段,亦是提高创新能力之重要途径。如何将自我教育理念与当前中医药研究生教育方式相融合,是每位中医药研究生教育工作者所需思考之重要课题。与传统的学术讲座不同,学术沙龙的活动以各学术组为单位进行。各学术组每期活动的主题都在会员之中经过详细的调研和探讨,因而对同学们的学术研究更具有针对性。每期学术活动的主讲人均由各学术组会员开会集体推荐产生,既可以是研究生、青年教师,也可以是该领域的博导和专家。先后邀请李连达、张伯礼、吴以岭、刘昌孝院士;张琪、段富津、孙申田、王玉玺等国家级名老中医和曹洪欣、匡海学、王喜军、李冀、王庆国、段金廒、王琦等知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开展大型学术讲座。伯仲学术沙龙的活动以主题讲座、圆桌探讨、演讲辩论、嘉宾访谈、读书心得交流、模拟演练等多种形式开展。此外,为便于同学们交流,沙龙还通过网络空间、博客、微博、QQ群、飞信群等在网络上随时开展学术研讨,使学术交流的空间进一步扩展。 从2011年6月成立至今,研究生学术活动蓬勃发展,学术氛围空前浓厚,每周均有2—3场沙龙学术活动,累计举行各类学术活动90余场。受益者除了研究生之外还有大量的留学生、本科生、外地进修生,累计受益15000余人次,对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此外,学校规定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参加一定次数以上的学术活动,并在公开发行的期刊杂志上发表文章,以提高研究科研能力。在评选各类奖学金时,发表的论文数量和档次水平也作为一项重要指标。
(三)伯仲学术沙龙对研究生的学习和成长的重要性。
伯仲学术沙龙答疑解惑、因材施教,在和谐放松温暖的氛围中,研究生们积极思考、畅所欲言,伴有导师的指导和关注,攻克难关、拓宽思路,在学科及学术这条道路上越走越顺利。研究生自身特点、培养模式均有别于本科生,相互交流沟通时间相对较短,因此,伯仲学术沙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连接友谊 的纽带,素质拓展部组织大家每月进行一次户外素质拓展活动,如:徒步、爬山等;各个小组定期进行圆桌讨论,还有辩论演讲部每年一次的“播种杯”研究生辩论赛,展开话题,进行充分讨论,独自与群言,微笑或争辩,唇枪舌剑,各抒己见,好不热闹。学习并非是一种孤立的个人行为,因为思想从来不是一种自言自语,智慧的火花只有在碰撞中才会绽放的更加灿烂,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提炼合适自己的信息,运用得当为己所用。
梅贻琦先生在《大学一解》中言:“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如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然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5]伯仲学术沙龙正是这种“教师引导、学术从游”的良好学术氛围,导师、专家或是博士生对于硕士生的教授或是指点不但可以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还便于研究生们尽快了了解最新的学术信息与动态,使研究生们真正懂得学问的真谛、学术的魅力,有利于研究生的成长与发展。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唤起人实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一种真正的教育。”实践证明,“研究生伯仲学术沙龙”确实是开展研究生自我教育之有效载体。对提高我校研究生培养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古人云:“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作为一名从事多年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导师,我衷心希望有更多的研究生通过“研究生伯仲学术沙龙”这一平台践行“读中医书,说中医话,想中医事,做中医人”之理念,提高自我教育之能力,把自己培育成伯仲良才,为中医药事业之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殷小平.看似平常最奇崛 成如容易却艰辛——纪念潘懋元教授创办周末学术沙龙20周年[J].国际高等教育研究,2005,(4)
[2]余英时.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M].背景:三联书店,2004:56
[3]罗尧成,朱永东.学术沙龙:一种研究生教育课程实施形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4)
[4]肖海涛.试论师生学术共同体的构建——以潘懋元先生的家庭学术沙龙为例[J].江苏高教,2007,(5)
[5]涂又光.中国高等教育史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34
作者简介:曹明明(1985-),女,汉,硕士。
通讯作者:李冀(1960-),男,汉,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方剂学理论及配伍规律研究。
注:1.“十二五”中医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GJYJZ12008);2.黑龙江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JGXM_HLJ_20111110);3.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中医药研究生自我教育模式在专业教育领域的探索与实践》(JG2012010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