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教育大众化的普及,高校大学生出现了十分令人担忧的心理问题。学习压力、恋爱压力、就业压力等成为困扰大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本文就大学生心理压力主要来源以及学校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035-01
随着我国经济与文化的高速发展,社会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都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生理上的急速发展,学习压力的不断增加,社会变革形成的巨大冲击都对他们的心理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大学适应能力差、人际交往不通畅、情感创伤难愈合、就业压力大,已成为困扰高校大学生进而形成心理压力的主要诱因。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十分令人担忧,辍学、出走、自杀以及犯罪现象时有发生,并呈逐年上升趋势。正如联和国专家所说:“从现在到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深刻的痛苦。”高校大学生逐渐成为一个心理危机高发的群体。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讲,大学一年级所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从高中到大学过渡过程中的适应能力上,大学二年级反映明显的心理问题则主要集中在与人交际、交往不顺畅、交友情感以及学习等方面,而大学三、四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突出反映在就业压力问题。
一、高校学生心理压力的来源
1.学习压力。
在校学习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的重要生活内容,因此由于学习所带来的压力便成为他们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学习压力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首先是认知过程,其次是对意志品质以及情绪的影响。大学生虽然没有中学生面临升学的学习压力大,但是,他们同样面临着毕业证、学位证以及考研、考级、考证的诸多压力。特别是一些工科专业,学习难度大。由于学习负担重,学习压力大常导致厌学现象,这是大学生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其次还有人际关系的困惑,如与父母老师沟通不畅,与同学相处不融洽,无法学会有效地处理这些问题以及他们所遇到的心理社会问题包括游戏与网络成瘾等等。
2.人际关系困惑。
在高中,学生只追求学习成绩,一切围绕升学这个指挥棒转。进入大学,学生除了学习,有了更多的业余时间参加各类活动,由此暴露出人际关系处理方面的欠缺。与同寝室同学的相处、与老师、辅导员的相处、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处等等,都需要他们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和交际能力。而在这方面恰恰是他们面临的一个巨大困惑和压力。
3.就业压力。
由于社会结构性失衡以及大众化教育的实施,就业竞争异常激烈。同时由于毕业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期望值过高,对自身缺乏足够认识,影响了就业定位的准确度,直接增加了自己的就业心理压力。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形式
各种教育活动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作为高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人员应该深挖各种教育因素,采取不同的方式来融合和体现心理健康的教学意图。
1.各学科协同教育。
在各科教学中,教师应该贯彻教学的兴趣性、激励性和创造性,创设协作的课堂心里气氛,积极寻找教学内容与心理教育的契合点,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2.班主任、辅导员工作有机结合。
班主任和辅导员工作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班主任和辅导员要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师生观,要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和理解学生。
3.院校活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积极参加校园和班级活动,可以建立团结合作、友爱互助的人际关系,体验集体活动的乐趣,展示自己的个人才能,培养自信心,从而促进身心的和谐发展和全面发展。
4.心理健康咨询中心。
校级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又一重要阵地。中心的教师一般是具有一定经验的专业教师,他们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现、预警及处理具有专业性、准确性、针对性和及时性的特点,因此是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基本的形式还是学科渗透。主要是因为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它具备了良好的时间和空间优势。同时各学科教学目标不仅包括认知目标,即要求教会学生知识,还包含有情感目标,要能在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同时,使其情感与心理也得到健康发展。在各学科教学中应以“乐情、冶情、融情”为三大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情感教学心理学的原理来设计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情感并运用情感提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从而使学生得以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
三、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和建议
1.要重视社会和家庭两个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作用。要优化社会和家庭的教育环境,克服一切不利因素,积极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大环境。
2.高校应着力营造一个全员参与、全程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要动员所有的任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以及教学院系、后勤管理部门、教学科研部门等都参与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来。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以发展性教育为主,要面向全体学生,不仅关注“后进生”,更要积极关注“优等生”。
4.要明确学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位置。它是一种技术服务形式,也是一种教育方式。它是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不是心理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和方式。更不能等同于治疗机构。对于一些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还必须到正规心理门诊诊治。
在当前形势下,每一名教育工作者都应达成这样的共识,即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全面渗透于学校教育过程中,班主任工作、学科教学以及各项教育活动中都可以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水平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终极目标。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035-01
随着我国经济与文化的高速发展,社会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都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生理上的急速发展,学习压力的不断增加,社会变革形成的巨大冲击都对他们的心理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大学适应能力差、人际交往不通畅、情感创伤难愈合、就业压力大,已成为困扰高校大学生进而形成心理压力的主要诱因。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十分令人担忧,辍学、出走、自杀以及犯罪现象时有发生,并呈逐年上升趋势。正如联和国专家所说:“从现在到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深刻的痛苦。”高校大学生逐渐成为一个心理危机高发的群体。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讲,大学一年级所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从高中到大学过渡过程中的适应能力上,大学二年级反映明显的心理问题则主要集中在与人交际、交往不顺畅、交友情感以及学习等方面,而大学三、四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突出反映在就业压力问题。
一、高校学生心理压力的来源
1.学习压力。
在校学习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的重要生活内容,因此由于学习所带来的压力便成为他们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学习压力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首先是认知过程,其次是对意志品质以及情绪的影响。大学生虽然没有中学生面临升学的学习压力大,但是,他们同样面临着毕业证、学位证以及考研、考级、考证的诸多压力。特别是一些工科专业,学习难度大。由于学习负担重,学习压力大常导致厌学现象,这是大学生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其次还有人际关系的困惑,如与父母老师沟通不畅,与同学相处不融洽,无法学会有效地处理这些问题以及他们所遇到的心理社会问题包括游戏与网络成瘾等等。
2.人际关系困惑。
在高中,学生只追求学习成绩,一切围绕升学这个指挥棒转。进入大学,学生除了学习,有了更多的业余时间参加各类活动,由此暴露出人际关系处理方面的欠缺。与同寝室同学的相处、与老师、辅导员的相处、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处等等,都需要他们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和交际能力。而在这方面恰恰是他们面临的一个巨大困惑和压力。
3.就业压力。
由于社会结构性失衡以及大众化教育的实施,就业竞争异常激烈。同时由于毕业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期望值过高,对自身缺乏足够认识,影响了就业定位的准确度,直接增加了自己的就业心理压力。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形式
各种教育活动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作为高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人员应该深挖各种教育因素,采取不同的方式来融合和体现心理健康的教学意图。
1.各学科协同教育。
在各科教学中,教师应该贯彻教学的兴趣性、激励性和创造性,创设协作的课堂心里气氛,积极寻找教学内容与心理教育的契合点,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2.班主任、辅导员工作有机结合。
班主任和辅导员工作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班主任和辅导员要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师生观,要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和理解学生。
3.院校活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积极参加校园和班级活动,可以建立团结合作、友爱互助的人际关系,体验集体活动的乐趣,展示自己的个人才能,培养自信心,从而促进身心的和谐发展和全面发展。
4.心理健康咨询中心。
校级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又一重要阵地。中心的教师一般是具有一定经验的专业教师,他们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现、预警及处理具有专业性、准确性、针对性和及时性的特点,因此是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基本的形式还是学科渗透。主要是因为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它具备了良好的时间和空间优势。同时各学科教学目标不仅包括认知目标,即要求教会学生知识,还包含有情感目标,要能在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同时,使其情感与心理也得到健康发展。在各学科教学中应以“乐情、冶情、融情”为三大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情感教学心理学的原理来设计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情感并运用情感提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从而使学生得以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
三、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和建议
1.要重视社会和家庭两个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作用。要优化社会和家庭的教育环境,克服一切不利因素,积极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大环境。
2.高校应着力营造一个全员参与、全程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要动员所有的任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以及教学院系、后勤管理部门、教学科研部门等都参与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来。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以发展性教育为主,要面向全体学生,不仅关注“后进生”,更要积极关注“优等生”。
4.要明确学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位置。它是一种技术服务形式,也是一种教育方式。它是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不是心理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和方式。更不能等同于治疗机构。对于一些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还必须到正规心理门诊诊治。
在当前形势下,每一名教育工作者都应达成这样的共识,即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全面渗透于学校教育过程中,班主任工作、学科教学以及各项教育活动中都可以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水平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