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学生能了解“表”这类文体,并准确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2.学生能通过仔细品读发现李密成功说服晋武帝的原因。3.学生能通过诵读感同身受地体会李密对祖母地拳拳孝心。
教学重难点:
1.结合作者身世背景和时代环境,解读作者之“情”。2.探讨李密是成功感动并说服晋武帝的原因,并体会其“拒绝”艺术。
教材分析:
《陈情表》是苏教版必修五第二单元“此情可待成追忆”第一板块“如泣如诉”中的第一篇文章。这个单元重点在“情”字,要求感受、理解、认识李密对自己坎坷遭遇、艰难处境的“陈情”和动人的亲情。这篇文章是李密向晋武帝上的一篇奏章。朝廷应召,李密作为蜀汉旧臣,若不应召,就有自矜名节,不与朝廷合作之嫌。但是身旁是年已九十有六,含辛茹苦照料自己一生的祖母,怎么弃之不顾?李密从事、理、情不同角度层层推进,成功“拒绝”了晋武帝。本文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经典范例,把握好本文,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孝道”的认识,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前四个模块地学习,已经能结合工具书和注释读懂文章大意,能把握重点实词、虚词地含义。但是对于“除”、“婴”这些词解释为授予官职和缠绕会有疑惑,所以教师需要进行额外的补充便于学习真正了解字词含义。学习《陈情表》一文,学生能大致体会陈密对祖母的孝心,可以看出文章的情真意切和可以明白作者说服艺术的高超,但如果更广阔的知识背景和充满“代入感”的阅读,学生只能得到一些概念化的知识,并没有把文章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和情感体验中去。因此,教师要整合各种知识、材料帮助学生在特定的年纪、环境中去理解这份动人的孝情,感受李密的情中有理,理中有情的说服艺术。
课型:文本研习+启发式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素读文本,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结构,体会文中的情与理,确立教学重难点。2.搜集相关资料,阅读《晋书李密传》以及了解晋武帝的人物生平,设计教案。
学生准备
1.结合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读通文本。2.初步了解文章大致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能把握文章的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文本
古往今来,有人汲汲于功名,叹英雄无报国之门,也有人因为各种原因不要做官,想方设法的拒绝,比如庄子。教师出示材料《庄子.列御寇》“或聘于庄子,庄子应其使曰:“子见夫牺牛乎?衣以文绣,食以刍叔。及其牵而入于大庙,虽欲为孤犊,其可得乎!”有人好心聘请庄子去做官,庄子说“你见过那用来祭祀的牛吗?给它披上织有花纹的锦绣,给它吃草料和豆子,但是等到牵进太庙去宰杀时,它就想做只没人看管的小牛。
再比如西晋的李密,出示材料““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
了解了相关背景,我们大胆假设:如果你是李密,你会怎么写这张请假条?
(提示学生:一方面你不愿应诏,另一方面此时如果处理不好,很可能会招致杀身之祸。)
学生思考后,畅谈自己的做法,并讨论可不可行后教师导入课文的学习:下面我们看看李密是怎么写好这张请假条的?并且写的让多疑的晋武帝不但没有动气反而赏赐奴婢二人并发出:"士之有名,不虚然哉!"的感叹。教师出示材料:《晋书.李密传》中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
(二)深入文本
问题一:你认为陈情表中的“情”在文中有哪几层含义?
引导:文章的题目的是《陈情表》,结合注释,陈是陈述的意思,表是古代君子奏事陈情的一种文体。并出示材料补充文体知识:刘勰《文心雕龙.章表篇》说:“章以谢恩,奏以弹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可见“表”作为一种公文文体,以抒情为主,特点是“动之以情”。
但是题目中的“情”并无注释,那是什么呢?(学生思考,教师提示)
明确:1.情况(事实)、2衷情(孝情和忠情)、3情理(忠孝之道,先尽孝再报国恩)
进一步引导:哪些地方写了孝情?
明确:第一段
请同学随着音乐,假设自己是陈密,感同身受地诵读第一段,并在文中找出一句话用来概括第一段。
明确:第三段中“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追问:第一段除了写孝情,还写了什么“情”?
明确:第一个情即情况(事实),通过纵向“六月”、“四年”、“九岁”和横向“既无伯叔,终鲜兄弟”、“外物期功强近之气,内无应门五尺之僮”来陈述自己的“夙遭闵凶”,突出祖母对自己恩重如山,而相依为命的祖母现在确“夙婴疾病,常在床褥”,作为祖母唯一的孙子,应当尽孝送终。(补充婴字的甲骨文和金文,掌握本义解释为配饰、项链,引申为缠绕)
追问:那么陈密开篇没有开门见山,而是叙述自己的遭遇和家庭的困境的目的何在?
明确:1.为下文“愿乞终养”做铺垫,也是辞不赴命最有力的依据。祖母九十有六,卧病在床,需要自己的照顾,对抚养自己长大的祖母尽孝心是文章写作的基础。没有这一事实基础,再巧妙的推脱之辞也是站不住脚的。2.能激起晋武帝的恻隐之心和同理心。(补充晋武帝为父亲司马昭守丧三年的材料。)
追问:那么哪些地方写了作者的“忠情”呢?
明確:第二段
请同学带着矛盾的情感朗诵第二段,读时节奏明显要比第一段快,请学生也在第三段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第二段的意思。 明确:“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翼!”
追问:第二段只是单纯为了表“忠心”吗?
明确:第二段作者写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陈恳的语气,表达了对朝廷的感激,恨不得立马奉昭奔弛,来报效晋武帝对自己的信任和器重;二是写祖母“刘病日笃”,“供养无主”自己不能立即报答晋武帝,陷入了忠孝两难全的困境之中。
追问:那么第二段作者仍然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推辞而是叙述朝廷多次征召的经过以及自己的进退两难的处境,那这对他成功请假有什么帮助?
明确:1.这一段开头“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八个字,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对新王朝的政绩歌颂一番,以打消皇帝的疑心。
2.有读者意识。先提之前两次被荐,因“供养无主”而“辞不赴命”,使晋武帝对他这次“拒不应召”的行为,不至于感到突然。
3.在表达完对朝廷的感激之情之后,用两个“则”笔锋一转,摆出具体困难,写出进退两难的人生困境,句句合情,字字在理,“愿乞终养”的请求已经暗含在字里行间。
问题二:祖母对自己恩重如山,我从小失去父亲,母亲也在四岁时抛下了我,另谋人生,祖母对我而言是所有的亲情。但是另一方面皇上的赏识也恩重如山,作为蜀汉旧臣,言辞稍有不逊,将会惹来杀生之祸,李密这是处于被动的地位。带着这种“进退两难”的矛盾心境,朗读第三段第四段,思考李密是如何化解这一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伏惟圣朝以孝治天卜,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这是一个三段论式的推理,作者有大前提,小前提,“凡”“况”“且”“今”“但”“是”这几次环环相扣,语势紧凑,但又有戛然而止的感觉,李密结论没有说,请你说出结论。
明确:“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追问:第三段李密有没有直接说出自己推辞就任的意思?他是怎么打消晋武帝的猜疑的?
明确:1.这段一开始就引出晋武帝“以孝治天下”的治国方针按照逻辑推理,作者尽孝也是在响应晋武帝的方针,换而言之也是另一种“忠”。这是陈情的政策依据。主张以“孝”治天下的晋武帝怎么好公开反对李密留在祖母身边尽孝心呢!这一段开始又是颂扬圣朝,赞扬了新王朝对旧的蜀汉王朝的遗老关怀备至,使皇帝听了也比较舒服。
2.表白自己绝对不是不想为新王朝效忠。他把蜀汉称为“伪朝”撇清了自己与旧朝的关系,我对蜀汉已无留恋之情。再来对新王朝表示感激“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翼!”我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俘虏的身份,得到皇帝这样的赏识,我还想干什么!
3.有了前两层表白做基础,又再次述说祖母无病在床的情境“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和第一段、第二段中关于祖母的描写照应起来,“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虽然没有直接说出推辞的话,但言外之意已经显而易见了。
这样一来,又回到这段的大前提“以孝治国”之下,皇帝面对这一状况无法不答应他的请求了。
追问:假设我是晋武帝,我会问李密“既然你想终养祖母以尽孝,那为什么在蜀汉你要出来做官?”
明确: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握岂敢盘桓”让晋武帝明白自己的忠心。李密讲道理、述实情、再表白,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帝,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问题三:我能不能讲第三段和第一段换个位置,先讲理再讲情?
明确: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事实依据。继则写自己
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继续博取晋武帝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
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填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追问:李密通过分析什么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明确:李密首先用四十四和九十六两个年龄的对比,表明自己“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抱养刘之日短”,提出了自己解决矛盾的方法:先尽孝道,再报国恩。写到这里,作者才明确提出自己陈情的目的是“乌鸟私情,愿乞终养。”接着宕开一笔,说自己表上写的句句是实情,在这种情况下,标榜以孝治国的晋武帝,只能对李密的行为表示同情和支持。但是李密还是意犹未尽,语气更加谦卑、低下,简直是在含泪哀求啊“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结尾用“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用生死来报大恩结束全文。“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这种诚惶诚恐的心情跃然纸上。
带着这种谦卑、低下、含泪哀求的情感再读一遍第四段,体会陈密的诚惶诚恐。
三:走出文本
问题四:在今天,如何理解“忠孝”二字?如果二者冲突时,你很可能会怎么做?
明確:开放型问题,畅所欲言,言之有理即可。
板书设计
孝?忠
如何请这个假
1.学生能了解“表”这类文体,并准确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2.学生能通过仔细品读发现李密成功说服晋武帝的原因。3.学生能通过诵读感同身受地体会李密对祖母地拳拳孝心。
教学重难点:
1.结合作者身世背景和时代环境,解读作者之“情”。2.探讨李密是成功感动并说服晋武帝的原因,并体会其“拒绝”艺术。
教材分析:
《陈情表》是苏教版必修五第二单元“此情可待成追忆”第一板块“如泣如诉”中的第一篇文章。这个单元重点在“情”字,要求感受、理解、认识李密对自己坎坷遭遇、艰难处境的“陈情”和动人的亲情。这篇文章是李密向晋武帝上的一篇奏章。朝廷应召,李密作为蜀汉旧臣,若不应召,就有自矜名节,不与朝廷合作之嫌。但是身旁是年已九十有六,含辛茹苦照料自己一生的祖母,怎么弃之不顾?李密从事、理、情不同角度层层推进,成功“拒绝”了晋武帝。本文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经典范例,把握好本文,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孝道”的认识,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前四个模块地学习,已经能结合工具书和注释读懂文章大意,能把握重点实词、虚词地含义。但是对于“除”、“婴”这些词解释为授予官职和缠绕会有疑惑,所以教师需要进行额外的补充便于学习真正了解字词含义。学习《陈情表》一文,学生能大致体会陈密对祖母的孝心,可以看出文章的情真意切和可以明白作者说服艺术的高超,但如果更广阔的知识背景和充满“代入感”的阅读,学生只能得到一些概念化的知识,并没有把文章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和情感体验中去。因此,教师要整合各种知识、材料帮助学生在特定的年纪、环境中去理解这份动人的孝情,感受李密的情中有理,理中有情的说服艺术。
课型:文本研习+启发式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素读文本,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结构,体会文中的情与理,确立教学重难点。2.搜集相关资料,阅读《晋书李密传》以及了解晋武帝的人物生平,设计教案。
学生准备
1.结合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读通文本。2.初步了解文章大致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能把握文章的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文本
古往今来,有人汲汲于功名,叹英雄无报国之门,也有人因为各种原因不要做官,想方设法的拒绝,比如庄子。教师出示材料《庄子.列御寇》“或聘于庄子,庄子应其使曰:“子见夫牺牛乎?衣以文绣,食以刍叔。及其牵而入于大庙,虽欲为孤犊,其可得乎!”有人好心聘请庄子去做官,庄子说“你见过那用来祭祀的牛吗?给它披上织有花纹的锦绣,给它吃草料和豆子,但是等到牵进太庙去宰杀时,它就想做只没人看管的小牛。
再比如西晋的李密,出示材料““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
了解了相关背景,我们大胆假设:如果你是李密,你会怎么写这张请假条?
(提示学生:一方面你不愿应诏,另一方面此时如果处理不好,很可能会招致杀身之祸。)
学生思考后,畅谈自己的做法,并讨论可不可行后教师导入课文的学习:下面我们看看李密是怎么写好这张请假条的?并且写的让多疑的晋武帝不但没有动气反而赏赐奴婢二人并发出:"士之有名,不虚然哉!"的感叹。教师出示材料:《晋书.李密传》中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
(二)深入文本
问题一:你认为陈情表中的“情”在文中有哪几层含义?
引导:文章的题目的是《陈情表》,结合注释,陈是陈述的意思,表是古代君子奏事陈情的一种文体。并出示材料补充文体知识:刘勰《文心雕龙.章表篇》说:“章以谢恩,奏以弹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可见“表”作为一种公文文体,以抒情为主,特点是“动之以情”。
但是题目中的“情”并无注释,那是什么呢?(学生思考,教师提示)
明确:1.情况(事实)、2衷情(孝情和忠情)、3情理(忠孝之道,先尽孝再报国恩)
进一步引导:哪些地方写了孝情?
明确:第一段
请同学随着音乐,假设自己是陈密,感同身受地诵读第一段,并在文中找出一句话用来概括第一段。
明确:第三段中“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追问:第一段除了写孝情,还写了什么“情”?
明确:第一个情即情况(事实),通过纵向“六月”、“四年”、“九岁”和横向“既无伯叔,终鲜兄弟”、“外物期功强近之气,内无应门五尺之僮”来陈述自己的“夙遭闵凶”,突出祖母对自己恩重如山,而相依为命的祖母现在确“夙婴疾病,常在床褥”,作为祖母唯一的孙子,应当尽孝送终。(补充婴字的甲骨文和金文,掌握本义解释为配饰、项链,引申为缠绕)
追问:那么陈密开篇没有开门见山,而是叙述自己的遭遇和家庭的困境的目的何在?
明确:1.为下文“愿乞终养”做铺垫,也是辞不赴命最有力的依据。祖母九十有六,卧病在床,需要自己的照顾,对抚养自己长大的祖母尽孝心是文章写作的基础。没有这一事实基础,再巧妙的推脱之辞也是站不住脚的。2.能激起晋武帝的恻隐之心和同理心。(补充晋武帝为父亲司马昭守丧三年的材料。)
追问:那么哪些地方写了作者的“忠情”呢?
明確:第二段
请同学带着矛盾的情感朗诵第二段,读时节奏明显要比第一段快,请学生也在第三段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第二段的意思。 明确:“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翼!”
追问:第二段只是单纯为了表“忠心”吗?
明确:第二段作者写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陈恳的语气,表达了对朝廷的感激,恨不得立马奉昭奔弛,来报效晋武帝对自己的信任和器重;二是写祖母“刘病日笃”,“供养无主”自己不能立即报答晋武帝,陷入了忠孝两难全的困境之中。
追问:那么第二段作者仍然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推辞而是叙述朝廷多次征召的经过以及自己的进退两难的处境,那这对他成功请假有什么帮助?
明确:1.这一段开头“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八个字,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对新王朝的政绩歌颂一番,以打消皇帝的疑心。
2.有读者意识。先提之前两次被荐,因“供养无主”而“辞不赴命”,使晋武帝对他这次“拒不应召”的行为,不至于感到突然。
3.在表达完对朝廷的感激之情之后,用两个“则”笔锋一转,摆出具体困难,写出进退两难的人生困境,句句合情,字字在理,“愿乞终养”的请求已经暗含在字里行间。
问题二:祖母对自己恩重如山,我从小失去父亲,母亲也在四岁时抛下了我,另谋人生,祖母对我而言是所有的亲情。但是另一方面皇上的赏识也恩重如山,作为蜀汉旧臣,言辞稍有不逊,将会惹来杀生之祸,李密这是处于被动的地位。带着这种“进退两难”的矛盾心境,朗读第三段第四段,思考李密是如何化解这一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伏惟圣朝以孝治天卜,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这是一个三段论式的推理,作者有大前提,小前提,“凡”“况”“且”“今”“但”“是”这几次环环相扣,语势紧凑,但又有戛然而止的感觉,李密结论没有说,请你说出结论。
明确:“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追问:第三段李密有没有直接说出自己推辞就任的意思?他是怎么打消晋武帝的猜疑的?
明确:1.这段一开始就引出晋武帝“以孝治天下”的治国方针按照逻辑推理,作者尽孝也是在响应晋武帝的方针,换而言之也是另一种“忠”。这是陈情的政策依据。主张以“孝”治天下的晋武帝怎么好公开反对李密留在祖母身边尽孝心呢!这一段开始又是颂扬圣朝,赞扬了新王朝对旧的蜀汉王朝的遗老关怀备至,使皇帝听了也比较舒服。
2.表白自己绝对不是不想为新王朝效忠。他把蜀汉称为“伪朝”撇清了自己与旧朝的关系,我对蜀汉已无留恋之情。再来对新王朝表示感激“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翼!”我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俘虏的身份,得到皇帝这样的赏识,我还想干什么!
3.有了前两层表白做基础,又再次述说祖母无病在床的情境“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和第一段、第二段中关于祖母的描写照应起来,“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虽然没有直接说出推辞的话,但言外之意已经显而易见了。
这样一来,又回到这段的大前提“以孝治国”之下,皇帝面对这一状况无法不答应他的请求了。
追问:假设我是晋武帝,我会问李密“既然你想终养祖母以尽孝,那为什么在蜀汉你要出来做官?”
明确: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握岂敢盘桓”让晋武帝明白自己的忠心。李密讲道理、述实情、再表白,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帝,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问题三:我能不能讲第三段和第一段换个位置,先讲理再讲情?
明确: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事实依据。继则写自己
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继续博取晋武帝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
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填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追问:李密通过分析什么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明确:李密首先用四十四和九十六两个年龄的对比,表明自己“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抱养刘之日短”,提出了自己解决矛盾的方法:先尽孝道,再报国恩。写到这里,作者才明确提出自己陈情的目的是“乌鸟私情,愿乞终养。”接着宕开一笔,说自己表上写的句句是实情,在这种情况下,标榜以孝治国的晋武帝,只能对李密的行为表示同情和支持。但是李密还是意犹未尽,语气更加谦卑、低下,简直是在含泪哀求啊“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结尾用“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用生死来报大恩结束全文。“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这种诚惶诚恐的心情跃然纸上。
带着这种谦卑、低下、含泪哀求的情感再读一遍第四段,体会陈密的诚惶诚恐。
三:走出文本
问题四:在今天,如何理解“忠孝”二字?如果二者冲突时,你很可能会怎么做?
明確:开放型问题,畅所欲言,言之有理即可。
板书设计
孝?忠
如何请这个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