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用户需求;知识付费;运营策略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07-0064-03
近年来,我国知识服务行业迅猛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的研究报告指出,2020年知识付费行业市场规模已达392亿元,预计到2021年将达到675亿元[1]。用户是知识付费的根本,知识付费平台如何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需求,留住用户应采取哪些提升优化策略是值得深究的问题。
知识付费可看作是内容付费新的发展阶段,徐敬宏等认为随着内容付费领域的发展,移动支付手段及用户信息获取方式和消费结构的改变,知识信息内容逐渐从内容付费产业中独立出来,成为独立的行业[2]。陈昌凤认为知识付费具有经济、传播和教育多重属性,其中经济属性是付费逻辑在互联网免费时代得以成立的前提,传播属性是知识付费在技术和产业资本的推动下发展壮大的根源,教育属性是第三次教育革命浪潮下知识付费的本质体现[3]。笔者认为知识付费本质是知识服务,它是教育、出版、媒体三者的交叉领域,其共通之处便是满足用户需求。
当前国内对知识付费用户需求的相关研究热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满足用户需求、用户需求的分类与分层、用户需求体系框架的构建。张勇军从人性的贪婪、懒惰与自私的角度去分析用户的真实需求,发现用户需求就从媒介价值、媒介便利与媒介优选三个维度去满足用户需求[4]。隗静秋在分析场景思维本质的基础上,从赋予产品意义、为用户提供精神栖息地、打造具有独特文化品位的社群、为用户提供独特体验和不同场景的个性化服务等四个方面阐述数字出版机构如何真正满足用户需求[5]。范建军以“得到”App为例,通过用户在苹果App Store上的评论、评分的分析,发现用户最关注内容和功能两方面,同时平台的易用性和可用性对用户满意度影响较大[6]。刘春年等通过收集产品的网络评论和与用户的深度访谈并运用扎根理论探究数字阅读产品的用户需求模型,发现用户需求分为功能需求和信息需求两个类别,且用户需求层次结构会从基本型需求发展到期望型需求,再拓展到兴奋型需求[7]。田野以网易云音乐产品、运营模式为例,阐述互联网思维下的商业模式,就是用户需求驱动下的商业生态圈,从产品设计到产品运营都要以用户需求为中心[8]。金鑫以整合型技术接受模型为基础,结合使用与满足理论、感知风险理论,探讨知识付费用户采纳意愿的影响因素,提出知识付费平台的对应发展策略[9]。王娜等通过调查问卷方式对知识服务类App的用户需求、用户偏好、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基于用户需求提出知识付费类App服务体系的框架与实施策略[10]。
综上所述,得益于国内知识服务行业的全面深入发展,国内对于知识付费用户需求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已经积累了大量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理论、实践资源等。但从用户需求入手,优化知识服务平台运营策略的研究还相对较少,该领域尚有探索空间和研究价值。
知识付费的本质是知识服务。互联网行业的飞速发展,知识服务经历从传统知识服务向智能化服务的转型。如今,融媒体时代下的知识服务再次重构,它既保留传统知识服务的优势,也在其转型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尤其是用户需求悄然发生了重大变化。
2.1 用户需要体验式阅读
体验式阅读最初始于杜威、皮亚杰等对体验式学习的研究,最后由美国学者大卫?库伯总结前人研究,认为学习被理解为一个行动、反思、理论和实践循环往复的过程,它包括发散学习、同化学习、辐合学习以及顺应学习的四个过程[11]。整个过程不仅关注知识与技能的习得,同时也包含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甚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关注,这恰恰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谋而合。根据建构主义理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这种意义的建构即为知识的内化[12]。
阅读作为知识付费最基础的一部分,它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源于个体阅读经验的获得,亲身体验从而形成自己的意义建构,将知识内化。知识付费除为用户提供优质的内容外,须通过VR/AR技术制作数字阅读内容,使用户在虚拟的场景中能够身临其境,获得非常强的沉浸式阅读体验。用户可以以第一视角的方式参与到更加具象、更加真实的知识形态里,实现互动式的阅读体验。在虚拟场景中,用户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具有完全的沉浸感与参与感,特别适合展示现实中无法再现或再现成本高昂的場景。
2.2 用户需要定制的内容
信息无处不在,信息的泛在化趋势凸显。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给用户提供了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的途径,使得任何用户(Anyone)能在任何时间(Any time)、任何地点(Anywhere)、通过任何媒体(Any media)、获得任何信息(Any message)[13]。这种5A基础环境使用户低成本、便捷地获取海量的信息。在海量的信息面前,用户需要的是一种经过严格挑选,对其有价值、有意义的信息。人工智能算法是以计算机技术模拟或扩展人类的智能,并且能够感知周围人与环境,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计算获得最佳的结果。它的发展正好为用户在海量信息面前信息过载的问题提供了绝佳的技术解决方案,是知识服务平台提供知识服务的有效途径。首先,知识服务平台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分析收集的大量用户喜好信息、作者信息、用户评价等数据,做好选题策划,以适应市场甚至预测市场需求,做到精准定位。实现以用户为中心,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为用户提供与用户知识结构、用户兴趣爱好相匹配的内容;其次,用户在海量的信息面前势必造成信息的过载,人工智能能够为用户从这些浩瀚、海量的信息中提取自己感兴趣、有价值、有意义的内容,从而不会在大量的信息、知识面前束手无策。
传统知识服务存在三个致命的问题,即媒介单一,以纸为媒;编辑主导,市场模糊;营销单一,势大力微[14]。 作为现有知识服务主力军的知识服务平台应该把握时机,发挥其长期积累的在内容存量上的优势,主动变革适应用户需求的变化。
3.1 建立用户管理系统,适应内容定制化趋势
在传统服务平台转型过程中,知识服务平台已经累积了大量的用户数据。无论是向用户提供产品还是提供服务,对用户进行精准的用户画像是数据挖掘的重要环节,这样才能最大化地发挥用户数据这个无形资产的效能。在电子商务运营中,常常通过对用户的画像向用户推荐感兴趣的商品,比如电子商务网站的机器学习算法可以根据用户在网站的浏览记录、购物车、商品收藏、历史购买等信息,向用户关联推荐相关商品,从而大幅度提高商品的销售。数字音乐、新闻都可以通过类似的用户画像运用协同过滤的算法向用户呈现个性化的阅读体验。这些“神奇”的功能都是基于精准的用户画像来实现的,知识服务平台应该把握趋势,根据自身特点有效地进行用户画像。
进行用户画像的首要任务就是建立适应新环境的用户管理系统,以便能够沉淀更多的用户数据。未来是一个万物互联的网络环境,万物都能够产生数据,数据的来源变得更加广泛而复杂。更多的智能芯片将植入到知识付费产品中,从而产生更多的数据。例如,一本数字化出版的读物它能够感知用户阅读的灯光环境、环境噪声、阅读的时段、用户在每个章节每页停留的时间,这些产生的数据都将成为精准用户画像的依据。同样,新的网络环境的上传下载几乎“无限制”的特点,使得数字化出版物在采集用户数据时不必囿于传输速率。出版物甚至可以通过传感器采集用户阅读时的周围环境、面部表情并实时传回云端进行识别处理,从而分析用户在阅读时的情绪、兴趣等等信息。这些结构化或非结构化的数据收集后,通过聚类、回归分析、关联分析等算法进行精准用户画像。为了提升知识服务水平、提升用户体验,最终都需要通过用户管理系统这个渠道抵达用户群体。
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传播学者Tichenor等就提出“知沟”理论的假说,认为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人群通常比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群更快地获取信息。因此,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会有扩大的趋势[15]。在知识付费时代,用户必须为所学的知识付费,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群能够更快地获取更加优质的信息。相反,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群却只能获取相对价格低廉、免费的劣质信息。Bonfadelli等认为,知沟产生的原因可能由于教育程度不同,也可能是获取信息的技能存在较大差距。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更倾向于积极地使用互联网,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似乎对互联网中的娱乐内容特别感兴趣[16]。由于人工智能的大量应用,它能够感知用户的兴趣偏好,为积极地使用互联网的人群推送更具知识性、实用性的信息,而为原本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推送故事性、娱乐性的信息。这势必进一步加剧“知识鸿沟”的扩大趋势,用户素质将会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两极分化现象。
因此,知识服务平台可以在用户画像的基础上,提供在线智能定制产品或服务,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赢得用户的忠诚,并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通过必要的技术措施避免“知识鸿沟”的产生。
3.2 多形式生产内容,增强用户体验式阅读
1999年4月,约瑟夫·派恩与詹姆斯·吉尔摩在《体验经济》一书中指出从产品经济到服务经济之后,将是体验经济的时代[17]。融媒体环境下的媒介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知识服务应就新出现的媒介形式生产特定的内容。在传统的知识服务过程中,只解决知识展示的问题,而真正的“情境”体验是缺失的,并未能创设有利于用户意义构建的必要“情境”。VR/AR技术恰恰能够很好地弥补“情境”缺失问题。再结合智能算法分析用户特征,包括其知识背景、年龄、收入水平等信息,将同一知识以不同形式、风格呈现给用户,做到“千人千面”,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满足,加快用户的知识建构。
3.3 构建全域知识服务平台,实现与用户智能联接
融媒体环境下,万物互联,万物皆媒。用户在任何一个物体上都可能获取信息、消费信息。那么在用户阅读时间固定的前提下,用户的注意力将更加的分散,花在每种媒体的时间将会更加零散、碎片化,势必要求构建全域的知识服务平台。
现如今知识服务的内容生产大多还停留在以编辑为主导的模式,这种规则必须被打破,形成以技术为驱动力,用户数据聚合为基础的内容生产逻辑,用户能够参与到内容生产的全过程中。应该出版什么样的出版物,以什么形式出版,通过什么媒体传播,并不是依据编辑的经验判断,而是通过分析平台用户数据,深入挖掘用户的阅读需求,进行精细化的知识服务,满足用户需求,形成从知识生产、知识传播、知识消费的闭环。
万物皆媒体,是媒体就需要内容。知识服务平台应该在原有新媒体矩阵基础上,构建适合于新媒介环境下的全域知识服务平台。该知识服务平台具有融媒体特性,能够为万物提供知识服务内容,同时能够在多种应用场景下将平台与用户连接在一起,这种连接再辅以交互,形成智能联接。在这些众多新出现的媒介中搭载的数字内容,除了要做到媒介与媒介的相连,还要做到用户与媒介的相连,能够相互感知、智能联接,实现任何两者之间都能够便捷、高效的交互。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新媒体研究院院长赵子忠认为,“万物互联”会成为传播理论的一个新起点[18]。知识服务作为传播的一种方式,势必引发一轮新的技术变革与创新。
综上,在融媒体时代知识服务的用户需求已发生巨大的变化,知识服务必将发生转型升级。知识服务平台应把握其变化趋势,积极顺应新技术的变革,做好用户內容定制,增强用户体验式阅读,实现与用户智能联接,有效满足用户需求。
参考文献
[1]艾媒咨询.2020年中国知识付费行业发展专题研究报告[EB/OL].[2020-03-16].https://www.iimedia.cn/ c400/76060.html. [2]徐敬宏,程雪梅,胡世明.知识付费发展现状、问题与趋势[J].编辑之友,2018(5):13-16.
[3]陈昌凤.知识付费的多重属性与本质特征[J].人民论坛,2019,640(23):129-131.
[4]张勇军.新媒体时代媒介用户需求的人性之维[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40(7):120-125.
[5]隗静秋.场景革命背景下数字出版用户需求满足探析[J].中国出版,2017(4):9-12.
[6]范建军.移动知识付费平台评论分析:以“得到”App为例[J].图书馆学研究,2018(5):67-70,82.
[7]刘春年,黄俊,周涛.基于扎根理论的付费数字阅读用户需求的分层特征及其驱动力[J].现代情报,2019,39(11):80-89.
[8]田野.互联网思维与用户需求驱动力:以网易云音乐的产品、运营模式为例[J].青年记者,2017(14):82-83.
[9]金鑫.知识付费平台用户采纳意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中国出版,2020,493(20):50-54.
[10]王娜,李雅静.面向用户需求的知识付费类pp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现代情报,2019,39(10):66-77.
[11]石雷山,王灿明.大卫?库伯的体验学习[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9(29):49-50.
[12]Jonassen D,Davidson M,Collins M,et al. Constructivism and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 ion in Distance Education[J].American Journal o f Distance Education,1995,9(2):7-26.
[13]匡文波.手机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14]鲍洪俊.迈向万物互联5G时代的出版3.0模式[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9-01-18(3).
[15]Tichenor PJ,DonohueGA,Olien CN. Mass Media Flow and Differential Growth in Knowledge[J].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1970(2):159-170.
[16]Bonfadelli,Heinz.The Internet and Knowledge Gaps: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02,17(1):65-84.
[17]B.约瑟夫?派恩,詹姆斯?H?吉爾摩.体验经济[M].波士顿:哈佛商学院出版社,1999.
[18]赵子忠.5G对传播的影响[J].新闻论坛,2018(4):5.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07-0064-03
近年来,我国知识服务行业迅猛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的研究报告指出,2020年知识付费行业市场规模已达392亿元,预计到2021年将达到675亿元[1]。用户是知识付费的根本,知识付费平台如何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需求,留住用户应采取哪些提升优化策略是值得深究的问题。
1 研究现状
知识付费可看作是内容付费新的发展阶段,徐敬宏等认为随着内容付费领域的发展,移动支付手段及用户信息获取方式和消费结构的改变,知识信息内容逐渐从内容付费产业中独立出来,成为独立的行业[2]。陈昌凤认为知识付费具有经济、传播和教育多重属性,其中经济属性是付费逻辑在互联网免费时代得以成立的前提,传播属性是知识付费在技术和产业资本的推动下发展壮大的根源,教育属性是第三次教育革命浪潮下知识付费的本质体现[3]。笔者认为知识付费本质是知识服务,它是教育、出版、媒体三者的交叉领域,其共通之处便是满足用户需求。
当前国内对知识付费用户需求的相关研究热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满足用户需求、用户需求的分类与分层、用户需求体系框架的构建。张勇军从人性的贪婪、懒惰与自私的角度去分析用户的真实需求,发现用户需求就从媒介价值、媒介便利与媒介优选三个维度去满足用户需求[4]。隗静秋在分析场景思维本质的基础上,从赋予产品意义、为用户提供精神栖息地、打造具有独特文化品位的社群、为用户提供独特体验和不同场景的个性化服务等四个方面阐述数字出版机构如何真正满足用户需求[5]。范建军以“得到”App为例,通过用户在苹果App Store上的评论、评分的分析,发现用户最关注内容和功能两方面,同时平台的易用性和可用性对用户满意度影响较大[6]。刘春年等通过收集产品的网络评论和与用户的深度访谈并运用扎根理论探究数字阅读产品的用户需求模型,发现用户需求分为功能需求和信息需求两个类别,且用户需求层次结构会从基本型需求发展到期望型需求,再拓展到兴奋型需求[7]。田野以网易云音乐产品、运营模式为例,阐述互联网思维下的商业模式,就是用户需求驱动下的商业生态圈,从产品设计到产品运营都要以用户需求为中心[8]。金鑫以整合型技术接受模型为基础,结合使用与满足理论、感知风险理论,探讨知识付费用户采纳意愿的影响因素,提出知识付费平台的对应发展策略[9]。王娜等通过调查问卷方式对知识服务类App的用户需求、用户偏好、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基于用户需求提出知识付费类App服务体系的框架与实施策略[10]。
综上所述,得益于国内知识服务行业的全面深入发展,国内对于知识付费用户需求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已经积累了大量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理论、实践资源等。但从用户需求入手,优化知识服务平台运营策略的研究还相对较少,该领域尚有探索空间和研究价值。
2 知识付费用户新需求
知识付费的本质是知识服务。互联网行业的飞速发展,知识服务经历从传统知识服务向智能化服务的转型。如今,融媒体时代下的知识服务再次重构,它既保留传统知识服务的优势,也在其转型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尤其是用户需求悄然发生了重大变化。
2.1 用户需要体验式阅读
体验式阅读最初始于杜威、皮亚杰等对体验式学习的研究,最后由美国学者大卫?库伯总结前人研究,认为学习被理解为一个行动、反思、理论和实践循环往复的过程,它包括发散学习、同化学习、辐合学习以及顺应学习的四个过程[11]。整个过程不仅关注知识与技能的习得,同时也包含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甚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关注,这恰恰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谋而合。根据建构主义理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这种意义的建构即为知识的内化[12]。
阅读作为知识付费最基础的一部分,它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源于个体阅读经验的获得,亲身体验从而形成自己的意义建构,将知识内化。知识付费除为用户提供优质的内容外,须通过VR/AR技术制作数字阅读内容,使用户在虚拟的场景中能够身临其境,获得非常强的沉浸式阅读体验。用户可以以第一视角的方式参与到更加具象、更加真实的知识形态里,实现互动式的阅读体验。在虚拟场景中,用户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具有完全的沉浸感与参与感,特别适合展示现实中无法再现或再现成本高昂的場景。
2.2 用户需要定制的内容
信息无处不在,信息的泛在化趋势凸显。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给用户提供了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的途径,使得任何用户(Anyone)能在任何时间(Any time)、任何地点(Anywhere)、通过任何媒体(Any media)、获得任何信息(Any message)[13]。这种5A基础环境使用户低成本、便捷地获取海量的信息。在海量的信息面前,用户需要的是一种经过严格挑选,对其有价值、有意义的信息。人工智能算法是以计算机技术模拟或扩展人类的智能,并且能够感知周围人与环境,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计算获得最佳的结果。它的发展正好为用户在海量信息面前信息过载的问题提供了绝佳的技术解决方案,是知识服务平台提供知识服务的有效途径。首先,知识服务平台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分析收集的大量用户喜好信息、作者信息、用户评价等数据,做好选题策划,以适应市场甚至预测市场需求,做到精准定位。实现以用户为中心,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为用户提供与用户知识结构、用户兴趣爱好相匹配的内容;其次,用户在海量的信息面前势必造成信息的过载,人工智能能够为用户从这些浩瀚、海量的信息中提取自己感兴趣、有价值、有意义的内容,从而不会在大量的信息、知识面前束手无策。
3 知识服务平台运营策略
传统知识服务存在三个致命的问题,即媒介单一,以纸为媒;编辑主导,市场模糊;营销单一,势大力微[14]。 作为现有知识服务主力军的知识服务平台应该把握时机,发挥其长期积累的在内容存量上的优势,主动变革适应用户需求的变化。
3.1 建立用户管理系统,适应内容定制化趋势
在传统服务平台转型过程中,知识服务平台已经累积了大量的用户数据。无论是向用户提供产品还是提供服务,对用户进行精准的用户画像是数据挖掘的重要环节,这样才能最大化地发挥用户数据这个无形资产的效能。在电子商务运营中,常常通过对用户的画像向用户推荐感兴趣的商品,比如电子商务网站的机器学习算法可以根据用户在网站的浏览记录、购物车、商品收藏、历史购买等信息,向用户关联推荐相关商品,从而大幅度提高商品的销售。数字音乐、新闻都可以通过类似的用户画像运用协同过滤的算法向用户呈现个性化的阅读体验。这些“神奇”的功能都是基于精准的用户画像来实现的,知识服务平台应该把握趋势,根据自身特点有效地进行用户画像。
进行用户画像的首要任务就是建立适应新环境的用户管理系统,以便能够沉淀更多的用户数据。未来是一个万物互联的网络环境,万物都能够产生数据,数据的来源变得更加广泛而复杂。更多的智能芯片将植入到知识付费产品中,从而产生更多的数据。例如,一本数字化出版的读物它能够感知用户阅读的灯光环境、环境噪声、阅读的时段、用户在每个章节每页停留的时间,这些产生的数据都将成为精准用户画像的依据。同样,新的网络环境的上传下载几乎“无限制”的特点,使得数字化出版物在采集用户数据时不必囿于传输速率。出版物甚至可以通过传感器采集用户阅读时的周围环境、面部表情并实时传回云端进行识别处理,从而分析用户在阅读时的情绪、兴趣等等信息。这些结构化或非结构化的数据收集后,通过聚类、回归分析、关联分析等算法进行精准用户画像。为了提升知识服务水平、提升用户体验,最终都需要通过用户管理系统这个渠道抵达用户群体。
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传播学者Tichenor等就提出“知沟”理论的假说,认为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人群通常比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群更快地获取信息。因此,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会有扩大的趋势[15]。在知识付费时代,用户必须为所学的知识付费,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群能够更快地获取更加优质的信息。相反,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群却只能获取相对价格低廉、免费的劣质信息。Bonfadelli等认为,知沟产生的原因可能由于教育程度不同,也可能是获取信息的技能存在较大差距。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更倾向于积极地使用互联网,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似乎对互联网中的娱乐内容特别感兴趣[16]。由于人工智能的大量应用,它能够感知用户的兴趣偏好,为积极地使用互联网的人群推送更具知识性、实用性的信息,而为原本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推送故事性、娱乐性的信息。这势必进一步加剧“知识鸿沟”的扩大趋势,用户素质将会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两极分化现象。
因此,知识服务平台可以在用户画像的基础上,提供在线智能定制产品或服务,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赢得用户的忠诚,并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通过必要的技术措施避免“知识鸿沟”的产生。
3.2 多形式生产内容,增强用户体验式阅读
1999年4月,约瑟夫·派恩与詹姆斯·吉尔摩在《体验经济》一书中指出从产品经济到服务经济之后,将是体验经济的时代[17]。融媒体环境下的媒介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知识服务应就新出现的媒介形式生产特定的内容。在传统的知识服务过程中,只解决知识展示的问题,而真正的“情境”体验是缺失的,并未能创设有利于用户意义构建的必要“情境”。VR/AR技术恰恰能够很好地弥补“情境”缺失问题。再结合智能算法分析用户特征,包括其知识背景、年龄、收入水平等信息,将同一知识以不同形式、风格呈现给用户,做到“千人千面”,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满足,加快用户的知识建构。
3.3 构建全域知识服务平台,实现与用户智能联接
融媒体环境下,万物互联,万物皆媒。用户在任何一个物体上都可能获取信息、消费信息。那么在用户阅读时间固定的前提下,用户的注意力将更加的分散,花在每种媒体的时间将会更加零散、碎片化,势必要求构建全域的知识服务平台。
现如今知识服务的内容生产大多还停留在以编辑为主导的模式,这种规则必须被打破,形成以技术为驱动力,用户数据聚合为基础的内容生产逻辑,用户能够参与到内容生产的全过程中。应该出版什么样的出版物,以什么形式出版,通过什么媒体传播,并不是依据编辑的经验判断,而是通过分析平台用户数据,深入挖掘用户的阅读需求,进行精细化的知识服务,满足用户需求,形成从知识生产、知识传播、知识消费的闭环。
万物皆媒体,是媒体就需要内容。知识服务平台应该在原有新媒体矩阵基础上,构建适合于新媒介环境下的全域知识服务平台。该知识服务平台具有融媒体特性,能够为万物提供知识服务内容,同时能够在多种应用场景下将平台与用户连接在一起,这种连接再辅以交互,形成智能联接。在这些众多新出现的媒介中搭载的数字内容,除了要做到媒介与媒介的相连,还要做到用户与媒介的相连,能够相互感知、智能联接,实现任何两者之间都能够便捷、高效的交互。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新媒体研究院院长赵子忠认为,“万物互联”会成为传播理论的一个新起点[18]。知识服务作为传播的一种方式,势必引发一轮新的技术变革与创新。
综上,在融媒体时代知识服务的用户需求已发生巨大的变化,知识服务必将发生转型升级。知识服务平台应把握其变化趋势,积极顺应新技术的变革,做好用户內容定制,增强用户体验式阅读,实现与用户智能联接,有效满足用户需求。
参考文献
[1]艾媒咨询.2020年中国知识付费行业发展专题研究报告[EB/OL].[2020-03-16].https://www.iimedia.cn/ c400/76060.html. [2]徐敬宏,程雪梅,胡世明.知识付费发展现状、问题与趋势[J].编辑之友,2018(5):13-16.
[3]陈昌凤.知识付费的多重属性与本质特征[J].人民论坛,2019,640(23):129-131.
[4]张勇军.新媒体时代媒介用户需求的人性之维[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40(7):120-125.
[5]隗静秋.场景革命背景下数字出版用户需求满足探析[J].中国出版,2017(4):9-12.
[6]范建军.移动知识付费平台评论分析:以“得到”App为例[J].图书馆学研究,2018(5):67-70,82.
[7]刘春年,黄俊,周涛.基于扎根理论的付费数字阅读用户需求的分层特征及其驱动力[J].现代情报,2019,39(11):80-89.
[8]田野.互联网思维与用户需求驱动力:以网易云音乐的产品、运营模式为例[J].青年记者,2017(14):82-83.
[9]金鑫.知识付费平台用户采纳意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中国出版,2020,493(20):50-54.
[10]王娜,李雅静.面向用户需求的知识付费类pp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现代情报,2019,39(10):66-77.
[11]石雷山,王灿明.大卫?库伯的体验学习[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9(29):49-50.
[12]Jonassen D,Davidson M,Collins M,et al. Constructivism and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 ion in Distance Education[J].American Journal o f Distance Education,1995,9(2):7-26.
[13]匡文波.手机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14]鲍洪俊.迈向万物互联5G时代的出版3.0模式[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9-01-18(3).
[15]Tichenor PJ,DonohueGA,Olien CN. Mass Media Flow and Differential Growth in Knowledge[J].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1970(2):159-170.
[16]Bonfadelli,Heinz.The Internet and Knowledge Gaps: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02,17(1):65-84.
[17]B.约瑟夫?派恩,詹姆斯?H?吉爾摩.体验经济[M].波士顿:哈佛商学院出版社,1999.
[18]赵子忠.5G对传播的影响[J].新闻论坛,201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