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的实施需要丰富的课程资源作支持,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的重要性。因此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构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平台,有利于学生“利用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语文运用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创设的情景围绕一定的主题,开展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主动学习与探究。
在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中,我通过组织网络教学,让学生对课文及搜集的材料进行了主题性研读,在虚拟的情景中学生走进了历史,走近了李大钊。语文课上学生们来到了网上李大钊纪念馆开展网络学习活动,他们的网上学习行为,他们的作业及对烈士的敬仰也都永远留在了网上李大钊纪念馆中。
教学步骤
1、第一课时,提出问题。课前预习要求学生提出最想知道的问题。在提出问题后,搜集本组同学的问题,再读课文,通过比较,说说哪些问题价值大。
2、第二课时,搜集信息,交流讨论。提供网上学习资源(李大钊网上纪念馆http://cyc6.cycnet.com),下载影视资料(通过连接网络的大屏幕电视组织学生观看纪录片《李大钊》片断),学生根据自己想了解的问题在网上纪念馆里查找浏览图文资料,并在班级交流共享各自的信息。根据交流情况教师指导学生分组,从女儿眼中的父亲、领导人眼中的李大钊(历代领导人的题词和回忆文章)、网上留言者眼中的李大钊等角度浏览资料。
3、第三课时,深入认识。学习课文,应用搜索的资料理解时代背景,进一步了解李大钊,根据课文及收集到的信息,分三组分别交流女儿眼中的父亲、领导人眼中的李大钊、网上留言者眼中的李大钊的共同点,通过比较深入感知学习课文内容,说说自己心中的李大钊是怎样的形象。
4、第四课时,汇报交流。学生自主从网络上获取阅读材料,读后根据自己的选择和思索进行“吸收 创造”式的写作,利用网络论坛功能,完成网上作业《李大钊同志,我想对你说……》。最后,学生在互相阅览评价中深化理解。
案例分析
1、教学内容问题化。
主题性研读活动是语文探究性学习一种方式,开展这一活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学习的主题要考虑学生的经验背景,因此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把提出的问题归类、比较,再根据语文学科性质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特点,由教师和学生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有价值的问题,从而为学生在课内外的探究性学习设置逻辑起点。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使主题性研读的深度广度得以拓展,教师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性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本案例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在合作中拓宽思路,相互学习,提高能力。
2、教学过程探究化。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要立足于提供有利于进行探究学习的主题资源。教师利用现成的专题网站,可以大大提高教学的效率,学生通过专题网站主动地获取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料,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型。主题性研读信息容量大、外延宽,使学生能够跳出课文学课文,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断获得发现的喜悦,得到学习的快乐。
3、教学活动网络化。
在主题性研读活动中,教师借助网络呈现了学习的情景,学生投身其中,触动真情,乐于实践。学生通过在专题网站上查找资料解决问题,交流、发布学习结果。在教学活动中,改变过去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教科书的单一状况,主题性研读活动培养了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组、创造教学内容的能力,养成学生从网络获取资源的能力和习惯。
4、教学结果创新化。
网络只是环境,探究只是手段,网络资源的有效利用,目的在于营造开放的语文学习空间,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社会性知识的建构,同时,通过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改革教学模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设网络学习情景,开展主题性研读,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的确立,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合作性得到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
范里,男,现居江苏苏州市。
在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中,我通过组织网络教学,让学生对课文及搜集的材料进行了主题性研读,在虚拟的情景中学生走进了历史,走近了李大钊。语文课上学生们来到了网上李大钊纪念馆开展网络学习活动,他们的网上学习行为,他们的作业及对烈士的敬仰也都永远留在了网上李大钊纪念馆中。
教学步骤
1、第一课时,提出问题。课前预习要求学生提出最想知道的问题。在提出问题后,搜集本组同学的问题,再读课文,通过比较,说说哪些问题价值大。
2、第二课时,搜集信息,交流讨论。提供网上学习资源(李大钊网上纪念馆http://cyc6.cycnet.com),下载影视资料(通过连接网络的大屏幕电视组织学生观看纪录片《李大钊》片断),学生根据自己想了解的问题在网上纪念馆里查找浏览图文资料,并在班级交流共享各自的信息。根据交流情况教师指导学生分组,从女儿眼中的父亲、领导人眼中的李大钊(历代领导人的题词和回忆文章)、网上留言者眼中的李大钊等角度浏览资料。
3、第三课时,深入认识。学习课文,应用搜索的资料理解时代背景,进一步了解李大钊,根据课文及收集到的信息,分三组分别交流女儿眼中的父亲、领导人眼中的李大钊、网上留言者眼中的李大钊的共同点,通过比较深入感知学习课文内容,说说自己心中的李大钊是怎样的形象。
4、第四课时,汇报交流。学生自主从网络上获取阅读材料,读后根据自己的选择和思索进行“吸收 创造”式的写作,利用网络论坛功能,完成网上作业《李大钊同志,我想对你说……》。最后,学生在互相阅览评价中深化理解。
案例分析
1、教学内容问题化。
主题性研读活动是语文探究性学习一种方式,开展这一活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学习的主题要考虑学生的经验背景,因此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把提出的问题归类、比较,再根据语文学科性质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特点,由教师和学生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有价值的问题,从而为学生在课内外的探究性学习设置逻辑起点。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使主题性研读的深度广度得以拓展,教师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性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本案例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在合作中拓宽思路,相互学习,提高能力。
2、教学过程探究化。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要立足于提供有利于进行探究学习的主题资源。教师利用现成的专题网站,可以大大提高教学的效率,学生通过专题网站主动地获取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料,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型。主题性研读信息容量大、外延宽,使学生能够跳出课文学课文,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断获得发现的喜悦,得到学习的快乐。
3、教学活动网络化。
在主题性研读活动中,教师借助网络呈现了学习的情景,学生投身其中,触动真情,乐于实践。学生通过在专题网站上查找资料解决问题,交流、发布学习结果。在教学活动中,改变过去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教科书的单一状况,主题性研读活动培养了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组、创造教学内容的能力,养成学生从网络获取资源的能力和习惯。
4、教学结果创新化。
网络只是环境,探究只是手段,网络资源的有效利用,目的在于营造开放的语文学习空间,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社会性知识的建构,同时,通过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改革教学模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设网络学习情景,开展主题性研读,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的确立,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合作性得到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
范里,男,现居江苏苏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