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右手拎着古驰(GUCCI)包,身穿红白长衫的小女孩跟随她的明星妈妈参加在香港举办的2018巴塞尔艺术展,身后还有一位女摄影师为她们拍照。小女孩面对着裸露的乳房,满载欲望的情杀,遮遮掩掩的中国传统屏风构筑的雕塑,东望望,西望望。
已進入第六届的巴塞尔艺术展一如既往地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场馆内是组织者、策展人和画廊构建的展览和叙事,场外则是流动的生活影像。在这个艺术场域里,展览的重要细胞是画廊,而画廊的核心是艺术家和其创作的艺术品,是整个画廊市场行为的重中之重。画廊需要面对的是整合艺术家的资源,关注的是如何与该画廊的艺术家建立好双向共赢的关系,此种紧密关系将会影响画廊实现其自身的目标和使命,这也是公共关系中所讲的内部关系(Internal Relations)的一部分。那么,到底画廊与艺术家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
硕大的巴赛尔艺术展展板悬挂在展厅的显耀位置,导演胡刘斌先生注意到展板右下角的UBS(瑞银集团)标志。他说:这个UBS就像一个印章,一个落款,它好像是巴塞尔展览的作者。他认为如果UBS成为使这个展览得以与大众见面的最重要力量,就需要我们加以警惕。事实上,UBS自1994年起一直是巴塞尔艺术展的主要合作伙伴,到2018年为止已合作过24年。在这个艺术场域里,策展人、画廊、艺术家、买家、评论家等多种角色登台演绎。他们在艺术理念、权力、资金的三方角逐下,促成某种艺术的品味和趋势,延续艺术市场和产业的发展。《纽约时报》艺术批评家霍兰德科特(Holland Cotter)曾在一篇评论文章中写到:“艺术产业意味着高价画廊、拍卖行与掌握艺术市场的收藏家们之间的联系……从权力的角度来说,权力分配的比例是颠倒的,以至于艺术界的基本功能已沦为劳动力源头。”法国著名社会学大师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强调说:这整个场域是一个完全的“共谋”结构。
曾被法国艺术界多位知名人士签署公开信抵制的波普艺术家杰夫·昆斯(Jeff Koons)出现在卓纳画廊展位前,获得众多媒体和粉丝的簇拥。法国艺术界人士曾敦促巴黎政府拒绝杰夫·昆斯赠予该市的作品《郁金香花束》(Bouquet of Tulips)。这件超大型的雕塑原本是为了纪念2015年巴黎Bataclan音乐厅恐怖袭击案的受害者而作,到目前为止仍处在争议之中。展览中也不乏众多娱乐明星的身影,包括周杰伦、吕良伟、李嘉欣、袁咏仪和张智霖夫妇等。新电影《Mirror Cookie》的导演Sophia Al-Maria与备受争议的女演员白灵在展览现场对话。白灵在该电影中饰演一位超现实的自己,重复地卷入名流、暴力、疯狂和纵欲、救世与毁灭等场景中。
艺术家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并用多种物料展现人们未曾发觉的世界。每一位艺术家的作品都是他/她感知的一种再现和重构。当欣赏者遇到看似普通的玻璃容器盛满水时,该玻璃材质可能是创作者经过不断尝试和组合多种物料创造设计而成的,艺术品则在不同的场域下承载着某种理念和构想。在艺术展览场域里,画廊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向参观者们解释着艺术家的背景和复杂的创作经历,试图还原艺术家的原始创作冲动。全球顶尖的高古轩画廊连续第六次参加香港巴塞尔艺术展,其代理的艺术家曾梵志专门为该画廊创作了油画作品《8》,早早地以数万美元的价格卖出。这种定制油画的合作关系,体现出了该画廊与曾梵志的紧密关系。众所周知,曾梵志的“面具系列”作品《最后的晚餐》曾以1.8亿港元成交,创造了目前为止中国当代艺术拍卖的最高成交价。导演胡刘斌认为:“虽然我们不能苛求纯粹与金钱无关的艺术,但是从本质上来说,艺术与金钱是没有关系的。而当下的语境一直强调艺术需要良性的商业循环才能发展,恰恰是我们需要警惕的时候。”旅居北京的艺术家九口走召则对画廊和艺术家的关系比喻为婚姻,是一种关系的确立,利益的共享,责任的共担,还有之间的维护。
来自纽约的Acquavella Galleries是家族式的画廊,曾与英国艺术家卢西安·弗洛伊德(Lucian Freud)有长达20年之久的合作关系。法国画家和野兽派的创始人亨利·马谛斯(Henri Matisse)之子Pierre Matisse逝世后,1990年该画廊的负责人William Acquavella与苏富比合作,以1亿5300万美元买下Pierre Matisse Gallery画廊的所有资产,这笔巨额交易,奠定了该画廊发展的基础。显而易见,画廊的负责人需有极佳的投资眼光。Acquavella画廊总负责人,年近80岁的长者Michael Findlay向笔者表示:“参观者中很多人并不懂得欣赏好的艺术,大多数只是走一走,看一看。好的艺术作品需要慢慢欣赏。很多人买了画作,就马上卖掉赚钱,失去了欣赏作品的机会。好的艺术作品是可以值得收藏数十年,挂在家里慢慢地欣赏。”导演胡刘斌则分享到:好的艺术品意义指向不应过于明确,过于明确的指向会束缚欣赏者,会使艺术家和观众的关系过于简化。他强调艺术品最终应该能够启迪观众,带来无限空间的可能性。
另一个来自美国纽约的画廊Metro Pictures,与艺术家的关系可谓深之又深,他们的展品全部是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的作品。辛迪·舍曼是美国著名摄影家,以自己出演所有摄影作品中的主角为特点,并获得艺术界的认可。她的作品吸引人的是独特影像的生成方式。广州美术学院教授黄专这样评价辛迪·舍曼,“她将她的摄影工作室变成为一个电影棚,用几乎和拍摄电影一样复杂的方式拍摄图片,讲述属于自己的故事。所有拍摄电影需要的角色:从导演、编剧、摄像到灯光、舞台、化妆设计,甚至演员都由她自己担当,这并不意味着她的作品是纯粹自恋性的,相反,她以图像的方式使电影这门高度社会化和意识形态化的大众视觉媒介成功地获得了某种新的视觉穿透力和社会批判属性。”事实上,Metro Pictures画廊的拥有者一直与辛迪·舍曼保持着牢固的友谊,他们是数十年的密友,经常在一起聚餐。只要摄影家辛迪·舍曼有新的作品,他们会第一时间推出和宣传。这种牢固的私人关系和友谊捆绑在整个作品的生成和推广环节。导演胡刘斌解释到:画廊和艺术家其实是相互共生的关系。画廊应承担更多的教育和培养的工作,它是欣赏者和创作者的一个桥梁,需要把先锋和优秀的艺术推广于大众并教育大众。这种共生关系其实是对整个艺术氛围的培养和创作者的双重促进。画廊与艺术家这种婚姻式的共生关系是艺术作品得以逐步被精英大众接受的基石。 笔者有幸采访了香港巴塞尔光映现场策展人李振华先生,他也分享了对艺术的一些看法:“艺术无处不在,而审美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生活中优雅的小美感就是艺术,它是方方面面存在的,在于怎么去发现。”提到艺术品的收藏,他说所有的收藏应有其内在逻辑,而当今的文化收藏是缺乏清晰目的的。他欣赏当代艺术家用毕生精力去做一些普罗大众看起来毫无意义的东西,去发现和探索未曾知晓的东西。他建议艺术家应多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以及他自己作为策展人的角色定位,都要深思艺术和非艺术的区别。他认为一座城市的风景是离不开人的,是由流动的东西串起来,是人和人的联系,是与图像和记忆息息相关的瞬间。试想是不是所有的物质之间都有裂缝,物质之间也会透过光?与李振华先生谈论艺术,笔者很容易被他的话语带入画面感相当丰富的图像中,循序畅游。其反思和细腻的言语,也是艺术家敏锐嗅觉的再现。
展覽中来自新加坡的STPI画廊引起了笔者的注意。这个画廊的特点是展出其创意工作坊中纸质和印刷品为主的艺术作品。他们的创意工作坊是与多位艺术家合作,探索实验性质的印刷和造纸技术,共同进行艺术创作。艺术作品的所有权属于该画廊,而艺术家则在作品被买家收藏后获得一定比例的回报。其中极具国际市场潜力的艺术家Dinh Q. Lê(黎光定)就与该画廊合作,该画廊工作人员参与编织他的艺术作品。Dinh Q. Lê出身于越南,10岁时移民美国。在越南战争期间,他隔着大洲大洋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看待越南战争,并以摄影及越南民间传统草席编织手法,将越战时期受害者的黑白照片切割后重新编织,与寺庙影像结合,合成一个全新的视觉影像语言,借以引起大众对于越南战争更多的反思。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艺术文化中心主任兼教师董佳女士把画廊形容为经纪公司,代理兜售知名艺术家的作品,也在寻找青年艺术家。而展览的意义,她认为只要通过现场传达出思考和问题,就是有意义的。艺术家九口走召认为:“艺术没有高低之分,而是多层面多方向的,更像个球,你永远看不到所有的面,照顾不到所有人,所以不管怎样,存在即合理,艺博会会在在意艺博会的人那里生效。”
高古轩画廊、Acquavella画廊、Metro Pictures画廊、STPI画廊只是艺术产业中的一个缩影,他们谨慎地处理与艺术家的关系,并在艺术场域中担当代理人的角色。那如果画廊与艺术家这样一段长时间的“婚姻”关系破裂,利益的分割将会如何变化?笔者也许需要先成为一名有故事的艺术家才行。
已進入第六届的巴塞尔艺术展一如既往地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场馆内是组织者、策展人和画廊构建的展览和叙事,场外则是流动的生活影像。在这个艺术场域里,展览的重要细胞是画廊,而画廊的核心是艺术家和其创作的艺术品,是整个画廊市场行为的重中之重。画廊需要面对的是整合艺术家的资源,关注的是如何与该画廊的艺术家建立好双向共赢的关系,此种紧密关系将会影响画廊实现其自身的目标和使命,这也是公共关系中所讲的内部关系(Internal Relations)的一部分。那么,到底画廊与艺术家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
硕大的巴赛尔艺术展展板悬挂在展厅的显耀位置,导演胡刘斌先生注意到展板右下角的UBS(瑞银集团)标志。他说:这个UBS就像一个印章,一个落款,它好像是巴塞尔展览的作者。他认为如果UBS成为使这个展览得以与大众见面的最重要力量,就需要我们加以警惕。事实上,UBS自1994年起一直是巴塞尔艺术展的主要合作伙伴,到2018年为止已合作过24年。在这个艺术场域里,策展人、画廊、艺术家、买家、评论家等多种角色登台演绎。他们在艺术理念、权力、资金的三方角逐下,促成某种艺术的品味和趋势,延续艺术市场和产业的发展。《纽约时报》艺术批评家霍兰德科特(Holland Cotter)曾在一篇评论文章中写到:“艺术产业意味着高价画廊、拍卖行与掌握艺术市场的收藏家们之间的联系……从权力的角度来说,权力分配的比例是颠倒的,以至于艺术界的基本功能已沦为劳动力源头。”法国著名社会学大师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强调说:这整个场域是一个完全的“共谋”结构。
曾被法国艺术界多位知名人士签署公开信抵制的波普艺术家杰夫·昆斯(Jeff Koons)出现在卓纳画廊展位前,获得众多媒体和粉丝的簇拥。法国艺术界人士曾敦促巴黎政府拒绝杰夫·昆斯赠予该市的作品《郁金香花束》(Bouquet of Tulips)。这件超大型的雕塑原本是为了纪念2015年巴黎Bataclan音乐厅恐怖袭击案的受害者而作,到目前为止仍处在争议之中。展览中也不乏众多娱乐明星的身影,包括周杰伦、吕良伟、李嘉欣、袁咏仪和张智霖夫妇等。新电影《Mirror Cookie》的导演Sophia Al-Maria与备受争议的女演员白灵在展览现场对话。白灵在该电影中饰演一位超现实的自己,重复地卷入名流、暴力、疯狂和纵欲、救世与毁灭等场景中。
艺术家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并用多种物料展现人们未曾发觉的世界。每一位艺术家的作品都是他/她感知的一种再现和重构。当欣赏者遇到看似普通的玻璃容器盛满水时,该玻璃材质可能是创作者经过不断尝试和组合多种物料创造设计而成的,艺术品则在不同的场域下承载着某种理念和构想。在艺术展览场域里,画廊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向参观者们解释着艺术家的背景和复杂的创作经历,试图还原艺术家的原始创作冲动。全球顶尖的高古轩画廊连续第六次参加香港巴塞尔艺术展,其代理的艺术家曾梵志专门为该画廊创作了油画作品《8》,早早地以数万美元的价格卖出。这种定制油画的合作关系,体现出了该画廊与曾梵志的紧密关系。众所周知,曾梵志的“面具系列”作品《最后的晚餐》曾以1.8亿港元成交,创造了目前为止中国当代艺术拍卖的最高成交价。导演胡刘斌认为:“虽然我们不能苛求纯粹与金钱无关的艺术,但是从本质上来说,艺术与金钱是没有关系的。而当下的语境一直强调艺术需要良性的商业循环才能发展,恰恰是我们需要警惕的时候。”旅居北京的艺术家九口走召则对画廊和艺术家的关系比喻为婚姻,是一种关系的确立,利益的共享,责任的共担,还有之间的维护。
来自纽约的Acquavella Galleries是家族式的画廊,曾与英国艺术家卢西安·弗洛伊德(Lucian Freud)有长达20年之久的合作关系。法国画家和野兽派的创始人亨利·马谛斯(Henri Matisse)之子Pierre Matisse逝世后,1990年该画廊的负责人William Acquavella与苏富比合作,以1亿5300万美元买下Pierre Matisse Gallery画廊的所有资产,这笔巨额交易,奠定了该画廊发展的基础。显而易见,画廊的负责人需有极佳的投资眼光。Acquavella画廊总负责人,年近80岁的长者Michael Findlay向笔者表示:“参观者中很多人并不懂得欣赏好的艺术,大多数只是走一走,看一看。好的艺术作品需要慢慢欣赏。很多人买了画作,就马上卖掉赚钱,失去了欣赏作品的机会。好的艺术作品是可以值得收藏数十年,挂在家里慢慢地欣赏。”导演胡刘斌则分享到:好的艺术品意义指向不应过于明确,过于明确的指向会束缚欣赏者,会使艺术家和观众的关系过于简化。他强调艺术品最终应该能够启迪观众,带来无限空间的可能性。
另一个来自美国纽约的画廊Metro Pictures,与艺术家的关系可谓深之又深,他们的展品全部是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的作品。辛迪·舍曼是美国著名摄影家,以自己出演所有摄影作品中的主角为特点,并获得艺术界的认可。她的作品吸引人的是独特影像的生成方式。广州美术学院教授黄专这样评价辛迪·舍曼,“她将她的摄影工作室变成为一个电影棚,用几乎和拍摄电影一样复杂的方式拍摄图片,讲述属于自己的故事。所有拍摄电影需要的角色:从导演、编剧、摄像到灯光、舞台、化妆设计,甚至演员都由她自己担当,这并不意味着她的作品是纯粹自恋性的,相反,她以图像的方式使电影这门高度社会化和意识形态化的大众视觉媒介成功地获得了某种新的视觉穿透力和社会批判属性。”事实上,Metro Pictures画廊的拥有者一直与辛迪·舍曼保持着牢固的友谊,他们是数十年的密友,经常在一起聚餐。只要摄影家辛迪·舍曼有新的作品,他们会第一时间推出和宣传。这种牢固的私人关系和友谊捆绑在整个作品的生成和推广环节。导演胡刘斌解释到:画廊和艺术家其实是相互共生的关系。画廊应承担更多的教育和培养的工作,它是欣赏者和创作者的一个桥梁,需要把先锋和优秀的艺术推广于大众并教育大众。这种共生关系其实是对整个艺术氛围的培养和创作者的双重促进。画廊与艺术家这种婚姻式的共生关系是艺术作品得以逐步被精英大众接受的基石。 笔者有幸采访了香港巴塞尔光映现场策展人李振华先生,他也分享了对艺术的一些看法:“艺术无处不在,而审美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生活中优雅的小美感就是艺术,它是方方面面存在的,在于怎么去发现。”提到艺术品的收藏,他说所有的收藏应有其内在逻辑,而当今的文化收藏是缺乏清晰目的的。他欣赏当代艺术家用毕生精力去做一些普罗大众看起来毫无意义的东西,去发现和探索未曾知晓的东西。他建议艺术家应多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以及他自己作为策展人的角色定位,都要深思艺术和非艺术的区别。他认为一座城市的风景是离不开人的,是由流动的东西串起来,是人和人的联系,是与图像和记忆息息相关的瞬间。试想是不是所有的物质之间都有裂缝,物质之间也会透过光?与李振华先生谈论艺术,笔者很容易被他的话语带入画面感相当丰富的图像中,循序畅游。其反思和细腻的言语,也是艺术家敏锐嗅觉的再现。
展覽中来自新加坡的STPI画廊引起了笔者的注意。这个画廊的特点是展出其创意工作坊中纸质和印刷品为主的艺术作品。他们的创意工作坊是与多位艺术家合作,探索实验性质的印刷和造纸技术,共同进行艺术创作。艺术作品的所有权属于该画廊,而艺术家则在作品被买家收藏后获得一定比例的回报。其中极具国际市场潜力的艺术家Dinh Q. Lê(黎光定)就与该画廊合作,该画廊工作人员参与编织他的艺术作品。Dinh Q. Lê出身于越南,10岁时移民美国。在越南战争期间,他隔着大洲大洋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看待越南战争,并以摄影及越南民间传统草席编织手法,将越战时期受害者的黑白照片切割后重新编织,与寺庙影像结合,合成一个全新的视觉影像语言,借以引起大众对于越南战争更多的反思。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艺术文化中心主任兼教师董佳女士把画廊形容为经纪公司,代理兜售知名艺术家的作品,也在寻找青年艺术家。而展览的意义,她认为只要通过现场传达出思考和问题,就是有意义的。艺术家九口走召认为:“艺术没有高低之分,而是多层面多方向的,更像个球,你永远看不到所有的面,照顾不到所有人,所以不管怎样,存在即合理,艺博会会在在意艺博会的人那里生效。”
高古轩画廊、Acquavella画廊、Metro Pictures画廊、STPI画廊只是艺术产业中的一个缩影,他们谨慎地处理与艺术家的关系,并在艺术场域中担当代理人的角色。那如果画廊与艺术家这样一段长时间的“婚姻”关系破裂,利益的分割将会如何变化?笔者也许需要先成为一名有故事的艺术家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