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道德体验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已越来越重要。文章试图在界定体验、道德体验的基础上,论述道德体验缺失的表现,提出了道德体验在学校德育改革实施过程中的作用,以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
关键词:体验;道德体验;学校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德育总是处于“首而不要,加而不强,提而不高”的尴尬境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的严重脱离和“唯智主义”倾向是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前者表现为以智代德、重智轻德;后者表现为德育的目标、内容等与学生生活的剥离。正如有学者所说:“我们所能做的似乎只是不断地向学生讲授,而后再通过考试等手段了解学生是否已经‘知道’了我们教授给他们的‘道德’,对那些生活层面的东西,我们却总是鞭长莫及、力不从心”。
1.对道德体验的忽视不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流于空泛、限于说教的弊病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这与学校德育忽视道德体验的作用有一定关系。学校德育缺少产生道德体验的必要“环境”。这里的“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前面已经讲到,道德体验具有亲历性,它强调体验主体对情境的“亲身”或 “亲心”经历。虽然它并不要求学校创设出与设想中一模一样的现实情境,但它终究需要一定的设施、场所,一定的情境、氛围,一定的知识背景、社会阅历、人生感悟作为基础。否则,道德体验就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对道德体验的忽视不利于德育工作的进行
“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这是许多一线教师的感叹,特别是广大班主任老师的心声。与此同时,大多数科任老师特别是理科教师认为,自己的工作主要是完成教学任务,德育是德育处和班主任的工作。德育处和教务处可以从中总结工作的成绩,也可以把工作效果中令人不满意的地方推脱给对方,因为德育和教学工作的效果是混同在一起反映出来的。这需要我们在开展德育工作时,重视道德体验的作用。
3.对道德体验的忽视不利于家庭德育与社会德育的开展
学生在学校受到的教育常常受到社会上流传的截然不同的利益观、价值观的冲击,致使学校教育失效,甚至出现“学生在校进一步,回到家庭退两步,到了社会退三步”的现象,或者出现 “5十2=0或<0”的现象。要想进一步提高德育质量,减少社会教育對学校教育的 “抵消”作用,最好的办法还是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入社会,在老师的指导下,识别 “真、善、美”,辨出“假、丑、恶”。道德体验正是“强调道德教育要深入到学校、家庭、社区、大社会生活和自然之境中,向生活世界、自然之境和体验者的心灵世界全面开放”。
1.道德体验能实现 “知”与 “情”的协调统一
学校德育要发展道德情感,促发行动,达到学做合一、知情行合一,使学生在践履中生成新道德。道德体验与道德认知有一个重要的不同点,它强调关系、环境、情感参与的重要性,它力图寻求一种新的 “视界融合”,强调情感和认知的涵容互摄。可见,体验能在道德认知的基础上,拉动情感纽带,培养道德情感,在学校德育过程中,实现“知”与“情”的协调统一。
2.道德体验能使道德观念内化为个体自身所 “必需”的成分
只有重视体验活动,才能使道德教育真正达到个体,产生影响,逐步生成个人的心性品质。如果教师对学生的体验漠不关心,而只关心所教授的规范和达标要求,则会造成师生心灵之间的隔膜与疏远。不少学生说:“我们更关心老师的真实体验,希望与老师有交流人生体验的机会”。郑汉文先生以鲁洁教授的生命故事和体验为对象的“叙事研究”之所以受到国内外人士的关注,就是因为这项研究顺应了人们渴望交流人生体验的时代要求。
3.道德体验是形成 “全息认知”的前提和基础
澳大利亚主张“生态学课程理论”的学者高夫则提倡“专注的教”,这种“专注的教育”包括“存在认知”的成分,是一种“全息认知”,即把整个世界知觉为一个统一体——一个活生生的有机体。
[1]詹万生.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研究报告[J].教育研究,2001(10).
[2]高德胜.学校德育的范式转换[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2).
关键词:体验;道德体验;学校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一、学校德育中道德体验缺失的表现及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德育总是处于“首而不要,加而不强,提而不高”的尴尬境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的严重脱离和“唯智主义”倾向是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前者表现为以智代德、重智轻德;后者表现为德育的目标、内容等与学生生活的剥离。正如有学者所说:“我们所能做的似乎只是不断地向学生讲授,而后再通过考试等手段了解学生是否已经‘知道’了我们教授给他们的‘道德’,对那些生活层面的东西,我们却总是鞭长莫及、力不从心”。
1.对道德体验的忽视不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流于空泛、限于说教的弊病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这与学校德育忽视道德体验的作用有一定关系。学校德育缺少产生道德体验的必要“环境”。这里的“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前面已经讲到,道德体验具有亲历性,它强调体验主体对情境的“亲身”或 “亲心”经历。虽然它并不要求学校创设出与设想中一模一样的现实情境,但它终究需要一定的设施、场所,一定的情境、氛围,一定的知识背景、社会阅历、人生感悟作为基础。否则,道德体验就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对道德体验的忽视不利于德育工作的进行
“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这是许多一线教师的感叹,特别是广大班主任老师的心声。与此同时,大多数科任老师特别是理科教师认为,自己的工作主要是完成教学任务,德育是德育处和班主任的工作。德育处和教务处可以从中总结工作的成绩,也可以把工作效果中令人不满意的地方推脱给对方,因为德育和教学工作的效果是混同在一起反映出来的。这需要我们在开展德育工作时,重视道德体验的作用。
3.对道德体验的忽视不利于家庭德育与社会德育的开展
学生在学校受到的教育常常受到社会上流传的截然不同的利益观、价值观的冲击,致使学校教育失效,甚至出现“学生在校进一步,回到家庭退两步,到了社会退三步”的现象,或者出现 “5十2=0或<0”的现象。要想进一步提高德育质量,减少社会教育對学校教育的 “抵消”作用,最好的办法还是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入社会,在老师的指导下,识别 “真、善、美”,辨出“假、丑、恶”。道德体验正是“强调道德教育要深入到学校、家庭、社区、大社会生活和自然之境中,向生活世界、自然之境和体验者的心灵世界全面开放”。
二、道德体验在学校德育改革中的作用
1.道德体验能实现 “知”与 “情”的协调统一
学校德育要发展道德情感,促发行动,达到学做合一、知情行合一,使学生在践履中生成新道德。道德体验与道德认知有一个重要的不同点,它强调关系、环境、情感参与的重要性,它力图寻求一种新的 “视界融合”,强调情感和认知的涵容互摄。可见,体验能在道德认知的基础上,拉动情感纽带,培养道德情感,在学校德育过程中,实现“知”与“情”的协调统一。
2.道德体验能使道德观念内化为个体自身所 “必需”的成分
只有重视体验活动,才能使道德教育真正达到个体,产生影响,逐步生成个人的心性品质。如果教师对学生的体验漠不关心,而只关心所教授的规范和达标要求,则会造成师生心灵之间的隔膜与疏远。不少学生说:“我们更关心老师的真实体验,希望与老师有交流人生体验的机会”。郑汉文先生以鲁洁教授的生命故事和体验为对象的“叙事研究”之所以受到国内外人士的关注,就是因为这项研究顺应了人们渴望交流人生体验的时代要求。
3.道德体验是形成 “全息认知”的前提和基础
澳大利亚主张“生态学课程理论”的学者高夫则提倡“专注的教”,这种“专注的教育”包括“存在认知”的成分,是一种“全息认知”,即把整个世界知觉为一个统一体——一个活生生的有机体。
参考文献:
[1]詹万生.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研究报告[J].教育研究,2001(10).
[2]高德胜.学校德育的范式转换[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