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中,以儒家为首的经典著作和诸子百家的思想学说,奠定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其中的治国安邦、民族精神、立人处事、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经验智慧,在今天仍有其生命力,值得我们来发扬光大。不可否认,这些经典著作、思想学说带有明显的时代和阶级烙印,但我们可以以科学的态度汲取精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主干,它经长期的整理加工、丰富发展,早已成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比较严密、完整的文化体系,对我国古代各民族的道德生活实践,产生过无比深远的影响。儒家所确立的道德规范,曾长期成为我国人民调解人与人相互关系的重要原则。而且在现今也深刻的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风格。
面对不断发展的新型社会,管理已经成为企业成功与否的关键性因素之一。传统的西方管理思想和方法的潜力已经被挖掘殆尽,新兴的管理方法正在不断的寻求新的文化和理论体系作为基础,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管理学思想,而东方的儒学思想正是一个关键的契机。我们身在中国,这块土壤孕育了传统的儒学思想。在新的时期,如何发展出一种融合传统与现代、科学与人文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文化呢?任何有效的管理科学的出现和发展都是以深厚的民族文化为底蕴的,缺少对民族文化遗产中管理思想和方法的深入挖掘和研究,不仅是世界管理思想的缺憾,也不利于我国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和成熟。中国的历史以结构稳定、脉络清晰而著称于世界,这其中有多种主客观原因,但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方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最终支配中国人意识并形成管理思想体系的是儒家思想。并形成左右中国社会发展方向、进而影响整个东南亚的一种固定理念。因此,在世界经济趋于一体化,跨文化管理成为中国各企业界面临的重要课题的今天,我们从管理的角度去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儒家文化与现代管理文化的内涵
儒家文化是由孔子在前人基础上开创的一个文化思潮,其基本主张按孔子原话似可概括为"仁"、"礼"、"诚"、"孝"、"忠"、"恕"、 "中庸"等。西汉至晚清中国历史上除掉释道二教之外的思想文化绝大部分都可以被视为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源头思想在孔子之前已经存在很长的历史了,一般认为儒家道统沿着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发展,孔子是儒家文化集大成者。
儒家乃"仁"之学也。"仁"的意义,极为广泛,基本的意义,是内心的一种道德情感,是爱人的意识。首先是孝亲,然后扩展至社会上一般的人。仁义是一种最高的道德境界,是一切美德的总和。
概而言之,儒家文化倡导的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以来的道统,基本纲领是提倡仁义之道,建立其理论的基点来自《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以孔子为尊师。儒家文化的理想是《礼记o礼运》中孔子所崇尚的"大同世界""天下为公"。而儒家文化的中心价值系统或核心价值观念是仁爱、敬诚、忠恕、孝悌、信义。
现代管理方法指的是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时代来临所带来的管理多样化和复杂性的背景,在方法和理论层面进行的人本化、整体化、可持续化和法制化、信息化的演变,重视人的因素,利用科学和系统化手段使管理得到新的升华。现代管理方法在管理活动的实践中更加程序化、系统化、科学化。他们把人看成"决策人"、"复杂人"。他们极力主张的实行参与性或灵活多变的管理方法,以适应日趋民主化、复杂化的管理环境。
二、儒家文化对现代管理的影响
(一)重人情轻法制
儒家具有较强的伦理性,它强调亲情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对于个人来说偏重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仁者爱人",中国人常常讲究道德,以友善态度看人,以友善态度对待其它民族,这对于国内社会秩序的建立,对于国际社会良好秩序的建立,其作用也是积极的。这种倾向往往导致重德治、轻法治、重人情、轻制度。由于人情观念和家庭观念比较浓,我国古代就曾出现"父为子隐"的事。这样就会导致情重于法,在法律面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尤其严重的是,对人情观念的看重,会在整个社会造成关系林立,极大地阻碍了法治化的进程。
现代管理是法治管理。儒家文化对伦理性的偏爱,使得在实施管理时过分强调"德治"管理。即偏重于个人内在的道德的修养。由于古代中国是一个等级社会和专制社会。在生产力极为低下和教育极为落后的情况下,这种道德其实质是一种精英道德,而不是一种公众道德。这种道德的推行,并不能如统治者所希望的那种能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境界。相反,在封建专制社会中,这种"修身"必然寄托在君主个人的身上。所谓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君仁莫不仁、君又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这种把国家的治理系于君主个人的道德修养上,而不是依靠制度的完善和法治的推行上,果真能"以德正天下"吗?还是朱熹说得好:"尧舜三王周公孔子所传之道,未尝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间"。其次,由于在封建社会中,实行的是君主专制,对于防止君主及官员滥用权力方面,中国传统的办法主要是要求君主及官员从事德性的修养。而在权力失去制衡的情况下,德治就是人治。
显然,对道德的过分依赖无益于法治社会的形成。从现实来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规章制度没有健全,已制定的规章制度并没有严格执行,人情很大程度上影响管理者执法,德治观念也制约着法治的推行。这是我国管理工作效率不高、腐败现象比较严重的重要原因。
(二)重平均轻个性
在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上,平均主义的影子仍然出现在许许多多企业或者企业的某些时期某些场合。从具体行为来看有讲攀比,不讲竞争;讲平均,不讲业绩;讲公平,不讲效率,论资排辈,忽视能力和差异,强调共性,强调大局整体,忽视个性,极大地影响那些优秀人才的发挥和发展。
(三)重协调轻竞争
首先由于儒家思想强调协调、个体的行为必须追随大多数成员的行为规范,这样以来,那些不随大流的个体往往被视为异类而受到压制歧视或打击报复。其结果只能是企业平庸化,公平竞争的环境难以出现,个性无法发挥,出类拔萃的个人也很少有机会脱颖而出;其次追求人际和谐,往往造成庸俗的人际关系,企业团体发展的封闭性,排斥新进成员,压制竞争,影响效率。
(四)重情义轻利益
儒家文化虽然也具有功利性,然而对于君子来说,义更为重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从而把求利当成小人的终生目标,而把求义当作君子的终生追求。董仲舒的名言:"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书董仲舒传》正是这一立场的表现。这一说法到后来演变成只重义不言利,只重政治排斥经济。到了建国后左倾主义猖獗之际,就更简单化了,只要政治之义,不要经济之利,甚至"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这显然是与市场经济背道而驰的。现代管理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是市场经济的一种基本价值取向(当然也需要义的约束)。因而现代管理必然是以提高效益为目标的。这种对利的相对忽视,必然会导致管理不讲效率,从而导致经济效益低下。
三、儒家文化与现代管理文化的融合
从现代管理的发展趋势来看,其中许多方面是与儒家思想相融合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庸思想与竞合趋势
"中庸"一词是由孔子首先提出,始见《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孔子把中庸作为德行要求,反对在行为上走极端,主张"中行"。孟子发展了中庸思想,提出执行中而权,反对执一。中庸之道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是孔子的世界观,方法论及待人接物的基本道德和原则,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和精髓,在儒家学说中占据重要地位。
竞争与合作,在西方管理中历来把它当成对立的两极,似乎两者势不两立。而现在,现代管理却把二者结合起来了。这正是中庸思维的优长,即把矛盾两端直接结合起来,使双方处在和谐韵统一体中,每一方都在自身应有的适当的限度内发展,不可突破其限度而压倒另一方,免引起矛盾统一体的破坏。所以又把它叫做"执其两端而用中"
(二)天人合一与可持续发展
在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中强调"天人合一",与当今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不谋而合。儒家赞同"和为贵,和而不同",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可见对人和的重视。 以人为本是重视人力资源,符合现代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理论的观点;人和作为企业伦理规范,积极倡导建立和谐的企业内外部运行环境,在企业内培养群体意识上发挥重要作用,造就企业内部的和谐团队精神。在企业外部关注和气生财,良性竞争公平竞争的环境,培养与政府,与企业所在社区公众建立和谐关系,在生态环境方面关注环保,关注企业与自然的和谐平衡,儒家人和的管理伦理思想都能发挥积极的意义。
西方科学文化一方面造就了物质财富的丰富,另一方面又造成了环境的危机、人与人关系的危机,人自身的危机。至此,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便是人类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三)主体思维与人本管理
现代管理是人本管理,这就要求管理者在管理理念上要深刻地认识到人的重要性。西方管理虽然也重视人,但把人当作经济人,即便到后来的社会人,自我实现人等,也不过是把人当作工具。儒家文化思维方式中的主体思维重视人,以人为本。"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君为轻"。民在管理中至关重要,不仅是工具,而且也是目的。这对于指导现代管理,是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的。
(四)权变管理与辩证思维
现代管理是权变管理,它需要一种具有明显动态性的思维方式才能担当起不断选择新目标功能。这必然要求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而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具有强烈的辩证性。因此,在这一点上,儒家文化正好可以发挥它的特长。
面对不断发展的新型社会,管理已经成为企业成功与否的关键性因素之一。传统的西方管理思想和方法的潜力已经被挖掘殆尽,新兴的管理方法正在不断的寻求新的文化和理论体系作为基础,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管理学思想,而东方的儒学思想正是一个关键的契机。我们身在中国,这块土壤孕育了传统的儒学思想。在新的时期,如何发展出一种融合传统与现代、科学与人文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文化呢?任何有效的管理科学的出现和发展都是以深厚的民族文化为底蕴的,缺少对民族文化遗产中管理思想和方法的深入挖掘和研究,不仅是世界管理思想的缺憾,也不利于我国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和成熟。中国的历史以结构稳定、脉络清晰而著称于世界,这其中有多种主客观原因,但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方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最终支配中国人意识并形成管理思想体系的是儒家思想。并形成左右中国社会发展方向、进而影响整个东南亚的一种固定理念。因此,在世界经济趋于一体化,跨文化管理成为中国各企业界面临的重要课题的今天,我们从管理的角度去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儒家文化与现代管理文化的内涵
儒家文化是由孔子在前人基础上开创的一个文化思潮,其基本主张按孔子原话似可概括为"仁"、"礼"、"诚"、"孝"、"忠"、"恕"、 "中庸"等。西汉至晚清中国历史上除掉释道二教之外的思想文化绝大部分都可以被视为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源头思想在孔子之前已经存在很长的历史了,一般认为儒家道统沿着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发展,孔子是儒家文化集大成者。
儒家乃"仁"之学也。"仁"的意义,极为广泛,基本的意义,是内心的一种道德情感,是爱人的意识。首先是孝亲,然后扩展至社会上一般的人。仁义是一种最高的道德境界,是一切美德的总和。
概而言之,儒家文化倡导的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以来的道统,基本纲领是提倡仁义之道,建立其理论的基点来自《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以孔子为尊师。儒家文化的理想是《礼记o礼运》中孔子所崇尚的"大同世界""天下为公"。而儒家文化的中心价值系统或核心价值观念是仁爱、敬诚、忠恕、孝悌、信义。
现代管理方法指的是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时代来临所带来的管理多样化和复杂性的背景,在方法和理论层面进行的人本化、整体化、可持续化和法制化、信息化的演变,重视人的因素,利用科学和系统化手段使管理得到新的升华。现代管理方法在管理活动的实践中更加程序化、系统化、科学化。他们把人看成"决策人"、"复杂人"。他们极力主张的实行参与性或灵活多变的管理方法,以适应日趋民主化、复杂化的管理环境。
二、儒家文化对现代管理的影响
(一)重人情轻法制
儒家具有较强的伦理性,它强调亲情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对于个人来说偏重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仁者爱人",中国人常常讲究道德,以友善态度看人,以友善态度对待其它民族,这对于国内社会秩序的建立,对于国际社会良好秩序的建立,其作用也是积极的。这种倾向往往导致重德治、轻法治、重人情、轻制度。由于人情观念和家庭观念比较浓,我国古代就曾出现"父为子隐"的事。这样就会导致情重于法,在法律面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尤其严重的是,对人情观念的看重,会在整个社会造成关系林立,极大地阻碍了法治化的进程。
现代管理是法治管理。儒家文化对伦理性的偏爱,使得在实施管理时过分强调"德治"管理。即偏重于个人内在的道德的修养。由于古代中国是一个等级社会和专制社会。在生产力极为低下和教育极为落后的情况下,这种道德其实质是一种精英道德,而不是一种公众道德。这种道德的推行,并不能如统治者所希望的那种能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境界。相反,在封建专制社会中,这种"修身"必然寄托在君主个人的身上。所谓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君仁莫不仁、君又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这种把国家的治理系于君主个人的道德修养上,而不是依靠制度的完善和法治的推行上,果真能"以德正天下"吗?还是朱熹说得好:"尧舜三王周公孔子所传之道,未尝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间"。其次,由于在封建社会中,实行的是君主专制,对于防止君主及官员滥用权力方面,中国传统的办法主要是要求君主及官员从事德性的修养。而在权力失去制衡的情况下,德治就是人治。
显然,对道德的过分依赖无益于法治社会的形成。从现实来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规章制度没有健全,已制定的规章制度并没有严格执行,人情很大程度上影响管理者执法,德治观念也制约着法治的推行。这是我国管理工作效率不高、腐败现象比较严重的重要原因。
(二)重平均轻个性
在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上,平均主义的影子仍然出现在许许多多企业或者企业的某些时期某些场合。从具体行为来看有讲攀比,不讲竞争;讲平均,不讲业绩;讲公平,不讲效率,论资排辈,忽视能力和差异,强调共性,强调大局整体,忽视个性,极大地影响那些优秀人才的发挥和发展。
(三)重协调轻竞争
首先由于儒家思想强调协调、个体的行为必须追随大多数成员的行为规范,这样以来,那些不随大流的个体往往被视为异类而受到压制歧视或打击报复。其结果只能是企业平庸化,公平竞争的环境难以出现,个性无法发挥,出类拔萃的个人也很少有机会脱颖而出;其次追求人际和谐,往往造成庸俗的人际关系,企业团体发展的封闭性,排斥新进成员,压制竞争,影响效率。
(四)重情义轻利益
儒家文化虽然也具有功利性,然而对于君子来说,义更为重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从而把求利当成小人的终生目标,而把求义当作君子的终生追求。董仲舒的名言:"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书董仲舒传》正是这一立场的表现。这一说法到后来演变成只重义不言利,只重政治排斥经济。到了建国后左倾主义猖獗之际,就更简单化了,只要政治之义,不要经济之利,甚至"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这显然是与市场经济背道而驰的。现代管理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是市场经济的一种基本价值取向(当然也需要义的约束)。因而现代管理必然是以提高效益为目标的。这种对利的相对忽视,必然会导致管理不讲效率,从而导致经济效益低下。
三、儒家文化与现代管理文化的融合
从现代管理的发展趋势来看,其中许多方面是与儒家思想相融合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庸思想与竞合趋势
"中庸"一词是由孔子首先提出,始见《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孔子把中庸作为德行要求,反对在行为上走极端,主张"中行"。孟子发展了中庸思想,提出执行中而权,反对执一。中庸之道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是孔子的世界观,方法论及待人接物的基本道德和原则,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和精髓,在儒家学说中占据重要地位。
竞争与合作,在西方管理中历来把它当成对立的两极,似乎两者势不两立。而现在,现代管理却把二者结合起来了。这正是中庸思维的优长,即把矛盾两端直接结合起来,使双方处在和谐韵统一体中,每一方都在自身应有的适当的限度内发展,不可突破其限度而压倒另一方,免引起矛盾统一体的破坏。所以又把它叫做"执其两端而用中"
(二)天人合一与可持续发展
在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中强调"天人合一",与当今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不谋而合。儒家赞同"和为贵,和而不同",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可见对人和的重视。 以人为本是重视人力资源,符合现代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理论的观点;人和作为企业伦理规范,积极倡导建立和谐的企业内外部运行环境,在企业内培养群体意识上发挥重要作用,造就企业内部的和谐团队精神。在企业外部关注和气生财,良性竞争公平竞争的环境,培养与政府,与企业所在社区公众建立和谐关系,在生态环境方面关注环保,关注企业与自然的和谐平衡,儒家人和的管理伦理思想都能发挥积极的意义。
西方科学文化一方面造就了物质财富的丰富,另一方面又造成了环境的危机、人与人关系的危机,人自身的危机。至此,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便是人类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三)主体思维与人本管理
现代管理是人本管理,这就要求管理者在管理理念上要深刻地认识到人的重要性。西方管理虽然也重视人,但把人当作经济人,即便到后来的社会人,自我实现人等,也不过是把人当作工具。儒家文化思维方式中的主体思维重视人,以人为本。"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君为轻"。民在管理中至关重要,不仅是工具,而且也是目的。这对于指导现代管理,是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的。
(四)权变管理与辩证思维
现代管理是权变管理,它需要一种具有明显动态性的思维方式才能担当起不断选择新目标功能。这必然要求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而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具有强烈的辩证性。因此,在这一点上,儒家文化正好可以发挥它的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