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美术教育和创造力

来源 :教育管理与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d19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义务教育,从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的转变,实际上就是把教育的目的转到培养人的目标上来。人,作为教育之本,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有为社会服务的责任,但最终目的还是为人服务。因此,教育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其目的也就是为了人。
  一个人的发展都是由不成熟到成熟的,但仅有少数人能够达到完全成熟,这是因为其组织和社会的机构体质阻碍了人的成熟发展,“素质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走完这个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以达到完全成熟。
  过去,教育往往很难把学生看作知识的主人,而容易把学生当成知识的接受器;只注重教育学生在社会上“做”人——社会角色,忽略了教育学生做自己生命的主人,从而形成按部就班、人云亦云的思维方式,缺乏分析力和价值判断力,因而也就无所谓创造力。我们的素质教育,在完善人的个性、培养人的创造力、增强独立性等方面有无法忽略的缺陷,有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一、创造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核心
  美术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素质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通过美术教育去营造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这是美术教育的目标和教学方向。
  创造性就像种子一样,它需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培养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在中国美术教育中较普遍存在着技能技巧的掌握,看成创造的观念。或者也口口声声言创造,但落实到具体教学对象身上,还是一板一眼的技能传授。其实,“绘画是一种技能,是一种可以被创造利用的技能,也可以是一种扼杀创造、重复他人的一种技法。”
  技能是可以由老师传授的,但创造性是无法教的。许多中国青少年具有相当好的绘画基本“技巧”,但欠缺基本的创造力。
  一个国家的文化教育,不注重个人创造力方面的提高,既是这个社会中每个成员的不幸,更是这个民族的悲哀。
  二、创造力与美术教育体系
  我们说,创造力是不能“教”的。但认为创造力是鼓励出来的,是培养出来的,它需要成长环境。
  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去创造这样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环境。实际上,中国大多数美术教师都是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下成长的,他们在模式化、机械化的被动学习中,已失去自我。他们被“填鸭”的结果,就是独立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创造能力的“弱化”,从而自觉不自觉地按照一个别人预设的模式、计划和步骤去达到他人设计的目标。在他们成为教师后又不自觉地将这种无形的外力延伸到本属于孩子的自由发展和思考的空间。
  对于什么是创造?著名教育家黄全愈这样认为:“创”与“造”两方面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所谓“创”就是打破常规,所谓“造”,就是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不打破常规,无所谓“创”,不“造”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只能是天花乱坠的想入非非。
  既然,创造性或制造力是指打破常规去产生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之特性或能力,要培养学生这种创造的特性的能力,首先要鼓励学生的“创”,如果我们事先已把“创”扼杀在摇篮里,哪里还能有“造”呢?更何况艺术的创造并不能简单地与现实划等号。允许蓝太阳、方太阳出现,才能打破千篇一律的常规举动。
  美术教育要在素质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就一定要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朝着有利于创造力的方向发展;不应当把它建筑在“刺激——反应的基础上,而是应当建立在有着生动的相互关系和共同体验的基础上”。
  三、营造适合培养少年儿童创造力的良好生态环境
  现代美术学告诉我们:审美教育不像自然科学那样,用概念和逻辑論证去直接说明某个道理,而是用艺术的形象去再现现实生活,揭示人生真理。因此,它是让人们通过感受、体验、想象来理解艺术形象。这种艺术的特殊教育作用,是与审美相统一的教育作用。它通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艺术美的创造获得实现。只有当人们通过艺术形象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为之兴感怡悦”获得审美的愉快和精神的满足时,才能在反复回味咀嚼中,自觉自愿而潜移默化地接受艺术的陶冶。
  如果说科学主要在影响人的理智和认识,道德主要作用于人的意志和行为,那么艺术则同时影响人的思想、感情、意志、理想、兴趣、爱好。也就是说,它影响人的整个精神世界,从各个方面陶冶人的性格。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艺术教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新型复合人才为目标的素质教育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反之,其危害及综合后遗症也是巨大的。
  所以,开启少年儿童的创作灵感,只能从学生们内心的形象思维入手,激发起丰富的联想。未来社会的特点决定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根据我国对现代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以及素质教育培养目标,深入研究探索美术教育与创造力培养的关系,以全民的培育为目的。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和培养创造力有机地结合,要营造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开花结果。
  培养创造力必须要开发智力,但智力开发却不等于培养创造力。因此,培养创造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核心,是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都必须贯彻的核心内容。
其他文献
许多学生对于学习数学都有一个困惑:自己做了大量的练习,但是数学成绩却没有提高。究其原因就是他们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反思能力。要想提高每位学生的数学成绩,最根本的是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帮助学生发展对自己学习过程的监控,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努力程度和学习成效的反思,学会为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逐渐养成良好的反思学习习惯。下面,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几点建议。  一、利用例题教学指导学生进行反思训练  在数学教学中
期刊
我们知道,语音是英语教学的第一阶梯,是语言的基础,语音的其他两个要素,即语法和词汇都是通过语音得以体现的。没有语音的学习,就没有流畅的表达;没有语音的学习,就没有好的听力和理解能力;没有语音的学习,词汇的大量记忆就会出现障碍。可见,英语语音在英语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学好英语语音意义重大。  《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高中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等五个
期刊
小学生学习都以兴趣为先导,这与学生身心发展特征有必然联系,任何违背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的教育,都有可能造成儿童学习障碍和心理障碍,小学生学习数学障碍的原因是什么呢?教学工作者又如何应对呢?  一、小学生学习数学障碍的原因  有的孩子好强,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和挫折,没有被人理解,遭到嘲笑和批评,这些都会严重地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学习兴趣。经历了挫折后,变得厌学、没有自信,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近乎于零,维
期刊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中语言技能教学建议中对写作技能教学目的要求是:表述事实、观点、情感、想象力,交流信息,培养规范的写作习惯。高考书面表达考查考生用书面形式表达思想、情感和传递信息的交际能力,要求考生清楚表述事实、观点、情感和想象等内容,一直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和难点,分数比重占整份考卷(150分)的16.7%(25分)。教师该如何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呢?以下是笔者近一年来课题研究中通过
期刊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化步伐越来越快,使得现代学习的意义发生了重大变化,多媒体辅助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使用也越来越普遍。多媒体教学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为一体,容量大、直观性强。在语文教学中恰当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思维,培养想象力。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为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结合语文教学
期刊
英语是一门工具学科。要掌握英语,除了需学习一定的语音、词汇、语法知识外,还得练就扎实的听、说、读、写基本功。换言之,英语学习必须通过大量的听、说、读、写训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记忆,对学到的语言知识要不断地使用和练习,加以巩固。要想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就必须先解决如何学的问题。对于中学生来说,学习分为课堂学习以及课后的自主学习。  由于课堂学习时间非常有限,这就要求学生具有可以独立于教师
期刊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应把探究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强调通过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动脑活动,学习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运用科学解决实际问题以及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科学与探究的好奇心,具有创新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怎
期刊
当代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说得好:“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是培养创造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和一项基本任务。培养能够适应新世纪的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是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认为创新精神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偶然的,而是靠教师长期有意识训练的结果。因而,创新精神要从小学阶段开始发展,而小学阅读教学才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利途径
期刊
小学生既要学汉语又要学英语,但是汉语比英语学起来容易一些,在我们周围有语言环境,而对英语是不感兴趣的。学生学习英语感觉非常难,所以能否学好英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如果在教学中不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不考虑学生的心里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一味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布置大量机械重复性的抄写作业,惩罚性的作业,使英语成为死记硬背的学科,就会导致学生失去信心,自暴自弃
期刊
通过这次培训,我对“游戏”有了一个新的认识。由于我是非师范类学校毕业的学生,最初接触到“游戏”是来自于一本“游戏理论”。虽然这是一本好书,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往往是书上未提及的。今年是我做幼儿教师的第三年,在这三年中我一直在摸索,到底我每天陪在孩子身边玩了什么?教会孩子什么?这两个问题一直出现在我的脑海中,有时做了一些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或是遇到挫折的时候,看到幼儿脸上天真灿烂的笑容,所有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