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育要正确理解历史知识的内涵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oqing53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历史知识的内涵既包括过去性、过程性,又兼具科学性和人文性。进行历史教育,正确理解历史知识的内涵,可以转变历史观念,从知识本位转变为过程本位和学生本位,树立新的知识观和教学观。还应该及时吸纳史学新理论和新方法,将之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关键词: 历史知识 历史教育 历史学
  《历史教育学》(赵秀玲,1997)指出:“历史科学研究成果,是经过科学整理的以往客观存在的反映。”[1]随着时代的发展,史学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对历史知识内涵的认识应与时俱进。大致来说,历史知识的内涵经历了两次飞跃。
  一、历史知识内涵的两次飞跃
  (一)从过去性到过程性。
  在我国,“历”“史”二字出现较早,但它们并不一起使用,而是分别指代两个官职。
  “历”,《说文解字》释为“过也,传也”,强调其“过去性”。后来演变为历法和制定历法的官员。其主要职責是观察日月星辰和相应的物候规律,制定历法,指导农耕。“史”,《说文解字》释为“记事者也”。《周礼·春官》记载了“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等官职,并详细地叙述了他们的职责。唐人李延寿著《南史》《北史》,这表明在这一时期“史”字已经有了“史籍”的意义,人们已经把“史”看作是对往事的记录。
  近现代意义上的“历史”一词,由日语翻译而来。当人们把“历史”合为一词使用时,便赋予了“史”字“过程”的含义,而非单纯的某一历史事件的记录。同样的情形也出现在西方。“历史”在英语中是“history”,来自于西罗多德撰写的《历史》一书,他因此被称为“历史学之父”。这本类似散文形式的史诗,是由众多引人入胜的故事串结而成的。可见,同中国古代对“历史”的理解一样,当时西方人们也把“历史”称为“对事件的记录”。以“往事本身”阐述历史的内涵,是后来才有的。黑格尔对此有过精辟的总结:“在我们的语言中,历史一词兼有客观的侧面和主观的侧面,因而既表示事件的记录,又表示事件的本身。历史是事实的描述,亦是事实本身。”[2]
  当历史有了“过程”的含义,就实现了“历史”内涵的第一次飞跃。“历史”有了双重含义:一是指对往事的记录,即各种单纯记载描述历史事件的典籍;二是指往事本身,即某一事物在某一段时间内的演进过程。前者被称为“描述的历史”,后者被称为“实在的历史”[3]。
  (二)从科学性到人文性。
  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实证主义逐渐成为一种思潮流行开来,不仅对自然科学影响显著,而且对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产生深远的影响。人们开始用自然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历史,通过经验研究和总结归纳,追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
  将近代西方史学推向科学主义的人物,非被誉为“科学历史学之父”的兰克莫属。兰克主张对原始史料进行严密的考证,以一种客观公正、不偏不倚的态度如实直书,以还原历史的真相作为其最终目标,这就赋予了历史学科学的性质。兰克《拉丁和条顿民族史》指出:“历史学被认为有判断过去、为未来指导现在的职能,对于这样的重任,本书不敢企望。它只想说明:什么确确实实地发生了。”但是,兰克史学有其缺陷:过于热衷使用档案材料,导致其研究内容局限于政治和外交,能否真正做到如实直书,也备受质疑。其最大缺陷在于过度追求历史学的科学性,忽视了历史学的人文性。
  历史学必须把史料考订放在首位,把追求历史真实作为其追求的目标,是历史学的科学性。但是与自然科学以物质世界为研究对象不同的是,历史学以人和人的活动为研究对象。历史学家不仅要考察真实,还要进行价值判断,这才是历史学的意义所在。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些史学家觉察到兰克史学的缺陷,开始对其批判,新史学逐渐兴起。新史学提倡开拓史学的研究领域,加强与其他学科的合作,进行跨学科研究。这一时期的代表是法国的年鉴学派,他们把历史定义为关于人的学科。年鉴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吕西安·费弗尔强调:“历史学是关于人的科学,是关于人类过去的科学。”[4]他们所关注的人,“不是启蒙运动时所说的抽象的人,也不是兰克学派所指的英雄人物,而是默默无闻地在那里创造历史的普通群众”[5]。把人作为历史研究的对象,关注人的本质、人文精神和人的发展,这无疑将历史学赋予了新的含义。
  二、历史知识内涵的两次飞跃对历史教育的几点启示
  (一)转变知识观:历史知识是一种解释,并非一成不变。
  “描述的历史”体现的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过去性,更是一种过去观,没有绝对的真理和标准答案,我们对历史的认识是可以不断翻新和重构的。以往我们过于强调历史知识的过去性,把历史知识视为教科书,把教科书奉为圭臬,把参考答案视为圣经,于是教历史知识变成了讲“死人”的故事,学历史的目的在于应考,以致“历史学科教育这个足以影响人类身心活动,于教育目的为‘社会创自立之个人,为个人创相互之社会’,于方法‘利用环境之刺激,使学生自动进取而创造新生活’的有勃勃生机的课程,竟成为学生眼中最没有创意、没有生活气息、没有兴趣的学科之一”[6]。要转变这一现状,必须转变对历史知识的观念。
  “实在的历史”是实实在在地发生过而又一去不返的历史。过去的人早已长眠不复,过去的事已永归沉寂。我们要想把握近些年的历史,还可以利用照片、影视、口述史料等,但是若想把握更久远的历史,像秦汉、唐宋等朝代的历史,则只能借助历史典籍。每一代人都用当前的眼光解释过去,同一时代不同的人持有的不同理念,不同立场,掌握不同的史料,因此不同的人写同一段历史,其面貌也是不尽相同的。正如顾颉刚所说“各时代有各时代的孔子”,“春秋时期的孔子是君子,战国时期的孔子是圣人,西汉时期的孔子是教主,东汉后的孔子又成了圣人,到现在又快要成君子了”[7]。
  “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历史观,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知识;史观与知识的不断进步,迫使人们对于历史的解释要不断地变动”。任何历史著作都不是圆满的,所有历史都处于不断被重写之中。历史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不过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二)转变教学观:历史教学是一个交互的过程。
  历史不是停滞的,而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个变化发展有两层意思:从社会形态来说,人类历史是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地发展,从原始社会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并将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从事物的发展规律来说,处于历史中的一切事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总是有开端、发展和结束。我们一贯反对那种只抛结论不谈过程的历史教学。在历史教学中,要注重讲清楚事物发生的因果环节,只有这样,遥远的历史才会变得有血有肉,人物形象和历史事件才得以丰满。
  教学是师生交往的过程。历史教师首先要树立一个观念:历史教学不是通过记忆重要的历史事件,掌握历史知识,而是让学生在教师帮助下研读史料,理解史实,并在该过程中学会历史研究的方法。史料教学不是单向的由教师展示历史材料,印证教科书观点,而应该找不同维度,甚至与教材相悖的史料,让学生思考判断,质疑反馈,再由教师启发引导,这样一个交互循环的过程。这一做法在国外的历史课程中已经有了相当广泛的应用,如英国“现行的历史教科书分为三个部分:主题叙述、引征史料、问题与活动。但无论何种主题,教科书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课文中大量出现的各种史料,每页占据篇幅甚至超过二分之一……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论及某件事,教科书多多少少能同时列举数份观点相似或相冲突的史料,以资相互印证或对比”[8]。在教学中运用多种史料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理解历史,获得很多历史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培养他们分析、判断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正如赵亚夫所说:“把历史研究还给学生,也可以让历史教育更富有现代性。”[9]
  (三)重视及时吸收史学的新成果,让历史教育具有时代性。
  传统史学把王朝更替和上层精英人物活动内容的政治史、军事史、外交史,作为研究的中心,新史学兴起以后,主张突破政治、外交史,关注下层民众的历史。围绕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开拓了许多新的史学研究领域,如关于人的衣食住行等的物质文化史,关于妇女、儿童、青年、老年等的身体史,对自我、他者、民族感知的表象史,研究人的语言和行为的语言社会史、行为社会史,等等,题材多样、取材广泛、内容丰富。历史教育应及时吸收学术界最新的和最成熟的研究成果,使其更富有时代价值。这些内容加入教科书,会增强历史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感受。
  (四)重视学生,回归人本。
  人本主义,或者说人文主义本来就是历史教育的基本内核。赵亚夫《历史教育价值论》中把历史学、教育学和心理学视为历史教育的三大学科基础。首先,历史学的本质在于解释人类自身活动,那么作为“理解人类自身活动的历史学科教育,就应该具有解释人类社会、人类文化意义的特殊功能”[10]。其次教育学和心理学都把人作为学科的研究对象,以促进人的发展和人的社会化作为其研究的方向。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人本主义思想的兴起,更是把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本质放到了最高位。与此同时,新史学深化了对人的本质的阐释,使历史教育的学问基础更宽厚。历史教育的内涵包含科学性和人文性,即历史教育既要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理性思考、实事求是等素养,又要教会他们富有爱心、追求幸福。历史教育的发展方向应回归人本主义,“从人文的角度关注人的发展”[11],把研究重点放在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等方面。
  作为历史教育基础的历史学的发展,历史教育本身应不断变化,历史知识的内涵和性质也会随之改变,由此引发知识观、学生观和教学观等一系列的变革。
  参考文献:
  [1]葛剑雄.历史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8.
  [2][7]王学典.史学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13.
  [3]何兆武.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23.
  [4]章士嵘.西方历史理论的进化[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214.
  [5][9][10][11]齐健,赵亚夫.历史教育价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9,12,15.
  [6]王煦华.古史辨伪与现代史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96-104.
  [8]余偉民主编.历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73.
其他文献
摘 要: 中职语文教学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打造有温度的课堂。课堂教学追求高效性,需要教师调控好温度,既要防止高温使课堂流于热闹却低效的形式,又要敢于冷场,留给学生充裕的思考、沉淀的时间。教师在选择教学方式时,应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情感和需求,让他们在有温度的课堂中感受语文的魅力。  关键词: 中职语文 高效课堂 温度  随着中职课改的推进,文化基础课的服务功能被不断强化,“以服务为宗旨,以
目的:探究颅骨修补术同期行分流术对颅脑外伤术后颅骨缺损伴脑积水患者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随机数表法将本院2016年8月—2018年8月诊治的80例颅脑外伤术后
语文是小学阶段一门基础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在展开语文教学时,应当巧妙地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不断优化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自
好的字幕翻译不仅能达到流畅的观影效果,还能让观众深刻理解电影的内涵,使其沉浸其中从而获得愉悦的观影体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既注重原文信息的表达又关注译入语读者对源
摘 要: 清代是中国古代研究《论语》的鼎盛期,不仅注家众多,而且名家辈出,学界研究方兴未艾,《清代地域学派〈论语〉诠释研究》更是其中的扛鼎之作,创新之处多有。从文化地理学视角探究“论语学”是该书的一大创新;从学派《论语》诠释的综合特点探究“论语学”,是该书的又一突破;采用互参比较的方法进行研究,是该书在方法论上的显著特色,是该书凸显出有别于传统研究的新观点、新形态,拓展了“论语学”研究的新领域。
针对目前焊接机器人路径规划缺乏理论依据的现状,本文提出了将路径规划问题抽象为TSP问题的数学模型解决思路。文章分析研究了该数学模型的计算方法,运用蚁群算法作为计算引擎,
小学英语命题者要充分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结合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进行较为人性化的命题,让学生能清晰地感受到命题的温度。命题者通过这样“变形式,不变内容”的编写
目的:探讨任脉铺灸合头针治疗脑卒中后尿潴留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2月—2019年3月收治的84例脑卒中后尿潴留患者临床资料,视其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
以Matlab软件为基础,设计并制作了PID控制的多阶传递函数模拟仿真器,通过验证和试运行,此模拟仿真器可以对多阶传递系统进行模拟,并且可以进行PID校正,提高系统性能。用Sim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