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和传统教学的探讨

来源 :体育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liang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03-000-01
  摘要随着诸多关于体育教学改革文件的颁布,“素质教育”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如何才能让这种思想更好地贯彻到实际的教学工作当中,怎样才能使师生在上课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较高的积极性,这也是当今传统教育寻求突破的着力点。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也是针对当前的传统教学模式而进行的有效探索。
  关键词大学体育俱乐部教学传统教学
  一、传统体育教学模式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一般是指教师在某一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指导下,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完成特定教学内容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
  (一)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
  18世纪末,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代表人物赫尔巴特以他在心理学中的统觉论为基础,提出著名的“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段论教学模式,其后经赖因的努力,发展为一个系统、注重实际、能为教师普遍接受的“预备——提示——联系——统合——应用”五段教学模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教师把人类文化遗产通过各门类学科传授给学生。教学——分科形式进行多学科学习,教材应从各门学科中选择内容,按学科的逻辑体系组织内容,体现严密的体系性和逻辑性。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在人类教育发展中曾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二)传统体育教学的弊端与优势
  传统体育教学与俱乐部教学相比较,在许多方面已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具体表现为:(1)教学目标单一、狭窄。强调增强体质和传授“三基”的任务,忽视了对学生智力和心理品质的开发与发展。(2)教材体系和内容脱离实际。学生体育课所学的毕业以后用不上,生活中需要的在课堂上却学不到,造成学校体育教学质量不高。(3)教学方法实行训练法和公式化,教学形式单调枯燥。现行理论按照“刺激-反应”的模式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智力和各种非智力因素的作用。(4)评估模式单一陈旧。体质和运动能力与其他文化知识掌握的根本差别之一就是,高度个性化和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大。传统体育教学采用竞技运动的标准化评价模式,忽略了受教育者的先天差异和后天努力。
  二、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
  俱乐部教学打破了传统体育教学的观念,它已不仅是一种单纯的体育教学形式,而是一种综合的以育人为目的的体育教养行为。力求发挥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培养学生从独立进行体育锻炼逐步向独立自主锻炼转化,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同时,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一)俱乐部教学与传统体育课差异性对比
  俱乐部教学对具体任务、目的设置方面同传统体育课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本文在整理、归纳先前调研资料基础上,通过对可行性实践模式的实施分析下,对俱乐部教学与传统体育课的目的范围、横向关系、内容、时间以及评价方面进行了比较(见表1)。
  表1俱乐部教学与传统体育课差异性对比
   俱乐部教学 传统体育课
  目的范围 生物、社会、心理全面发展 传授三基,融入思想道德培养
  横向关系 学校教育内容和学校体育工作的内容 是学科和课程内容一部分
  内容 从大课程观出发,融教学、课外体育活动、群体竞赛、运动训练为一体,建立新的课程结构 以大纲内容为要求,对热衷某一专项运动的学生开设的体育课
  时间 专修、选修课程;课外体育活动课;运动训练课;群体竞赛;早、间操每周5-7学时 专项课每周2学时
  评价 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内容相对稳定,技评、达标、体质测试、出勤统计、竞赛成绩、裁判能力等综合考核 定期而有明确的固定内容,技术评定及达标
  (二)俱乐部教学的优缺点
  通过对俱乐部教学与传统体育课教学的比较来看,以体育俱乐部形式重视课内外一体化的高校体育教学是一种符合当前高校体育培养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对培养学生兴趣、掌握终身体育技能,对自主学习、自我锻炼、独立思考和培养创造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符合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同时,也做到学生自主选择项目、教师与上课时间的自由度。但也有不能很好贯彻的影响因素,体育场馆不足、师资水平参差不齐一直是高校以体育俱乐部形式教学共同面对的问题。
  三、结论
  (一)传统体育教学并非一无可取,俱乐部教学并非已完善,二者都有优点和局限性。因此,在体育教学改革中,对传统体育教学要加以批判地继承,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理论体系。
  (二)体育教师多已具备现代体育教学观,采用先进的体育理论指导教学改革实践。在教学目标上,从以增强体质为主,转向强调个性、能力、品德、智力、体力的全面发展;在教学内容上,也从传统的“以大纲为主”的教条教学转向“从大课程观出发,融多种教学途径为一体”的俱乐部教学。
  参考文献:
  [1] 黄甫全.现代教育论学程(修订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
  [2] 王永红.传统体育教学与快乐体育教学的对比分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04).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03-000-01  摘要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其原因主要是体育场地、器材、经费、专业教师等资源不足;师生对体育选项课认识有偏差;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开设新兴体育项目少。高职院校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和未来所从事的职业特点设置体育项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快体育场馆建设步伐、完善课程评价体系、改革教
运用文献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以及逻辑分析法对河南省5所高职院校特殊体质学生的体育教学现状展开研究,分析了高职院校在特殊体质学生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03-000-01  摘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要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教学教的不仅仅是这节课的内容,更多的是要让学生知道这个练习内容是为了要提高身体某部分的机能,掌握了这个技能就可以长期的有效地锻炼它。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技能习惯终身体育  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中提出的教育任务之一,就是要教育学生自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