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学生工作是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社会主义培养新型的具有开拓意识和创新能力人才的重任。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高校学生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不论是形式还是内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分析了当前学生工作面临的主要挑战,提出了应对挑战的一些探索性的对策建议。
一、当前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挑战
1.高等教育的扩招与“扩限”对学生工作提出的挑战。近五年来我国高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与精英教育阶段相比,一是扩招使高校的硬件设施普遍不足,使得学生在校内缺乏足够的学习、生活、休息、锻炼空间。二是由于扩招是通过降低录取分数线而实现的,从而造成了学生素质整体水平的下降。另外,国家教育部又取消了对考生年龄、婚否的限制,教育界人士称之为“扩限”。最近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其一大变化就是“在校大学生结婚”将不再受“规定”管制,这样高校学生成分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目前这种整齐划一的教育管理模式无法适应人才培养多样性的要求,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着全新的挑战。
2.以计算机技术、信息网络技术为动力的知识经济对高校学生工作的挑战。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特别是因特网的日益普及,网络正逐渐成为大学生接受知识、获取信息、增加交流、开阔视野的必不可少的途径。但是,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自由性,它给广大青年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据北京市教委的一份调查统计:北京市网吧中20%的学生上网主要是查看色情网站,还有20%的学生上网主要是进行聊天和玩游戏,只有不到一半的学生在网上从事与学习有关的活动。由此可见,网络对高校学生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3.学分制的实施对现行学生教育管理的挑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高校可以“推行弹性学习制度,放宽入学年龄限制,允许分阶段完成学业”。可见,实行学分制将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这种教学管理制度的基本特征是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学分制的实施对现行学生工作运行体制及日常管理带来巨大冲击。传统学年制下稳定的班级不复存在,学生的教育管理、班团活动难以开展,一些同学的集体主义观念淡化,集体荣誉感不强,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政治意识淡薄;存在重学分、轻技能,重业务、轻政治的现象。因此学分制给高校学生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4.高等教育缴费上学制度的实施对学生工作提出的挑战。缴费上学制度的实施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学生与学校及教师间的关系,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双向选择关系,或者说是一种特殊的管理与被管理及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一方面高等院校肩负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另一方面,学生通过报考选择高校,有要求高校提供良好教育和优质服务的权利。高校的全体教职员工如何转变观念,从过去单纯的“教育者”和“管理者”变为“教育、管理、服务”三位一体者,将是很大的挑战。
5.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政策对学生工作的挑战。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推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实行学校和有关部门推荐,用人单位与学生在国家政策指导下通过人才市场双向选择,国家鼓励毕业生自主择业及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新机制。面对就业形势的转变,目前,人才市场机制不健全,调控能力差,管理与服务配套体系不完善,影响了大学毕业生自主择业。另外,大学毕业生在对待择业问题上,缺乏足够的求职心理承受能力,表现出茫无目的和无所适应的现象,自傲、自卑、恐惧和怀疑等心理并存。
6.贫困生逐年增多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学生工作提出的挑战。随着我国招生规模的扩大和收费制度的实施,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占在校学生的比例逐年上升。据统计,目前在校大学生中来自农村、边远地区和城市下岗职工等家庭的经济困难生占在校生的25%左右,其中特困生约占5%左右。为了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国家已经出台了奖助学金、助学贷款、学费减免、困难补助、勤工助学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但这些政策和措施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银行考虑贷款风险大不愿贷和学生贷款的自卑心理不想贷等方面的原因,目前仍有大量同学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影响学业。此外,我国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令人十分担忧:表现为一些大学生精神空虚、不求上进、人际关系紧张、过分放纵、甚至产生轻生念头;一些大学生心情焦虑、多疑、厌学、行为异常、悲观失望、爱发牢骚等。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贫困生问题,学生工作者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7.后勤社会化改革对学生工作提出的挑战。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缩小了对学生行为的约束力。表现为有相当部分学生吃、住在校外,这就使学生工作在教育与管理上少了时间和空间的保障。另外后勤社会化后,后勤企业和员工的经营谋利意识增强,服务育人意识相对淡化。学生工作者如何维护好学生的合法权益,处理好高校、后勤实体、学生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已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加强和改进学生工作的对策
1.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学生工作队伍。要选拔任用那些政治思想好、工作能力强、善于开拓创新、乐于牺牲奉献的教师充实到政工队伍中来;要注意选拔培养一批品学兼优,能力突出的学生干部,让他们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要加强学生工作队伍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政策法律水平、职业道德水平、业务知识水平。实践证明,建立高素质的学生工作队伍是学生工作取得好成绩的根本保证。
2.加强社区(公寓、宿舍)、社团和基层党团组织的建设与管理,推动学分制的实施。按照有利于学分制实施的原则,要尽快在社区里形成区、栋、层、室为不同管理单位的新载体,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大力加强宿舍文化建设,努力培养健康向上的舍风。要充分利用学生社团,对他们进行集体主义和团结协作精神教育。学生的基层党员组织中汇集了大批优秀分子,他们是学生学习的表率,把支部建在社区更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党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党团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推动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
3.努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业率的高低影响高校招生的数量与质量,进而影响到高校的办学效益,可以说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是学生的个人问题,也是学校的问题和社会的问题。因此,学校领导和全体教职工都要关心、关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从学校来讲,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减少毕业生结构性就业困难,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要求培养人才;学生工作者要加强就业指导,增强择业的针对性,减少大学生就业的盲目性;要建立人才市场供求信息库,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和周到的服务;要充分利用媒体加大毕业生资源的宣传,加强与用人单位的交流与联系,建立较为稳定的人才输出渠道;要积极引导毕业生树立“创业”的观念,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聪明才智开拓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
4.建立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十分担忧的现状,除了把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课列入教学计划外,还应建立心理辅导、咨询、康复、治疗等机构,设立有效的心理求助热线和网上在线咨询。学校要加强咨询人员队伍的专业化、专家化建设,提供必要的场所、设备和资金支持;学生工作者要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和特困生档案,对有心理健康疾病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爱;要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体活动,使广大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行为习惯。
5.多管齐下抓好信息网络建设。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尤其学生工作者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进入网络,用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先进的主流文化占领网上阵地,使网络真正成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要切实加强对校园网络的管理和监控,建立和完善有关规章制度,规范网络运作;高校要加强与公安、工商、文化、通信等部门的联系,对校园内及周边的网吧加大治理整顿的力度,坚决取缔地下“网吧”;要充分利用网站、广播站、讲座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培养他们良好的网络道德,自觉构筑抵制不良信息的“防火墙”,从而养成文明上网的良好习惯。
6.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要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首先要建立由学校、学工、学生代表和后勤等部门组成的大学生维权机构,加强校方、后勤集团(公司)、学生三者之间的沟通。其次,建立有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后勤管理与经营业绩考评指标,要充分认识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高校的后勤集团(公司)在经营中既要看经济效益,更要看社会效益,既要尊重经济规律,更要尊重教育规律。再次,学校要加大对后勤集团(公司)的监管力度,对事关学生切身利益的收费项目,校方及后勤集团(公司)要严格按照物价部门的规定执行,对后勤集团(公司)的盈利程度学校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控制,包括引入一定的竞争机制,扩大校内市场的开放等。只有这样,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才能朝着健康方向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改革,有利于提高后勤服务的质量水平,有利于减轻学校负担,有利于提高办学效益。
一、当前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挑战
1.高等教育的扩招与“扩限”对学生工作提出的挑战。近五年来我国高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与精英教育阶段相比,一是扩招使高校的硬件设施普遍不足,使得学生在校内缺乏足够的学习、生活、休息、锻炼空间。二是由于扩招是通过降低录取分数线而实现的,从而造成了学生素质整体水平的下降。另外,国家教育部又取消了对考生年龄、婚否的限制,教育界人士称之为“扩限”。最近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其一大变化就是“在校大学生结婚”将不再受“规定”管制,这样高校学生成分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目前这种整齐划一的教育管理模式无法适应人才培养多样性的要求,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着全新的挑战。
2.以计算机技术、信息网络技术为动力的知识经济对高校学生工作的挑战。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特别是因特网的日益普及,网络正逐渐成为大学生接受知识、获取信息、增加交流、开阔视野的必不可少的途径。但是,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自由性,它给广大青年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据北京市教委的一份调查统计:北京市网吧中20%的学生上网主要是查看色情网站,还有20%的学生上网主要是进行聊天和玩游戏,只有不到一半的学生在网上从事与学习有关的活动。由此可见,网络对高校学生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3.学分制的实施对现行学生教育管理的挑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高校可以“推行弹性学习制度,放宽入学年龄限制,允许分阶段完成学业”。可见,实行学分制将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这种教学管理制度的基本特征是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学分制的实施对现行学生工作运行体制及日常管理带来巨大冲击。传统学年制下稳定的班级不复存在,学生的教育管理、班团活动难以开展,一些同学的集体主义观念淡化,集体荣誉感不强,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政治意识淡薄;存在重学分、轻技能,重业务、轻政治的现象。因此学分制给高校学生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4.高等教育缴费上学制度的实施对学生工作提出的挑战。缴费上学制度的实施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学生与学校及教师间的关系,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双向选择关系,或者说是一种特殊的管理与被管理及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一方面高等院校肩负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另一方面,学生通过报考选择高校,有要求高校提供良好教育和优质服务的权利。高校的全体教职员工如何转变观念,从过去单纯的“教育者”和“管理者”变为“教育、管理、服务”三位一体者,将是很大的挑战。
5.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政策对学生工作的挑战。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推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实行学校和有关部门推荐,用人单位与学生在国家政策指导下通过人才市场双向选择,国家鼓励毕业生自主择业及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新机制。面对就业形势的转变,目前,人才市场机制不健全,调控能力差,管理与服务配套体系不完善,影响了大学毕业生自主择业。另外,大学毕业生在对待择业问题上,缺乏足够的求职心理承受能力,表现出茫无目的和无所适应的现象,自傲、自卑、恐惧和怀疑等心理并存。
6.贫困生逐年增多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学生工作提出的挑战。随着我国招生规模的扩大和收费制度的实施,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占在校学生的比例逐年上升。据统计,目前在校大学生中来自农村、边远地区和城市下岗职工等家庭的经济困难生占在校生的25%左右,其中特困生约占5%左右。为了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国家已经出台了奖助学金、助学贷款、学费减免、困难补助、勤工助学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但这些政策和措施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银行考虑贷款风险大不愿贷和学生贷款的自卑心理不想贷等方面的原因,目前仍有大量同学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影响学业。此外,我国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令人十分担忧:表现为一些大学生精神空虚、不求上进、人际关系紧张、过分放纵、甚至产生轻生念头;一些大学生心情焦虑、多疑、厌学、行为异常、悲观失望、爱发牢骚等。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贫困生问题,学生工作者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7.后勤社会化改革对学生工作提出的挑战。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缩小了对学生行为的约束力。表现为有相当部分学生吃、住在校外,这就使学生工作在教育与管理上少了时间和空间的保障。另外后勤社会化后,后勤企业和员工的经营谋利意识增强,服务育人意识相对淡化。学生工作者如何维护好学生的合法权益,处理好高校、后勤实体、学生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已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加强和改进学生工作的对策
1.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学生工作队伍。要选拔任用那些政治思想好、工作能力强、善于开拓创新、乐于牺牲奉献的教师充实到政工队伍中来;要注意选拔培养一批品学兼优,能力突出的学生干部,让他们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要加强学生工作队伍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政策法律水平、职业道德水平、业务知识水平。实践证明,建立高素质的学生工作队伍是学生工作取得好成绩的根本保证。
2.加强社区(公寓、宿舍)、社团和基层党团组织的建设与管理,推动学分制的实施。按照有利于学分制实施的原则,要尽快在社区里形成区、栋、层、室为不同管理单位的新载体,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大力加强宿舍文化建设,努力培养健康向上的舍风。要充分利用学生社团,对他们进行集体主义和团结协作精神教育。学生的基层党员组织中汇集了大批优秀分子,他们是学生学习的表率,把支部建在社区更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党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党团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推动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
3.努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业率的高低影响高校招生的数量与质量,进而影响到高校的办学效益,可以说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是学生的个人问题,也是学校的问题和社会的问题。因此,学校领导和全体教职工都要关心、关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从学校来讲,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减少毕业生结构性就业困难,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要求培养人才;学生工作者要加强就业指导,增强择业的针对性,减少大学生就业的盲目性;要建立人才市场供求信息库,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和周到的服务;要充分利用媒体加大毕业生资源的宣传,加强与用人单位的交流与联系,建立较为稳定的人才输出渠道;要积极引导毕业生树立“创业”的观念,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聪明才智开拓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
4.建立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十分担忧的现状,除了把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课列入教学计划外,还应建立心理辅导、咨询、康复、治疗等机构,设立有效的心理求助热线和网上在线咨询。学校要加强咨询人员队伍的专业化、专家化建设,提供必要的场所、设备和资金支持;学生工作者要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和特困生档案,对有心理健康疾病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爱;要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体活动,使广大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行为习惯。
5.多管齐下抓好信息网络建设。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尤其学生工作者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进入网络,用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先进的主流文化占领网上阵地,使网络真正成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要切实加强对校园网络的管理和监控,建立和完善有关规章制度,规范网络运作;高校要加强与公安、工商、文化、通信等部门的联系,对校园内及周边的网吧加大治理整顿的力度,坚决取缔地下“网吧”;要充分利用网站、广播站、讲座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培养他们良好的网络道德,自觉构筑抵制不良信息的“防火墙”,从而养成文明上网的良好习惯。
6.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要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首先要建立由学校、学工、学生代表和后勤等部门组成的大学生维权机构,加强校方、后勤集团(公司)、学生三者之间的沟通。其次,建立有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后勤管理与经营业绩考评指标,要充分认识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高校的后勤集团(公司)在经营中既要看经济效益,更要看社会效益,既要尊重经济规律,更要尊重教育规律。再次,学校要加大对后勤集团(公司)的监管力度,对事关学生切身利益的收费项目,校方及后勤集团(公司)要严格按照物价部门的规定执行,对后勤集团(公司)的盈利程度学校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控制,包括引入一定的竞争机制,扩大校内市场的开放等。只有这样,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才能朝着健康方向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改革,有利于提高后勤服务的质量水平,有利于减轻学校负担,有利于提高办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