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道德知识的掌握和道德认知的发展,只有在尊重孩子的成长意愿和内心真实需求的条件下,才会变得鲜活而有意义,才会产生民族的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并付诸道德实践、道德体验,进而转化为道德行为。基于以上认识,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握山小学(以下简称“我校”)遵循事物阶梯式发展规律,充分考虑小学生认知特点与情感态度,探索出“行为习惯—心理健康—树德立品”的“进益德育”三阶梯模式,从而在方法上避免了教育者一厢情愿的“注入”。
关键词:阶梯式发展;“进益德育”;模式;探索
阶梯式发展是事物发展之普遍规律,表现出时间上的阶段性和空间上的台阶性特征。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学阶段论”指出,教师应采取符合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的教学程序,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学。我国教育专家程鸿勋教授提出的“阶梯觉悟原则”指出要在人的内心深处下功夫,让学生学会自觉发展,充分挖掘内在潜能,充分体现自身价值,培养自己的创造精神,使学生成为一个现代化的人。我校的办学模式正是遵循阶梯式发展规律,围绕“山品教育”特色文化主题树立长远的办学目标,并结合实际来制订短期战略规划,随着时间的向前而呈现出一种向上的阶梯式跃迁的发展轨迹;而“进益德育”育人理念,则是希望学生在品行上每天都有所渐进获益,跬步之积成就千里之路,在历练中不断进步并走向完善。
为此,我们遵循“行为习惯—心理健康—树德立品”的阶梯式模式,最基础的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然后由表入里,培养学生拥有阳光健康的心理,在此基础上树德立品,树立正面的道德观念,以品德的力量引领每个学生走得更远,向着人生之峰勇敢攀登。
一、第一阶梯为行为习惯
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影响学生一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工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而且抓得越早效果越好。
1.规范在先明目标
我们注重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持续性,制订了相关的手册。学校围绕特色文化“山品教育”,制订编写了学生礼仪行为手册《山品明星,谦逊有礼》。手册以山的宽厚、坚韧、踏实、奉献等品格涵养学生品性,从个人礼仪、家庭礼仪、校园礼仪、公共礼仪四方面层层递进深入,向学生提出了明确的礼仪行为要求,让学生养成礼仪习惯,从仪表、举止、谈吐和待人接物等方面展示出“山品”的教养,展现出我校形象,修礼修身。手册以小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体现了时代发展与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在生活和教育中逐渐完善而成。有了礼仪行为手册,学生就有了规范的目标,就知道应该朝着什么方向去努力。
2.开展活动促养成
我校以养成为主线,以训练为主导,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从常规养成开始,以“六个一”活动为抓手,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活动,力图真正把行为规范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成为学生道德品质和精神需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六个一”,即一个微笑——每天给家人、邻居、老师、同学一个善意、阳光的微笑;一声问候——在每天的生活、学习中多用一声文明用语,主动关爱他人;一件家务——每周至少清扫一次家门楼道,或给父母做一次饭、洗一次脚,或给邻居一次帮助;一本好书——每月读一本好书,读一些好人故事,强化崇德向善向上价值取向;一项公益——每学期参加一项公益性活动,奉献他人,提升自己;一次小主人——对于低年级学生,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对于中、高年级学生,加入“文明小天使”活动,引导市民讲文明、守公德。
3.评价机制促内化
抓德育需要有向上的精神指引,要有明晰的制度、公平的环境,还要有激励的方法、公正的评价,激活每个人的热情,释放每个人的能量。我校采取的激励方法之一就是构建并实施“山品教育”评价体系,包括《山品德育常规十项评比细则》《山品明星评选方案》《山品班级评选方案》《山品班主任评选方案》等,形成“学生—家长—教师”完善的系列评比机制,通过自评、小组评、教师评、家长评等形式,评出“山品明星、山品小组、山品班级和山品教师”。每月评定“山品明星”“山品小组”;每两个月评一次“山品班级”。
我校还将少先队开展的重要活动“雏鹰争章”与“山品明星”评比活动相融合。开展“阅读章”“艺术章”“科技章”“体育章”等争章活动,以此作为山品评价系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坚持以学生为本,着力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文明素养,通过不断地教育与训练,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习、生活。
二、第二阶梯为心理健康
常言道,种树者需浇其根,种德者必灌其心。心理健康是良好品德形成的基础,学生只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形成良好的品格。我校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进益德育”的第二阶梯,并通过以下方式达到阶梯式进益的目标。
1.创设符合心理健康要求的环境
就学生的成长而言,心理环境比物理环境更为重要。学校重视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开放、宽松的学习气氛,倡导和谐、亲爱的家庭关系。学校制订的教师礼仪手册《山品教师,以礼正身》,从师德、师风、师缘三方面规范教师行为,希望全体教师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将礼之道、山之道传递给学生。教师礼仪手册从“了解学生、提高素质、热爱学生、平等信任、发扬民主、善于沟通、欣赏学生”等七个方面作出了建设新型师生关系的规定,以确保营造符合学生心理健康要求的心理环境。对于家庭环境的优化,我们通过召开家长会和家访,向家长宣传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转变家长的家教观念,让家长尊重孩子的人格。
2.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
首先,利用学校集会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如每周的升国旗仪式,“国旗下讲话”,学生都很重视,听得很认真,这是对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大好时机。我们让学生在国旗下聆听怎样调整自己的学习心态,做一个健康快乐的孩子,以便将来更好地报效祖国;少先队活动结合心理学原理,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通过各种节庆活动,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等各种良好心理品质。其次,依靠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举办相关辅导培训,引导班主任用发展心理学的理论指导班级管理,帮助班主任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创设有益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班级环境。再次,要求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心理健康内容,充分利用课堂主渠道,训练学生的学习意志,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非智力因素健全发展。 3.设立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机构
心理健康教育除了要面向全体学生,还要针对个体差异开展单个性的心理辅导。有的学生性格比较内向,有的学生有些问题难以启齿,不愿同家长和同学沟通,这时心理教师就大有用武之地。为了方便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学校设立相关机构,提供硬件支持,选派教师进修培训,组建心理咨询教师队伍。同时心理咨询教师多与家长沟通,引导家长以健康、积极的心态配合学校共同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作出针对性辅导。学校除了开设心理咨询室,还建立“心理咨询热线”“知心姐姐信箱”等,与学生进行点对点沟通。通过心理辅导,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心理上的健康发展。
三、第三阶梯为树德立品
树德就是要树立道德之榜样,同时还原道德的珍贵价值;而立品的意义,则在于让道德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正所谓“树德以正身,立品而致行”。
1.师长榜样明德
学生是教师和家长的影子,师长的言行举止,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因此师长的榜样力量与示范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学校利用各种会议对教师开展师德教育,要求教师随时随地都要给学生留下端庄的仪表和整洁大方的形象,要时时以饱满的情绪和高涨的热情去感染每一个学生,对现实生活要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和稳定的情绪,对待困难要有坚韧的意志和战胜困难的信心,要以诚实守信、求真正直、敬业爱生等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潜移化中接受道德的力量。学校在与家长联动时,同样按照相关要求去引导家长,以凝聚教育的合力。教学生明德的同时,让教师和家长先看清德之所在、德之所向。
2.体验生活树德
“体验式”德育,其吸引力和有效性是传统德育无法比拟的。现代认知理论表明,由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人品德,需经过“共鸣—信念—习惯”三个关键性阶段。为此,我校通过一系列活动性课程的实施,还原道德之珍贵价值。如3月份开展读书节及“护山绿”活动,春天的气息随着白云山迎风而来,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4月份开展清明节活动,通过“敬山人”“讲山事”,将与白云山有关的革命事迹通过真人真事的讲述、拜访,让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到美好生活来之不易。5月份的艺术节,通过丰富多彩的舞台节目以及各式各样的书法绘画,让学生感受山的韵味和气质。6月份的“六一”节游园活动是学生最盼望的节日。9月份,体育节举办棒球、羽毛球比赛以及攀登、爬楼梯等体育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拾阶而上”的拼搏进取精神;教师节举办“达山礼”活动,学生用各种亲切的方式表达对老师的热爱和尊敬。10月份,国庆节通过各种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科技节以“科技大探索”“科技大求真”等新颖活泼的活动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精神;建队节即少先队入队仪式,成为少先队员意味着又一次“拾阶而上、向上攀登”。11月份则是“护山境”消防安全教育活动,依山为邻、握山之品,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3.奉献社区立品
我校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融入社会,化外于行。以白云山、白云山制药厂和神龙草堂等为实践基地,引领学生走进白云山,开展自然科学方面的实践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在白云区握山村社区,我校开展“寻根问祖”活动,让学生了解握山村的历史文化,邀请握山村革命烈士何南栈、何甘棠、何春林等16人的家属讲述先烈们的革命故事,使学生们加深了对社区的认识,产生了自豪感,并转化为奉献社会的强烈意愿。他们积极参加社区服务工作,如植树绿化、垃圾分类、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等,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自觉为社区的发展贡献力量。
如果把“握山教育”比作巍巍白云山,那么品德犹如山脚一般厚实,学识犹如山腰一般笃实,体艺犹如山顶一般灵秀。学生循着山脚、山腰、山顶三级阶梯攀登,起步一定要稳健,只有夯实了生命的厚度,打好了品德的基础,才能为学生的发展树立坚实的根基,从而在攀登的征途中走稳向上、向前的每一步,最终走向最高处。
参考文献:
[1]班 华.现代德育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
[2]李伯黍.道德发展与德育模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黄 勇.基于生本德育理论的校本实践的几点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12,(19).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握山小学)
关键词:阶梯式发展;“进益德育”;模式;探索
阶梯式发展是事物发展之普遍规律,表现出时间上的阶段性和空间上的台阶性特征。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学阶段论”指出,教师应采取符合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的教学程序,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学。我国教育专家程鸿勋教授提出的“阶梯觉悟原则”指出要在人的内心深处下功夫,让学生学会自觉发展,充分挖掘内在潜能,充分体现自身价值,培养自己的创造精神,使学生成为一个现代化的人。我校的办学模式正是遵循阶梯式发展规律,围绕“山品教育”特色文化主题树立长远的办学目标,并结合实际来制订短期战略规划,随着时间的向前而呈现出一种向上的阶梯式跃迁的发展轨迹;而“进益德育”育人理念,则是希望学生在品行上每天都有所渐进获益,跬步之积成就千里之路,在历练中不断进步并走向完善。
为此,我们遵循“行为习惯—心理健康—树德立品”的阶梯式模式,最基础的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然后由表入里,培养学生拥有阳光健康的心理,在此基础上树德立品,树立正面的道德观念,以品德的力量引领每个学生走得更远,向着人生之峰勇敢攀登。
一、第一阶梯为行为习惯
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影响学生一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工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而且抓得越早效果越好。
1.规范在先明目标
我们注重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持续性,制订了相关的手册。学校围绕特色文化“山品教育”,制订编写了学生礼仪行为手册《山品明星,谦逊有礼》。手册以山的宽厚、坚韧、踏实、奉献等品格涵养学生品性,从个人礼仪、家庭礼仪、校园礼仪、公共礼仪四方面层层递进深入,向学生提出了明确的礼仪行为要求,让学生养成礼仪习惯,从仪表、举止、谈吐和待人接物等方面展示出“山品”的教养,展现出我校形象,修礼修身。手册以小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体现了时代发展与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在生活和教育中逐渐完善而成。有了礼仪行为手册,学生就有了规范的目标,就知道应该朝着什么方向去努力。
2.开展活动促养成
我校以养成为主线,以训练为主导,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从常规养成开始,以“六个一”活动为抓手,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活动,力图真正把行为规范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成为学生道德品质和精神需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六个一”,即一个微笑——每天给家人、邻居、老师、同学一个善意、阳光的微笑;一声问候——在每天的生活、学习中多用一声文明用语,主动关爱他人;一件家务——每周至少清扫一次家门楼道,或给父母做一次饭、洗一次脚,或给邻居一次帮助;一本好书——每月读一本好书,读一些好人故事,强化崇德向善向上价值取向;一项公益——每学期参加一项公益性活动,奉献他人,提升自己;一次小主人——对于低年级学生,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对于中、高年级学生,加入“文明小天使”活动,引导市民讲文明、守公德。
3.评价机制促内化
抓德育需要有向上的精神指引,要有明晰的制度、公平的环境,还要有激励的方法、公正的评价,激活每个人的热情,释放每个人的能量。我校采取的激励方法之一就是构建并实施“山品教育”评价体系,包括《山品德育常规十项评比细则》《山品明星评选方案》《山品班级评选方案》《山品班主任评选方案》等,形成“学生—家长—教师”完善的系列评比机制,通过自评、小组评、教师评、家长评等形式,评出“山品明星、山品小组、山品班级和山品教师”。每月评定“山品明星”“山品小组”;每两个月评一次“山品班级”。
我校还将少先队开展的重要活动“雏鹰争章”与“山品明星”评比活动相融合。开展“阅读章”“艺术章”“科技章”“体育章”等争章活动,以此作为山品评价系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坚持以学生为本,着力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文明素养,通过不断地教育与训练,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习、生活。
二、第二阶梯为心理健康
常言道,种树者需浇其根,种德者必灌其心。心理健康是良好品德形成的基础,学生只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形成良好的品格。我校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进益德育”的第二阶梯,并通过以下方式达到阶梯式进益的目标。
1.创设符合心理健康要求的环境
就学生的成长而言,心理环境比物理环境更为重要。学校重视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开放、宽松的学习气氛,倡导和谐、亲爱的家庭关系。学校制订的教师礼仪手册《山品教师,以礼正身》,从师德、师风、师缘三方面规范教师行为,希望全体教师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将礼之道、山之道传递给学生。教师礼仪手册从“了解学生、提高素质、热爱学生、平等信任、发扬民主、善于沟通、欣赏学生”等七个方面作出了建设新型师生关系的规定,以确保营造符合学生心理健康要求的心理环境。对于家庭环境的优化,我们通过召开家长会和家访,向家长宣传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转变家长的家教观念,让家长尊重孩子的人格。
2.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
首先,利用学校集会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如每周的升国旗仪式,“国旗下讲话”,学生都很重视,听得很认真,这是对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大好时机。我们让学生在国旗下聆听怎样调整自己的学习心态,做一个健康快乐的孩子,以便将来更好地报效祖国;少先队活动结合心理学原理,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通过各种节庆活动,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等各种良好心理品质。其次,依靠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举办相关辅导培训,引导班主任用发展心理学的理论指导班级管理,帮助班主任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创设有益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班级环境。再次,要求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心理健康内容,充分利用课堂主渠道,训练学生的学习意志,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非智力因素健全发展。 3.设立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机构
心理健康教育除了要面向全体学生,还要针对个体差异开展单个性的心理辅导。有的学生性格比较内向,有的学生有些问题难以启齿,不愿同家长和同学沟通,这时心理教师就大有用武之地。为了方便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学校设立相关机构,提供硬件支持,选派教师进修培训,组建心理咨询教师队伍。同时心理咨询教师多与家长沟通,引导家长以健康、积极的心态配合学校共同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作出针对性辅导。学校除了开设心理咨询室,还建立“心理咨询热线”“知心姐姐信箱”等,与学生进行点对点沟通。通过心理辅导,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心理上的健康发展。
三、第三阶梯为树德立品
树德就是要树立道德之榜样,同时还原道德的珍贵价值;而立品的意义,则在于让道德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正所谓“树德以正身,立品而致行”。
1.师长榜样明德
学生是教师和家长的影子,师长的言行举止,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因此师长的榜样力量与示范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学校利用各种会议对教师开展师德教育,要求教师随时随地都要给学生留下端庄的仪表和整洁大方的形象,要时时以饱满的情绪和高涨的热情去感染每一个学生,对现实生活要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和稳定的情绪,对待困难要有坚韧的意志和战胜困难的信心,要以诚实守信、求真正直、敬业爱生等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潜移化中接受道德的力量。学校在与家长联动时,同样按照相关要求去引导家长,以凝聚教育的合力。教学生明德的同时,让教师和家长先看清德之所在、德之所向。
2.体验生活树德
“体验式”德育,其吸引力和有效性是传统德育无法比拟的。现代认知理论表明,由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人品德,需经过“共鸣—信念—习惯”三个关键性阶段。为此,我校通过一系列活动性课程的实施,还原道德之珍贵价值。如3月份开展读书节及“护山绿”活动,春天的气息随着白云山迎风而来,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4月份开展清明节活动,通过“敬山人”“讲山事”,将与白云山有关的革命事迹通过真人真事的讲述、拜访,让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到美好生活来之不易。5月份的艺术节,通过丰富多彩的舞台节目以及各式各样的书法绘画,让学生感受山的韵味和气质。6月份的“六一”节游园活动是学生最盼望的节日。9月份,体育节举办棒球、羽毛球比赛以及攀登、爬楼梯等体育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拾阶而上”的拼搏进取精神;教师节举办“达山礼”活动,学生用各种亲切的方式表达对老师的热爱和尊敬。10月份,国庆节通过各种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科技节以“科技大探索”“科技大求真”等新颖活泼的活动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精神;建队节即少先队入队仪式,成为少先队员意味着又一次“拾阶而上、向上攀登”。11月份则是“护山境”消防安全教育活动,依山为邻、握山之品,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3.奉献社区立品
我校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融入社会,化外于行。以白云山、白云山制药厂和神龙草堂等为实践基地,引领学生走进白云山,开展自然科学方面的实践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在白云区握山村社区,我校开展“寻根问祖”活动,让学生了解握山村的历史文化,邀请握山村革命烈士何南栈、何甘棠、何春林等16人的家属讲述先烈们的革命故事,使学生们加深了对社区的认识,产生了自豪感,并转化为奉献社会的强烈意愿。他们积极参加社区服务工作,如植树绿化、垃圾分类、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等,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自觉为社区的发展贡献力量。
如果把“握山教育”比作巍巍白云山,那么品德犹如山脚一般厚实,学识犹如山腰一般笃实,体艺犹如山顶一般灵秀。学生循着山脚、山腰、山顶三级阶梯攀登,起步一定要稳健,只有夯实了生命的厚度,打好了品德的基础,才能为学生的发展树立坚实的根基,从而在攀登的征途中走稳向上、向前的每一步,最终走向最高处。
参考文献:
[1]班 华.现代德育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
[2]李伯黍.道德发展与德育模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黄 勇.基于生本德育理论的校本实践的几点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12,(19).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握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