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目前国内“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育教学改革现状的分析,结合本校实际,认为开展专题教学是进一步提升该课程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专题式教学体系的构建、实践与反馈证明,这一方法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更好把握。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式教学;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5-0072-02
一、课程现状
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历史相对短暂。自2006年开设以来,国内各高校结合教学目标、课程特点与本校实际,创造总结出许多卓有成效的教学经验。2012年秋季以后,我校“纲要”课教学实行系统改革。其突出变化体现在,增加自主学习,以此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据此变化,“纲要”课教研室制定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自主学习指导大纲》,从学时、内容、形式、组织、考核等方面对自主学习进行了细致规范。[1]经过努力,目前我校“纲要”课已经初步实现了模块化教学,即理论教学和自主学习两大模块。理论教学以教师为主,进行理论知识传授;自主学习以学生为主,下设课堂讨论、音像教学、文献阅读、社会实践几个子模块。另外,还有教师开展了翻转课堂、“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等教学改革尝试。
应该说,在教学方式创新的基础上,我校“纲要”课教学实效大为提高,但也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其中,最为迫切需要改善的是,进一步优化理论教学。在引入自主学习的同时,也意味着课堂理论授课时间大为缩减。这使得“纲要”课原本就存在的“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更为突出。对此,教研室尚未进行统一规划,一般由教师根据个人教学安排自由调整。这种做法在实践中容易滋生一些弊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能完成教学任务、又能切实提高理论教学效果,成为目前我校“纲要”课改革的重点。专题式教学被认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专题划分与设计
所谓专题式教学,是指以教学大纲、培养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为依据,打破教材的章节体系,梳理、整合、概括和提炼教学内容,形成相互独立又前后关照、逻辑统一的理论教学体系。基于我校“纲要”课教学现状,笔者依据教学任务,结合学时安排,将理论教学进行了专题划分与设计,共构建了八个专题。
1.西方列强的入侵与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鸦片战争开始的西方列强入侵讲起,引导学生认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基于历次反侵略战争的历程,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制度腐败是导致失败的根本原因;结合现实与历史、现实与理论,从资本—帝国主义对近代中国的侵略方式入手,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资本—帝国主义对近代中国的侵略,驳斥“侵略有功”的观点。
2.对国家出路的探索、实践与教训。从早期探索的时代特征出发,引出寻找国家出路的新问题、新任务;从背景、性质、内容、历史意义等方面分析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维新对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实践,着重讲授各阶级都进行了怎样的探索,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探索为什么都以失败告终,有怎样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在讲授过程中注意结合学界发展与理论杂音,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太平天国、洋务运动与相关历史人物。
3.资产阶级革命的尝试。这一专题涉及到本门课程教学的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即如何看待近代历史上的改良与革命。学界对此存在截然相反的两种观点:或者绝对肯定改良,否定革命;或者过分强调革命的积极性,有意削减改良的合理性。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这一问题,是本专题的讲授重点。分两个层面展开。首先,基于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从清末十年的政治走向出发,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引导学生认识辛亥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通过视频展示辛亥革命后的社会新气象,引导学生全面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在此基础上正确评价辛亥革命。其次,从近代世界历史发展出发,例举英国、日本、法国、美国等国家近代发展变革,引导学生认识,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革命和改良都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一个国家究竟采取哪种方式实现近代变革,要取决于具体国情。
4.马克思主义的选择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从五四之前的新文化运动讲起,综合分析五四之前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与局限、新文化运动左翼对资产阶级文化思想的怀疑和保留、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引导学生认识为什么近代中国先进分子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从中国革命的客观需要、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与活动诸方面,引导学生认识到,工人阶级政党的产生是近代中国社会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展示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新局面的相关事实,引导学生认识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5.中国特色的革命新道路。从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过程入手,分析其政权性质与统治形式,引导学生认识到国民党政权不能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从大革命失败后的艰难环境出发,详细展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的摸索历程,着重揭示毛泽东在革命新道路开辟过程中的历史作用;介绍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和建设相关事实,展示革命新道路开辟的历史价值。本专题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到,革命新道路的开辟,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一次伟大创造。
6.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本专题特点是与现实联系密切,理论杂音较多,学生对一些基本论断存在疑惑。因此,本专题着重解疑释惑。分三个层次展开。首先,分阶段客观展示国民党及其领导的正面战场在抗战中的表现与贡献。其次,从最早抗战、组织抗战、艰苦抗战、胜利抗战四个层面,展示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敌后战场在抗战中的表现与贡献。最后,对谁打赢了抗日战争、谁领导了抗日战争、谁在抗战争中的贡献更大、谁对抗战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这几个争议较大、学生备感疑惑的问题,结合史实逐一阐释。
7.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重点解答历史和人民为什么抛弃了当时作为国家执政党的国民党,转而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从抗战结束后的时局出发,指出尽管共产党确立了争取和平民主的方针,但蒋介石以武力消灭共产党的既定方针,加之美国的支持,使得战后和平发展的机遇昙花一现;展示国共双方客观力量对比,指出内战爆发后国民党居于压倒性优势;从战后接收、货币兑换、通货膨胀、民众运动、经济萎缩、迫害民主党派等方面,分析国民党为何由强变弱;从方针政策、战略战术、土地改革、自身建设、军队建设等方面,分析共产党为何由弱变强;总结得出人民共和国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的结论。
8.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据教学安排,将教材下篇三章归纳为一个专题。重点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成就。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形势出发,阐述党和政府怎样克服困难,实现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介绍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取得了哪些历史性成就,从经济建设、民主法制、科学技术、国防建设、民族团结、文化教育、对外交往等方面分时期展开;在此基础上指出,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效果、问题与经验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理论教学,形成符合课程与本校实际的专题教学体系,能够进一步完善教研室精品课程建设。将专题式教学运用到中国矿业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具备以下应用价值。(1)有助于优化理论教学。相对于以章节为顺序的教学安排,专题教学以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为导向,围绕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流和本质,对教学内容进行总体规划与整合,形成线索清晰、条理分明、重点突出、逻辑严密、内容丰富的专题教学体系,不仅不脱离教材,反而能够更为清晰完整地呈现教材内容与逻辑。(2)有助于完成教学任务。“綱要”课要求在32学时内讲完鸦片战争以后一百多年的历史,本就存在时间短、任务重的困难。加之我校对自主学习的重视,更使得理论学时被大幅削减。通过设置符合课时实际的专题,从技术层面来讲,能够有效缓解这种困难,促使教学任务圆满实现。(3)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专题式教学跳出教材章节框架的束缚,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围绕教学重点难点,选择那些存在较大争议、学生容易产生认知模糊的历史问题设计专题,进行深入系统的阐释,授课目标更为集中,针对性更强。
参考文献:
[1]丁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自主学习系统建设的几个问题[J].中国校外教育,2013,(24):121.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式教学;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5-0072-02
一、课程现状
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历史相对短暂。自2006年开设以来,国内各高校结合教学目标、课程特点与本校实际,创造总结出许多卓有成效的教学经验。2012年秋季以后,我校“纲要”课教学实行系统改革。其突出变化体现在,增加自主学习,以此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据此变化,“纲要”课教研室制定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自主学习指导大纲》,从学时、内容、形式、组织、考核等方面对自主学习进行了细致规范。[1]经过努力,目前我校“纲要”课已经初步实现了模块化教学,即理论教学和自主学习两大模块。理论教学以教师为主,进行理论知识传授;自主学习以学生为主,下设课堂讨论、音像教学、文献阅读、社会实践几个子模块。另外,还有教师开展了翻转课堂、“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等教学改革尝试。
应该说,在教学方式创新的基础上,我校“纲要”课教学实效大为提高,但也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其中,最为迫切需要改善的是,进一步优化理论教学。在引入自主学习的同时,也意味着课堂理论授课时间大为缩减。这使得“纲要”课原本就存在的“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更为突出。对此,教研室尚未进行统一规划,一般由教师根据个人教学安排自由调整。这种做法在实践中容易滋生一些弊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能完成教学任务、又能切实提高理论教学效果,成为目前我校“纲要”课改革的重点。专题式教学被认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专题划分与设计
所谓专题式教学,是指以教学大纲、培养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为依据,打破教材的章节体系,梳理、整合、概括和提炼教学内容,形成相互独立又前后关照、逻辑统一的理论教学体系。基于我校“纲要”课教学现状,笔者依据教学任务,结合学时安排,将理论教学进行了专题划分与设计,共构建了八个专题。
1.西方列强的入侵与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鸦片战争开始的西方列强入侵讲起,引导学生认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基于历次反侵略战争的历程,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制度腐败是导致失败的根本原因;结合现实与历史、现实与理论,从资本—帝国主义对近代中国的侵略方式入手,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资本—帝国主义对近代中国的侵略,驳斥“侵略有功”的观点。
2.对国家出路的探索、实践与教训。从早期探索的时代特征出发,引出寻找国家出路的新问题、新任务;从背景、性质、内容、历史意义等方面分析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维新对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实践,着重讲授各阶级都进行了怎样的探索,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探索为什么都以失败告终,有怎样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在讲授过程中注意结合学界发展与理论杂音,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太平天国、洋务运动与相关历史人物。
3.资产阶级革命的尝试。这一专题涉及到本门课程教学的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即如何看待近代历史上的改良与革命。学界对此存在截然相反的两种观点:或者绝对肯定改良,否定革命;或者过分强调革命的积极性,有意削减改良的合理性。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这一问题,是本专题的讲授重点。分两个层面展开。首先,基于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从清末十年的政治走向出发,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引导学生认识辛亥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通过视频展示辛亥革命后的社会新气象,引导学生全面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在此基础上正确评价辛亥革命。其次,从近代世界历史发展出发,例举英国、日本、法国、美国等国家近代发展变革,引导学生认识,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革命和改良都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一个国家究竟采取哪种方式实现近代变革,要取决于具体国情。
4.马克思主义的选择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从五四之前的新文化运动讲起,综合分析五四之前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与局限、新文化运动左翼对资产阶级文化思想的怀疑和保留、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引导学生认识为什么近代中国先进分子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从中国革命的客观需要、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与活动诸方面,引导学生认识到,工人阶级政党的产生是近代中国社会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展示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新局面的相关事实,引导学生认识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5.中国特色的革命新道路。从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过程入手,分析其政权性质与统治形式,引导学生认识到国民党政权不能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从大革命失败后的艰难环境出发,详细展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的摸索历程,着重揭示毛泽东在革命新道路开辟过程中的历史作用;介绍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和建设相关事实,展示革命新道路开辟的历史价值。本专题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到,革命新道路的开辟,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一次伟大创造。
6.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本专题特点是与现实联系密切,理论杂音较多,学生对一些基本论断存在疑惑。因此,本专题着重解疑释惑。分三个层次展开。首先,分阶段客观展示国民党及其领导的正面战场在抗战中的表现与贡献。其次,从最早抗战、组织抗战、艰苦抗战、胜利抗战四个层面,展示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敌后战场在抗战中的表现与贡献。最后,对谁打赢了抗日战争、谁领导了抗日战争、谁在抗战争中的贡献更大、谁对抗战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这几个争议较大、学生备感疑惑的问题,结合史实逐一阐释。
7.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重点解答历史和人民为什么抛弃了当时作为国家执政党的国民党,转而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从抗战结束后的时局出发,指出尽管共产党确立了争取和平民主的方针,但蒋介石以武力消灭共产党的既定方针,加之美国的支持,使得战后和平发展的机遇昙花一现;展示国共双方客观力量对比,指出内战爆发后国民党居于压倒性优势;从战后接收、货币兑换、通货膨胀、民众运动、经济萎缩、迫害民主党派等方面,分析国民党为何由强变弱;从方针政策、战略战术、土地改革、自身建设、军队建设等方面,分析共产党为何由弱变强;总结得出人民共和国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的结论。
8.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据教学安排,将教材下篇三章归纳为一个专题。重点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成就。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形势出发,阐述党和政府怎样克服困难,实现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介绍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取得了哪些历史性成就,从经济建设、民主法制、科学技术、国防建设、民族团结、文化教育、对外交往等方面分时期展开;在此基础上指出,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效果、问题与经验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理论教学,形成符合课程与本校实际的专题教学体系,能够进一步完善教研室精品课程建设。将专题式教学运用到中国矿业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具备以下应用价值。(1)有助于优化理论教学。相对于以章节为顺序的教学安排,专题教学以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为导向,围绕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流和本质,对教学内容进行总体规划与整合,形成线索清晰、条理分明、重点突出、逻辑严密、内容丰富的专题教学体系,不仅不脱离教材,反而能够更为清晰完整地呈现教材内容与逻辑。(2)有助于完成教学任务。“綱要”课要求在32学时内讲完鸦片战争以后一百多年的历史,本就存在时间短、任务重的困难。加之我校对自主学习的重视,更使得理论学时被大幅削减。通过设置符合课时实际的专题,从技术层面来讲,能够有效缓解这种困难,促使教学任务圆满实现。(3)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专题式教学跳出教材章节框架的束缚,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围绕教学重点难点,选择那些存在较大争议、学生容易产生认知模糊的历史问题设计专题,进行深入系统的阐释,授课目标更为集中,针对性更强。
参考文献:
[1]丁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自主学习系统建设的几个问题[J].中国校外教育,2013,(24):121.